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任务群 课件(共26+16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任务群 课件(共26+16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0:11:58

文档简介

单元任务群(二) 选择和运用材料,写作“英雄”主题语段
学习任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英雄,他们都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身上有特殊的时代印记,同时又都具有相同的初心。临近国庆,学校校报准备办一期“礼赞时代英雄,勇担时代使命”的专刊。请围绕当今时代的一位英雄人物,搜集、积累相关素材,自选角度和文体进行写作。
一、材料的积累
1.要求:(1)真实可靠;(2)新鲜的,属于自己的。
2.内容
(1)鲜活素材: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最新发展。
(2)情感积累:①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②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捧给别人,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
(3)文化积累:“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抢占八个文化制高点:①课本名篇;②读本精华;③名人传记;④感人故事;⑤文化散文;⑥鲜活时文;⑦名言名句;⑧睿智心语。
(4)理论积累:“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辨色彩”:①实践论;②矛盾论;③方法论;④联系的观点;⑤发展的观点;⑥一分为二的观点;⑦存在与意识的关系;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⑩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3.途径
(1)从课内课文中积累;(2)从常见杂志中积累;(3)从模考试卷现代文阅读文本中积累;(4)从模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中积累;(5)从作文素材集锦中积累;(6)从媒体、网络中积累,尤其要关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对同一事件的评论。
4.方法
(1)建立个性化的资料库,按不同主题积累素材。
(2)写好读书笔记、摘抄。读书笔记化“无形”的阅读为“有形”的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3)有一本书报剪贴本。
(1)热点素材积累法
热点素材积累法就是注意搜集、积累新闻时事热点材料的方法。把新闻热点恰当地写进文章,这样既能使文章的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又能彰显出考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在议论文中选用“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事例以及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材料,从而使文章因洋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而获得高分。
(2)“品位”素材积累法
“品位”素材积累法就是积累有“品位”的独家素材的一种方法。有“品位”的素材常常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一般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它新颖、脱俗,意义深邃,趣味盎然。如何积累有“品位”的素材呢?
①读透一本有文化内涵的书,如《文化苦旅》《中国文脉》《梁衡散文集》《名家散文》等。
②积累有“品位”的名人素材,往往能以一当十,但是要注意在积累过程中力避素材雷同,尽量选些“熟悉的陌生人”加以研究,读他们的相关文章。
(3)课本素材积累法
课本素材积累法就是从教材文本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写出内涵丰富、思想精深的优秀作文的方法。语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与“源头活水”。选文大都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又有丰富的人文气息。我们平时要学会从教材文本中收集、积累素材,并深入思考、汲取材料,学会分类梳理,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
(4)他山之石
主要是积累一些优秀作文中的素材。每次作文训练后,本年级同学的优秀作文中的素材事例,或者测试卷附带的优秀范文中的素材例子,都可以学习积累。
二、材料的运用
对于写作材料的运用,绝不可以照搬照抄。因为材料就像水,文章就像容器,水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得到什么形状。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或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在运用中,要注意材料的细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点面结合,还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压缩与扩展。
(1)要注意突出材料的细节,学会渲染。
(2)要简明扼要,注意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要有明确的指向,冗长啰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要进行简化处理;与内容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要。
(4)要特别注意一材多用。作文材料积累在精不在多,应变通观念,写天下之文章。如能从不同角度及认识去描写、思考,不断挖掘,想深想透,这样,即使材料较少也足以应对诸多写作任务。
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永志不忘强国梦
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是党交给他干的三件事,也是他用一辈子干的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谓惊天动地。他,就是王永志,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或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空间站等重大任务。
王永志出生于辽宁昌图一个贫寒的农家,自幼便对科学充满着无限向往。目睹国家遭受侵略的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成为农学家的梦想,转而报考飞机设计专业,后因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从参与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发射任务,到提出泄出燃料增加射程的大胆方案,再到成功研制长征系列火箭、主持神舟系列飞船设计研制,王永志的一生都在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他不仅是“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技术骨干,更是第二代远程战略导弹技术的领军人物,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长逝。他留给家人的,只有上百本工作笔记本和十几份口述历史。他的秘书王朋感慨道:“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科技财富。”斯人已去,风范永存。我们相信,天上那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一定会在浩瀚宇宙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选自新华网2024年9月14日,有删改)
适用话题:科技创新、梦想追求、爱国奉献等。
2.“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一生如“梅”为“民”开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黄河边,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她的名字叫路生梅。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成为“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
路生梅,1944年出生于北京后海西沿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人生如同她名字中的梅花一样,坚韧而美丽。1963年,品学兼优的路生梅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开始了她的医学之路。
1968年,大学毕业的路生梅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只身前往陕北佳县。面对黄土高原的贫瘠与落后,她毫无怨言,毅然决然地扎根在这里,用自己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服务。
在佳县人民医院,路生梅是周边12个县里唯一的儿科科班医生。她深知当地医疗条件的落后,于是着手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并大力推广新式接生方法和科学育儿知识。她的努力显著降低了当地新生儿及儿童疾病的致死率。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然而,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坚守在医务工作一线,每周一、三、五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开展义诊。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时准备接听患者的电话。
路生梅坚守在陕北佳县这片黄土地上,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承诺。路生梅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先后获得“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诚实守信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2024年,她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她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选自新华网2024年9月26日,有删改)
适用话题:医者仁心、坚守承诺、至诚报国等。
3.“人民科学家”王小谟:一生坚守,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2013年,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后他说:“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从事雷达研究。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小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不久之后,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当时世界领先的脉内扫频方法,为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王小谟着手策划预警机的研制,并组织规划和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定突破。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观礼台上,年过七旬的王小谟流下了热泪。2022年,已83岁高龄的他再次出征,瞄准攻关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领衔成立了王小谟空基技术实验室。走一步看两三步,是王小谟习惯的思维方式,科研攻关如此,人才培养亦然。在繁重的研发工作中,他有意识地培养后备人才,让雷达领域涌现出的一批批年轻专家,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王小谟在自传文章《峥嵘岁月,我和中国电子工业同行》中写道:“栉风沐雨的往昔岁月中留下了一生的坚守,也见证了事业的壮阔,更欣慰于未来后继有人。”(选自新华网2024年9月17日,有删改)
适用话题:科技兴国、传承发展、远见卓识等。
任选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依据他(她)的事迹,从多角度加以运用。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即时训练
(示例)人物:袁隆平
角度一:坚守梦想
天灾之年,饿殍遍地的凄凉景象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袁隆平,他当时就决心培育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都吃饱饭,这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近60载岁月,他始终怀揣同一个梦想: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角度二:脚踏实地
他脚踏泥泞,在贫穷与误解中拓荒;他俯首躬行,在田间与垄亩中穿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进人民的心坎里,让科学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天然使命。袁隆平裤管沾满泥水,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稻,重重稻浪筑起粮食安全的根基。
角度三:挑战自我
从杂交水稻到海水稻、沙漠水稻,再到超级稻,袁隆平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尽管他早已名满天下,但仍在不断突破新技术,挑战自我,为“禾下乘凉”梦而辛勤耕耘,为农业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角度四:淡泊名利
没有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如何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袁隆平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水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研究超级水稻,人间的浮华名利于他从无关系。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才能屏蔽和过滤掉时代的浮躁和困惑。他有多朴实,就有多伟大。(答出三个角度即可)(共26张PPT)
忆往昔峥嵘岁月,革命旌旗漫卷中华大地;
看今朝万山红遍,英雄儿女共筑复兴之梦!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第一单元
选择和运用材料,写作“英雄”主题语段
单元任务群(二)
学习 任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英雄,他们都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身上有特殊的时代印记,同时又都具有相同的初心。临近国庆,学校校报准备办一期“礼赞时代英雄,勇担时代使命”的专刊。请围绕当今时代的一位英雄人物,搜集、积累相关素材,自选角度和文体进行写作。
一、材料的积累
1.要求:(1)真实可靠;(2)新鲜的,属于自己的。
2.内容
(1)鲜活素材: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最新发展。
(2)情感积累:①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②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捧给别人,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
写作点拨
(3)文化积累:“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抢占八个文化制高点:①课本名篇;②读本精华;③名人传记;④感人故事;⑤文化散文;⑥鲜活时文;⑦名言名句;⑧睿智心语。
(4)理论积累:“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辨色彩”:①实践论;②矛盾论;③方法论;④联系的观点;⑤发展的观点;⑥一分为二的观点;⑦存在与意识的关系;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⑩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3.途径
(1)从课内课文中积累;(2)从常见杂志中积累;(3)从模考试卷现代文阅读文本中积累;(4)从模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中积累;(5)从作文素材集锦中积累;(6)从媒体、网络中积累,尤其要关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对同一事件的评论。
4.方法
(1)建立个性化的资料库,按不同主题积累素材。
(2)写好读书笔记、摘抄。读书笔记化“无形”的阅读为“有形”的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3)有一本书报剪贴本。
方法示例
(1)热点素材积累法
热点素材积累法就是注意搜集、积累新闻时事热点材料的方法。把新闻热点恰当地写进文章,这样既能使文章的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又能彰显出考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在议论文中选用“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事例以及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材料,从而使文章因洋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而获得高分。
(2)“品位”素材积累法
“品位”素材积累法就是积累有“品位”的独家素材的一种方法。有“品位”的素材常常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一般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它新颖、脱俗,意义深邃,趣味盎然。如何积累有“品位”的素材呢?
①读透一本有文化内涵的书,如《文化苦旅》《中国文脉》《梁衡散文集》《名家散文》等。
②积累有“品位”的名人素材,往往能以一当十,但是要注意在积累过程中力避素材雷同,尽量选些“熟悉的陌生人”加以研究,读他们的相关文章。
(3)课本素材积累法
课本素材积累法就是从教材文本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写出内涵丰富、思想精深的优秀作文的方法。语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与“源头活水”。选文大都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又有丰富的人文气息。我们平时要学会从教材文本中收集、积累素材,并深入思考、汲取材料,学会分类梳理,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
(4)他山之石
主要是积累一些优秀作文中的素材。每次作文训练后,本年级同学的优秀作文中的素材事例,或者测试卷附带的优秀范文中的素材例子,都可以学习积累。
二、材料的运用
对于写作材料的运用,绝不可以照搬照抄。因为材料就像水,文章就像容器,水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得到什么形状。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或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在运用中,要注意材料的细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点面结合,还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压缩与扩展。
(1)要注意突出材料的细节,学会渲染。
(2)要简明扼要,注意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要有明确的指向,冗长啰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要进行简化处理;与内容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要。
(4)要特别注意一材多用。作文材料积累在精不在多,应变通观念,写天下之文章。如能从不同角度及认识去描写、思考,不断挖掘,想深想透,这样,即使材料较少也足以应对诸多写作任务。
人物素材
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永志不忘强国梦
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是党交给他干的三件事,也是他用一辈子干的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谓惊天动地。他,就是王永志,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或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空间站等重大任务。
王永志出生于辽宁昌图一个贫寒的农家,自幼便对科学充满着无限向往。目睹国家遭受侵略的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成为农学家的梦想,转而报考飞机设计专业,后因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从参与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发射任务,到提出泄出燃料增加射程的大胆方案,再到成功研制长征系列火箭、主持神舟系列飞船设计研制,王永志的一生都在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他不仅是“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技术骨干,更是第二代远程战略导弹技术的领军人物,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长逝。他留给家人的,只有上百本工作笔记本和十几份口述历史。他的秘书王朋感慨道:“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科技财富。”斯人已去,风范永存。我们相信,天上那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一定会在浩瀚宇宙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选自新华网2024年9月14日,有删改)
适用话题:科技创新、梦想追求、爱国奉献等。
2.“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一生如“梅”为“民”开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黄河边,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她的名字叫路生梅。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成为“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
路生梅,1944年出生于北京后海西沿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人生如同她名字中的梅花一样,坚韧而美丽。1963年,品学兼优的路生梅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开始了她的医学之路。
1968年,大学毕业的路生梅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只身前往陕北佳县。面对黄土高原的贫瘠与落后,她毫无怨言,毅然决然地扎根在这里,用自己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服务。
在佳县人民医院,路生梅是周边12个县里唯一的儿科科班医生。她深知当地医疗条件的落后,于是着手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并大力推广新式接生方法和科学育儿知识。她的努力显著降低了当地新生儿及儿童疾病的致死率。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然而,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坚守在医务工作一线,每周一、三、五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开展义诊。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时准备接听患者的电话。
路生梅坚守在陕北佳县这片黄土地上,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承诺。路生梅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先后获得“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诚实守信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2024年,她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她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
(选自新华网2024年9月26日,有删改)
适用话题:医者仁心、坚守承诺、至诚报国等。
3.“人民科学家”王小谟:一生坚守,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2013年,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后他说:“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从事雷达研究。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小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不久之后,
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当时世界领先的脉内扫频方法,为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王小谟着手策划预警机的研制,并组织规划和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定突破。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观礼台上,年过七旬的王小谟流下了热泪。2022年,已83岁高龄的他再次出征,瞄准攻关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领衔成立了王小谟空基技术实验室。走一步看两三步,是王小谟习惯的思维方式,科研攻关如此,人才培养亦然。在繁重的研发工作中,
他有意识地培养后备人才,让雷达领域涌现出的一批批年轻专家,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王小谟在自传文章《峥嵘岁月,我和中国电子工业同行》中写道:“栉风沐雨的往昔岁月中留下了一生的坚守,也见证了事业的壮阔,更欣慰于未来后继有人。”
(选自新华网2024年9月17日,有删改)
适用话题:科技兴国、传承发展、远见卓识等。
即时训练
任选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依据他(她)的事迹,从多角度加以运用。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人物:袁隆平
角度一:坚守梦想
天灾之年,饿殍遍地的凄凉景象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袁隆平,他当时就决心培育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都吃饱饭,这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近60载岁月,他始终怀揣同一个梦想: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角度二:脚踏实地
他脚踏泥泞,在贫穷与误解中拓荒;他俯首躬行,在田间与垄亩中穿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进人民的心坎里,让科学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天然使命。袁隆平裤管沾满泥水,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稻,重重稻浪筑起粮食安全的根基。
角度三:挑战自我
从杂交水稻到海水稻、沙漠水稻,再到超级稻,袁隆平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尽管他早已名满天下,但仍在不断突破新技术,挑战自我,为“禾下乘凉”梦而辛勤耕耘,为农业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角度四:淡泊名利
没有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如何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袁隆平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水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研究超级水稻,人间的浮华名利于他从无关系。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才能屏蔽和过滤掉时代的浮躁和困惑。他有多朴实,就有多伟大。(答出三个角度即可)
本课结束单元任务群(一) 感受复兴伟大,分析情理表达
学习任务 1.回顾现代中国的复兴历程,体悟革命精神的内涵。2.体会并把握实用文的表达特点。
活动一 回顾复兴历程,探究革命精神
(一)通过回顾文本,体悟革命精神的内涵
1.快速通读课文,浏览相关背景材料,完成下表。
课文 反映的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革命精神内涵
《长征胜利万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① ②
《大战中的插曲》 抗日战争 ③ 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⑤ 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⑦ ⑧
《别了,“不列颠尼亚”》 改革开放时期 ⑨ ⑩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20年
(二)探究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当下意义
2.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本单元课文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讴歌了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阅读课文,说说文章是如何展示这些优秀品质的,分组讨论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当下意义,填写下表。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 ①
《长征胜利万岁》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②
《大战中的插曲》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 ③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④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 ⑤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⑥
活动二 比较异同,探究特色表达
3.再读课文,注意体会不同文体表达的独特性,填写下表。
课文 文体 材料选取与运用特点 结构特点 语言特点 共同的表达特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① 围绕会议性质、任务,突出会议宗旨 按开幕词文体思路行文 ②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③ ④ ⑤ 朴实有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⑥ 材料真实、客观,注意现实与历史材料交织 按消息一般结构行文 简洁生动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⑦ ⑧ ⑨ ⑩
答案精析
1.①长征胜利结束 ②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③聂荣臻将军救助日本小姑娘 ④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⑥建设新中国的豪情与自信 ⑦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同自然做斗争 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焦裕禄精神 ⑨香港回归祖国 ⑩中华民族结束屈辱历史,无比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  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团结互助、坚强不屈的精神
2.①认识到中国人民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②认识到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年青一代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③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民族;同时,认识到中日和平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⑤认识到学习并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并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将来努力成为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⑥认识到这场抗疫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展现的民族气节与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国家。年青一代要继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3.①演讲词(开幕词) ②语言鲜明,逻辑性强,铿锵有力 ③回忆录 ④材料真实、客观,注意以小见大 ⑤以时间为线索,用第一人称自述 ⑥消息 ⑦通讯 ⑧材料真实、典型,采用小标题形式,注重细节描写 ⑨以时间为线索行文 ⑩生动具体  既注意理性表达,又注意情感抒发(共16张PPT)
忆往昔峥嵘岁月,革命旌旗漫卷中华大地;
看今朝万山红遍,英雄儿女共筑复兴之梦!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第一单元
感受复兴伟大,
分析情理表达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 任务
1.回顾现代中国的复兴历程,体悟革命精神的内涵。
2.体会并把握实用文的表达特点。
活动一 回顾复兴历程,探究革命精神
(一)通过回顾文本,体悟革命精神的内涵
1.快速通读课文,浏览相关背景材料,完成下表。
课文 反映的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革命精神内涵
《长征胜利万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① ②
《大战中的插曲》 抗日战争 ③ ④
《中国人民站起 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⑤ ⑥
长征胜利结束
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聂荣臻将军救助日本小姑娘
  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建设新中国的豪情与自信
课文 反映的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革命精神内涵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⑦ ⑧
《别了,“不列颠尼亚”》 改革开放时期 ⑨ ⑩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20年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同自然做斗争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焦裕禄精神
香港回归祖国
中华民族结束屈辱历史,无比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
  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团结互助、坚强不屈的精神
(二)探究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当下意义
2.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本单元课文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讴歌了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阅读课文,说说文章是如何展示这些优秀品质的,分组讨论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当下意义,填写下表。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 ①
认识到中国人民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长征胜利万岁》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②
  认识到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年青一代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大战中的插曲》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 ③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④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民族;同时,认识到中日和平的重要性。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 ⑤
认识到学习并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并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将来努力成为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⑥
  认识到这场抗疫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展现的民族气节与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国家。年青一代要继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活动二 比较异同,探究特色表达
3.再读课文,注意体会不同文体表达的独特性,填写下表。
课文 文体 材料选取与运用特点 结构特点 语言特点 共同的表达特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① 围绕会议性质、任务,突出会议宗旨 按开幕词文体思路行文 ②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③ ④ ⑤ 朴实有力 演讲词(开幕词)
语言鲜明,逻辑性强,铿锵有力
回忆录
材料真实、客观,注意以小见大
以时间为线索,用第一人称自述
既注意理性表达,又注意情感抒发
课文 文体 材料选取与运用特点 结构特点 语言特点 共同的表达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⑥ 材料真实、客观,注意现实与历史材料交织 按消息一般结构行文 简洁生动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⑦ ⑧ ⑨ ⑩ 消息
通讯
材料真实、典型,采用小标题形式,注重细节描写
以时间为线索行文
生动具体
既注意理性表达,又注意情感抒发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