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6课
复习提问
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大运河的特点及评价。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唐朝繁荣作出的贡献。
3.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
4.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指导思想。
5.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6.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唐朝和睦民族关系的影响)
7.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对今天国家治理的意义(启示)。
8.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
9.藩镇割据的影响。
10.黄巢起义的背景。
11.五代十国的实质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感受大唐的盛世繁华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第6课
阅读教材P34第一段,梳理隋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思考:隋朝完成统一的意义。
隋朝的兴亡
建立
统一
意义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大一统,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
隋文帝的统治:
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第6课
阅读教材P34第二段,归纳隋朝的建设成就。
隋朝的兴亡
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
开通大运河(隋炀帝)
概况 一条 贯通南北
二长 2700多千米
三点
四段
五大水系
目的
涿郡、洛阳、余杭
永、通、邗、江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缓解北方的经济压力。
第6课
根据图片和材料,概括大运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有利条件。
隋朝的兴亡
开通大运河
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特点:
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南北走向;里程长;规模大;天然河道与人工河道衔接;连接富庶地区与国都。
第6课
根据图片和材料,概括大运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有利条件。
隋朝的兴亡
开通大运河
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有利条件:
①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②中央集权体制自身的优势;③统一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④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⑤赋役制度提供保障;⑥有前代开凿的几段运河为基础。
第6课
隋朝的兴亡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这条运河开凿过程中,无论通济渠还是永济渠,都动用了上百万的民夫。通济渠在大业(隋炀帝年号)元年三月开凿,不到几个月就通航了。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严急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痛苦。当时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受冻挨饿,加上疾病侵袭,死亡的人数在半数以上。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
作用: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第6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的兴亡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这条运河开凿过程中,无论通济渠还是永济渠,都动用了上百万的民夫。通济渠在大业(隋炀帝年号)元年三月开凿,不到几个月就通航了。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严急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痛苦。当时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受冻挨饿,加上疾病侵袭,死亡的人数在半数以上。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6课
阅读教材P34第三段,知道隋朝灭亡的史实。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的兴亡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徵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恶流难尽” ——起义军讨伐隋炀帝的檄文
①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③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根本原因)
第6课
阅读教材P35相关内容,知道唐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唐朝前期繁荣作出的贡献。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太宗李世民
政治
经济
影响
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完善科举制度;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个人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房谋杜断”
第6课
阅读教材P35相关内容,知道唐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唐朝前期繁荣作出的贡献。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武则天画像
政治
经济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的无字碑
影响
第6课
阅读教材P35相关内容,知道唐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唐朝前期繁荣作出的贡献。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玄宗李隆基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影响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姚崇
宋璟
发展生产,改革税制。
大兴文治,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改革兵制(募兵制)。
《忆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第6课
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结合唐朝牛耕图、唐三彩盘和知识拓展相关内容,感受盛唐气象,思考: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知识拓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耕地面积扩大;发明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
筒车
曲辕犁
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
经济的繁荣
第6课
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结合唐朝牛耕图、唐三彩盘和知识拓展相关内容,感受盛唐气象,思考: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知识拓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耕地面积扩大;发明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
经济的繁荣
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制瓷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南青北白);制陶业:唐三彩等。
唐画中身着丝绸服装的妇女形象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唐三彩
第6课
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结合唐朝牛耕图、唐三彩盘和知识拓展相关内容,感受盛唐气象,思考: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知识拓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耕地面积扩大;发明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
经济的繁荣
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制瓷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南青北白);制陶业:唐三彩等。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长安、洛阳、益州等)。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
开元通宝
第6课
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结合唐朝牛耕图、唐三彩盘和知识拓展相关内容,感受盛唐气象,思考: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知识拓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耕地面积扩大;发明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
经济的繁荣
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制瓷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南青北白);制陶业:唐三彩等。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长安、洛阳、益州等)。
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③水陆交通发达;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第6课
根据地图,找出边疆主要少数民族。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指导思想。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指导思想: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天可汗”
上(唐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6课
阅读教材P35-P37相关内容,归纳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民族 方式
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唐太宗灭东突厥,唐高宗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战争
设置
机构
册封
和亲
会盟
册封
第6课
阅读教材P35-P37相关内容,归纳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民族 方式
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唐太宗灭东突厥,唐高宗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
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特点:
武力与怀柔并用;以和为主;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政策开明;手段多样,措施灵活;实行羁縻政策。
第6课
阅读教材P35-P37相关内容,归纳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民族 方式
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唐太宗灭东突厥,唐高宗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知识拓展: “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以夷治夷”)
第6课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中的《职贡图》和唐蕃会盟碑,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唐朝和睦民族关系的影响)。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材料: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①有利于民族交融;②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促进边疆开发,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④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6课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P37“思考点”问题: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对今天的国家治理有何意义(启示)?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轻徭薄赋,重视生产;
③统治者励精图治,关注民生;
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开创并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培养;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原因:
意义/启示:
①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治理国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任用;
③要重视经济发展,更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第6课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37第一段,概括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白居易《长恨歌》部分节选
材料: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
外患:开元年间,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内忧: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第6课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阅读教材P37相关内容,了解安史之乱过程。
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平定。
安禄山
史思明
第6课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阅读教材P37-P38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概括安史之乱的影响。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①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6课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通过了解藩镇割据的表现,结合教材P38“史料阅读”和材料,分析藩镇割据的影响。
①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削弱了中央集权;
②造成社会长期动荡和混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③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政治 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 拥有财权。
军事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材料: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
第6课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阅读教材P38相关内容,了解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材料:唐朝后期,朝中宦官专权,腐朽贪婪;地方藩镇割据,对百姓残酷压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唐末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逃户。873年,遇到大旱灾,许多地方秋粮颗粒无收,百姓吃草根树叶糊口,官府照旧催逼赋税。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背景
经过
结果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第6课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阅读教材P38相关内容,了解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背景
经过
结果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875年,黄巢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
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第6课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阅读教材P38相关内容,结合地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史实。
先后存在
先后并存
实质: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和发展。
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高考链接
第6课
(2025·广东高考·3)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 )
D
高考链接
第6课
(2025·湖南高考·4)唐以前,上 巳 、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 主要与信仰、巫术及鬼神崇拜相关 。到唐代,民众踏青郊游、聚会饮宴逐渐成为这些节日 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唐代( )
A.民众重视现世生活享受
B.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D.节日的信仰色彩消失
A
高考链接
第6课
(2025·北京高考·4)吐鲁番出土一件贞观年间由中央逐级传递到地方的敕旨文书,部分内容见下面示意图。这反映唐初( )
①文书行政推广到了西域
②尚书省是政令决策机构
③安西都护府下设县管理
④加强了与吐蕃间的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高考链接
第6课
(2025·黑吉辽蒙高考·3)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
A.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
D
高考链接
第6课
(2025·四川高考·4)度牒是合法出家的身份证明。安史之乱后,肃宗朝宰臣裴冕“奏下令卖官,鬻度僧尼道士,以军储为务”,遂启唐朝中央政府售卖度牒之先例。此后各地节度使竞相效法。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
A.赋役制度的变化
B.中央与藩镇的关系缓和
C.寺院经济的勃兴
D.唐朝政府面临财政危机
D
高考链接
第6课
(2025·湖北高考·3)下表为唐人李祐出任夏绥节度使后仕宦履历的记载。据此可知( )
A.《旧唐书》采信了墓志记载 B.晚出文献的史料价值较高
C.两《唐书》记载可相互证实 D.三者的史料来源不尽一致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