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沁园春·雪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订报上,其余的钱还买了许多书籍和杂志。考入师范时,学校发了一套青色呢制服,这套衣服他一直穿了好几年,到退了色,破了洞,还没有换掉。
材料二 毛泽东在求学期间选定以“冷水浴”作为锻炼体格的方法,认为冷水浴除了可以锻炼体魄外,还可以磨砺意志。从实行之日起,一直到毕业,他每天天亮前就来到井边,脱去衣服,用吊桶打上水来,通身淋下,淋一阵,擦一阵,直到全身擦红发热为止。穿好衣服后,还要做运动。
结论:
二、单选题
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对偶、互文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了祖国幅员辽阔,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宽广。)
B.只识弯弓射大雕。(借代,以弯弓射雕代指尚武力而少文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肯定中包含批判的情感。)
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群山蜿蜒起伏、奋发竞争的态势,显得神采飞扬。)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了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快。)
3.小明参加此次活动准备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你认为下列哪种感情基调合适( )
A.温柔婉转 B.慷慨悲壮 C.低沉悲痛 D.潇洒豪放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B.“风骚”,原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
C.《沁园春·雪》中的“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D.汉朝时匈奴单于自称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某些强盛的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5.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情文并茂。
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C.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父母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6.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笔断意连 牵丝不断 B.劲健雄峻 神韵飘逸
C.和谐匀称 端庄整齐 D.奇大奇小 粗细相间
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冰封 莽莽 滔滔 嬴政
B.蜡象 晴日 素裹 稍逊
C.文采 风骚 恢宏 竞折腰
D.天娇 大雕 风流 原驰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山塘,从东到西逶迤而去,似与雨声共吟一首悠长淡雅的唐诗。我发现这里的平 屋小楼,时而被宽宽窄窄的水埠隔断,又时而与古古朴朴的小桥相连。山塘的雨,也似有 了时隔时连的感觉,恰似古典词曲中的长句复短句,既显示出断续相间错落有致的节奏, 又呈现出一种强弱对比绵长不绝的旋律。【甲】
今天我在山塘赏雨,确乎远离了市嚣俗尘,任凭心灵与天机相牵。你看看那雨:[A]洒 落在街面和小桥上,洒落在四方天井和深深庭院中,洒落在深黑浅灰的瓦楞上,洒落在静 静流淌的河水里,自是那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闲散之态;[B]你听听那雨:淅淅沥沥,细 细微微,正与檐下人叨叨絮语,单调里分明透出一种亲切和柔情。[C]独行雨中,旁若无人, 我细细体悟着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自然随意的人生况味,人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是何等不易?[D]
山塘雨,飘进了我的思绪,洒透了我的心灵。【乙】雨,衬出我心境一片宁静,一片 平和。看雨中山塘,就好像看一部“ 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 ”的黑白影片。生活在 屋檐下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平民,有的卷起了袖子淘米洗菜,有的在油漆脱落的门口与孩 子白相,有的则在木格子窗前闲话家常,使人感到一种散淡安逸的人生情味。听山塘的雨 声,又好像听一首“一切色彩喧哗 ”都已“消隐 ”的江南丝竹, ① 是母亲吟唱的充满 温馨之感的生命之歌。余光中说,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是啊,行 在雨中,听在雨中,思在雨中,更激起我穿越岁月回忆历史的意趣,尽管盛唐气象烟消云 散,明清繁华风光不再,但这条古街在起起伏伏中对古文明的执着坚守,古老的牌坊在 ② 里幽叹低吟鳞次栉比的古宅里许许多多的老故事,却始终没有在岁月的流逝中湮灭,时间 定格成历史,彳亍(chì chù:漫步,走走停停)其间,如同置身历史。山塘雨,给人的也 许不在游兴,而是回忆,是沉思,是品味。【丙】今天,春光乍泄,雨助我思,吸引我从 历史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将来,确是一种与历史气脉相通的生命和精神的感悟。
半个多世纪来,我第一次行走在雨中山塘。身段苗条的水巷, ③ 地从东到西一路 瘦了过去,绵绵密密的雨也一路瘦瘦的飘了过去。及至走过半塘,山塘水竟穿出或高或低 的房舍,不再如半遮面的琵琶女, ④ 地依偎着堤岸,在雨的触摸中闪着眉眼,隔街 面对着一扇扇门扉和窗根,漾出了生动的表情。【丁】河畔有树有草,有亭子和小屋,那 是春天的小站。行人可以在这里赏春和听雨。我看到河对岸或稠密或疏朗的枕河人家,在 烟雨中显得空空阔阔,迷迷茫茫。
垂柳飘拂,雨声如乐,绿了肺腑,湿了灵思,顿觉凡尘俗垢都消失在山塘雨中。
(文章有删改)
8.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市嚣 xiāo 俗尘 B.鳞次栉 zhì比
C.湮 yān 灭 D.门扉 fě i
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见标①②③④) 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风雨雨 依依袅袅 大大方方 娉娉婷婷
B.娉娉婷婷 依依袅袅 风风雨雨 大大方方
C.依依袅袅 风风雨雨 娉娉婷婷 大大方方
D.依依袅袅 大大方方 娉娉婷婷 风风雨雨
10.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 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B.“迁 ”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 ”就是降低官职,“左迁 ”就是提升官职,汉代尊 左卑右的习惯被后代沿用。
C.《沁园春·雪》的体裁是词,《行路难》是古体诗中的乐府诗,《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是新诗。
D.“风骚 ”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世先生同在桑梓 ”中的“桑梓 ”指代家乡。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置身在这荷花的世界里,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习习凉风夹带着荷花的清香阵阵袭来,吹散了一身的热气和烦躁,一种不可名状的惬意感弥漫全身。
B.自古以来,墨客骚人大多与竹结缘,时至今日,也有不少附庸风雅之辈唯恐他人看
低自己品位,喜欢往竹林品茗小聚。
C.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
卑宽宥了自己。
D.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家 族文化,因此美好家风的形成是漫长的,不可能一气呵成。
12.第二段文字四处标点符号(标识[A][B][C][D]),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施“校园足球计划 ” ,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B.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的 更好。
C.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的多个休闲公园,成为了市民娱乐的 新去处。
D.我市着力重点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正在打造具有现代人文气息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 精致之城。
14.将“我感受到了山塘雨所特有的音乐之美,这种音乐般的美感,竟不仅来自于听觉,而 且还缘自于视觉,是视听觉共谋而相互融透的境界。 ”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示例:毛泽东爱好读书,勤俭节约,有持之以恒的坚忍毅力。
【解析】材料一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毛泽东爱读书,第二句话说他节俭;材料二说毛泽东以冷水浴锻炼体魄磨砺意志且持之以恒。
故答案为: 示例:毛泽东爱好读书,勤俭节约,有持之以恒的坚忍毅力。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答案】D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不正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不是对偶。“顿失”夸大了黄河因结冰失去滔滔水势的变化,突出寒冷程度;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此句不满足。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3.【答案】D
【解析】《沁园春 雪》上片描写北国壮丽雪景,展现大气磅礴意境,下片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的豪情壮志。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具有潇洒豪放的特点。故选D。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朗读感情基调。朗读感情基调是朗读诗歌总的感彩和分量,它反映了全首诗歌的色彩和分量。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感彩和分量,如昂扬有力、深沉坚定、悲愤凝重、喜悦明快、豪放舒展、细腻清新、热情颂扬、愤怒批判等。
4.【答案】B
【解析】A.正确;
B.不正确;“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表述弄反了;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注意在平常上课、读书学习理解文学文化常识,做好笔记,定期复习,牢固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5.【答案】A
【解析】A.“文采”指文学才华,“语言富有文采,情文并茂”表述合理,使用正确;
B.“红装素裹”指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下雪时只有白色雪花,用“红装素裹”不当;
C.“一代天骄”指能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多用来形容历史上杰出的帝王等,不能用于形容受父母宠爱的人,使用对象错误;
D.“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也指妇女举止轻佻。形容作文用“风骚”,表意含混且易有贬义误解,可换“出色”等词;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6.【答案】C
【解析】这幅书法作品是草书,“和谐匀称、端庄整齐”是楷书特点,A、B、D符合草书特征,所以选C。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书体特点的理解辨析。篆书,线条匀称,开阔舒展;隶书,蚕头雁尾,刚健峻拔;行书,字形宽扁,稳重遒劲;草书,笔势牵连,自由奔放。
7.【答案】D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不正确;“天娇”的“娇”改为“骄”。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字形。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默写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答案】8.D
9.C
10.B
11.D
12.D
13.C
14.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2)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3)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4)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先要分析成语本身的意思,注意成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6)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7)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D.门扉( fēi)。
故答案为:D。
9.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依依袅袅 :形容依恋不舍的样子和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
娉娉婷婷:形容女子美丽的姿态与姣好的身型。
风风雨雨: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
大大方方: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
故答案为:C。
10.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B左迁是降低官职调动,右迁是升官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B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C可望而不可即:距离遥远,无法企及。形容看似可以到达而实际上很难达到或不能接近。
D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 人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是何等不易 ”这是一个陈述句,句尾用句号。
故答案为:D。
13.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缺宾语,在“运动水平”后加上“的能力”。
B “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有歧义,可以理解为“说服了老师,让老师和你一起去”,也可以理解为“说服了老师,让老师同意我和你一起去”。当然还可以有别的理解,但是后半句的语境决定了只能有这两种理解。
C无误。
D“着力”和“重点”两个状语语意重复,删掉“重点”。
故答案为:C。
14.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前文是“ 烟雨山塘 ”“ 山塘的雨 ”,后文应该是自己的感受,即“我感受到了山塘雨所特有的音乐之美,这种音乐般的美感,竟不仅来自于听觉,而 且还缘自于视觉,是视听觉共谋而相互融透的境界。 ”
故答案为: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