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写作运用学案
—— 挖掘经典智慧,点亮议论文笔
【学案寄语】
同学们,《大学之道》不仅是千年之前儒家的纲领性文献,更是一座蕴藏着巨大能量的“作文素材富矿”。其中的“三纲八目”,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论证说理的至高准则。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会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笔下鲜活有力的论据,让我们的作文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文化的底蕴。
栏目一:素材宝库——从经典到现实的桥梁
学习目标: 精准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并能关联现实人物与事件,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一)核心概念表
核心概念 内涵解读(关键词) 现实人物/事件素材 适用话题
明德 彰明美德,内在的光明德行 张桂梅: 以病弱之躯,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其德行感天动地。 奉献、初心、师者仁心、精神力量
亲民 革新民心,关爱民众 袁隆平: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他心系苍生,让亿万人远离饥饿。 为民情怀、科技创新、使命担当
止于至善 达到并坚守最高的善 中国航天团队: 从“东方红”到“天宫”,永不满足,追求极致,将每一步都做到“至善”。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理想信念
格物致知 探究事物,获取真知 屠呦呦: 从古籍中获取灵感,历经数百次实验,最终提取青蒿素,是“格物致知”的现代典范。 科学精神、实践出真知、探索
诚意正心 意念真诚,心思端正 “诚信奶奶”陈金英: 90岁高龄退休后欠债2077万,坚持卖货十年全部还清,其诚心可鉴。 诚信、担当、内心法则
修身 修养自身品德 苏轼: 屡遭贬谪,却能在逆境中修身养性,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诗句。 逆境成长、心态、人格魅力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内而外,推己及人 黄大年: 秉持“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家国情怀,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科研。 家国天下、责任感、个人与集体
(二)你的素材库
请根据你的积累,尝试补充1-2个属于你自己的素材。
核心概念 你想到的人物/事例 适用话题
格物致知
修身
栏目二:方法指南——让素材为你“代言”
学习目标: 掌握引用论证和例证法的核心技巧,避免常见误区,让论证深刻有力。
1. 引用论证(直接引用原文)
方法: 将《大学之道》中的原句作为理论依据,嵌入你的论述中,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
公式: 提出观点 + 引入名言(“《大学》有云:……”) + 阐释名言 + 回扣观点
示例:
成长之路,始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不断完善。《大学》开篇即阐明了“修身”的基础性地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身份高低,成就大小,修养自身的德性都是人生的根本。正如北宋名臣范仲淹,自幼便以“断齑画粥”之苦修身砺志,终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怀。由此可见,唯有先“修其身”,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石,方能稳健地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2. 例证法(运用素材库中的人物)
方法: 用现实人物的事例来具体印证“三纲八目”中的某个观点。
关键: 切忌“例而不议”! 例子后面必须要有分析,要点明例子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公式: 提出分论点 + 叙述事例(紧扣分论点裁剪素材) + 分析事例(“这正是……的体现”) + 总结回扣
示例:
“止于至善”是一种永不止步的追求。(分论点)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正是对此最生动的注脚。(引入事例)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初试啼声,到“神舟”飞船载人翱翔,再到“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航天人从未满足于已有成就,而是不断将目标投向更深邃的星空,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叙述事例)这正是“止于至善”精神的现代践行——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力求做到最好,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定义了卓越的内涵。(分析事例)因此,追求至善方能引领我们不断突破极限,成就非凡伟业。(总结回扣)
栏目三:实战演练——从模仿到创造
学习目标: 通过分层练习,逐步掌握运用《大学之道》素材进行论证的完整能力。
演练一:补写分析句(攻克“例而不议”难题)
题目: 请为下面这段文字补写一句分析句,点明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论点:诚意正心是为人之本。
论据: “诚信奶奶”陈金英在晚年背负巨债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真诚面对每一位债主,十年风雨无阻摆摊卖货,最终还清了全部债务。
分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她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大学》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深刻内涵,内心的真诚与正直,是她一切行动的根源,也是她赢得社会广泛尊重的根本原因。
演练二:仿写主体段(综合运用两种方法)
题目: 以 “论青年修身之道” 为中心,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主体段(200字左右)。要求至少运用一次引用论证和一次例证法。
参考示例:
青年修身,首在“格物致知”,即于探索中求真。(分论点)《大学》将“格物致知”置于“八目”之首,“物格而后知至”,意在强调唯有深入探究万事万物,方能获得真知灼见。(引用论证)时代楷模南仁东,为了给“中国天眼”找到最合适的选址,他摒弃浮躁,带领团队用十二年时间,对上百个洼地进行比对探索,最终锁定贵州黔南。(例证法)这正是“格物”精神的极致体现——不凭空想,而是脚踏实地去研究、去实践,从而“致”建设国之重器之“知”。(分析事例)因此,当代青年当培养这种探索求真的精神,为人生奠基。
演练三:谋篇布局(尝试构思全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学之道》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信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请以 “修身与济世” 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的提纲。
参考提纲:
中心论点: 修身是济世的基石,济世是修身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进步之中。
分论点一: 修身乃立人之本,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引用《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例证:苏轼在逆境中修身,成就文学巅峰)
分论点二: 济世为修身之矢,是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引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例证:黄大年修身治学,最终将所学奉献祖国)
分论点三: 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将“小我”的修养融入“大我”的征程。(辩证分析: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例证:无数青年志愿者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结论: 以修身为船,以济世为帆,方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浩荡东风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栏目四:进阶挑战——思辨与迁移
学习目标: 深化对素材的理解,进行多角度、批判性的思考,提升思维深度。
思辨话题1: “格物致知”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有何新的含义?我们是更需要广泛地“格”万物,还是深入地“格”一物?
思辨话题2: 《大学之道》强调由内而外的顺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今强调团队合作、快速迭代的社会,这种“先准备好自己”的观念是否显得有些缓慢?我们能否“在济世中修身”?
迁移运用: 除了已经给出的人物,你还能从科学家(如钱学森)、文学家(如鲁迅)、体育健儿(如女排精神)、身边榜样等不同领域,为“三纲八目”找到新的对应人物吗?请尝试将你的思考补充在“你的素材库”中。《大学之道》写作运用学案
—— 挖掘经典智慧,点亮议论文笔
【学案寄语】
同学们,《大学之道》不仅是千年之前儒家的纲领性文献,更是一座蕴藏着巨大能量的“作文素材富矿”。其中的“三纲八目”,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论证说理的至高准则。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会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笔下鲜活有力的论据,让我们的作文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文化的底蕴。
栏目一:素材宝库——从经典到现实的桥梁
学习目标: 精准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并能关联现实人物与事件,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一)核心概念表
核心概念 内涵解读(关键词) 现实人物/事件素材 适用话题
明德 张桂梅: 以病弱之躯,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其德行感天动地。
亲民 革新民心,关爱民众
止于至善 中国航天团队: 从“东方红”到“天宫”,永不满足,追求极致,将每一步都做到“至善”。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理想信念
格物致知 探究事物,获取真知 屠呦呦: 从古籍中获取灵感,历经数百次实验,最终提取青蒿素,是“格物致知”的现代典范。
诚意正心 “诚信奶奶”陈金英: 90岁高龄退休后欠债2077万,坚持卖货十年全部还清,其诚心可鉴。 诚信、担当、内心法则
修身 修养自身品德 逆境成长、心态、人格魅力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内而外,推己及人 家国天下、责任感、个人与集体
(二)你的素材库
请根据你的积累,尝试补充1-2个属于你自己的素材。
核心概念 你想到的人物/事例 适用话题
格物致知
修身
栏目二:方法指南——让素材为你“代言”
学习目标: 掌握引用论证和例证法的核心技巧,避免常见误区,让论证深刻有力。
1. 引用论证(直接引用原文)
方法: 将《大学之道》中的原句作为理论依据,嵌入你的论述中,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
公式: 提出观点 + 引入名言(“《大学》有云:……”) + 阐释名言 + 回扣观点
示例:
成长之路,始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不断完善。《大学》开篇即阐明了“修身”的基础性地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身份高低,成就大小,修养自身的德性都是人生的根本。正如北宋名臣范仲淹,自幼便以“断齑画粥”之苦修身砺志,终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怀。由此可见,唯有先“修其身”,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石,方能稳健地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2. 例证法(运用素材库中的人物)
方法: 用现实人物的事例来具体印证“三纲八目”中的某个观点。
关键: 切忌“例而不议”! 例子后面必须要有分析,要点明例子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公式: 提出分论点 + 叙述事例(紧扣分论点裁剪素材) + 分析事例(“这正是……的体现”) + 总结回扣
示例:
“止于至善”是一种永不止步的追求。(分论点)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正是对此最生动的注脚。(引入事例)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初试啼声,到“神舟”飞船载人翱翔,再到“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航天人从未满足于已有成就,而是不断将目标投向更深邃的星空,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叙述事例)这正是“止于至善”精神的现代践行——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力求做到最好,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定义了卓越的内涵。(分析事例)因此,追求至善方能引领我们不断突破极限,成就非凡伟业。(总结回扣)
栏目三:实战演练——从模仿到创造
学习目标: 通过分层练习,逐步掌握运用《大学之道》素材进行论证的完整能力。
演练一:补写分析句(攻克“例而不议”难题)
题目: 请为下面这段文字补写一句分析句,点明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论点:诚意正心是为人之本。
论据: “诚信奶奶”陈金英在晚年背负巨债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真诚面对每一位债主,十年风雨无阻摆摊卖货,最终还清了全部债务。
分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二:仿写主体段(综合运用两种方法)
题目: 以 “论青年修身之道” 为中心,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主体段(200字左右)。要求至少运用一次引用论证和一次例证法。
演练三:谋篇布局(尝试构思全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学之道》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信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请以 “修身与济世” 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的提纲。
栏目四:进阶挑战——思辨与迁移
学习目标: 深化对素材的理解,进行多角度、批判性的思考,提升思维深度。
思辨话题1: “格物致知”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有何新的含义?我们是更需要广泛地“格”万物,还是深入地“格”一物?
思辨话题2: 《大学之道》强调由内而外的顺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今强调团队合作、快速迭代的社会,这种“先准备好自己”的观念是否显得有些缓慢?我们能否“在济世中修身”?
迁移运用: 除了已经给出的人物,你还能从科学家(如钱学森)、文学家(如鲁迅)、体育健儿(如女排精神)、身边榜样等不同领域,为“三纲八目”找到新的对应人物吗?请尝试将你的思考补充在“你的素材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