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范进中举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段阅读
阅读《范进中举》中的段落,回答后面的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远,一脚____在塘里,____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____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房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1.文中空缺处依次应填的一组词是 、 、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 的场面。
2.选段通过多种描写,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请写出关键的词句:
⑴语言:⑵动作:⑶外形:
3.根据“噫!好了!我中了!”一句,结合你的理解,试写出当时范进的心理活动。(40字以内)
4.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语句。
①烘托范进昏厥时怕人情景的是:
②烘托范进疯走狂奔的是:
5.第二段中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二、单选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今非昔比,它们在过去几年里掌握了关键技术。
B.为了坚持用户的利益,可以不怕得罪人,不怕被骂得狗血喷头。
C.张华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学习。
D.即使有万贯家私,也经不起你这样挥霍。
7.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挈 浑家 腆着 惟惟连声
B.商酌 膏药 侥辛 不省人事
C.轩敞 桑梓 磕头 连登黄甲
D.皂靴 跌倒 攀谈 谨俱贺仪
8.下列词语中,字形和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挈(qiè) 尖嘴猴腮 星宿(sù) 平起平座
B.簇拥(cù) 千恩万谢 腆着(diǎn) 不有分说
C.兀自(wù) 不三不四 桑梓(zǐ) 今非昔比
D.踱步(dù) 万惯家私 痴心(chī) 东张西望
9.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栩栩如生,但《范进中举》主要是用白描手法精细的刻画人物,而《孔乙己》则较多的是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
B.《范进中举》的中心事件是范进中举,小说按时间顺序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
C.士人中举发疯不是普遍现象,因此《范进中举》的情节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D.《儒林外史》是清小说家吴承恩所写的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10.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作揖 带挈 癞蛤蟆 唯唯连声
B.恭维 簇拥 攥紧 狗血喷头
C.靴子 商酌 劈手 万贯家私
D.轩敞 少倾 心窍 不省人事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花是好看的,花粉也令空气中▲着痒酥酥的香味。
②为了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城管大队最近▲了学校周边违规摆放的小摊点。
③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的▲,意境会更加鲜明。
④语文老师通知,“传统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交稿于7月1日▲,请同学们踊跃参加。
A.饱含 整治 感染 截至
B.包涵 整顿 感染 截止
C.饱含 整顿 渲染 截止
D.包涵 整治 渲染 截至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周 进 发 迹
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却是哭得利害。”金有馀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父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馀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馀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番心事。”金有馀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馀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不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馀。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馀包办。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馀。行主人替周进备一席酒,请了众位。金有馀将着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出了场,仍旧住在行里。金有馀同那几个客人还不曾买完了货。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认相与。……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12.“(周进)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请你分析一下周进喜出望外的原因。
13.“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认相与。”这句话表现了当时社会一种怎样的状况?
14.试分析周进和范进两人的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踹;挣;淋淋漓漓;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2.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动作:拍、笑、叫。外形:头发都跌散了,两手带泥,一身的水。
3.“我”终于中举了,有钱有势了,有好日子过了,可以享福了。
4.①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
②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或:众人拉他不住)。
5.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注意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语境,分析人物心理活动,言之合理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小说情节作用。从人物形象(突出主人公何种形象特点)、情节设置(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读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思联想)、主题(赞扬了/痛斥了/讽刺了......)等角度去分析。
1.这是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场景。原文是:一脚踹在水里,挣起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故答案为:踹、挣、淋淋漓漓、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2.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即可。
语言: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
外形: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故答案为: 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动作:拍、笑、叫。外形:头发都跌散了,两手带泥,一身的水。
3.我中了,终于中了,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我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哈哈哈哈哈,我发财啦。言之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我”终于中举了,有钱有势了,有好日子过了,可以享福了。
4.①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这是范进中举后晕厥,老太太吓一跳。
②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写发疯后众人拉不住,暗示范进一味狂奔。
故答案为: ①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②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或:众人拉他不住)。
5.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报录人见多了像范进这样因为中举而高兴发疯的人,写出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嘲讽,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嘲讽。
故答案为: 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符合语境,正确;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符合语境,正确;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句中是学生向老师请教,故该词不符合语境,不正确;
万贯家私:形容家产很多,非常富有。符合语境,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做好本题,还要多加练习,并总结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特别是使用的语言环境的异同。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
A.“惟惟连声”应是“唯唯连声”;
B.“侥辛”应是“侥幸”;
C.正确;
D.“谨俱贺仪”应是“谨具贺仪”;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字形。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析。
A.“星宿(xiù)”,“平起平座”的“座”改为“坐”;
B.“腆(tiǎn)着”,“不有分说”的“有”改为“由”;
C.正确;
D.“踱(duó)步”,“万惯家私”的“惯”改为“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析。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不正确,应将“白描手法”与“夸张手法”互换位置;
B.正确;
C.不正确,文章中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刻面人物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发疯时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给人非常逼真的感觉,故“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说法错误;
D.不正确,“吴承恩”应改为“吴敬梓”;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填写要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不正确,“少倾”应为“少顷”;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字形。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1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
①“饱含”和“包涵”都有包含的意思,但“饱含”多用于形容事物充满了某种情感或特质,而“包涵”则多用于请人原谅。因此,描述空气中充满了香味,应使用“饱含”。
②“整治”和“整顿”都有整理、治理的意思,但“整治”更侧重于对混乱状态的治理,使之变得有序;“整顿”则侧重于对已有秩序的调整和完善。对于学校周边违规摆放的小摊点,应使用“整治”。
③“感染”和“渲染”都有影响的意思,但“感染”多用于疾病或情绪的传播,而“渲染”则是指通过艺术手法使事物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描述画家通过艺术手法使一棵树、一座山的意境更加鲜明,应使用“渲染”。
④“截至”和“截止”都有结束的意思,但“截至”多用于表示时间上的结束点,而“截止”则多用于表示某项活动或工作的结束。描述征文活动交稿的时间结束点,应使用“截止”。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答案】12.自己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在眼前。
13.科举制度毒害了人们的思想,整个社会乌烟瘴气,人人都趋炎附势。
14.他们都出身贫寒,暮年得第;都是除了八股,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都是利用八股这块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终于从社会的底层挤进了统治者的行列;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解析】(1)(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1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结合“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可知因为自己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在眼前,所以“喜出望外”。
故答案为:自己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在眼前。
1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结合“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可知人们趋炎附势,科举制度毒害了人们的灵魂。
故答案为: 科举制度毒害了人们的思想,整个社会乌烟瘴气,人人都趋炎附势。
14.本题考查对比人物形象。周进是考了几十年,连最低的功名也得不到,因而痛不欲生,连撞号板;范进是几十年的愿望突然实现,喜出望外,疯狂失态。他们都是出身贫寒,暮年得第。也都是除了八股之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但最终他们都凭借八股这块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终于从社会的底层挤进了统治者的行列。两个扭曲灵魂的失态发疯同样让人心酸。
故答案为:他们都出身贫寒,暮年得第;都是除了八股,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都是利用八股这块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终于从社会的底层挤进了统治者的行列;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