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1. 通过诵读与品析《沁园春·长沙》,感受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词中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追求青春价值,以积极的姿态拥抱未来。
2. 理解词中“万山红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意象的深刻内涵,学习从语言锤炼、形象塑造、情感表达等多角度赏析诗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与鉴赏能力。
3. 在理解词作基础上,尝试进行简短的诗歌写作练习,运用意象抒写情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
【核心素养】
1. 理解《沁园春·长沙》中通过自然意象(如“湘江秋景”“百舸争流”)与人物意象(“同学少年”)抒发豪情壮志的手法,把握意象与情感的内在关联。
2. 感受词作在语言上的凝练雄健、形象上的生动宏阔、情感上的激昂豪迈,体会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上的独特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提升审美品位与文学素养。
3. 借鉴本词的意象运用与抒情方式,尝试创作具有青春气息与理想追求的诗歌片段,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现力与艺术创造力。
【写作背景】
1. 时代背景:1925年中国正处于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兴起,而反动势力加紧镇压,革命与反革命力量激烈交锋。中国前途命运的选择成为社会焦点。
2. 作者经历:时年32岁的毛泽东同志回到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同年8月途经长沙,游历橘子洲,面对湘江壮阔秋景,联想到汹涌的革命形势,触景生情,抒写革命豪情。
3. 创作动机:词作通过描绘“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生机,隐喻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问,表达对革命领导权与祖国前途的深刻思考与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1. 理解上片写景中意象的选取与组合,把握“万山红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词人通过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秋景图所抒发的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以及隐含的革命激情。
2. 分析下片对往昔革命岁月的回忆,重点理解“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典型形象与事件,感受一代青年胸怀天下、勇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体会词中昂扬的青春理想与历史责任感。
3. 整体把握全词情景交融、上下呼应的结构特点,理解上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下片“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间的逻辑关联,领悟词人借景抒情、以史明志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透过自然意象理解其深层象征意义,如“万类霜天竞自由”不仅写秋景,更隐喻革命形势,需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见志”的复杂表达。
2.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谁主沉浮”“中流击水”等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理解词人对中国前途与革命领导权的思考,以及青年应肩负历史使命的宏大主题,避免理解流于表面。
3. 引导学生从意象群的整体关联中感受意境的深远与情感的磅礴(如意象群“万山——百舸——雄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提升对诗歌语言多义性、象征性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
围绕“青春与理想”主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湘江秋景与革命岁月之中。通过多媒体呈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美画面和“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的动态场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词的意境,激发情感共鸣。
2. 诵读品味法
通过观看名家朗读、教师个性化范读、学生激情个别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词作,重点品味“看”“怅”“忆”等领字的作用,以及“争”“击”“翔”等动词的力度,体会语言节奏与情感起伏,增强对词作气势和情感的理解。
3. 意象分析法
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词中的意象群:上片聚焦“万山”“鹰鱼”“霜天”等自然意象,分析其色彩、动静结合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下片围绕“同学少年”“中流击水”等人物与事件意象,理解其精神内涵。通过意象辐射图梳理全词意境脉络。
4. 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关键问题,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如何体现革命形势?“到中流击水”蕴含着怎样的精神?通过协作互补,深化对词作情感与主题的多元解读。
5.读写结合法
在鉴赏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词中意象运用手法,以“青春”为题尝试创作诗歌片段,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提升语言运用与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境创设与背景融合:播放康辉、撒贝宁朗诵《沁园春·长沙》视频片段
同步呈现湘江秋景与1925年革命历史影像,引导学生感受“万山红遍、百舸争流”的壮阔画面与时代氛围。随后提问:"词中描绘了怎样的秋景?诗人为何面对壮丽山河却发出“谁主沉浮之问”?
师: 从“万山红遍”“漫江碧透”中看到绚丽的秋色;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由自然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从而产生"谁主沉浮"的追问。
2. 背景切入与情感铺垫:简要介绍创作背景
1925年秋,毛泽东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时重游橘子洲,面对蓬勃的自然景象(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联想到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工农运动高涨与反动势力镇压),就以词抒怀。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景中寓情、情中见志的创作意图。
生可能回答:诗人借“万类霜天竞自由”暗喻革命形势的发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壮丽的自然景象激发了诗人的革命豪情和责任担当。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重点字音:橘(jú)子洲、百舸(gě)、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方遒(qiú)、遏(è)
节奏把握:
(1)注意四字句的顿挫,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长句的气韵连贯,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看”“怅”“忆”等领字处的停顿与语气变化
师:“看”字领起七句,需一气呵成,读出由远及近、层次分明的观景视角,语气昂扬开阔;“怅”字转折沉郁,体现由景入思的深沉感慨,稍作停顿后缓缓读出"问苍茫大地";“忆”字引出下片回忆,语气应亲切豪迈,略带追忆往昔的激荡之情。
3. 初步思考: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师明确:上片以写景为主,描绘湘江秋色,展现自然生机,最终发出“谁主沉浮”之问;
下片以叙事忆旧为主,回顾“同学少年”的革命豪情,表现青年同学的斗争精神;
内在联系:上片之景引发下片之情,自然之景引出“谁主沉浮”之问,由下片“同学少年”的行动作答,全词情景交融,志趣相生。
三、研读赏析
(一)品读上片:壮丽秋景中的豪情
1. 引导学生找出“看”字统领的意象群(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师明确:通过意象图谱梳理,明确"看"字总领七句,构建了从山、林、江、船到鹰、鱼的多维空间,形成一幅立体的湘江秋景图。
2. 小组讨论:
(1)静态描写中哪些词语强化了色彩与广度?
师明确:“万”“层”“漫”:万山重叠、层林尽染、江水满溢,从范围与层次上展现景物的壮阔);“红遍”“碧透”通过红绿相映的色彩对比,突出了视觉冲击力,体现秋色的浓烈与纯粹。
(2)动态描写中“击”“翔”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师明确:“击”字凸显雄鹰展翅的力度与搏击长空的斗志;"翔"字以鸟飞之态写鱼游之姿,突出轻快自由;“翔”“争”字刻画百舸竞发的激烈场面。这些动词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意志与力量,暗喻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3. 重点赏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字如何体现万物生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师明确:“竞”字既呼应前文“鹰击”、“鱼翔”、“舸争”的动态描写,又总括万物在寒秋中蓬勃争发的生命状态,打破传统悲秋主题,展现积极向上的自然观,隐喻革命形势的汹涌澎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从自然之景转向社会之思,“怅”中含思,“问”中见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追问,体现革命者改造旧世界的宏大抱负与主宰历史的坚定信念。
(二)品读下片:革命岁月中的壮志
1. 分析过渡句“携来百侣曾游”如何实现从写景到叙事的转换
师明确:此句承上启下,"携来"呼应上片独游的视角切换为群体回忆,"曾游"点明故地重游的背景,自然触发对往昔革命岁月的追叙。诗人通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将时空从现实秋景拉回历史场景,实现由景入事、由个体沉思到集体豪情的转折。
2. 探究意象群:
(1)“同学少年”“书生”等形象具有怎样的精神气质?
师明确:这些形象突破传统文弱书生的刻板印象,展现"意气风发、胸怀天下"的新青年特质:"同学少年"以青春朝气承载革命理想,"书生"一词与"意气""挥斥"结合,凸显其不仅精通文墨,更具行动力与斗争精神,体现知行合一的革命者风貌。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等场景表现了怎样的革命情怀?
师明确:指点江山":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表现青年一代对国家命运的主动介入;
“激扬文字”:以笔墨为武器批判旧世界、宣传新思想的文化战斗力;
“中流击水”:象征不畏艰险、勇立潮头的斗争实践,暗喻革命者力挽狂澜的豪情。
这些场景共同塑造了早期革命者兼具理想主义与行动力的完整形象。
3. 体会结尾“曾记否”三字的表达效果:如何呼应上片之问并升华主题?
师明确:以设问收束全词,“曾记否”亲切激昂,唤起集体记忆,强化情感共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直接回应上片"谁主沉浮"之问,以青年群体搏击风浪的画面,宣告“革命者主宰历史”的答案;将个人回忆升华为时代宣言,印证“同学少年”正是承担“主沉浮”使命的新生力量,完成从个体情感到革命真理的升华。
四、探究启发
1. 整体把握:上下片如何通过“景—情—事—志”的结构实现情景交融?
上片以湘江秋景起笔,情寓景中以“怅寥廓”抒发感慨,最终升华为志“谁主沉浮”之问;
下片以回忆往昔斗争的事件承续,融情于事对革命岁月的激情讴歌),最终明"志"("浪遏飞舟"的行动宣言);
全词以景引情、因事言志,自然之景与革命之志交织,“万类霜天”"的生机呼应“同学少年”的活力,实现情景交融、志趣相生。
2. 深度思考: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与“谁主沉浮”之间有何内在关联?
“万类霜天竞自由”展现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法则,隐喻人类社会变革的必然性;诗人从自然法则中悟出历史规律:正如万物竞发需顺应天道,中华民族的解放也需由先进力量主导。
这一问将自然现象提升至历史哲学高度,揭示“主宰沉浮”的本质是顺应时代潮流、承担革命使命。
3. 联系现实:这首词对我们当代青年有什么启发?
青春理想:学习“同学少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以天下为己任;
斗争精神:传承“到中流击水”的勇毅担当,在新时代征程中敢为人先;
实践行动: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智慧与激情,投身社会建设与文化创新。
词作跨越时空提醒青年:真正的青春在于为崇高理想不懈奋斗。
五、拓展延伸
1. 朗读比较:对比朗读《沁园春·雪》,体会毛泽东词作的豪放风格
2. 写作尝试:以“青春”为题,模仿词中意象运用手法,尝试写一首段诗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默写并赏析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2. 撰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重点分析词中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
【教后反思】
1. 意象教学的深度把握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万山红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意象,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景物描写中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以及“万类霜天竞自由”所蕴含的生机与革命隐喻。但部分学生对“谁主沉浮”“中流击水”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仍显表面,需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强化分析,增强对词作宏阔意境和深层情感的体会。
2.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呈现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上片写景中的情感渗透(如“怅寥廓”所抒发的深沉之思)与下片叙事中的激情昂扬(“指点江山”的革命豪情),基本实现了对“景中寓情、情中见志”特点的把握。但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上下片之间的逻辑呼应(从自然之景到革命之志),仍需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
3. 学生主体性与情感共鸣
通过情境创设和小组讨论,学生能主动参与对词作语言和形象的品析,尤其在“青春与理想”的主题探讨中表现出较强共鸣。但部分学生对革命历史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影响了他们对“同学少年”革命情怀的深入理解,后续可补充历史影像资料或真实故事增强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