(共2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一、秦的统一
【思考】结合导言及第一段正文内容概括秦朝统一的客观条件。
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吕氏春秋》书影
客观条件:①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②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
一、秦的统一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
..... ——《史记·李斯列传》
学思之窗
【思考】结合第二、三段正文及P15学思之窗,概括秦朝统一的主观条件。
材料:(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荀子·强国篇》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主观条件:
①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政治: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③经济: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
一、秦的统一
▲秦灭六国形势图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前230年
前223年
前228年
前225年
韩
赵
魏
楚
前222年
前221年
燕
齐
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思考】结合地图及材料,说明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一、秦的统一
【归纳】结合以上所学,归纳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客观形势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需要 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自身条件 地理位置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领导因素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策略因素 采用远交近攻的战争策略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一、秦的统一
▲ 秦朝形势图
灵渠
东至海暨朝鲜
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
阴山至辽东
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地位:
公元前221年
嬴政(秦始皇)
咸阳(今陕西西安)
第一个统一王朝
北修长城
辽东
临洮
南征南越
秦朝建立
开拓边疆
一、秦的统一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皇帝制度的特点?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自称曰“朕”。
——《资治通鉴.秦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皇权专断
皇位世袭
秦调兵虎符
皇帝独尊
一、秦的统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结合材料,说一说秦始皇的烦恼?怎么办呢?
行 政
军 事
监 察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皇帝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最后由皇帝决断
三公
九卿
最高统治者
总揽大权 皇权至上
中央政府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一、秦的统一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
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思考】秦朝如此大的疆域,秦始皇是用什么方法管辖地方呢?
郡县制
乡、里、亭
行 政
军 事
监 察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皇帝
三公
九卿制
最高统治者
总揽大权 皇权至上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服从
郡(郡守)
县(县令或县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容易掌控)。——《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秦的统一
【思考】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完成下表。
分封制 郡县制
社会性质
官员产生
官吏权利
与中央政府关系/影响
性质
相同点 奴隶社会
血缘继承(世卿世禄)
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地方分权,易形成割据势力
贵族政治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
皇帝(中央)任免
只有俸禄
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官僚政治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一、秦的统一
【思考】据表格归纳其他巩固统一措施
主要措施
经济
文化
法律
交通
社会 管理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修建驰道、直道,完善交通网络
睡虎地秦简
一、秦的统一
【探究】简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
史料阅读
积极影响: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
历史纵横
秦朝的政治危机
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都说明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
广大人民群众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秦统治的仇恨。
反映了秦朝的强大只是表面现象,其统治基础非常脆弱,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思考】秦朝的政治危机?
二、秦朝的暴政
【思考】根据打油诗,概括秦的暴政有哪些表现。还有哪些呢?
徭役繁多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
昏庸是胡亥,统治更残暴。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
北伐匈奴,征调30万男丁。
修筑长城,征用40万民夫。
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动用徭役、刑徒100多万。
秦直道,动用数10万军工、民工。
司马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赋税沉重
刑法严苛
统治残暴
思想控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陈胜、吴广皆为楚国人,手下的兵士也大多为楚人,故此举有利于凝聚军心,提高战斗力。
楚的反秦意识最为强烈,能够更好地号召反秦势力。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 楚汉战争示意图
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学习聚焦
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 《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约法三章”,
废秦苛法,善于用人,
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主张统一集权;
项羽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
主张分封割据;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点
【思考】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秦朝灭亡原因。并谈谈启示?
原先六国的贵族仍然忠于各国的王室,而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十分不满,平民百姓更是不堪忍受远征和大兴土木的沉重负担。奉行法家思想的秦王朝倒是从反面证明孟子关于“民心”的说法是正确的:战无不胜的秦王朝失去了民心,于是便分崩离析了。 ——[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秦朝的失误在于行政,而不再于制度)——柳宗元《封建论》
原因:
1. 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根本原因);
2.. 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爱惜百姓,
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法律应当宽严相济,不能过于严苛。
制度的实施要因地而异。
……
课堂小结
地方:郡县制
楚汉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
项羽、刘邦反秦
秦的速亡
大兴土木
刑罚严苛
思想专制
制度统一
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顺应时代潮流
巩固统一
完成统一
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
农民起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国商鞅变法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
统一策略得当
经济文化统一
政治危机
秦朝的暴政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真题演练
2.(2025·广东·高考真题)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 )
A.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
C.秦朝统治基础薄弱 D.新兴士人阶层崛起
1.(2025·重庆·高考真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C
B
课后作业--评价历史人物(以秦始皇为例)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原则:
1. 时空观念: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
3. 辩证思维: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不能以偏概全。
4. 历史解释、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结合人物的具体活动分角度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升华。
2. 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等。
秦始皇,我国历史上一位功过鲜明的皇帝,其创制的一系列体制为中国封建社会奠定基础。
秦始皇完成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修长城筑驰道;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
秦始皇统治时期,加强思想控制;严刑峻法;赋役繁重;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亡。
综上所述,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是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