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07:4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学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背诵《论语》《大学之道》。
整体感知
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巩固
【自主学习案——知识链接】
一、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_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名___,字_______,被尊为_______。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教育上,开私人讲学之风,提出“ ”的先进教育理念。相传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即“出来做事”。思想核心_____,确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六经”。其中《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统治者奉其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 的散文集,是 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儒家经典之一,共
篇,492章,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论语》四种体式记录:格体言(本文)、答问体、议事体、对话体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六艺:
六经:
二、结合注释初读课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划线句的句式类型。
子曰:“君子食( )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 )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曰:“朝( )闻(听闻)道,夕( )死( )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 )也。〖 〗” 《里仁》
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章》
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 )地(洼地),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 )《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 )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NO.1文本初读]
阅读课文,填写框图空缺处,整体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语句填空)
[NO.2文本精读]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至四章,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
C.人而不仁(如果) D.就有道而正焉(匡正)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就要完全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B.在第二章中,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对待礼、乐的问题。
C.“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表明了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D.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3.结合第二章,谈谈我们怎样理解“礼”“乐”和“仁”的关系。
答:                                    
                                    
4.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答:                                    
                                    
(二)阅读《〈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五至八章,完成以下问题。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胜质则史(文章) B.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C.质胜文则野(粗野,鄙俗)D.未成一篑 (盛土的竹筐)
6.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要严格要求自己,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B.“文质彬彬”就是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C.“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指的就是一般的读书人,是以实现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推而广之,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故其任重而道远。
D.孔子认为进退成败都在自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7.第五章在如何对待交友方面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8.结合第八章内容,谈谈认识“积累”与“坚持”的重要性。
答:                                    
                                    
(三)阅读《〈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九至十二章,完成以下问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归仁焉(称赞,称许) B.请问其目(条目,细则)
C.请事斯语矣(实践,从事) D.可以群,可以怨(怨恨)
10.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勉,二则勉人。
B.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己的行为。
C.孔子说,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该观点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制度。
D.第十二章孔子谈了诗歌的教化作用,就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涵养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
11.结合《论语》以及自己的理解,你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原因是什么?
答:                                    
                                    
12.结合第十一章,谈谈怎样认识孔子的“忠恕之道”。
答:                                    
                                    
13.结合第十二章,这段话谈及了《诗经》哪几个方面的功能?
答:                                    
                                    
理解默写
二、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探讨了“文”与“质”的两句是“ , ”。
(2)《论语·里仁》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 , ”。
(3)《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两句是“ , ”。
(4)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7)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8)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9)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高二语文巩固检测1 《论语》十二则
一、文言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 B.譬如平地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粗野 B.文胜质则史 历史
C.一日克己复礼 一旦 D.请事斯语矣 实践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天下归仁焉 归:称赞,称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则史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如礼何 如:对,把。
5.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可谓好学也已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但是) B.小人喻于利(明白)
C.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D.文胜质则史(虚饰)
7.之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代词,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助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助词,
8.言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名词,
不学《诗》,无以言 动词,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名词,
9.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不饱,住不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B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C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D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说: “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高二语文教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背诵《论语》《大学之道》。
整体感知
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 仁、义、恕,克己复礼 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基础知识巩固
【自主学习案——知识链接】
一、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_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名___,字_______,被尊为_______。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教育上,开私人讲学之风,提出“ ”的先进教育理念。相传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即“出来做事”。思想核心_____,确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六经”。其中《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统治者奉其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 的散文集,是 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儒家经典之一,共
篇,492章,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论语》四种体式记录:格体言(本文)、答问体、议事体、对话体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六艺:
六经:
二、结合注释初读课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划线句的句式类型。
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三、翻译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他怎么能正确运用音乐呢?”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孔子说:“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就不会被遇到的事情所迷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使人懂得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NO.1文本初读]
阅读课文,填写框图空缺处,整体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语句填空)
参考答案:①朝闻夕死 ②见贤思齐 ③克己复礼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至四章,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
C.人而不仁(如果) D.就有道而正焉(匡正)
解析:选A 敏:勤勉。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就要完全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B.在第二章中,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对待礼、乐的问题。
C.“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表明了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D.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解析:选A “就要完全”表述绝对,应为“要尽可能地”。
3.结合第二章,谈谈我们怎样理解“礼”“乐”和“仁”的关系。
参考答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4.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参考答案:“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二)阅读《〈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五至八章,完成以下问题。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A 文:华美,文采。
A.文胜质则史(文章) B.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C.质胜文则野(粗野,鄙俗)D.未成一篑 (盛土的竹筐)
6.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要严格要求自己,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B.“文质彬彬”就是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C.“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指的就是一般的读书人,是以实现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推而广之,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故其任重而道远。
D.孔子认为进退成败都在自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解析:选C “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不是指一般的读书人。
7.第五章在如何对待交友方面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此章可作为交朋友的圭臬,朋友有贤与不贤之分,但都为我们交友处世打开了一扇窗,而“思齐”与“内自省”,就是自我不断进步的动力。
8.结合第八章内容,谈谈认识“积累”与“坚持”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修养,还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三)阅读《〈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九至十二章,完成以下问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怨:指讽刺时政。
A.天下归仁焉(称赞,称许) B.请问其目(条目,细则)
C.请事斯语矣(实践,从事) D.可以群,可以怨(怨恨)
10.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勉,二则勉人。
B.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己的行为。
C.孔子说,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该观点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制度。
D.第十二章孔子谈了诗歌的教化作用,就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涵养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
解析:选C “出发点是维护封建制度”错,应为“出发点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11.结合《论语》以及自己的理解,你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
12.结合第十一章,谈谈怎样认识孔子的“忠恕之道”。
参考答案:“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所创,对后代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宽厚待人,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从而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13.结合第十二章,这段话谈及了《诗经》哪几个方面的功能?
【评析】(1)知识积累:认识事物(认识草木鸟兽名称)
(2)社会伦理:事父事君(社会伦理角度)
(3)文学功能:兴观群怨(文学功用角度)
(1)动植物名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仓庚于飞,熠耀其羽。《诗经》出现众多生物名称,也侧面展现了《诗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儒家要求了解生活和深入生活。
理解默写
二、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探讨了“文”与“质”的两句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论语·里仁》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两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
(7)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高二语文巩固检测1 《论语》十二则
一、文言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 B.譬如平地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答案】D终身:古今义均指“一生”。句意:有没有可以一生奉行的一个字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一日:古义,指一旦;今义,一天。句意:一旦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
B.平地:古义,指填平洼地;今义,指平坦的土地。句意:好比平整土地。
C.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指男孩子或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粗野 B.文胜质则史 历史
C.一日克己复礼 一旦 D.请事斯语矣 实践
【答案】B.“史”,虚饰,浮夸。句意: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天下归仁焉 归:称赞,称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答案】B.敏:勤勉、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则史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如礼何 如:对,把。
【答案】A.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C.句意:具有仁德的人不会感到忧愁,具有勇气的人不会感到畏惧。
D.句意:把礼怎么办?
5.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可谓好学也已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
【答案】D.不是特殊句式。句意: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B.省略句兼判断句,应为“可谓(之)好学也已”。句意:可以说他是好学了。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见不贤而内省自也”。句意: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但是) B.小人喻于利(明白)
C.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D.文胜质则史(虚饰)
【答案】A.而:表假设,如果。句意: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7.之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代词,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助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助词,
【答案】 代指一言 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的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8.言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名词,
不学《诗》,无以言 动词,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名词,
【答案】 字 说话 话,言语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9.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不饱,住不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B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C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D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说: “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答案:A解析:吃不饱,住不舒适有误。正确的理解时: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