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7课
复习提问
1.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
2.科举制的背景、目的、特点。
3.科举制的影响。
4.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影响。
5.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6.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影响。
7.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征税标准、原则、特点和影响。
8.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趋势。
9.隋唐制度文明创新的表现和认识。
导入新课
你知道在传统观念中,人生的四大喜事是什么吗?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概念解析: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曹魏时期创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阅读教材P40第一段和“历史纵横”,指出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原因和选官标准的变化。
背景/原因:
①汉末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②选官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察举制不适应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
变化:
家世、道德、才学
家世(门第)
实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第7课
选官制度
材料: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晋时充当中正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P40“历史纵横”,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人才。
②将选拔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消极)后期成为世家大族维护特权的工具,不利于人才选拔、中央集权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7课
选官制度
材料: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门阀士族垄断了清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维护其政治特权的工具。南北朝时,庶族地主勃兴,门阀士族在各种打击下日趋衰落。隋朝建立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更为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的行列。——张希清《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实力上升;③封建经济发展;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⑤选官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原因。
第7课
选官制度
阅读教材P40相关内容,知道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发展的基本史实。思考:科举制创立的目的、选拔标准和不断变化的原因。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目的:
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为了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标准:
才学。
第7课
选官制度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①政府主导,自由报考; ②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③考试内容丰富; ④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第7课
选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40第一段和“学思之窗”,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1: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建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考试、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2: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3: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
第7课
选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40第一段和“学思之窗”,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⑤成为我国古代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约1300年。
(消极)①后期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过于注重才学标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③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第7课
归纳总结: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并指出其演变趋势。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夏商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才学
朝代
选官制度
选拔依据
隋唐至明清
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到才学; ②选拔权力:由地方到中央;
③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 ④选拔范围:由垄断到开放;
⑤选拔原则:由主观认定到公平、公开、客观;
⑥选拔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第7课
阅读教材P41相关内容,梳理三省六部制确立的过程。了解三省六部的职责,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
隋文帝
唐太宗
尚书台改成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中书省: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①相权三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职权分明,彼此制约;
③集体宰相制,节制君权。
特点:
第7课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观察唐朝三省位置图,猜想:真正的决策机构是哪个部门?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三省议事的地方叫什么?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政事堂
一体化趋势
第7课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材料1:从三省六部制度的权力分布上来看,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分权制衡思想。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缓和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2:在唐代的政治体制中,三省六部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在唐代政治发展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且在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第7课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①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使中央决策和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⑤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
⑥推动唐朝国力的强盛;
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7课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知识总结:秦汉至隋唐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朝
西汉
东汉
隋唐
第7课
赋税制度
阅读教材P42一、二两段,梳理赋税制度演变历程和内容。
魏晋南北朝
唐初
唐德宗
实行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目的),实行两税法: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第7课
赋税制度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P43“史料阅读”,分析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原因(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
材料: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①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分化加剧;
②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③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④宰相杨炎的推动。
第7课
赋税制度
根据下列材料,指出两税法的特点、征税标准和原则,并结合P43相关内容,分析两税法实施的意义。
材料:通过实施两税法,简化了税制,将各种复杂的税种归于统一,纳入中央统一控制,两税以外,地方不能再行摊派。同时,集中纳税期限,大大节约了赋税的征纳成本,提高了国家的税制效率。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实行资产多者多纳税,资产少者少纳税的制度,所有有资产的人都必须纳税,即使无固定居所的商人也要纳税,扩宽了税源。此外,以“量出为入”的原则作为财政预算的依据,一定程度上有效限制地方政权的任意横征暴敛,且中央可根据国家或皇帝个人需要随时“量事取资”,使中央在经济上愈加集权。
——摘编自朱武飞《两税法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征税标准:
土地和财产(由人丁转为财产)。
原则:
“量出为入”。
特点:
以财产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第7课
赋税制度
根据下列材料,指出两税法的特点、征税标准和原则,并结合P43相关内容,分析两税法实施的意义。
材料:通过实施两税法,简化了税制,将各种复杂的税种归于统一,纳入中央统一控制,两税以外,地方不能再行摊派。同时,集中纳税期限,大大节约了赋税的征纳成本,提高了国家的税制效率。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实行资产多者多纳税,资产少者少纳税的制度,所有有资产的人都必须纳税,即使无固定居所的商人也要纳税,扩宽了税源。此外,以“量出为入”的原则作为财政预算的依据,一定程度上有效限制地方政权的任意横征暴敛,且中央可根据国家或皇帝个人需要随时“量事取资”,使中央在经济上愈加集权。
——摘编自朱武飞《两税法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意义:
①简化税收名目,统一了税制,便于中央政府加强对税收权的控制;
②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一定程度限制了地方政权的横征暴敛,缓和社会矛盾;
⑤有利于中央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大权。
第7课
赋税制度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后“研究与拓展”,分析两税法的弊端。
材料:唐代宰相陆贽强烈反对两税法:“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又说:“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豪,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急不充。” ——摘编自《陆宣公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①税外加征,人民负担逐渐加重;
②配赋不均,存在明显不合理;
③折钱纳税,是百姓负担不稳定;
④按资产计税,在实际操作中,资产难以估算。
第7课
赋税制度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相地而衰征 齐国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
初税亩 鲁国 按亩收税
编户制度 两汉 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口税、更赋并服徭役和兵役等
租庸调制 隋、唐前期 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
两税法 唐中期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北宋 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要交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
一条鞭法 明朝 赋役、差役合并,征收货币
摊丁入亩 清朝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赋税一地丁银
趋势:①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②征收的名目逐渐简化;③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④赋税内容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
⑤税收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
第7课
赋税制度
根据下列材料,归纳隋唐制度文明创新的表现及其认识。
表现:①创立并发展了科举制;②建立并推行三省六部制;③推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材料: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奠定了后世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各级官吏的任用都须经过考试,“才学”成为重要标准;政府机构在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不断加以调整,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稳定;赋税制度也有探索,新的征税原则成为此后历代税制之基。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上)》
认识:①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符合国情的创新推动社会发展;③创新是在历史继承中创新,也是政治制度在历史变革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高考链接
第7课
(2024·福建高考·2)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D
高考链接
第7课
(2023·重庆高考·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A
高考链接
第7课
(2023·湖北高考·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A
高考链接
第7课
(2025·陕晋宁青高考·3)唐弘道元年(683),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至中书省。神龙元年(705),豆卢钦望担任尚书右仆射,因未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而无法参加宰相议事会议。这说明唐代( )
A.宰相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加强
B.政事堂成为三省权力核心
C.中枢机构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D.三省长官可共同商议国政
C
高考链接
第7课
(2025·安徽高考·3)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
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D
高考链接
第7课
(2024·重庆高考·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