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2: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诗词三首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事古难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变化?
二、单选题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C.颔联借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颈联用“沉舟”和“病树”自比,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3.虽然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可他创作的诗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二十三年” 和“弃置身”让人了解和同情长期谪居的痛苦,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激愤心情。
B.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觉得自己已被时代淘汰,不免因寂寞、蹉跎而忧伤。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
4.古代诗歌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作者用这首诗来答谢白居易的赠诗。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饱含着深深的愤激之情,让人无限心酸。
C.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尾联写作者情绪变幻无常消极低沉,只有在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用地名称呼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也用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还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的诗友白居易。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圣”,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C.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观潮、插茱、吃月饼等。“但愿人长久,千共婵娟”是词人中秋之夜抒发思亲之情的名句。
D.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6.一位同学搜集眉山三苏祠的对联片并整理成文字,其中一幅图片有些模糊,他不能确定横线处的词语,你认为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①____,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②____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③____,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④____。
A.①三杰一门 ②江河 ③扬不清 ④名山
B.①千古英名 ②江河 ③扬不浑 ④名岳
C.①三杰一门 ②江涛 ③扬不浑 ④名山
D.①千古英名 ②江涛 ③扬不清 ④名岳
三、语言表达
7. 有些同学在默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会把“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写成“蝉”,请结合知识卡片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女字旁的“婵”。
知识卡片“婵娟”通常用来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如唐代方干《赠赵崇侍御》中的“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也可用于形容花木、明月或月光等。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
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严酷的现实,二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
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气势。
C.诗人面对美味佳肴,却无心享用的原因是诗人内心苦闷抑郁,诗中的“停”“投”
“拔”“顾”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D.诗歌表现了诗人济事不能、弃世不忍,只能乘船垂钓度日的落寞情怀。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概述诗人①   ,接着抒发归来的感触,结尾点明酬答之意,“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②   的人生态度。
11.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 选出下列对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
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13.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一个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是自古难全的。诗人理解这点以后,心态从之前的惆怅失意转变为豁达超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心理变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所以心情也由抑郁转为了豁达乐观。
故答案为: 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是自古难全的。诗人理解这点以后,心态从之前的惆怅失意转变为豁达超脱。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其中包含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刘禹锡并没有表现出情绪变幻无常消极低沉的态度。相反,他在听到白居易的赠诗后,感到振奋和鼓舞,于是借酒来振奋精神,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5.【答案】D
【解析】A:错误。杜少府不是杜甫,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去蜀州,王勃的朋友姓杜,官职为少府,所以被称作杜少府。杜甫是杜工部,因为他做过工部员外郎。
B:错误。杜甫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诗歌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被称之为“诗圣”。李白被称为“诗仙”。
C:错误。插茱萸的节日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6.【答案】A
【解析】根据平仄的要求,上联最后一个音节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音节是平声,“山(shān)”属平声,“岳(yuè)”属仄声,故第④空为“名山”,排除BD两项。上联“前无古,后无今”,“古”与“今”相对,下联“清”与“浊”也应相对,上联“前无古,后无今”,“古”与“今”相对,下联“清”与“浊”也应相对“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用“三杰一门”与“千磨百炼”相对更恰当,排除C;故选A。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7.【答案】"婵娟"是月亮的别称,表现出月色的美好;本意是形容女子姿态美好,古诗文里 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故应用“女”字旁。而“蝉”一般用来指昆虫。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根据知识卡片,“婵娟”是一个充满美感的词汇,它原本是用来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的,比如唐代诗人方干在《赠赵崇侍御》中就用“婵娟”来形容女子的风姿。后来,在古诗文中,“婵娟”的意涵得到了扩展,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女子,还常常用来描绘花木的繁茂、月色的皎洁等自然之美。特别地,“婵娟”作为月亮的别称,形象地表达了月光的柔和与美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再来看“蝉”字,它则是一个昆虫的名称,特指一种在夏季鸣叫的昆虫,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知了”。这个字与月亮、月色或女性的美好姿态毫无关联。因此,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千里共婵娟”这句话表达的是诗人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以及他们虽然相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到同一轮皎洁明月的情景。这里的“婵娟”正是用来形容月色的美好,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祝愿和深邃的情感。
故答案为:"婵娟"是月亮的别称,表现出月色的美好;本意是形容女子姿态美好,古诗文里 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故应用“女”字旁。而“蝉”一般用来指昆虫。
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要从词语展示的人物的心路历程的角度考虑。
【答案】8.D
9.运用了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8.ABC.正确。
D.诗歌结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明诗人虽然面临困境,但依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实现理想,并非是 “只能乘船垂钓度日的落寞情怀”,D 选项赏析错误。
故答案为:D
9.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典型诗句的写作手法识别以及诗人情感把握的能力。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常见的诗歌写作手法,还要能结合诗句内容深入挖掘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诗歌的鉴赏深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运用了南朝宗悫 “乘长风破万里浪” 的典故。宗悫年少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表达了远大的抱负。李白在此引用此典故,表明自己也有着像宗悫一样的豪情壮志,尽管当前面临诸多艰难险阻,但依然相信自己能够冲破困境,实现理想。从情感角度,这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
故答案为:运用了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案】10.长期被贬的遭遇;乐观进取
11.示例:“沉舟侧畔”对“病树前头”,“千帆过”对“万木春”。沉舟和病树对举,都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表达辛酸、悲凉之意。而千帆 和万木对举,都比喻在他贬谪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自己沉沦和新贵得势的对比,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愤激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0.这道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整体内容和诗人情感态度的理解。对于①,诗歌开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直接点明了诗人被贬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之地,且时间长达二十三年,所以这里填 “长期被贬的遭遇”。关于②,“长精神” 出现在诗歌结尾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在经历了长期贬谪的痛苦后,诗人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借朋友的劝慰和酒来振奋精神,体现出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长期被贬的遭遇;乐观进取
11.本题考查对诗歌修辞手法(对偶)的赏析,包括找出对偶词语以及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一联中,“沉舟侧畔” 与 “病树前头” 结构一致,都是偏正短语,描述位置;“千帆过” 和 “万木春” 结构也相同,都是主谓短语,描绘动态和景象。从表达效果看,诗人以 “沉舟”“病树” 自比,生动地展现出自己长期被贬的落魄与无奈,流露出辛酸、悲凉之感;“千帆”“万木” 则象征着那些在诗人贬谪期间仕途顺遂的新贵。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激不平 。
故答案为:示例:“沉舟侧畔”对“病树前头”,“千帆过”对“万木春”。沉舟和病树对举,都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表达辛酸、悲凉之意。而千帆 和万木对举,都比喻在他贬谪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自己沉沦和新贵得势的对比,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愤激之情。
【答案】12.B
13.又恐;何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2.ACD. 正确;
B.有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故答案为:B
13.首先,“我欲乘风归去” 表达了诗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有一种想要超脱尘世的渴望。接着,“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恐” 一词体现出诗人的担忧和犹豫,他对天上的寒冷和孤独感到恐惧。最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表明诗人经过思考和比较,认为人间虽然有悲欢离合,但也有其独特的美好,还是人间更值得留恋。这三个词语清晰地展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从向往天上到担忧害怕,再到回归对人间的热爱,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复杂的内心世界。整首词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故答案为: 又恐 ; 何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