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我看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由撒贝宁担任主持人。假如你是撒贝宁,请给下面两首诗写一段串词,由《元日》引出《清明》。注意:内容正确,过渡自然。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单选题
2.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我看》的前两节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落照图。
C.《我看》的第3节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D.“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中“揉”字用得妙,“揉”字制造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可将余光中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视为整个中国诗坛的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他写下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如《乡愁》《乡愁四韵》等。
B.《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她的诗歌形式较为自由,将建筑美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音乐美、绘画美结合起来,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C.“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提倡新格律诗而独树一帜。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穆旦等。
D.“思乡”是古往今来的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鸿雁、月、浮云、柳等意象常常被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4.下列依次填入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____丰润的青草
②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____深远的晴空里
③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____它的大地
④多少年来你____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A.揉过 飞入 观望 丰润
B.吹过 吸入 凝望 丰满
C.吹过 飞入 观望 丰满
D.揉过 吸入 凝望 丰润
5.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sāo) 妖娆(náo) 天骄(jiāo)
B.腐烂(fǔ) 嘶哑(sī) 坟墓(mù)
C.黎明(lí) 聘婷(pìn) 冠冕(miǎn)
D.呢喃(nán) 忧戚(qī) 摇曳(zhuài)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B.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C.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D.九年级开展了“我爱诗歌”活动,同学们读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诗歌感动了老师。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今天,文学到底还有什么用呢? 19世界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是如此评价莎士比亚:“通过他的灵魂的天眼(文学作品就是我们的天眼),我们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和未来。” 。
A.这话应该足以证明文学的价值。
B.文学可以用最为简约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领悟善恶美丑。
C.可是在当下,文学似乎成了某些人生活的点缀和茶余饭后的消遣。
D.我们应在阅读中获得内在的阅历和修养。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到黄河边
梁 衡
①因为写了一篇南方的春天,就有读者要求再写一篇北方的春天,我何尝不愿意呢 作为一个北方人,这个春天在我心里已经藏了几十年,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
②北国之春自然比南边要来得迟一些,而且脚步也显得沉稳。回想一下,我第一次对春有较深的感受是在黄河边上,那时也就20出头。按当时的规定,大学毕业先得到农村去劳动一年,我从北京分配到内蒙古河套劳动。所谓河套,就是我们在中国地图上看到的,黄河最北之处的那个大拐弯儿,如一个绳套。满一年后我到县里上班,被派的第一个活儿,就是带领民工到黄河边防凌汛。“凌汛”这个词,也是北方早春的专有名词,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就是冰封一冬的黄河,在春的回暖中渐次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这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暴发引起的泥石流,是半固体、半液体状,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走得慢一点,或者还有冰冻未开,后冰叠压,瞬间就会陡立而成冰坝。
③一个小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简单行李,在黄河长长的大堤上,如一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落在堤边一个守林人的小木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
④我的任务是带着十多个民工和两个小毛驴车,每天在10公里长的河段上,来回巡视、备料,特别要警惕河冰的变化。这倒让我能更仔细地体会春的萌动。南方的春天,是给人欣赏的;北方的春天,好像就是召唤人们干活的。我查了写春的古诗词,写北方的极少。大约因它不那么外露。
⑤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奔腾万里,飞流直下,或是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闲着时,我就裹一件老羊皮袄,斜躺在河边的沙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她的容颜。南方的春天是从空中来的,春风、春雨、春色,像一双孩子的小手在轻轻地抚摸你;而北方的春天却是一个隐身侠,从地心深处不知不觉地潜行上来。脚下的土地在一天天地松软,渐渐有了一点潮气。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地退融,让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上浮现出一层茸茸的绿意。你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像前几天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
⑥有一天早晨,我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执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⑦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骏马。眼前这群欢快的马儿,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更多的是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当它们跑动起来时,那翻起的马蹄仿佛传递着在春风中放飞的心情,而那蹄声直接就是春的鼓点。我心里当即涌出一首小诗《河边马》:“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因为那也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8.文章以《春到黄河边》为题,有什么好处
9.试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暴发引起的泥石流,是半固体、半液体状,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
1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1.试分析第⑤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2.第⑦段中引用小诗《河边马》有什么用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围绕节日这个主题将两首诗串起来。比如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春回大地”到“春暖花开”的转变去答,也可以从两种节日的“意境”——热闹和“欲断魂”的对比去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本题而言,串词须体现文化底蕴,且要点出《元日》的喜庆,表达《清明》的悲伤,注意过渡要自然。
故答案为:围绕节日这个主题将两首诗串起来。比如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春回大地”到“春暖花开”的转变去答,也可以从两种节日的“意境”——热闹和“欲断魂”的对比去答。
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串词既要体现主题,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主题,来定串词的基调,既要对前一首诗做出总结,又要很自然地引出下一首诗。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主要是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辨性理解。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诗人的经历,从诗歌主旨的角度把握。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4.【答案】D
【解析】“揉过”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了春风轻柔的特点,写出了风中小草轻轻摆动的情态,“吹过”是一般性描述,没有“揉过”有表现力。“吸入”表现了晴空的深远和无穷的魅力,“飞入”仅仅描述小鸟的动作,不能凸显晴空的深邃悠远。“凝望"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大地被流云的风姿所吸引的神态,“丰润”搭配不当,“观望”对象错误。丰润:丰足而滋润。丰满:指女人体态胖瘦适中、匀称好看,有韵味。根据“生命”的提示,选“丰润”恰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5.【答案】B
【解析】A.有误,“妖娆”的“娆”应读“ráo”;
B.正确;
C.有误”娉婷”的“娉”应读“ping”;
D.有误,“摇曳”的“曳”应读“yè”。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不仅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具备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中辨析不同读音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A项,“流盼”指转动目光看,用在这里形容云的动态,生动形象。
B项,“忧戚”指忧愁哀伤,符合语境。
C项,“飘逸”形容洒脱自然,用在这里形容随着季节起伏的状态较为合适。
D项加点词语运用有误。“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用来形容诗歌,使用对象错误,故不恰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7.【答案】A
【解析】根据“文学到底还有什么用呢”及紧接着引用的名言来看,这个语段主要谈的是文学的价值。故结尾横线应填与“文学价值”及言相关的总结性话语。四个选项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
故选A。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答案】8.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和内容;“春”作为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春到黄河边”的赞美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
9.“你推我搡”“挤挤擦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春天回暖,黄河冰块开裂、漂流而下的情态,表现了冰块流动迅猛的特点。
10.一方面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了北方的春天带给“我”的强烈感受,为下文写“春到黄河边”做了铺垫。
11.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与河套这一段的特点进行对比,将南方的春天与北方的春天来临时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突出了河套这一段黄河的安详平和与北方春天从地下不知不觉来临的特点。
12.一是概括前文,描绘马儿奔腾的开河场面;二是用小诗来表达作者感知“北方春天”的激动心情。
【解析】⑴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⑷考查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⑸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其基本作用为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与内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解答时还要结合引用的内容与语段的关系做出解释。
8.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作用的把握。可从文章所写的内容与标题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春到黄河边》题有所指,点明文章主要写黄河边春天的景象,其次,《春到黄河边》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意思是“春天来到黄河边”,生动形象地交代了“ 黄河边的春天”这一写作对象和内容,突出了文章主题。另外,文章紧扣“春”这一线索来写,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故答案为: 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和内容;“春”作为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春到黄河边”的赞美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从修辞手法上看,加点词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推我搡”“挤挤擦擦” 赋予了“流动的冰块”人格化特征,写出了冰封一冬的黄河,在春的回暖中,冰块离开而漂流的情节,表现了冰块流动迅猛,令人震撼。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故答案为: “你推我搡”“挤挤擦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春天回暖,黄河冰块开裂、漂流而下的情态,表现了冰块流动迅猛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作用的把握。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结合“因为写了-篇南方的春天,就有读者要求再写-篇北方的春天”可知,这句话点明了作 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结合“作为一个北方人,这个春天在我心里已经藏了几十年”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北方的春天带给“我” 的强烈感受。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具体描写“春到黄河边”和表达对北方春天的喜爱作铺垫。
故答案为: 一方面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了北方的春天带给“我”的强烈感受,为下文写“春到黄河边”做了铺垫。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把握。结合第⑤段的“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奔腾万里,飞流直下,或是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她在河套这一 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与河套这一段的特点进行对比,突出了河套这-段黄河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特点。结合“南方的春天是从空中来的,春风、春雨、春色,像一双孩子的小手在轻轻地抚摸着你”“而北方的春天却是一个隐身侠,从地心深处不知不觉地潜行上来”可知,这里把南方的春天与北方的春天到来时的不同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方春天不知不觉到来的特点。
故答案为: 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与河套这一段的特点进行对比,将南方的春天与北方的春天来临时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突出了河套这一段黄河的安详平和与北方春天从地下不知不觉来临的特点。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的作用。《河边马》 概括了前文所写的群马撒欢的情景。“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马的雄壮之美,“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表现了马的动态美和色彩美。作者通过对黄河马悠闲快乐状态的描写,表达对黄河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活力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一是概括前文,描绘马儿奔腾的开河场面;二是用小诗来表达作者感知“北方春天”的激动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