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课文最为不同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C.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巅。(杜审言)
D.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2.小甘在朗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告诉它,朗诵的整体节奏不应( )
A.舒缓 B.明快 C.和畅 D.深沉
3.对下面诗歌的解说和赏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四月天”是主意象,“云烟、星子、雨点、百花、圆月、白莲”等是次意象,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意的庞大意象群,抒发了对“你”的热爱与赞颂。
B.本诗的排行别具一格,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采用倒装句式,又在押韵处出人意料地转行,形成一种新颖、跳跃而又和谐的节奏形式。
C.诗人不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说“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加突出了“你”在“我”心中的独特性;“我”的爱是不为他人所动的,是执着而坚定的。
D.四月是蕴含希望与梦想的季节,也是洋溢着忧愁与怀思的季节,因此,诗人用四月天比喻的情感中,既有淋漓尽致的“爱”与“暖”,也有难以释怀的忧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别具一格。
B.林徽因十六岁时受邻居女建筑师影响,立下投身建筑事业,一生都在不懈耕耘。
C.在春天这样的季节里,林徽因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这一季的心情。
D.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轻快灵巧)
B.那轻,那娉婷,你是(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C.百花的冠冕你戴着(花冠)
D.是燕/在梁间呢喃(形容燕子的叫声)
6.下列加粗字注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娉婷(pìng) 鲜妍(yán) 星子
B.冠冕(guān) 留滞(zì) 鹅黄
C.柔嫩(nèn) 栖息(qī) 疆硬
D.呢喃(ní) 颤抖(chàn) 妖娆
二、综合性学习
7.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呀,母亲如花,装点着我们的生命;母爱如阳光,让我们的世界备增温暖。班级为此开展了以“感受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在开展此次活动前,班上做了一次调查,仔细阅读表格,谈谈你的发现。
问题 愿意陪妈妈一起逛街 一天见不到妈妈会想她 妈妈累的时候会为她揉揉肩、捏捏腿 妈妈批评时会顶嘴 当妈妈没准备你需要的东西时会发脾气
小学 28 24 25 3 5
初中 12 10 8 20 21
(1)从变化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
(2)为了赞美深深的母爱,有同学拟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两鬓白发尝尽人间疾苦
下联:
(3)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篇反映母爱的散文,并编辑成书。请你给本书拟定一个书名并阐释理由。
书名:《 》
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间四月天
钱红莉
①小区隔三岔五会有卖东西的人进驻。经过物业同意,在南门附近的空地搭一个棚子,白日卖货,夜间关起门来歇息,长则个把月,短则一周。卖稀奇古怪的牛角梳子、弹弓、痒痒挠;卖锅碗瓢盆、矿泉水、煤气灶;洗衣机、冰箱以旧换新……这些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走出家门便可买到,挺受欢迎。
②最近,进驻了一对夫妇——代客现场加工蚕丝被。进出间,惹人停下脚步,细细打量。他们带来了无数蚕茧,以及一台神奇的机器。把蚕茧倒入机器,合上盖子,一会儿工夫,囫囵的蚕丝抽出来,白练一般亮眼,湿漉漉的……妻子将蚕丝一匹匹挂上衣架,晾在池塘边的绳子上。春天风大,一匹匹蚕丝徐徐地荡过来荡过去,诗意盎然。门口一张木桌,摆了一盆蚕沙,咖啡色,油菜籽粒般大小,桌边悬一张红纸,写一行黑字,大抵是讲,这蚕沙可以装进枕头里,给小孩用,祛毒、活血什么的。
③昨日买菜回来,经过他们的棚屋。许是时间尚早,生意寥落,只有几匹蚕丝挂在屋内,丈夫不知去了哪儿,妻子则闲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一棵一棵,耐心地择一堆蒲公英……她背后是一排柳树,春风微微地吹,万千垂碧悠来荡去。坐在草地上的她,像极一幅静物画,脸上流泻着娴雅与安宁。这一幕,让我的心略动一下,有一份感动,隐隐地来。
④人在春天里的这份安宁,多值得珍惜啊!这对夫妇自千里之外的外乡来,将孩子丢在老家,就为出门挣点钱,一年的收入就靠这些蚕丝了。生意清淡的时候,也不急,趁便在小区挖点蒲公英,焯焯水,凉拌,便是一道菜。挖蒲公英的时候,顺便赏赏景儿。
⑤四月了,小区里的辛夷、桃、梨、海棠、紫荆、晚樱一齐在开花。他们的小屋边,有一棵木瓜海棠、一棵梨树,一树红,一树白,开得新鲜洁净,好看得很。她每天低头絮着一床床蚕丝被,再穿针引线地缝进被套里,颈椎酸了,抬头看看花,低头挖挖蒲公英,也是一种放松,顺便在心里想想乡下的孩子……
⑥一个母亲在春天里想念远方的孩子,阳光也变得柔润了。
⑦这对夫妇纵然漂泊着,有四海为家的动荡,但也可看出来,两人感情深笃,配合默契,从不相互埋怨。中国乡下有许多这样子的夫妇,一起出门闯荡,相互扶持。一年年地辛苦着,但心里是有满足的。生来恬淡,便不贪心。人无贪念,便会减少许多痛苦,不会身陷焦躁不安之中。一贯知足,自闲。
⑧如今,在人们的脸上,很难捕捉到那一份遥远的闲适之色。尤其在城市,人们总是来去匆匆。上下班高峰,哪一条路都被堵得水泄不通,人们脸上普遍流露出焦虑、烦躁,不能有片刻的安宁。匆匆去接孩子,回家烧好晚饭,急迫地吞下,孩子最后一口饭尚在嘴里,便催促着他到书桌前……做大人的,连散步的空都挤不出,忙东忙西的,转眼夜深,躺倒于床,每一条骨头缝都疼,日复一日,总是陷入孤独无援的境地……
⑨在我们小区这对夫妇的脸上,那份“闲”似一只白鸽,久违地飞回来了,即便每天忙碌着,但还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恬淡安适——他们的目标,也许就是在乡下屋基上起一座三层小楼,将来娶个好媳妇……养蚕是辛苦的,一夜无数次喂食桑叶,好不容易把蚕养大,收获了蚕茧,原本可偷懒拿去镇上收购站卖掉的,但为了能卖上好价钱,就再辛苦一次,勤勉地拉到城里,为人现做蚕丝被。
⑩这一阵,进进出出间,看见他们,无比心安。他们相互爱惜着,朴素的感情如微风,吹得旁观者的心上起了涟漪,荡了又荡。春风吹在脸上,有时还有点儿寒意,但,也不碍事的啊,身边有那么多的花开,尤其红叶李,如烟如霞,阳光一直笼着你,有人世的寂静安宁,如此平凡,又如此珍贵。
再过几日,他们将所有的蚕丝卖完,便要赶回家乡,重新养蚕,摘不尽的桑叶,喂不够的蚕宝宝……一年的生计都在这里了。生命就是这样的,一年一年的花开草长,一年一年的平凡日子,急不来,须一日一日地过。
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一年年里,春去春回——坐在南窗前,听一听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久违的安宁重新回来。
窗外的香樟发了新叶,斑鸠领着一群儿女在学飞,戴胜在枝头跳跃来去,红叶李无声地开着,风来,浅粉的花落了一地……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有删改)
8.做蚕丝被的夫妇让作者产生了哪些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9.第⑧段中,写城市人的“忙碌”,有何作用?
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坐在草地上的她,像极一幅静物画,脸上流泻着娴雅与安宁。
11.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个母亲在春天里想念远方的孩子,阳光也变得柔润了。
12.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自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意境是温暖明媚、轻盈灵动的,充满了春日的生机与美好,传递出愉悦、柔和的情感。
A.通过“桃花”“春江”“鸭”“蒌蒿”等意象,描绘了早春的清新与活力,意境明快温暖,与课文相符。
B.“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勾勒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春日图景,充满生机与闲适,意境与课文一致。
C.“云霞”“梅柳”“黄鸟”“绿巅”等意象展现了早春的明媚与生机,淑气、晴光传递出温暖和畅之感,与课文意境相近。
D.描写的是深秋山林的景色,“寒山石径”“霜叶”等意象虽有秋日的绚烂,却带有清冷、萧瑟的基调,与《你是人间四月天》所营造的春日温暖、明快意境截然不同。
因此,D项的意境与课文最为不同。
故答案为:D。
本题理解分析诗歌意境。诗歌的意境可从多方面入手分析,包括把握意象、分析语言、体会情感、关注创作背景以及展开联想与想象,以此感受诗人通过诗歌营造出的艺术境界和传达的情感思想。
2.【答案】D
【解析】《你是人间四月天》整体洋溢着温暖、喜悦、轻盈的情感,诗中意象如“四月天”“云烟”“星子”“百花”等都充满生机与美好,语言灵动明快,韵律和谐流畅。因此,朗诵时应采用舒缓、明快、和畅的节奏,以契合诗歌的情感基调。而“深沉”的节奏往往与凝重、悲伤等情感相关,与本诗的整体风格不符,故朗诵的整体节奏不应是深沉的。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诗歌朗诵语调的设计能力。朗读诗歌的语调是根据诗歌表达的情感决定的,因此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据此分析设计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
3.【答案】D
【解析】A.“四月天”为核心意象,其他自然意象围绕其构建,共同抒发对“你”的赞美,解说恰当;
B.精准捕捉到诗歌的形式特点,倒装句式与转行押韵形成独特节奏,符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灵动跳跃的语言风格,赏析恰当;
C.从“我说”的表述切入,解读出诗人情感的独特性与坚定性,贴合诗歌中“爱”的真挚与专属感,解说合理;
D.对“四月天”的情感基调理解错误。诗中“四月天”象征温暖、美好、希望与爱,意象如“鹅黄”“绿”“白莲”等均洋溢着明朗喜悦,无“忧愁与怀思”“难以释怀的忧伤”。此选项违背诗歌整体的明快抒情基调,是最不恰当的赏析;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鉴赏诗歌,我们可以关注意象、重点词语、抒情议论语句,还可以关注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作者表达的情感主旨,诗歌的创作背景,赏析诗歌的关键语句,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4.【答案】A
【解析】A.正确;
B.成分残缺,“立下”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建筑事业”后加上“的志向”,修改为“立下投身建筑事业的志向”;
C.语序不当,“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这一季的心情”逻辑顺序稍显混乱,结合语境,先有“这一季的心情”,再升华为“心中的爱”更合理,可调整为“林徽因要写下这一季的心情,写下心中的爱”;
D.语序不当,此句是递进复句,“意境的优美”比“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更进一层,故应“意境的优美”和“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5.【答案】C
【解析】A.正确;
B.正确;
C.不正确;“冠冕”在句中并非指“花冠”,结合语境,这里的“冠冕”象征荣誉、光环,指百花将最美的荣誉(如盛开的姿态所代表的光彩)赋予春,体现春的美好与尊贵,故C项解释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的含义。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直接对词语理解字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可通过用记住典型句子的方式记忆词语的意思。
6.【答案】D
【解析】A.“娉婷”的“娉”应读“pīng”,而非“pìng”,注音错误;
B.“留滞”的“滞”应读“zhì”,而非“zì”,注音错误;
C.“疆硬”应为“僵硬”,“疆”为错别字;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7.【答案】(1)【示例】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关心越来越少,顶嘴、发脾气的越来越多。
(2)【示例】一颗热心只为儿女幸福。
(3)【示例】书名:《母亲的心》;理由:俗话说“言由心生”,母亲对子女的点滴关爱,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是母亲内心对孩子爱的表现,用“母亲的心”做书名概括性更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表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题型。把握图表题的特点,了解其新变化,掌握解答思路和方法,对于增强考生数据、图表意识,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甚为重要。要认真审读图表,从图表、数据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主要包括:阅读标题即看表格的名称、阅读内容、理解表格内容等。根据图中数据反差最大的两组“3与20”“5与21”分析:初中生对妈妈顶嘴、发脾气的越来越多。他们对妈妈的关心越来越少。(2)本题考查对联的知识,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其次还要适当进行拆合。所谓拆合法也即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上联“两鬓白发”是偏正短语,“尝”是动词,“人间疾苦”是偏正短语。下联围绕“母爱”拟写,可用“一颗热心只为儿女幸福”来对,答案不唯一。(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及运用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语言表达的能力。做题时答案应紧扣“母爱”,再根据本题题意作答。
故答案为:⑴ 1、【示例】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关心越来越少,顶嘴、发脾气的越来越多。 ⑵ 1、【示例】一颗热心只为儿女幸福。 ⑶ 1、【示例】书名:《母亲的心》2、理由:俗话说“言由心生”,母亲对子女的点滴关爱,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是母亲内心对孩子爱的表现,用“母亲的心”做书名概括性更强。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图表信息的阅读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图表,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上联和题干的意思进行补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结合生活的实际,紧扣主题进行作答。
【答案】8.①夫妇俩的安宁闲适以及对孩子的思念让作者感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②夫妇俩感情深笃,配合默契,生活虽然辛苦,但懂得满足,让作者懂得人无贪念,就会减少痛苦;
③夫妇俩将所有的蚕丝卖完,就要回家乡开始新一轮的养蚕,让作者懂得生活急不来,日子需要一天天过,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答出两点即可。
9.表现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焦躁、疲倦的精神状态,与文中这对夫妇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这对夫妇质朴的品质和闲适的生活状态的难能可贵,表达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坐在草地上的妻子比作一幅静物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在春景的衬托下美丽的姿态和平和的心境。
11.“柔润”原意是柔和润泽,这里有怜爱之意。该句借物写人,表现了一位母亲思念远方的孩子时,流露出来的浓浓暖意。
12.相同:都描写四月春暖花开、莺飞燕舞的景色;
不同:本文结尾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含蓄地点明主题,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从焦躁、匆忙中走出,融入自然,拥有闲适的心境,从而尽享人生美好的愿望。
链接材料直抒胸臆(运用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接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爱的赞颂。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要看段落的位置,然后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去分析,比如在开头,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在中间,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在结尾,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当然在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一般都是赏析文章中精妙的句子,一般可以从关键词语含义、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描写角度、结构作用等方面去理解,一般情况下,赏析句子,先找出句子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描写角度或关键词语含义,然后说出其作用,最后说出表达情感。
(4)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看加点字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使用的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第三看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一个角度还是联系全文分析。
(5)本题考查写法分析。散文写法包括: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欲扬先抑;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
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②-⑥段写夫妇俩的安宁闲适以及对孩子的思念让作者感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第 ⑦-⑩段写夫妇俩感情深笃,配合默契,生活虽然辛苦,但懂得满足,让作者懂得人无贪念,就会减少痛苦;第 - 段写夫妇俩将所有的蚕丝卖完,就要回家乡开始新一轮的养蚕,让作者懂得生活急不来,日子需要一天天过,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
故答案为:夫妇俩的安宁闲适以及对孩子的思念让作者感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夫妇俩感情深笃,配合默契,生活虽然辛苦,但懂得满足,让作者懂得人无贪念,就会减少痛苦;夫妇俩将所有的蚕丝卖完,就要回家乡开始新一轮的养蚕,让作者懂得生活急不来,日子需要一天天过,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答出两点即可。
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⑧段中,写城市人的“忙碌”, 表现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焦躁、疲倦的精神状态;与文中这对夫妇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这对夫妇质朴的品质和闲适的生活状态的难能可贵,表达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表现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焦躁、疲倦的精神状态,与文中这对夫妇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这对夫妇质朴的品质和闲适的生活状态的难能可贵,表达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坐在草地上的她,像极一幅静物画,脸上流泻着娴雅与安宁”将坐在草地上的妻子比作一幅静物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在春景的衬托下美丽的姿态和平和的心境。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坐在草地上的妻子比作一幅静物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在春景的衬托下美丽的姿态和平和的心境。
1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一个母亲在春天里想念远方的孩子,阳光也变得柔润了”,“柔润”原意是柔和润泽,这里有怜爱之意,该句借物写人,表现了一位母亲思念远方的孩子时,流露出来的浓浓暖意。
故答案为:“柔润”原意是柔和润泽,这里有怜爱之意。该句借物写人,表现了一位母亲思念远方的孩子时,流露出来的浓浓暖意。
12.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散文写法包括: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欲扬先抑;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本文和链接材料内容相同,都是描写四月春暖花开、莺飞燕舞的景色;表现手法不同,本文结尾“ 窗外的香樟发了新叶,斑鸠领着一群儿女在学飞,戴胜在枝头跳跃来去,红叶李无声地开着,风来,浅粉的花落了一地”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含蓄地点明主题,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从焦躁、匆忙中走出,融入自然,拥有闲适的心境,从而尽享人生美好的愿望;链接材料“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运用比喻手法,直抒胸臆,直接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爱的赞颂。
故答案为: 相同:都描写四月春暖花开、莺飞燕舞的景色;不同:本文结尾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含蓄地点明主题,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从焦躁、匆忙中走出,融入自然,拥有闲适的心境,从而尽享人生美好的愿望;链接材料直抒胸臆(运用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接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爱的赞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