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3 古诗三首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十五夜望月
圆月,是中秋的象征,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舒己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中庭/地白/树/栖鸦
庭中,庭院中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歇,休息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打湿
清冷的露珠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齐读诗的后两句,思考诗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句表达作者的相思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赏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结构梳理
十五夜望月
景:地白 鹊鸦 树
冷露 桂花
情:人尽望 落谁家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看图来背一背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