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 8 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唐招提寺(日本)
青城山道教
220年
280年
618年
907年
两大特征:
多元并蓄
成就辉煌
思想
四个角度:
三国
隋朝
唐朝
文学艺术
科技
一条道路:丝绸之路
挖掘思想发展、文化繁荣与时代发展的互动关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三大圣人:
“书圣”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
“诗圣”杜甫
中外交流
581年
魏晋
佛教盛行、道教传播、民歌盛行
书体完备、齐民要术、顾恺之绘画
三教并行、儒学复兴、玄奘西行
《唐本草》《千金方》雕版印刷、唐诗、火药武器
时空坐标
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
(1)汉朝
(2)魏晋 南北朝
(3)隋朝 (4)唐朝
武帝时期,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
盛行并渐趋本土化;有反佛现象
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三教并行,儒学地位受到挑战;韩愈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期形成不同宗派;反佛斗争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概况
2、三国至隋唐思想发展的特点:
(1)思想活跃、多元共生;
(2)三教融合;
(3)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君权
神授
大一统
三纲
五常
董仲舒汉代儒学
不
适
应
弑君篡权
政权更迭
国家分裂
战乱频仍
社会动荡
道德沦丧
魏晋南北朝
佛教
因果业报转世轮回
道教
修道成仙长生不老
适
应
对现实失望,
该如何救赎?
该如何走下去?
材料一: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 ——傅乐成《中国通史》
史料二: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的原因
材料: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1)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们渴望寻求精神安慰;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
(3)汉代儒学不适应魏晋的社会现实(传统儒学理论自身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麻醉人民,巩固自身统治。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的原因
敦煌莫高窟早期男观音像
当代中国印象中的观音
贱民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是贱民,而且永远都是低贱的“不可接触者”。在印度佛学的理论中达利特(贱民)没有佛性,不可能成佛。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中国的僧人在传授佛法时强调人人都具有潜在的佛性
佛教思想积极自我改造,融入中国社会,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基础
知识拓展
佛教渐趋本土化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道人又有白徒(白徒,非正式僧人),尼人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多服罗纨。”
——《南史·郭祖深传》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现在许多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1)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消极:
①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②寺院经济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③消极避世不利于社会生产
④人口减少,兵源枯竭,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⑤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4、佛教兴盛的影响
《竹林七贤图》
【概念阐释】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推崇老庄的思潮。是儒道融合的产物。
(1)背景:
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②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
③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
④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
(2)内容:
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主张“无为”
③社会风气: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寄情山水、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5、魏晋玄学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
“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影响: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收归政府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促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佛教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韩
愈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3)措施: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观点。
(4)影响: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6、儒学复兴运动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东汉 末年 建安文学 曹操《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建安风骨 人生哀伤、建功立业 东晋 田园诗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 逃避现实、归隐田园 南北朝 南朝骈文 庾信《哀江南赋》吴均《与朱元思书》 间律和谐、词句华丽 北朝民歌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唐朝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盛唐 “诗仙” 李白 《将进酒》《蜀道难》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诗圣” 杜甫 “三吏”“三别” 心系国事、凄苦哀思
中唐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晚唐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诗风凝重、哀伤沉郁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杜诗作为文学史料,可以证史、补史,如杜甫的《忆昔》。
忆昔 其二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教材P47
二、文学艺术
学习拓展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筋柳骨”)
(2)魏晋南北朝:
(1)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3)东晋:
王羲之——“书圣”
(4)隋唐: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金、篆、隶、草、楷、行
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
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文学艺术
2、书法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东晋)王羲之《游目帖》(草书)
颜筋柳骨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草圣张旭《肚痛帖》
颠张醉素
二、文学艺术
2、书法
(1)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形写神”)
(2)唐朝: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画圣”)。
顾恺之《女史箴图》
二、文学艺术
3、绘画
顾恺之《洛神赋图》
(北宋摹本·局部)
莫高窟、云冈石窟
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衣纹厚重凸起,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甘肃敦煌莫高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
二、文学艺术
4、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唐代乐舞
二、文学艺术
5、舞蹈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
(4)文化:民族交融即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
二、文学艺术
5、发展原因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迥异;外来佛教的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
(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
(4)科技成就突出。如圆周率的计算、《齐民要术》、《水经注》等。
(5)承上启下。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二、文学艺术
6、特点
领域 时期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农学 北朝
地理 西晋
建筑 隋朝
印刷术 唐朝
火药
天文学
医药学
祖冲之、圆周率在3.141 5926 ~ 3.141 5927之间。
贾思勰、《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裴秀、《禹贡地域图》
李春、赵州桥 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中期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三、科技
1、表现
赵州桥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三、科技
1、表现
材料1: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材料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1)科技内容:重实用轻理论
(2)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农业
(3)分布领域: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4)研究方法:重经验总结,轻实验创新
(5)主要成就:全面繁荣,领先世界,但对外来吸收较少
三、科技
2、特点
领域广泛、
世界领先、
重实用轻理论、
重经验轻实验、
主要服务与农业。
(1)高僧来华
(2)西行取经
(3)鉴真东渡
(4)空海求法
东汉到北朝,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①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
玄奘
鉴真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传播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4)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陆路:
1、(向东)长安——朝鲜
2、(向西)长安—印度、中亚—欧洲、非洲
海路:
1、登州、扬州—朝鲜、日本
2、广州—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四、中外文化交流
2、其他方面
四、中外文化交流
史料实证
(1)范围广、国家多;
(2)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3) 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4)水陆交通并重。
4、影响
(1)密切了唐朝同各国的联系。
(2)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3)促进了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亚洲中华文化圈形成。
(4)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四、中外文化交流
3、特点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
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
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
其他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