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乡愁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诗歌,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piào/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mù/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xi/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邮piào( ) 坟mù( ) 海xiá( )
(2)诗歌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句是 。(只填序号)
(3)诗歌中,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的诗句是:
/ / / 。
(4)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D.轻柔、平淡
(5)“窄窄的船票”是 结构的短语。
二、单选题
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爱之深,思之浓,愁之痛。
3.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乡村是承载乡愁的独特载体,屋瓦前的青山绿水,阡陌间的鹤发翁媪,都令离乡人魂牵梦萦。____。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保护好这些乡愁载体,才能更好地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①如村头的古树,千年的祠堂,以及各种地方的风味特色小吃
②乡愁不仅关乎山河故人,也寄托在一些伴随着村民成长的具体事物上
③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④这些都可能成为承载离乡人思念之情的独特标记
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4.下列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B.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又丰富。
C.诗歌把“乡愁”寄托在四种物象上,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十分具体。
D.这首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学习了《乡愁》后,某班举行了以“余光中与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5.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枚(méi) 乡愁(chóu) 脉脉(mò)
B.窄窄(zhǎi) 邮票(yóu) 震颤(chàn)
C.海峡(xiá) 坟墓(mù) 猝然(cù)
D.大陆(lǜ) 陆拾(lìu) 衣冠(guān)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乡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①⑤③④②
7.下面是关于“诗歌节奏”的一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
②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③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④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⑤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
⑥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A.②④⑤①⑥③ B.②⑤①④⑥③
C.④②⑤①⑥③ D.⑤④①②⑥③
三、现代文阅读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不可磨灭。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呼。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有删改)
8.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
9.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语句。
⑴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⑵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10.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
11.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
12.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票;墓;峡
(2)①
(3)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C
(5)偏正
【解析】⑴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邮piào ”写作“ 票 ”;“ 坟mù ”写作“ 墓 ”;“ 海xiá ”写作“ 峡 ”
⑵本题考查诗歌朗读。①是正确的;其他三句必须与①句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依据诗歌分析可知,“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⑷ 《乡愁》的作者余光中离开大陆,多年与亲人、祖国分离,表现的是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应该用缓慢、忧伤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⑸本题考查短语的结构。 “窄窄的船票” 是“定语+中心语”结构,所以属于偏正短语。
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诗歌的朗读基调。解答此题,根据诗歌的内容、写作背景及情感体现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A.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
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直接描述外貌相似。
C.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前后两句结构对称,意境呼应。
D.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通过三个短句并列表达情感。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判断。修辞运用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写文章过程中要注意恰当运用。了解常用修辞方法及特点,根据语句内容判断,注意易混的修辞方法。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乡村以及其中的许多事物都承载着众多离乡人的乡愁。文段的第一句提到了乡村的青山绿水和鹤发翁媪,通读四句话可知,②句既能承接前文提到的山河故人,又能引出下文,提出乡愁也寄托在一些伴随着村民成长的具体事物上;紧接着①句就列举出了有哪些具体事物,然后④句总结,这些具体事物承载着离乡人的乡愁,是表现离乡人思念之情的独特标记;最后③句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能与后文的乡村振兴和保护乡愁载体相衔接。故正确的顺序为: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又包含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题时可以将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圈画标记,再根据语境及正常的表达顺序进行排序即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解说是错误的,其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也具有美感。
故答案为:D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BC无误,
D有误: 陆拾(lìu)——陆拾(li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字音。读准字音,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
6.【答案】C
【解析】③句“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引出话题“乡愁与诗人”;①句“百般不能排解思乡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承接上文提到的乡愁,说明可以从诗文中排解乡愁;⑤句引用诗句进一步说明乡愁在诗文中的体现;②句以王维的诗句为例具体阐述;④句总结,强调只有诗人才能表达这么美丽又伤感的乡愁情怀。故正确的排序:③①⑤②④。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答案】B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语段谈的是节奏对诗歌表达的作用。②句先总体阐述节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⑤句紧承②句,具体介绍诗歌节奏的分类。①句承接⑤句,介绍另一种节奏。④句则是从朗读的角度进一步说明节奏的变化特点。⑥句补充说明人的差异对朗诵节奏的影响。③句“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进行总结,放在最后。排列顺序为②⑤①④⑥③。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答案】8.空廓(或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9.⑴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精神。
⑵①写出了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②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
10.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11.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挚爱之情。
12.“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文章主要内容;然后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概括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描写常见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自然环境)背景;衬托人物的形象(或反衬);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景物的象征意义(人物的品质、文章主旨)。解答此题首先要判断是环境描写,其次再概括环境的特点,最后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5)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做题时,一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二要联系文章主旨,三要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人物)情感,四要联系具体语境,对关键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加以体会。
8.从“触目空廓而寂寥”“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可知“河景”的空廓寂寥;从“几乎什么也没有”“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可知环境的萧索;从“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可知“河景”色彩的暗淡。
故答案为:空廓(或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9.(1)“奶”在这里是动词,即用自己的乳汁喂孩子,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2)“浸礼”本指基督教受洗而把人身浸入水中的一种仪式,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把手伸入黄河时态度的虔诚,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感悟到了黄河的神圣。
故答案为:⑴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精神。
⑵①写出了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②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
10.在余光中的作品中,“黄河”就是祖国的象征,从“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可知,黄河哺育了中华文化,作者为自己终于接触到黄河这一中华文明的血脉而激动不已,表现了黄河母亲对自己这个游子的接纳与认同,由衷地抒发了对黄河的眷恋、敬仰之情,这些就是作者认为“值得”的原因。
故答案为: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11.此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写黄河的风沙与下文民歌中“风,也听见,沙,也听见”相照应,突出了黄河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黄河边的真实感受,与下文接触黄河的激动心情,将名片投入黄河的举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对黄河的景仰和热爱。
故答案为: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挚爱之情。
12.“隐隐的水声”指作者将黄河的泥沙放进名片盒以后的主观感受,包含着对黄河的眷恋与怀念。因为他在将手伸入黄河的那一个舜间,感觉自己与祖国已经融为一体,有了强烈的归属感,“隐隐的水声”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海外游子的共同心声。
故答案为:“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