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谈创造性思维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 谈创造性思维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3:0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谈创造性思维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 (一事无成 一败涂地)。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 (赞扬 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jiàn,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héng地进行各种尝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孜孜不倦   汲取    关jiàn    持之以héng    
(2)从语段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3)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二、单选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十年来牢记师长教诲(huǐ),专注于主业的最大褒(bāo)奖;是对我们十年来探(tàn)求进取,持之以恒搞科研攻关的巨大肯定。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mó)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tì)固。
C.—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这三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千钧(jūn)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yù)。
D.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应从他人身上汲(jī)力量,通过孜(cī)孜不倦地学习,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C.“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无人驾驶技术的日渐成熟,差不多45%到53%上下的司机对全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市场和主题公园的载人交通系统感到满意。
5.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坚不可摧。
B.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C.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②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③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⑤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A.④②①⑤③ B.②①⑤③④ C.①③⑤④② D.②④⑤③①
7.选出对下列句子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议论)
B.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记叙)
C.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描写)
D.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议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谈谈“工匠精神”
①我们一般把具有高超手艺的人称为匠人,并将这些人身上具有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称为匠人精神。
②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工匠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作和劳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匠逐渐被冷落,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的生产。但随着人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产品的质量,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得到凸显。
③有些人认为工匠就是重复从事同一件工作的劳动,完全没有创造性,这其实是对工匠的误解。事实上,工匠在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生产活动中,设计图纸、设计标准都是要依赖工匠和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来完成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要想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然离不开技艺精湛的工匠。工匠从事的工作大都是重复的,好的工匠往往能从重复性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很多事实表明,企业技术的创新不仅源于专家和工程师的功劳,也源于工匠的努力,他们在企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典范。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精湛技艺,不仅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工具,还发明了仿生机械、工程器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北宋时期,沈括撰写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梦溪笔谈》;明朝时期,宋应星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由此可见,“技进乎道”,中国自古并不缺乏工匠精神。
⑤只是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读圣贤书才能出人头地,而做工匠是不会有前途的。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成为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块绊脚石。除了人们在观念上对工匠与工匠精神认识不足而产生偏见外,中国的国情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产生深刻影响。从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外族入侵、内战纷争等历史现实造成传统企业遭到严重摧毁,所剩无几,更不用说继承工匠精神来经营企业。
⑥有人总结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有精确主义、专注主义、完美主义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进。精进,即不仅有兴趣,而且能自律,更有强大的韧性和抗挫力,从而不断推进自身在本职岗位和本专业领域内锐意进取,贡献价值,持续助力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8.第④段中,“技进乎道”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技术进步到了一定程度,就能接近完美了。
B.技术进步到了一定程度,就无法再进步了。
C.在某项技艺到达巅峰后,再前进一步便懂得了“道”,即做人方面的道理。
D.在某项技艺到达巅峰后,再前进一步便懂得了“道”,即万物变化的规律。
9.下列不符合第②段、第③段和第④段段意的两项是(  )
A.工匠精神的定义。
B.当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C.工匠精神对现代企业的重要作用。
D.我国古代早已有工匠精神。
E.工匠精神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原因。
10.简述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11.第③段中的两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zī;jí;键;恒
(2)一事无成;赞同
(3)在“知识”后面加上“的态度和意识”。
【解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
“孜孜不倦”的“孜”读作zī,“汲取”的“汲”读作jí,“关jiàn”写作“关键”,“持之以héng”写作“持之以恒”。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
A处,“一事无成”意思是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形容毫无成就。“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该句说的是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不能做成事业,因此使用“一事无成”。
B处,“赞扬”表示对一个人进行称赞;表扬;称扬。“赞同”意思是赞许,认同。该句指“我”认同第一段的说法,因此使用“赞同”。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缺少宾语,应在句末添加“的态度和意识”,即修改为: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故答案为:
⑴zī;jí;键;恒;
⑵ 一事无成 ;赞同;
⑶ 在“知识”后面加上“的态度和意识”。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 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2.【答案】C
【解析】A.有误,教诲(huì);
B.有误,根深蒂(dì)固;
C.正确;
D.有误,汲(jí),孜(zī)孜不倦;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此题比较简单,关键是看平时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形似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解答本题要根据语境辨析读音是否正确。
3.【答案】B
【解析】A.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符合语境,正确;
B.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该词通常形容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或道理,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或说明,句中用该词形容“他的故事”,使用对象错误,故不正确;
C.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符合语境,正确;
D.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符合语境,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做好本题,还要多加练习,并总结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特别是使用的语言环境的异同。
4.【答案】C
【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让”;
B.不合逻辑,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去掉“能否”;
C.正确;
D.重复啰嗦,“差不多”与“上下”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A
【解析】A.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该词可指工事坚固,也可指决心意志坚强。句中用该词形容思维模式不容易改变,使用对象错误,故不正确;
B.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符合语境,正确;
C.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正确;
D.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符合语境,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6.【答案】A
【解析】通读全部选项可知,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④提出观点,即富有创造性的人会不断学习,使自己知识渊博,应排在首位;②接着扩展了这个观点,说明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很广,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应排在第二位;①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这么广泛的知识,即这些知识可以随时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应排在第三位;⑤进一步说明新的创意可能随时出现,时间不确定,③句中的“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与⑤句中的“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相呼应,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它的信念,这两句分别排在第四位、五位;故正确排序为:④②①⑤③。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答案】C
【解析】A.正确;
B.正确;
C.不正确,“创造之神!你回来呀!”是抒情,表达了对“创造之神”、对创造的盼望之情,“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是议论,阐述了创造之神、创造的作用及重要性;
D.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理解。常见表达方式分别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应掌握其特征和作用。
【答案】8.D
9.A;E
10.承接上文——阐述人们在观念上对工匠与工匠精神认识不足,会产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引出下文——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不是很有利。因此,画线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1.不能删去。“都是”表明工匠和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在设计图纸、设计标准中的绝对性,删去就不能表现出其重要性;“大都是”表明工匠从事的重复性工作居多,但并不绝对,有的工匠从事的工作也不完全是重复性的。两处加点词语都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故不能删去。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3)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中间段作用的能力。如果是名言的话,作用一般为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果是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的话,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吸引读者下读。
(4)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特点的把握能力,往往考查一些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大概”“主要”“大多”等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不能删除,如果删除就会改变句意,体现不出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了。答题时,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及作用,再说明用了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说明删去后该句意思的改变,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8.技进乎道,意思是,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规律。第4段,鲁班发明的木工工具、农业工具,以及仿生机械、工程器械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都是在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总结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后而发明或编著的。
故答案为:D
9.第2段,根据中心句“随着人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产品的质量,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得到凸显”可知,此段是介绍当今工匠精神重要的原因。第3段,根据中心句“工匠在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知,此段是介绍工匠精神对现代企业的重要作用。第4段,根据中心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典范”可知,此段是介绍我国古代早已有工匠精神。这三段并没有给“工匠精神”下定义,“工匠精神在中国不受重视”更是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故答案为:AE。
10.文章中间的段落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文字中,“人们在观念上对工匠与工匠精神认识不足而产生偏见”承接上句“人们认为只有读圣贤书才能出人头地,而做工匠是不会有前途的”,“中国的国情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产生深刻影响”领起下句“从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外族入侵、内战纷争等历史现实造成传统企业遭到严重摧毁,所剩无几,更不用说继承工匠精神来经营企业”。因此,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答案为:承接上文内容——阐述人们观念上对工匠和工匠精神认识不足,会产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引出下文——中国近代史的国情,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不是很有利。因此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1.第一句中的“都是”表示肯定,起限制作用,表明工匠和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在设计图纸、设计标准中的重要程度,删去就不能表现出其重要性;第二句中的“大都是”意思是大部分是,句意是“工匠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重复的”,如果删去,则表示“工匠从事的工作全部都是重复的”,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两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故答案为:“都是”表明工匠和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在设计图纸、设计标准中的重要程度,删去就不能表现出其重要性;“大都是”表明工匠从事的重复性工作居多,但并不绝对,有的工匠从事的工作也不完全是重复性的。两处词语不能删除,表明本文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