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背诵《论语》《大学之道》。
整体感知
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基础知识巩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 时邹(今山东邹城)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孔子之孙(子思,名伋jí)的再传弟子。继承发展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合称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孟子为“ ”(元文宗时封)。代表著作《孟子》。
《孟子》: 经典著作之一。记载孟子言行的 著作,由 编成,现存 篇。
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亚圣”孟子(孟轲)
三教——孔孟(儒),道家(道),佛教(释)。
九流——儒、道、法、名、墨、阴阳、纵横、杂、农家。
十家——在上述九流的基础上加上小说家。
二、结合注释初读课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划线句的句式类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文本研读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答:
2.“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同时,“四端”说也代表着孟子思想的成熟。说一说“四端”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并举例说明,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答: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高二语文巩固检测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
4.下列对《孟子》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后者气势磅礴,前者简约含蓄。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恐惧)
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伤害)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这)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充实)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孺子:指小孩子。
C.足以保四海 四海:代指天下。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指乡里结党的人。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同“纳”。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子曰:“知者不惑……” B.若火之始然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9.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对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四端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前提,继而推导出以“_____________”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6.孟子的“四端”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高二语文教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背诵《论语》《大学之道》。
整体感知
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 仁、义、恕,克己复礼 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基础知识巩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 时邹(今山东邹城)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孔子之孙(子思,名伋jí)的再传弟子。继承发展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合称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孟子为“ ”(元文宗时封)。代表著作《孟子》。
《孟子》: 经典著作之一。记载孟子言行的 著作,由 编成,现存 篇。
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亚圣”孟子(孟轲)
三教——孔孟(儒),道家(道),佛教(释)。
九流——儒、道、法、名、墨、阴阳、纵横、杂、农家。
十家——在上述九流的基础上加上小说家。
二、结合注释初读课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划线句的句式类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恻隐(怜悯)之心;非所以内(通“纳”,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求取)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通“燃”,燃烧),泉之始达(流通)。苟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参考
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孺子入井 ③足以保四海 ④不足以事父母 ⑤施仁政
文本研读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
“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2.“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同时,“四端”说也代表着孟子思想的成熟。说一说“四端”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并举例说明,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参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即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张定宇)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即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廉颇负荆请罪)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即谦逊推让。(孔融让梨)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能明辨是非。(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反映了孟子以人为本的思想。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①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②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④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⑤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⑥选言证法,又称“排它法”。通过排除“内交于孺子之父母”“要誉于乡党朋友”“恶其声而然”,证明“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⑦归纳推理,由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推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等四个结论。
⑧反面论证,“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高二语文巩固检测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达:流通,指泉水涌出。句意: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
A.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B.代词,代前文的“四端”。句意: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结构助词,的。句意: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D.代词,代“治天下”。句意:治理天下将是很容易的事。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有了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然后知于忧患生。句意:这样以后知道在忧患中生存。
4.下列对《孟子》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气势磅礴,前者简约含蓄。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但后者气势磅礴,前者简约含蓄”错,应是后者简约含蓄,前者气势磅礴。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恐惧)
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伤害)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这)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充实)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斯”,连词,则,于是、就。句意: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就有了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孺子:指小孩子。
C.足以保四海 四海:代指天下。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指乡里结党的人。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D. 乡党:同乡。句意:不是为着在同乡朋友那里求取名誉。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同“纳”。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然:……的样子”错。“然”,同“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子曰:“知者不惑……” B.若火之始然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通假字现象的能力。
A.“知”同“智”,智慧;B.“然”同“燃”,燃烧;C.“内”同“纳”,结交。
9.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所以,表原因。
B.句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表原因。
C.句意:老师,是(可以)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所以:用来……的。
D.句意:亲近有才能的大臣,远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这是先汉兴隆起来的原因啊。所以,表原因。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对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四端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前提,继而推导出以“_____________”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6.孟子的“四端”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以先王为例,阐明“不忍人之心”对治理天下作用的句子是:“ , 。”
[2]《孟子》中,运用比喻表达如果体恤百姓,就会轻而易举治理好国家的句子是: “ 。”
[3] 孟子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阐明人皆有恻隐之心的句子是:“ , 。”
[4]孟子认为人对于落入井中的小孩子具有恻隐之心,“ , ”,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同情的心理,从反面论证了“恻隐之心”源于人的本心。
[5] 孟子用双重否定,强调恻隐之心对人成为人的意义,这两句是:“ , 。”
[6] 孟子用双重否定,强调羞恶之心对人成为人的意义,这两句是:“ , 。”
[7] 孟子用双重否定,强调辞让之心对人成为人的意义,这两句是:“ , 。”
[8] 孟子用双重否定,强调是非之心对人成为人的意义,这两句是:“ , 。”
[9]《孟子》中, “ , ” 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恻隐之心的意义。
[10]《孟子》中, “ , ” 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羞恶之心的意义。
[11]《孟子》中, “ , ” 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辞让之心的意义。
[12]《孟子》中, “ , ” 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是非之心的意义。
[13]《孟子》中,作者用身体作比喻强调“仁” “义”“礼”“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14]《孟子》中“ , ”两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应有“仁” “义”“礼”“智”四端。
[15]《孟子》中“ , ”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君王也具有“仁” “义”“礼”“智”四端。
[16] 《孟子》中表达要扩展“仁” “义”“礼”“智”四端的句子是:“ , 。”
[17] 《孟子》中运用“ , ”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要扩展“仁” “义”“礼”“智”四端。
[18]《孟子》中“ , ”两句,从正面阐发了发扬“仁” “义”“礼”“智”四端的意义。
[19] 《孟子》中“ , ”两句,从反面阐发了发扬“仁” “义”“礼”“智”四端的意义。
【默写参考答案】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4]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5]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6]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7]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8]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9]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10]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11]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12]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13]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1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 [15]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
[16]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17]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18]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19]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______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____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B.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D.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7.答案:(1)D;(2)C;(3)A
解析:(1)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更合适。信赖:信任并依靠。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孔子让别人信任的结论只有“修身”,用“信赖”更合适。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用“锻铸”更合适。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用“名不副实”更合适。
(2)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实现”。综合分析四个选项,C项修改最恰当。
(3)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故A项更恰当。
8.答案:示例:现在,人类发展正处在一个由慢到快的转折点。如果用过去或现在的发展速度预测明天,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以指数级发展速度,才能正确预测人类未来的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题干要求,明确图表的内容。其次,分析曲线的特点,抓住曲线所体现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着重抓曲线变化关键节点前后的数据变化。最后按照要求,组织语言作答。分析这条曲线应抓住关键时间节点“现在”,“现在”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由慢到快的转折点。根据图中的文字可知,人类随着时间的发展,如果用过去或现在的发展速度预测明天,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以指数级发展速度预测明天的发展,才能做出正确预测。
9.答案:①句式杂糅删去“是概莫能外的”;②语序不当,将“传达”与“把握”互调;④成分残缺,在“曾多次”前加“它(该书)”;⑧用词不当,将“一成不变”改为“一直未变”(“始终如一”“一以贯之”或其他适当词语)
解析:要求仔细阅读材料,从语法和逻辑等角度进行认真分析。①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解读、改编与重塑”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其后又添了“是概莫能外的”,使句子变得杂糅。②处语序上应先“把握”再“传达”才符合逻辑。④处句子缺少主语,需要补充。⑧处“一成不变”带有贬义,不合语境,用词不当。
孟子认为,人本然地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__________):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___________的路。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想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___________的人,这样的结局,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____________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_______________,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四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
B.最初有两条路,可供每一个人选择
C.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D.但是,尧、舜最初也都面临着两条路
答案:A 前文说的是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每一个人,排除B、D两项;后文具体阐释“两条路”,排除C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社鼠城狐 卑躬屈膝 发扬光大 吹灰之力
B.衣冠禽兽 卑鄙无耻 踵事增华 吹灰之力
C.衣冠禽兽 卑鄙无耻 发扬光大 举手之劳
D.社鼠城狐 卑躬屈膝 踵事增华 举手之劳
答案:C 社鼠城狐:城墙上的狐狸,土地庙中的老鼠,因为有所依托而免受攻、熏。比喻仗势作恶的人。衣冠禽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行为卑劣,如同禽兽的人。此处是与君子圣贤对照的,应用“衣冠禽兽”。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谄媚奉承。卑鄙无耻: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此处强调的是人的德行,应用“卑鄙无耻”。发扬光大:发展提倡,使日益盛大。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此处强调使仁、义、礼、智的传统延续发展,应用“发扬光大”。吹灰之力:形容很小的力量(多用于否定式)。举手之劳:形容事情很容易办到;不费事。本处指做帮助老人的事情是很简单的,并没有强调力量,应用“举手之劳”。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难道让人感到悲哀不成?
B.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C.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D.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
答案:B
解析:
画框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是“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二是不合逻辑,“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可改为“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②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蔡元培
③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9.答案:佳作展台
教育之道,在德与行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此言得之。这“一把火”,燃起的是受教育者对生活的激情,驱散的是受教育者思想认识上的蒙昧。而燃起这把“火”的最好办法,莫过“德”“行"二字。所谓教育之道,即对个体以德育之,让个体以身行之。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如是说。这位近代教育史上无人能与之比肩的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人的“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至于那些知识、技能的传授,则仅仅是“教”的基础。知识、技能只能够帮助人类生存,但道德却能让我们守护社会之秩序,维护人伦之美好,感受世界之光明。若只着眼于“技”而忽略了对“德”之化育,借用韩愈《师说》中的话,可谓“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
昔日蔡元培谈学生教育,对学生之“德”尤为重视:“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在他看来,有德者因“技”而福泽他人,无德者因“技”而祸殃大众,因而教育不重“德”就是助人为恶。时至今曰,先生之言犹在耳边,但社会有才而失德之事仍时有发生。如某演员重演技而轻艺德,学术不端,论文造假,最终不光给母校抹黑,更给中国博士教育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如某科学家重科学技术而轻人伦道德,为求名利擅自进行基因编辑,给人类未来基因的纯洁性和生物医学伦理带来严重冲去……反思种种,无德之人固然可恨,但教育领域重“技”轻“德”之误区,更需扭转。
当然,育人以“德”,并非一时之功,不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终身行之。“德”只是给我们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想要真正成为有“德”之人,还需不断践行。因为君子之德,从来不在言而在行,“敏于事而慎于言”,方成君子。
德谟克利特亦言:“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时刻以行动为先,以实践为要,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最高目的。全国劳模李万升退伍后从装卸工做起,到攒钱开副食店,再到后来建立自己的公司。饮水思源,致富后他热心公益,积极救助灾区和贫困儿童,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一点一滴的实践,既促成了他事业的做大做强,又让他的“德”不再是空中楼阁,助其实现了兼济天下的宏愿。
沧海虽远,唯奋楫者常至;气力虽微,唯德高者独尊。若说“德”是指引人生方向的罗盘,那么“行”就是踏浪远行的引擎,以德育之,以身行之,德行合一,才能最大功率地开动人生的大船,才能真切地实现行迩至远。
解析:立意探索
材料中三则名言相互关联,都与修身立德有关。第一则名言的意思是:即使路程很近,不走也不会到达目的地;即使事情很小,不做也不会成功。第二则名言的意思是:如果没有道德,即使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也只会助纣为虐、危害社会。第三则名言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实践,健全精神,知行合一。综合来看,第一则名言强调行动、实践,第二则名言强调修养品德,第三则名言强调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写作时要结合三则名言综合立意。
据此可从如下角度立意:①手脑双全,崇德笃行;②德行并举方为教育之目的;③“德”高“行”重;④明德正行,健康成长;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与始于孔子,据《国语》,士鉴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态”等。但此等教育,并一般人所能接受,仅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接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寒,凡缴学费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竟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评及儒家,即说:“诗”以道态、“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于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岑,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徒弟,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别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某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以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成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殷南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寡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 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圆”;孔子说:“小人哉!樊频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 …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诸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以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公、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其当做教学的材料,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B.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主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
D.孔子创立或至少是发扬光大了士人这一新兴阶层,这个阶层只能为官与讲学两件事情。并且这两件事情还能互相促进。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左传》记载,晋国的世卿韩宣子到鲁国办外交之时,才首次“见《易》象与鲁《春秋》”,这也可印证六艺学问在当时的重要性。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人,从而开创了就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
D.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级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
【答案】5.D 6.B 7.C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错误,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内容“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某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以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可知,孔子并不是不治生产,而是广收学生才不治生产。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错误,无中生有。孔子斥其为“小人”,此处“小人”是指没有志气、目光短浅的人。不是说“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人,从而开创了就教育的风气”错误,强加因果。结合文本内容“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与始于孔子”可知,孔子并非首先以六艺教人,而是首先以六艺教一般人,而开创了教育风气。
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有删节)
(二)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改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去除
B.形大劳则敝 敝:破旧
C.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贬斥
D.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 中:符合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独其言在耳 会其怒,不敢献
B.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寡人之于国也
C.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奸乃不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很高,把他比作能驾着风飞腾升天的龙。
B.老子到底是谁,其实莫衷一是,有人说周太史儋就是老子。
C.道家与儒家主张不同,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干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D.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实际上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2)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3)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16.下列《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文字,用“/”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B.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C.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D.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答案】12.B 13.B 14.D 15.(1)孔子前往周都,将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2)于是老子就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要义,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3)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人生命的依托。 16.D
【解析】1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敝:疲惫。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B项,都是介词“对于”;A项,“他们的”/“他”;C项,“因而”/“进而”,前者是因果关系,后者是递进关系;D项,“就”/“竟然”。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原文是容易施行但言辞难解之意。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适:前往;问礼于老子: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状语后置句;言:阐述;意:要义;去:离去;本:根本;具:依托。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是以”表明下文是上文推断的结论,明确结论句起止,即可找出答案。将“是”和“以”分开的选项,显然不当,由此可排除A、B、C三项。“是以万物”未构成结论,停顿也不当。
参考译文:
(一)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将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要义,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干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二)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能变通其法则,顺应时势成就事业;有标准而不死守其标准,根据各不相同的具体事物找到与之相合的标准。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势的变化。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群臣一齐来到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叫作“端”;实际情况不符合其言论声名者,叫作“窾”。不听信“窾言”即空话,奸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问题在于想不想运用,只要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形、神分离就会死亡。死去的人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在一起,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由此看来,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人生命的依托。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我有办法治理天下”,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拓展: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名句
①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说:“有所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于下位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
③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
④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仁德,小人怀恋乡土;君子关心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⑤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相互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