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湖心亭看雪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2:5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湖心亭看雪 同步分层作业
一、综合性学习
1.阅读完《湖心亭看雪》,班上拟组织“走进西湖,走近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小题。
(1)【活动一:搜集诗词】请你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2)【活动二:补写对联】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将这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理由。
①横批:   
②理由:   
(3)【活动三:挑选对联】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果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把下面的短语组合成一副茶社对联。
西湖 佳茗 欲把 似佳人 从来 比西子
上联:   
下联:   
二、单选题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 选贤与能
B.上下一白 而或长烟一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赏赐百千强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焉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独往/湖心亭/看雪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炉,使主题鲜明突出,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B. 苏轼,号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C.《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6.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谈话间,屋外飘起了白雪。炉火毕剥,我们望雪会文,探究意象“雪”的内涵。
【材料一】

【明】罗隐
天工翦水①,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②平均,匀也;洞窗掩映,明也。宜长松修竹,老梅片石;怪石崚嶒③,深林窈窕④;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⑤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⑥寻诗;小酌清淡,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⑦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评;披鹤氅⑧,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眉千尺
(节选自《明文精选·闲赏》)
【注释】①翦(jiǎn)水:指下雪。“翦水花”是雪的别称。②高下:高处和低处。③崚嶒(léngcéng):高耸突兀,形容山势高峻。④窈窕:深远,幽深。⑤古刹:古老的寺庙。⑥蹇(jiǎn):跛驴。⑦黛眉:青黑色的眉,代指女子。⑧披鹤氅(chǎng):穿着鸟羽制成的外套。
【材料二】
寒淡如孤梅冷月,寒冰傲骨。
(节选自张岱①散文《王月生②》)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久坐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颌欱之,竟不得醉。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雪》)
【注释】①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明亡后张岱不愿过清朝生活,披发入山,安贫著书。清朝官员派人请他出山做官,他坚决拒绝。②王月生:明代歌妓,身处勾栏,然卓然傲立,冰清玉洁,“不喜与俗子交接”,故张岱书之。张岱虽为官宦子弟,但其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市井人物,并且他以平等开明的态度与他们交往。
【材料三】
寿阳曲·江天暮雪①
【元】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注释】①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是在目睹了官场的黑暗混浊之后,他开始厌恶官场,到了晚年他更是不满当时蒙古贵族腐败落后的统治,不愿与统治者合流,选择了退隐的生活,此曲正写于此时。
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 解释
沾衣不染 课内迁移法: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⑴   
宜长松修竹 查阅字典法:①修改;②治理;③修养;④长,高;⑤学习 ⑵   (填序号)
御貂裘 语境推断法:披鹤氅,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 ⑶   
明月薄之 成语推断法:日薄西山 ⑷   
9.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评
B.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评
C.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评
D.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评
10.【材料一】的题目是《雪》,可是文中的画线句并未直接提及雪,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1.马致远作品的意境之高妙主要体现在“曲中有画”上,请你从画面和情感两个方面来赏析《寿阳曲·江天暮雪》中的这一高妙之处。
12.张岱的诗文中,经常出现“冰”“雪”。请从【材料一】雪的“四美”中任选两个角度,结合【材料二】,探究张岱对冰雪情有独钟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横批:闲痴;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3)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解析】(1)考查古诗词的识记积累。解答时,结合自己的识记积累,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作
(2)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横批指挂贴在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两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心境的词语。《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作者以“闲人”自比,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道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的安闲自适、乐观旷达;《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痴情于山水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淡泊孤寂的情趣。所以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和乙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为两文的点晴之笔,选取这二字作为横批即可。
(3)考查拟写对联。很明显“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同;“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湖”切合茶社的地点;“佳茗似佳人”,强调了茶叶之好。对联还应该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子”读作“ 、为三声,为仄声,“欲把西湖比西子”应为上联;“人”读作“rén”,为二声,为平声,“从来佳茗似佳人”应为下联;“日高人渴漫思茶“中“思茶”为动宾短语;“尝尽溪茶与山茗”中“山茗”为偏正短语;“日高人渴漫思茶”与“尝尽溪茶与山茗”无法组成对联。
故答案为:(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横批:闲痴;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3)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3)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
2.【答案】B
【解析】 A.“天与云与山与水” 中的 “与” 是 “和、跟” 的意思。原句句意是 “天和云和山和水”,描绘了西湖雪景中天地山水融为一体的景象,出自张岱《湖心亭看雪》。“选贤与能” 中的 “与” 通 “举”,是 “举荐、选拔” 的意思。原句意思是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这句话通常用于描述一种推举贤能之人的制度或者行为。
B.“上下一白” 中的 “一” 是 “全、都” 的意思。原句句意是 “上上下下全白了”,用来形容雪后西湖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色,出自《湖心亭看雪》。“而或长烟一空” 中的 “一” 也是 “全、都” 的意思。原句意思是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此句描绘的是岳阳楼在某种天气状况下,天空和湖面的景象,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所以这两个 “一” 意思相同。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中的 “强” 是 “尽力、竭力” 的意思。原句句意是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道别”,体现作者在湖心亭遇到同好之人后的豪爽之情,出自《湖心亭看雪》。
“赏赐百千强” 中的 “强” 是 “有余、略多” 的意思。原句意思是 “赏赐很多的财物”,此句一般用于形容赏赐的财物数量之多,常出现在古代关于赏赐场景的描述中。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中的 “焉” 是 “哪里、怎么” 的意思。原句句意是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表达出作者在湖心亭遇到同好之人的惊喜之情,出自《湖心亭看雪》。
“必有我师焉” 中的 “焉” 是 “在其中” 的意思。原句意思是 “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这句话强调了一种向他人学习的态度,常被用于表达学习的谦逊精神。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答案】A
【解析】A翻译为: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划分错误,应该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B翻译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划分正确。
C翻译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划分正确。
D翻译为: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划分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4.【答案】B
【解析】
ACD.正确。
B.有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余/拏一小舟。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5.【答案】B
【解析】
B选项中,苏轼号为东坡居士,不是香山居士,故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要求学生对已学课文艺术手法有一定了解,还要多积累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文体,知人论世。
6.【答案】A
【解析】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有误:句意为: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故可断句为:湖中人鸟声/俱绝.
BCD:正确;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7.【答案】C
【解析】ABD.正确;C 应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答案】8.沾染;④;靠近;穿着
9.A
10.①画线句写的是雪天人的活动,表现出雪天人的活动丰富,人们生活状态悠闲惬意。② 前文写雪中静景,此处写雪中动静,增添了雪天的生机,使本文不仅有静态之美,更有动态之趣。③动静结合,共同表现了雪天之美,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
11.在这暮色苍茫之中,雪花像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在空中肆意飞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景之杂乱,美丽,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孤独。一位孤独的寒江钓鱼人,正披一袭蓑衣,驾一叶扁舟,冒着漫天飞扬的大雪,缓缓驶回家去。苍茫、洁白的环境正烘托出他的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怀。历经官场的黑暗浑浊之后诗人选择归隐的生活,而那位不畏严寒、秉性高洁的钓鱼人,是诗人精神格调的象征。
12.角度一:雪具有洁净之美,沾衣不染。材料二中张岱经常以雪入文,并以冰雪喻王月生,是对雪和人冰清玉洁的赞赏,也是他自身价值的取向,表现了他高洁傲岸的人格和清新脱俗的雅趣。
角度二:雪具有宁静之美,落地无声。材料二中张岱在明亡之后,披发入山,喜一人独居山中看雪,这种宁静的氛围更能勾起他的故国之思。
角度三:雪具有匀称之美,高下平均。材料二中张岱以平等、开明的态度对待市井人物,并将他们写入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他平等公正的为人态度。
角度四:雪具有明亮之美,能照亮窗扉。材料二中的龙山雪皆呆白,代替月光,照亮万山,也照亮了张岱的心,明确了他不愿为官,忠于前朝之志。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上天像用剪刀裁剪水花一样(降下雪花),整个宇宙都飘起了雪花,细细品味它,有四种美妙之处:雪花飘落至地面悄然无声,这是它的恬静之美;雪花沾在衣服上却不留下污迹,这是它的洁净之美;雪花落在高处和低处都很均匀,这是它的匀称之美;雪花映照在窗户上,使得室内明亮,这是它的明亮之美。
(雪景之中)适宜搭配长长的松树、修长的竹子,古老的梅花、片状的石头;还有那高耸突兀的怪石,幽深的树林;寒冷的江水、遥远的水滨,断开的堤岸、小巧的桥梁;古老寺庙、层层山峦,稀疏的篱笆、幽静的小路;老渔翁披着蓑衣在江边垂钓,文人墨客骑着跛驴去寻觅诗句;在屋内小酌几杯,轻声闲谈,或是登上高楼放声长啸;船头的茶灶飘起袅袅青烟,座位上的女子手持酒杯,对面的老和尚和有雅趣的文人悠闲地品评着什么;穿着鸟羽制成的外套,在园林中尽情漫步;披着貂皮大衣,去游览观赏山水美景。像这样的景致情状,又何必一定要去那高达千尺的峨眉山(赏雪)呢?
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出淤泥而不染“句意: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沾衣不染“句意:轻轻沾衣,纤毫不染。染,沾染。②选④。“骚人跨蹇灵诗“句意:文人约三两好友骑着毛驴寻梅作诗。蹇,指驴,也指驽马。③“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已经接近西边的山。句意:月亮越来越靠近。薄,靠近。④“御貂裘”与 披鹤氅对应,根据“披”来推断 御 有“穿着"的意思。“御貂裘"句意:穿上貂裘。御,穿着。
故答案为:沾染;④;靠近;穿着
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船头茶灶飘烟,座上轻盈女子把酒助兴,老僧面对面坐,韵士闲谈。“船头茶灶飘烟“与“座上黛眉把盏“相对,均是“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老僧对座“与”韵土闲秤“相对,为主谓结构;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灵诗;小酌清淡,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枰:披鹤氅,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的意思是:老人披着蓑衣,寒江独钓,文人约三两好友骑着毛驴寻梅作诗。或者喝两杯小酒,仰天长啸,吟诗作对。船头茶灶飘烟座上轻盈女子,把酒助兴,老僧面对面坐,韵士闲谈,披上鹤氅,穿上貂裘,园林里去赏雪,山水间去流连。披蓑垂钓、跨蹇灵诗、小酌清淡、高楼长啸披鹤氅,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等均是在雪天人们的活动,表现出雪天人的活动丰富,人们生活状态悠闲惬意;前文“宜长松修竹,老梅片石;怪石崚嶒,深林窈窕;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层峦,疏篱幽径”,描绘了雪中静景,此处写雪中动景,为雪景平添生机,动景相映成趣;表现了雪景之美,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
故答案为:①画线句写的是雪天人的活动,表现出雪天人的活动丰富,人们生活状态悠闲惬意。② 前文写雪中静景,此处写雪中动静,增添了雪天的生机,使本文不仅有静态之美,更有动态之趣。③动静结合,共同表现了雪天之美,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
11.本题考查诗文的赏析。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天地苍茫间,寒江钓鱼人披着蓑衣,驾着扁舟,冒着大雪,缓缓驶回家去,衬托出他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怀;联系注释“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是在目睹了官场的黑暗混浊之后,他开始厌恶官场,到了晚年他更是不满当时蒙古贵族腐败落后的统治,不愿与统治者合流,选择了退隐的生活,此诗正写于此时“可知,历经官场的黑暗浑浊之后诗人选择归隐的生活,而那位不畏严寒、秉性高洁的钓鱼人,是诗人精神格调的象征。
故答案为:在这暮色苍茫之中,雪花像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在空中肆意飞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景之杂乱,美丽,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孤独。一位孤独的寒江钓鱼人,正披一袭蓑衣,驾一叶扁舟,冒着漫天飞扬的大雪,缓缓驶回家去。苍茫、洁白的环境正烘托出他的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怀。历经官场的黑暗浑浊之后诗人选择归隐的生活,而那位不畏严寒、秉性高洁的钓鱼人,是诗人精神格调的象征。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任选两个角度,分析张岱对冰雪情有独钟的原因即可。
故答案为:角度一:雪具有洁净之美,沾衣不染。材料二中张岱经常以雪入文,并以冰雪喻王月生,是对雪和人冰清玉洁的赞赏,也是他自身价值的取向,表现了他高洁傲岸的人格和清新脱俗的雅趣。
角度二:雪具有宁静之美,落地无声。材料二中张岱在明亡之后,披发入山,喜一人独居山中看雪,这种宁静的氛围更能勾起他的故国之思。
角度三:雪具有匀称之美,高下平均。材料二中张岱以平等、开明的态度对待市井人物,并将他们写入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他平等公正的为人态度。
角度四:雪具有明亮之美,能照亮窗扉。材料二中的龙山雪皆呆白,代替月光,照亮万山,也照亮了张岱的心,明确了他不愿为官,忠于前朝之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