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二)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同步分层作业
一、语言表达
1..小文认为《水浒传》中的宋江也是失意之人,他摘录了《水浒传》里三个章回涉及到的诗词。请仿照乙诗分析的示例,在甲诗、丙词中任选一首,简要概况该章回的情节并从中简析宋江的人物形象。
《水浒》诗词
甲诗
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闲来乘兴入江楼,
渺渺烟波接素秋。
呼酒谩浇千古恨,
吟诗欲泻百重愁。
赝书不遂英雄志,
失脚翻成猛轩囚。
搔动梁山诸义士,
一齐云拥闹江州。
乙诗
四十八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
虎噬狼吞满四方,
三庄人马势无双。
天王绰号惟晁盖,
时雨高名羡宋江。
可笑金睛王矮虎,
翻输红粉扈三娘。
他年同聚渠山泊,
女辈英华独撞场。
丙词
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满江红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示例:乙诗写于宋江三打祝家庄时,时迁等人因偷吃庄子的报晓鸡被抓,宋江为搭救他们带领人马攻下祝家庄,擒获扈三娘,将她许配给矮脚虎王英。我们从该事件中读出了宋江善于挖掘人才、笼络人心的领导才能。
二、单选题
2.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善用“穿针引线”的方式构思情节,如晁盖派刘唐报恩,引出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宋江避难柴进庄园,又引出武松的故事。
B.《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绰号“豹子头”,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鲁莽,性情急躁、爱憎分明。
C.《艾青诗选》主题鲜明,意象丰富。其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太阳”表现了诗人对光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D.艾青在《光的赞歌》一诗中,赞美了“光”这一物质,赞美了“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3.下面是小艾对名著中有关“抗争”内容的整理,正确的是( )
A.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月亮”和“土地”,表达了诗人反抗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B.艾青通过诗歌表现中华民族在遭受压迫时的反抗精神和坚定信念,如《他起来了》《北方》《向太阳》《镜子》等作品。
C.《水浒传》中,武松在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打扮,此时的他忍辱负重,缺乏抗争精神。
D.《水浒传》中与鲁智深相关的情节,如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等,都展现了其面对不公时挺身而出的抗争精神。
4.下面《水浒传》片段中的“他”是 ( )
他回到房中,端的是心内好闷,仰天长叹道:“不想我今日被高俅那贼陷害,流落到此,天地也不容我,直如此命蹇时乖!”
A.怒杀阎婆惜的宋江 B.误入白虎堂的林冲
C.大闹史家村的九纹龙 D.拳打镇关西的鲁智深
5.下面哪个不是有关鲁智深的一个情节( )
A.大闹五台山 B.大闹野猪林 C.大闹飞云浦 D.倒拔垂杨柳
6.班级开展“名著小剧场”活动,演员在揣摩角色时有如下体会,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打白骨精”这场戏,孙悟空一心除妖,却被唐僧驱逐,表演“泪别师父”时要表现他的委屈与不舍。
B.祥子对辛辛苦苦买来的车极为珍视,加之他性格老实、隐忍,车子被抢时,他会心疼、愤恨而无奈。
C.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刺配沧州在牢城营见差拨这场戏,要演出他不肯屈服的骨气。
D.简·爱是敢于追求爱情并坚信人格平等的女性,她向罗切斯特袒露心意的台词,要满含激情,不卑不亢。
7.“师生共读”活动中,老师问:《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冠以“忠义”二字,你觉得合适吗?同学们的回答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水浒好汉们,替天行道,济危扶困,惩治贪官,体现其义;后来被招安,一心报国,破辽国,征方腊,体现其忠。所以冠以“忠义”二字大体上是合适的。
B.书中所谓好汉们,或是通过欺诈手段被“逼”上梁山,或是“犯事”之后逃上梁山,是洪太尉放出的“妖魔”,是高太尉镇压的贼寇。在我看来全都不配称为“忠义”,怎么能叫《忠义水浒传》呢!
C.我统计了一下,整本书中“忠义”一词有一百多处,几乎贯穿全篇,比如第七十一回也说:“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又并不差。”冠以“忠义”二字,这样看来也是合理的。
D.书中的主人公并非个个都能称为“忠义”之士,比如吴用,他曾劝宋江弃宋从辽,难称为忠;还曾将卢俊义骗上梁山,难称为义。况且,“忠义”与“官逼民反”的主题不相吻合。所以我认为冠以“忠义”二字似为不妥。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梢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作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掸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动掸不得。
8.武松的绰号是 。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是 。
9.“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
10.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11.武松打死老虎之后,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示例1:我选甲诗。甲诗写于浔阳楼题反诗。怒杀阎婆惜后,宋江发配到江州,因酒后于浔阳楼题反诗,被判斩首。晁盖为首的梁山好汉造赝书被识破后,劫法场救出了宋江。我们从这事件中,读出了宋江的远大志向和反抗精神。(示例2:我选丙词。这首词写于梁山泊英雄聚义时。此时水浒一百零八将已齐聚忠义堂。正值重阳节,群雄“开怀痛饮”,叙说情义,不亦乐乎。然而宋江却有更长远的打算,从“保国安民”“降诏”“招安”可见其归顺朝廷之心。我们从这首词中,读出了宋江讲义气、保家国的忠义精神,也有愿妥协、求招安的懦弱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及人物形象分析。《水浒传》三十九回情节:宋江在营中歇息多日后,出门欲寻戴宗,却出城来,兴致极高的自饮自吃,乘着酒兴在壁上书下反诗两首。恰被经过的无为军通判黄文炳在浔阳楼上发现宋江反诗,他便报知蔡九知府,知府当即下令捉拿。戴宗知后让宋江装疯想躲过此劫。却不知黄文炳是个及其小气的人,想置宋江于死地,在知府面前几番挑拨。蔡九知府便下令把宋江下到死囚中,派戴宗去东京报告蔡太师。戴宗途中路过朱贵酒店吃食,被药倒后搜他身上物品,发现了一封书信是蔡九知府其父的,欲除宋江之命。于是戴宗被朱贵领上梁山泊,众人想出一计,欲教人仿造一封回信,吴用便叫戴宗假托要刻碑文出了钱请了萧让(书法家)金大坚(雕刻家)上山,被邀了入伙梁山泊,两人便假造蔡京回书。《水浒传》七十一回情节:宋江在忠义堂上做醮七日,每日三朝,恳求上苍,拜求报应。石碣天书,替天行道,忠义双全;一百零八人排座次,对天盟誓。宋江在菊花会上酒醉赋词,盼望招安。武松、李逵大闹菊花会,反对招安,宋江欲斩李逵,众人劝阻,监之,宋江酒醒,悲念李逵,并说服武松、鲁智深,要去招安。宋东要私去东京观灯。
故答案为:示例1:我选甲诗。甲诗写于浔阳楼题反诗。怒杀阎婆惜后,宋江发配到江州,因酒后于浔阳楼题反诗,被判斩首。晁盖为首的梁山好汉造赝书被识破后,劫法场救出了宋江。我们从这事件中,读出了宋江的远大志向和反抗精神。(示例2:我选丙词。这首词写于梁山泊英雄聚义时。此时水浒一百零八将已齐聚忠义堂。正值重阳节,群雄“开怀痛饮”,叙说情义,不亦乐乎。然而宋江却有更长远的打算,从“保国安民”“降诏”“招安”可见其归顺朝廷之心。我们从这首词中,读出了宋江讲义气、保家国的忠义精神,也有愿妥协、求招安的懦弱性格。)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答案】B
【解析】 A. 《水浒传》中晁盖派刘唐报恩引出宋江杀阎婆惜,宋江避难柴进庄园引出武松,这种 “穿针引线” 的情节构思说法正确,A 正确;
B. 鲁智深绰号 “花和尚”,“豹子头” 是林冲的绰号,且鲁智深使的是禅杖,不是板斧,该说法错误,B 错误;
C. 《艾青诗选》中 “土地” 凝聚对祖国的爱,“太阳” 象征光明与希望,表述正确,C 正确;
D. 艾青《光的赞歌》赞美 “光” 及带来的文明和正义,说法正确,D 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3.【答案】D
【解析】A. 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太阳” 和 “土地”,“月亮” 并非其主要意象,A 错误;
B.《镜子》主要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并非表现中华民族在遭受压迫时的反抗精神和坚定信念,B 错误;
C. 武松血溅鸳鸯楼后改作头陀打扮,并非缺乏抗争精神,他依然是一个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C 错误;
D.《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等情节,都体现了他面对不公时勇敢地挺身而出,展现出强烈的抗争精神,D 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水浒传》中人物情节的理解与识记。
首先,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他回到房中,端的是心内好闷……不想我今日被高俅那贼陷害,流落到此……”这段描述中,“被高俅那贼陷害”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它指向了《水浒传》中与高俅有深仇大恨的人物。
接下来,我们逐一审视选项:
A项:宋江怒杀阎婆惜,这是宋江因阎婆惜背叛而杀人的情节,与高俅无关,故A项错误。
B项:林冲误入白虎堂,后被高俅设计陷害,发配沧州,这与题目中的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
C项: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是史进(九纹龙)因不满官府欺压而反抗的情节,与高俅无关,故C项错误。
D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是鲁智深为救金翠莲而打抱不平的情节,同样与高俅无关,故D项错误。
因此,通过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答案为B项,即“误入白虎堂的林冲”。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的是对《水浒传》中人物情节的理解与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识记《水浒传》中主要人物的事迹和性格特点,并能够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题目信息的细致解读和对选项的逐一审视,避免因为对情节记忆模糊或理解偏差而导致错误判断。此外,本题也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解题能力。易错点在于对《水浒传》中人物情节的混淆和记忆不准确,因此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记忆和理解。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事迹和性格特点,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5.【答案】C
【解析】A.“大闹五台山”是鲁智深的重要情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躲避官府追捕,在五台山出家为僧,但他受不了寺院的清规戒律,多次喝酒闹事,大闹五台山,搞得寺院不得安宁;
B.“大闹野猪林”也是与鲁智深相关的经典情节。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在野猪林差点被公差董超、薛霸杀害,关键时刻鲁智深从一旁跳出,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并一路护送他到沧州;
C.“大闹飞云浦”的主角是武松,而非鲁智深。武松被蒋门神等人陷害,刺配恩州,在飞云浦遭到蒋门神指使的公差和杀手的暗算,武松凭借高强的武艺,将他们全部打倒,然后返回孟州,血溅鸳鸯楼;
D.“倒拔垂杨柳”是鲁智深的著名事迹。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时,为了收服一众泼皮,展现了惊人的神力,将一棵垂杨柳连根拔起,令泼皮们大为惊叹,对他心服口服;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人物情节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 林冲此时已被刺配沧州,他的性格在前期是委曲求全的。在牢城营见差拨时,为免受刁难,他是带着讨好心理的,并非展现不肯屈服的骨气,演员这样的揣摩不符合林冲当时的性格与处境,C 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7.【答案】B
【解析】B.有误,《水浒传》描写了江湖上一群铁血男儿,或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或者不满朝廷腐败黑暗,总之纷纷在梁山水泊聚义,他们劫富济贫,反抗欺压,后发展了以宋江为首领的108将,后受朝廷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故事。他们以兄弟相称,讲“忠义”,所以小说冠以“忠义”二字是可以的,而选项中此同学的观点太过偏颇绝对;故选B。
故答案为:B
本题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启发。
【答案】8.行者;鲁智深
9.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轮梢棒打老虎,梢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
10.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出武松的英勇。
11.武松打虎耗尽了全身气力,手脚疏软了,无法动弹,更别提拖动重达百斤的老虎了。这样写反映(衬托、反衬)(侧面描写)了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4)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8.《水浒传》中武松的绰号是行者,他到二龙山落草,当时的大头领是鲁智深。
故答案为:行者;鲁智深
9.结合文段中对武松找虎过程的描写来看,作者先写武松以为山上没有老虎,谁想老虎还真的跳了出来;“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又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重点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从情节发展来看,确实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故答案为: 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轮梢棒打老虎,梢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
10.“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划线的句子将老虎的吼叫说成是“霹雳”,很明显是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老虎的凶猛,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有力。
故答案为: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出武松的英勇。
11.体力耗尽:武松在打死老虎的过程中,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他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这一过程既凶险又激烈,导致他体力严重透支,手脚酥软,无法再提起或拖动沉重的老虎尸体。身体疲惫:除了体力上的消耗,武松在搏斗中还经历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这种身心的双重疲惫使得他在战斗结束后难以迅速恢复力量,从而无法拖动老虎。作用:增强真实感:通过描写武松打死老虎后拖不动老虎的情节,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武松打虎过程的真实性和激烈程度。这种细节描写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可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眼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搏斗。突出人物性格:武松作为一个英勇无畏、力大无穷的英雄形象,在打死老虎后却无力拖动尸体,这种反差进一步突出了他的真实性和人性化的一面。他并非无所不能的神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疲惫的普通人。这种刻画使得武松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深化主题:武松打虎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他的英勇和力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来传达一种正义战胜邪恶、勇气战胜恐惧的精神。而武松打死老虎后拖不动老虎的情节,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精神的伟大和不易。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英勇的战士,在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后也会感到疲惫和无力;但正是这种疲惫和无力,才更加凸显了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故答案为: 武松打虎耗尽了全身气力,手脚疏软了,无法动弹,更别提拖动重达百斤的老虎了。这样写反映(衬托、反衬)(侧面描写)了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