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怀疑与学问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二、单选题
2.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虚妄(wàng) 停滞(zhì) 凶险 不功自破
B.盲从(máng) 大儒(lú) 墨守 三皇五帝
C.步骤(zhòu) 程颐(yí) 折扣 腐草为萤
D.懒惰(duò) 塾师(shù) 流俗 辨伪去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B.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C.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
D.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B.“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所以,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的精神,便是怀疑的态度,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浅阅读”对于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能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6.对于课文《怀疑与学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1年11月,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被中央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B.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C.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D.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之美》,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之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更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8.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9.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不难分出优劣,这背后既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为文之道的不同。
B.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
C.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就不是好文章。
D.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
10. 阅读文章,说说【链接材料】中的句子体现了哪一种文章之美,并运用文中的品鉴方法,对其文字之美作简要赏析。
【链接材料】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选自朱自清《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示例: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2)示例: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图示,根据图示中的汉字标示,即可作答。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当有“疑惑""惊叹""好奇""交织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理解为: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2)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仔细阅读两则材料,结合材料内容,材料一美谢皮罗教授从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进而大胆地推断;材料二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人类模仿生物特点来发明制造。再结合课文“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就能从平常中获得知识。还有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
故答案为:⑴ 示例: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⑵ 示例: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
⑴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本文中心,抓关键语进行提炼。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辨识能力。
首先,我们逐一审查每个选项:
A项中,“不功自破”字形有误,应为“不攻自破”,此处“攻”意为攻击、攻打,整个成语意为无需外力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原词中的“功”与成语意义不符,故A项错误。
B项中,“大儒(lú)”注音错误,正确的读音应为“大儒(rú)”,“儒”在此处指儒家学者,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因此B项错误。
C项中,所有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均正确,没有错误,符合题目要求,故C项正确。
D项中,虽然“塾师”的字形正确,但其注音应该为“shú”,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的老师或称以教书为业的老师。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排查每个选项的注音和字形,我们可以确定C项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字音和字形知识,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敏锐的辨识能力。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细心审题,逐一排查每个选项,特别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别。同时,也要结合语境和成语的意义来判断字形的正确性。此外,对于常见的汉字读音和写法,考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和巩固,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在拓展迁移方面,考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音韵学知识和字形演变过程,以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答案】C
【解析】A.“干干净净”一词虽然在此语境下略显夸张,但主要是为了强调法兰西应当毫无保留地归还中国被掠夺的战利品,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期望和正义感,因此从表达效果上看,可以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并非不恰当;
B.“抱怀疑的态度”与“和书中的学说辩论”相配合,准确地描绘了学问家对待知识和学说时严谨、批判性的态度,词语运用恰当;
C.“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与句子整体语境不符。颓唐通常指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而不安则表示心情烦躁或担忧。孔乙己在面对旁人的质疑时,更可能表现出的是尴尬、窘迫、愤怒或辩解的情绪,而非长期的、深层的颓唐与不安。此外,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来看,他更可能以一种自尊受损、不屑一顾或愤怒反驳的态度来回应这样的质疑。因此,“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这一描述在此处显得不够贴切,运用不恰当;
D.“豁然贯通”一词用于形容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后,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与前文的“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相呼应,表达了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一种顿悟和通透感,词语运用恰当。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A
【解析】 A.正确;
B.有误,关联词使用不当,将“所以”改为“然而”;
C.有误,搭配不当,将“精神”与“态度”互换;
D.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将“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改为“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原文中第一句可知,前面是说“浅阅读”的长处,而分析所给的五个句子可知,主要是说浅阅读”的弊端,重点突出“深阅读";再抓住第二句中的关键词“但是”,可确定第②句是紧承原文的,是首句;第二句是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抓住第⑤句关键词“表现为”,内容正是进一步解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所以紧承第②句;
第④句是针对“浅阅读”的缺点作出的假设,抓住关键词“如果”,可确定紧承第⑤句;抓住关键词“那么”,可确定第③句是紧承第④句的;第①句句意发生转折,进而讲“深阅读”,用倒推法可确定为尾句。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答案】C
【解析】 ABD.正确;
C.有误,“怀疑与学问”这个标题,表面上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这个标题只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7.【答案】D
【解析】 A.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荣誉称号”;
B.语序不当,应该是“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C.动宾搭配不当,“水平”和“培养”不搭配,可删去“和知识水平”;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答案】8.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9.D
10.体现了文章中的美学之美。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鸟儿的活泼欢愉,表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8.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会在题目、首段或末段三个位置提出。本文的题目“文章之美”是论题,首段中的“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可提炼出中心论点: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故答案为: 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9.ABC.正确;
D.有误,根据第⑤段中的“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可知,本段只是提到了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会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并不能说明“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本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根据“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可知体现了美学之美。根据第⑤段中的“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可知,应从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方面来进行赏析。“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中“高兴”“卖弄”“应和”等都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鸟儿的机灵活泼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故答案为: 体现了文章中的美学之美。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鸟儿的活泼欢愉,表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