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3:0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的人,……既然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就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及括号里应填写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舍身求法摧残(cuī)诓骗(kuāng)
不足为据
B.舍生求法 摧残(cuī) 诓骗(kuān)
不足为惧
C.舍身求法 摧残(chuī) 诓骗(kuān)
不足为据
D.舍生求法 摧残(chuī) 诓骗(kuāng)
不足为惧
2.在文段□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3.文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二、单选题
4.“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句中的“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渺茫(miǎo)摧残(cuī)诓骗(kuāng)
B.玄虚(xuán) 脂粉(zhǐ) 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uì) 慨叹(kǎi)
D.省悟(xǐng) 脊梁(jí) 倘若(tǎng)
6.下面的内容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常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如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借助“长城”“黄河”“老水车”“矿灯”等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B.文人志士用笔书写着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早在战国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论述人生的理性选择,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鲁迅写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了先“立”后“破”的方式行文,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C.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范进和刘姥姥都具有圆滑世故这一性格特征,吴敬梓对范进更多的是辛辣地讽刺,曹雪芹则是以悲悯、同情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的。
D.古代有许多文学选集成了经典。《唐诗三百首》由清朝人孙洙按照诗歌年代先后进行编选,同时兼顾诗歌体裁的不同进行编排;《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笔记小说,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
7.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虚(xuán) 麻醉 脊梁(jí) 诬篾
B.诓骗(kuāng) 催残 脂粉(zhǐ) 笼罩
C.搽粉(tú) 概叹 宰相(zǎi) 家谱
D.筋骨(jīn) 渺茫 省悟(xǐng) 倘若
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为此,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杂文,鼓舞民族自信心。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先通过批驳对方论据的方式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然后明确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C.“二十四史”是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D.本文语言犀利,富有战斗性。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B.驳论文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观点,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C.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
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以批驳敌论为突破口,采取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论点。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周珊珊
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向青年发出召唤。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②自信自强,来自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____。任何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从湖北襄阳的一名农村青年,到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每一年的建议都与基层劳动者有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团队,平均年龄34岁,最小的成员出生于1995年……广大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向阳而生,蓬勃发展。③自信自强,也在于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历练。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的张小娟……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公共医疗救护的医护人员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广大青年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④自信自强,更在于____。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局限,在百米短跑中取得了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最美大学生”刘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主动请缨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实现自己卫国戍边、历练人生的从军梦想;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失聪,却不服输,不气馁,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广大青年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在各个赛场上书写着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⑤民族复兴,使命光荣。广大青年要自信自强,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生活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号召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B.文章开头以李大钊的名言引入论题,有气势,有力量,给全文奠定了昂扬向上的论述基调。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可以插入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既紧承上句,又开启下句,语意连贯,语言典雅。
D.第⑤段中“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这四个短语,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对青年明确提出四方面要求,排列整齐,朗朗上口。
11.品读第④段文字,在文中相应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12.“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请简要举一个典型事例佐证第④段中的这句话。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将“既然……就”改为“虽……也”。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加点字的注音及括号内应填写词语的正确性的判断能力。解题时需注意词语的准确含义及读音的细微差别。
(2)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解题时需根据句子的语气、结构和意义来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3)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修改能力。解题时需先判断句子的病因,再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修改。易错点在于对句子关系的判断不准确,导致修改方向错误。拓展迁移方面,可进一步学习更多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和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加点字的注音及括号内应填写词语的正确性。
A项:“舍身求法”的“身”字使用正确,表示舍弃自身生命以追求真理或正义;“摧残”的“摧”注音为“cuī”,正确;“诓骗”的“诓”注音为“kuāng”,正确;“不足为据”的“据”表示不能作为依据,使用恰当。
B项:“舍生求法”的“生”字使用错误,但“诓骗”的“诓”注音错误,应为“kuāng”,而非“kuān”;“不足为惧”的“惧”表示不值得害怕,与文意不符,应为“不足为据”。
C项:“舍身求法”的“身”字使用正确;“摧残”的“摧”注音错误,应为“cuī”,而非“chuī”;“诓骗”的“诓”注音错误,应为“kuāng”,而非“kuān”;“不足为据”的“据”使用正确,但前面错误导致整体错误。
D项:“舍生求法”的“生”字使用错误,但“摧残”的“摧”注音错误,应为“cuī”,而非“chuī”;“诓骗”的“诓”注音正确,但“不足为惧”的“惧”使用错误,应为“不足为据”。
故答案为:A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A项:第一个空格处使用问号不恰当,因为此句并非疑问句,而是陈述句;第二个空格处使用句号可以,但第三个空格处使用顿号不恰当,因为前后句子之间并非并列关系。
B项:第一个空格处使用感叹号可以,因为此句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但第二个空格处使用句号后,第三个空格处再使用逗号就显得不够强烈,因为前后句子之间虽有停顿,但并非简单的并列或短暂停顿。
C项:第一个空格处使用问号恰当,因为此句虽为陈述句,但带有反问的语气;第二个空格处使用句号表示前一句的结束;第三个空格处使用逗号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停顿,但并非并列关系,且后句与前句联系紧密。
D项:第一个空格处使用感叹号可以,但第二个空格处使用分号不恰当,因为前后句子之间并非并列的分句关系;第三个空格处使用顿号更不恰当,因为前后句子之间并非并列的词语或短语。
故答案为:C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病句的修改。
原句“既然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就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中的“既然……就”表示因果关系,但在此句中,前后句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将“既然……就”改为“虽……也”,即“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故答案为:将“既然……就”改为“虽……也”。
4.【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句子和“他信力”这个词汇的上下文环境。句子中提到“假使这也算一种‘信’”,这里的“信”很可能是指信任或信念,但随后作者用引号将“他信力”这个词汇标出,并指出这是在中国人对国联失望之后失去的一种力量。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项“表示引用”:通常,引号用于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或文字,但在此句中,“他信力”并非直接引用自某处,因此A项不符合。
B项“表示强调”:虽然引号有时可以用来强调某个词汇,但在此语境下,“他信力”的强调并非主要目的,且结合后文的“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更偏向于一种贬义或讽刺的意味。
C项“表示特殊称谓”:特殊称谓通常用于指代某一类人或事物,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背景,但“他信力”在此处并非指代某一类特定的群体或事物,因此C项也不符合。
D项“表示讽刺否定”:考虑到“他信力”是在描述中国人对国联失望后失去的一种力量,且结合前文对“信”的质疑,以及后文对“他信力”失去的描述,可以看出这里对“他信力”持有一种讽刺和否定的态度。因此,D项最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D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在语境中的具体作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环境,理解引号内词汇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再逐一比对选项,找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同时,也需要注意区分引号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作用,如引用、强调、特殊称谓、讽刺否定等,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此外,还可以通过拓展迁移,将此类题目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的实际语境相结合,加深对引号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汉字注音的正确判断能力。
A项中,“渺茫(miǎo)”、“摧残(cuī)”、“诓骗(kuāng)”的注音均正确,符合汉语拼音的规范。
B项中,“脂粉(zhǐ)”的注音错误,实际上“脂”的正确读音是“zhī”,而非“zhǐ”。这个错误可能是由于对汉字读音的掌握不准确导致的。
C项中,“宰相(zhǎi)”的注音错误,实际上“宰”作为官职名时,应读作“zǎi”,而非“zhǎi”。这个错误可能是对多音字读音的混淆。
D项中,“脊梁(jí)”的注音错误,实际上“脊”的正确读音是“jǐ”,而非“jí”。这个错误同样可能是对汉字读音的掌握不准确。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比对每个选项中的注音,我们可以发现只有A项的所有注音都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注音的正确判断能力,这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点。解题时,需要准确掌握每个汉字的读音,特别是要注意多音字和易错字的读音。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拼音知识和拼读能力,以便能够准确判断注音的正确性。此外,还需要注意避免在记忆和书写过程中出现混淆和错误。
6.【答案】C
【解析】 C:错误。范进没有圆滑世故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D
【解析】A脊梁(jǐ) 诬篾——污蔑;B催残——摧残,脂粉(zhī) ;C搽粉(chá) ,概叹——慨叹。
故答案为:D
本题既考查字音也考查字形。辨析字形,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而辨析字音则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8.【答案】C
【解析】ABD正确。C“二十四史”是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的理解。
A选项中,提到鲁迅的代表作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朝花夕拾》并非小说集,而是散文集,它收录了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因此,A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B选项描述了驳论文的一般写作结构,即先指出对方错误的观点,然后进行批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是符合驳论文写作规范的,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对杂文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即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这符合杂文的文体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指出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并描述了其批驳方法,即采取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符合驳论文的写作手法的,所以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A,因为A选项中对鲁迅代表作的归类存在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以及文体特征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并对不同文体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在解题时,要仔细审读每个选项,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逐一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易错点在于对文学常识的混淆和文体特征的模糊理解,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此外,本题还体现了对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段内容,并据此作出判断。在拓展迁移方面,本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作品和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答案】10.D
11.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努力
12.北京冬残奥会上,20岁的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佳绩。这是她——一位脑瘫女孩,克服重重困难,咬牙坚持6年获得的回报,体育让她的人生绽放出了金色光芒,自强不息让她的人生逆风翻盘。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各个段落的内容,然后对比选项,找出与文章内容不符的选项。同时,也需要注意文章中的逻辑顺序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理解段落的主题和要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概括出合适的内容填入横线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佐证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选择一个与文章观点相关且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简要阐述该事例如何体现文章观点。在阐述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10.对于选项A,文章确实围绕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展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号召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所以A项正确。
对于选项B,文章开头引用李大钊的名言,确实为全文奠定了昂扬向上的论述基调,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
对于选项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与第②段的主题“自信自强,来自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高度契合,可以很好地插入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使语意更加连贯,所以C项正确。
对于选项D,第⑤段中的“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这四个短语,实际上并不是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的。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立大志”,然后“明大德”,接着“成大才”,最后才能“担大任”。因此,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11.第④段主要讲述的是自信自强与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关系。通过列举苏炳添、刘宸和江梦南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面对困境时,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因此,在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应该与“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相关,以与段落主题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努力
12.为了佐证第④段中的“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例。这里选择了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选手张梦秋的事例。张梦秋作为一位脑瘫女孩,面对重重困难,她选择了坚持和努力,最终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事例充分展示了张梦秋自强不息、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与第④段的主题高度契合。
故答案为:北京冬残奥会上,20岁的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佳绩。这是她——一位脑瘫女孩,克服重重困难,咬牙坚持6年获得的回报,体育让她的人生绽放出了金色光芒,自强不息让她的人生逆风翻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