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13:4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时空坐标
由盛转衰
589年
605年
618年
641年
581年
649年
627年
713年
741年
754年
690年
705年
755年
763年
907年
隋朝建立

灭陈
统一全国
开凿大运河
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
文成公主入藏
唐朝灭亡
隋朝
(37年)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李世民
唐太宗
武则天
李隆基
唐玄宗
黄巢起义
朱温
后梁
唐朝
(289年)
历史纵横
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如汉光武帝、隋文帝,“光武” 和“文”都是谥号。皇帝除谥号外,大部分还有庙号,即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宋神宗。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如康熙、乾隆。文献中对于从汉到隋的皇帝,习惯上都用谥号相称。自唐朝开始,庙号成为皇帝在文献中最常用的代称。对于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习惯上多用年号相称。
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的功绩和品德评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时追尊的名号。
一、隋朝兴亡
北周、北齐、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581年
杨坚
长安
北周外戚
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意义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
大兴城
隋朝的成就
577年
581年
587年
589年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隋灭后梁
隋灭陈,南北统一
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材料一 隋代全国耕地面积、全国户数的几组数据
项目 数据 出处
全国 耕地面积 开皇九年(589年)1940余万顷; 大业五年(609年)5585万余顷。 《通典·食货》
全国户数 开皇元年(581年)400余万户; 大业五年(609年)890余万户。 隋朝的强盛
材料一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度,改地方三级行政体制为州、县二级行政体制,裁减了冗员,节省了国家开支,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他还制定《开皇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法,准许有冤者上诉。在经济方面,隋文帝推广均田制,实行轻徭薄赋,确立“输籍之法”,即朝廷规定划分户等的标准,每年正月,地方官负责在乡里挨户依照标准定等,当作征发差役、确定税额等的依据;从事户口整顿,进行“大索貌阅”。就是朝廷按照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查出有谎报年龄者,基层官吏保长、里正都要流徙远方,并鼓励民户互相检举。为充实长安,隋朝在各地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的义仓。这些措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社会经济,使隋朝很快富强起来,史称“开皇之治”。 ——改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开皇之治
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确立二级行政体制
制定律法
推广均田制,轻徭薄赋
完善户籍制度
广设粮仓
隋东都洛阳城平面图
一、隋朝兴亡
兴建东都洛阳城
兴建大兴城
唐长安城平面图
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加强对山东、江南等地的控制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开通大运河
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
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
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特点











钱塘江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
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
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
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 大运河今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思学之窗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含嘉仓铭文砖
广设仓库
隋朝主要粮仓分布图
含嘉仓仓窖的遗址
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
佑《通典·食货典》记载说: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这最能说明隋朝
A.百姓生活的富足 B.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国家长期统一稳定 D.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两都仓库——供应朝廷
乡间义仓——备水旱赈济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
605年3月 营建洛阳 每月200万人
605年3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5年4月 开凿邢沟 10多万人
605年5月 营建西苑 170多万人
606年7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8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8年7月 再修长城 20多万人
612-614年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隋炀帝暴政示意图
修筑驰道
修长城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年号)民役简表
不恤民力大兴土木
多次巡游
劳民伤财
急功近利三征辽东
役使大量农民,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唐朝建立
一、隋朝兴亡
唐高祖李渊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618年
李渊
长安
隋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学习聚焦
唐朝建立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
李世民
太子
李建成
齐王
李无吉
李渊
射杀
射杀
玄武门之变
唐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一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
——宋欧阳修《新唐书》
历史研究应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大唐盛世
建立唐朝
公元618年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发展
继续发展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周)
唐高祖
(李渊)
鼎盛
开元盛世
唐玄宗
(李隆基)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学习聚焦
▲ 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
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生产工具的改进
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
东汉《二牛犁田》画像砖
直犁
魏晋《二牛抬杠》
直犁
经济的繁荣
曲辕型构造示意图
经济的繁荣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历史纵横
唐朝曲辕犁
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曲辕犁在三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经济的繁荣
▲ 唐三彩盘
筒车示意图
唐朝越窑青釉瓷
荷叶带托茶盏
唐朝邢窑
白瓷长颈瓶
唐朝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这件出土于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的三彩盘,釉色绿、褐、白相间,既有图案规律,又具有三彩釉流动自然的特点。
节省人力、
昼夜不停、提高效率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民族关系:怀柔四方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找出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
回纥
东突厥
靺鞨
吐蕃
西突厥
反映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怎样的主张?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体现了他的民族平等思想。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29年)
唐与突厥
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隋末唐初,东突厥势力又强大起来,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
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
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武力征服
设置机构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历史纵横
回纥
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受突厥的奴役。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回纥联合铁勒诸部,在唐朝军队的支持下,起兵反抗东突厥汗国,并先后攻灭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
随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除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人融合外,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入居西域的回鹘人,逐渐融合当地居民,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唐与吐蕃
松赞干布(?—649)塑像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49年)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藏族)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和亲、会盟
唐与吐蕃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各种专业技能工匠。
松赞干布(?—649)塑像
文成公主(?—680)塑像
吐蕃
唐朝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唐蕃会盟碑
唐中宗时,唐蕃再度和亲,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大批丝绸、乐器等,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他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七下相关史事
和亲、会盟
材料阅读
唐与吐蕃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武力征服
设置机构
册封
册封
和亲、会盟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
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汗国
设置安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玄宗册封
皮逻阁为云南王
册封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
为怀仁可汗(回纥首领)
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唐中宗—金城公主
“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长庆会盟
唐蕃会盟碑
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政策开明包容;措施灵活多样;
保障边疆稳定
利于边疆开发
密切经济联系
促进民族交融
《职贡图》传为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画描绘的是唐太宗时,婆利国和罗刹国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
画中共有27人,其中白衣虬髯骑白马的人是罗刹国使者,身后有仆从打着伞执着扇,抬着礼物。左边穿长袍手里托着珊瑚打着伞盖的人是婆利国使者,他的随从也带着各式各样的礼物。整幅画设色淡雅,人物造型奇特,线条流畅自然。使臣队伍中的人们形象各异,姿态不一,或长须连鬓,或肤色黝黑,或大袍裹身,或赤膊祖胸,仅围短裙,显然属于不同民族。《职贡图》为研究唐朝对外政治、经济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唐墓壁画《客使图》(局部)
《步辇图》(局部)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示意图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西
北庭
河西
陇右
剑南
朔方
岭南
范阳
河东
平卢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
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
唐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
各地军镇长官节度使集军权、
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威胁中央。
节度使
材料一 (节度使)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新唐书·兵志》
史料阅读
材料一 唐朝开元时期边镇驻军数量表(单位:万人)
安西 北庭 河西 朔方 河东 范阳 平卢 陇右 剑南 岭南
2.4 2 7.3 6.4 5.5 9.1 3.7 7.5 3 1.5
——整理自《旧唐书》
安西
北庭
河西
陇右
剑南
朔方
岭南
范阳
河东
平卢
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逐渐膨胀。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材料三 开元末年,边疆的募兵队伍渐渐增大,但中央的军制却没有相应地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通。外重内轻的问题于是便显著起来,并且酿成了安史之乱。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史料阅读
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的背景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政治上: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安史之乱示意图
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连年的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军事上:各地军镇长官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755-763年)
安史之乱的影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对我国北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却推动了南方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唐代在南方兴修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并在低洼湖沼地带筑堤围田,建立起旱涝保收的水网系统,在丘陵地带开发出梯田;南方开始成为国家的主要财赋基地,这些都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启了重要契机。
——摘编自张晋光《安史之乱对我国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史料阅读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政治:中央集权被削弱,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民族关系:边防空虚,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由盛转衰
唐朝后期边疆各族分布图
唐朝前期边疆各族分布图
民族关系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后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820年)
藩镇割据
藩镇 类型 数 量 官员 任免 赋税 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
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
下表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
A.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
B.彻底解决了西北的边患问题
C.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藩镇割据态势严重,朝廷无力控制藩镇;
民众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黄巢( —884年)
唐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影响: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
李渊
618年,唐朝建立
李世民
武则天
李隆基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给唐朝沉重打击
907年,朱温建立
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军镇权重
玄宗怠政
宦官专权
牛李党争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土地兼并
朝廷无力
农民起义
唐朝灭亡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907年
开封(后迁都洛阳)
朱温(梁太祖)
朱温
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
总结了从藩镇林立直至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史料阅读
主要原因:藩镇割据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北方黄河流域 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五代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十国
依次更迭
部分并存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说说五代时期武将掌权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
——赵翼《廿(niàn)二史札记》卷二十二
材料研读
尚武轻文
中央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守将抢掠财物,滥杀无辜,百姓生活艰难。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法治崩溃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社会动荡
五代十国—割据政权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广泛搜罗人才,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军事上,整肃军纪,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周世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研读
周世宗改革
柴荣(921-959年)
政治上,整顿吏治,力倡节俭;
经济上,安抚流民,清查士地,减免赋役,兴修水利;
军事上,整顿军纪,充实禁军;
文化上,修订历法,重视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
改革使政权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进入五代十国
沉重打击唐朝统治
907年
朱温建立后梁
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靺鞨
吐蕃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隋朝暴政
各项建设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农民起义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兴建大兴城
兴建洛阳城
广设仓库
开通大运河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经济繁荣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课堂小结
多次巡游
劳民伤财
不恤民力大兴土木
急功近利三征辽东
618年
隋朝灭亡
民族关系
社会繁荣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 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课堂练习
.
.
3.隋统一后出现了“开皇之治”,国家建造了几座大型的战略储备粮仓,如兴洛仓、回洛仓等,都装满了粮食。但到隋末自然灾害十分严重,饥民四起,天下大乱,这几座大型粮仓都没有主动开仓赈灾。其主要原因是A.兴洛仓等储备的是战略物资 B.隋炀帝在江都无力指挥赈灾
C.兴洛仓等当时被农民军包围 D.隋炀帝的腐败无能荒淫无度
4. 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准确的是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
5.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据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
6.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