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难点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新发展。
目 录
一、思想交融·多元共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文化繁荣·兼容并蓄:文学艺术与科技
三、海纳百川·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思想交融·多元共生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①梳理汉朝到唐朝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并分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②佛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统治者和民间对此有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③为什么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采取什么措施?
④阅读P45“历史纵横”,了解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思想主张。
快速阅读课文P45-46,思考以下问题: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一)发展历程
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繁盛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重道”
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有反佛现象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期形成不同宗派;反佛斗争
根据表格,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三教出现融合趋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①梳理汉朝到唐朝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并分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为什么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合作探究
材料一: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二: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
统治者:借助佛教和道教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汉代儒学不适应魏晋的社会现实(传统儒学理论自身缺陷)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反佛斗争
材料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丈空与官府,粟馨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梁书·范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③破坏家庭伦理关系、人口减少,兵源枯竭,威胁统治
1、原因
②佛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统治者和民间对此有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范缜
①南朝范缜《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2、措施
②统治者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的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几度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
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
(二)反佛斗争
③韩愈儒学复兴运动。
3、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②佛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统治者和民间对此有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三)复兴儒学
措施: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观点。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背景: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影响:
为唐朝之后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材料: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原道》
③为什么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采取什么措施?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玄学
(2)主要内容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
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四)魏晋玄学
(1)背景: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3)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
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儒、道交融的产物
④阅读P45“历史纵横”,了解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思想主张。
文化繁荣·兼容并蓄
——文学、艺术与科技
①概括归纳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文学成就并各举一例
②梳理汉至隋唐书法的发展及成就
③梳理汉至隋唐绘画的发展及成就
④列举魏晋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成就
⑤列举魏晋至隋唐时期,乐舞成就
⑥梳理汉至隋唐科技的发展状况
快速阅读课文P46-48,思考以下问题: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一)文学
1、魏晋南北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建安文学
人生苦短渴望建功立业、哀叹民生疾苦的建安风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归田园居》
东晋田园诗
逃避现实,归隐田园,
追寻理想人格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
南北朝民歌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序》
南朝骈文
四六文,骈四俪六,
对仗工整,韵律铿锵
①概括归纳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文学成就并各举一例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一)文学
2、唐朝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初唐
盛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李白(诗仙):浪漫主义,气势磅礴、热情奔放、 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体现大唐盛世。
——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杜甫(诗圣):现实主义,深沉忧郁、忧国忧民,反映唐朝由盛转衰、民生多艰。
——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概括归纳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文学成就并各举一例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一)文学
②梳理汉至隋唐书法的发展及成就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颜筋柳骨”)
2、书法
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
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东晋)王羲之《游目帖》(草书)
颜筋柳骨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草圣张旭《肚痛帖》
颠张醉素
名家欣赏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一)文学
2、书法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二)艺术
3、绘画
东晋:
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③梳理汉至隋唐绘画的发展及成就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二)艺术
3、石窟艺术
魏晋至隋唐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建的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云冈石窟: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
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④列举魏晋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成就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二)艺术
4、乐舞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唐代乐舞
《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⑤列举魏晋至隋唐时期,乐舞成就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经济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社会
政治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
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础
文化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三)科技
领域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地理 西晋 裴秀
北魏 郦道元
建筑 隋朝 李春
印刷术 唐朝
火药
天文学 僧一行
医药学 孙思邈
唐高宗
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世界上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中期书籍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水经注》是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自学探究:阅读课本48页,根据表格,梳理汉至隋唐科技的发展状况
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材料四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
①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
③选官制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④民族交融及对外开放包容提供了文化多元基因
合作探究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海纳百川·交流互鉴
——中外文化交流
①阅读课文,概括中外佛教的交流情况
②唐朝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对外交流?综合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③小组合作探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④合作探究: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快速阅读课文P48-49,思考以下问题:
三、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高僧来华
西行取经
鉴真东渡
学问僧来华
东汉到北朝,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
1、以佛教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
①阅读课文,概括中外佛教的交流情况
(一)表现
三、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一)表现
2、唐都城长安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3、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唐朝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对外交流?综合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三、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一)表现
4、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陆路
1.向东:长安——朝鲜
2.向西:长安—印度、伊朗、阿拉伯—欧洲、非洲
海路
1.登州、扬州—朝鲜、日本
2.广州—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唐朝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对外交流?综合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三、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①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对形成中华文化圈起了重要作用。
(三)影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
唐朝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对外交流?综合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①交往范围广泛;
②交往领域全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⑤中华文化圈形成: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三、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思考: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1.文字方面: 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3.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
4.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
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
6.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入日本。
——《教师教学用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各小组收集的相关史料基础上,探究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1、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高度繁荣。
(2)制度先进,文化发达,成为周边国家学习的对象。
(3)政策开明,文化开放,设有专门机构掌管对外交往。
(4)丝绸之路畅通,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
2、影响
(1)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各国的联系。
(2)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3)促进了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亚洲中华文化圈形成。
(4)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合作探究
多元合流
文化繁荣
交流互鉴
三、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弘扬传统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
| 家国情怀
重难点突破
课堂小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文化繁荣·兼容并蓄:
文学艺术与科技
海纳百川·交流互鉴:
中外文化交流
反佛
文学
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艺术
科技
评价
探究: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新发展。
探究一: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多元发展
探究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探究三: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
思想交融·多元共生: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化交流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