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设计小房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设计小房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6 20:2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项目化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设计小房子
一、目标分析:
(一)科学观念:
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认识不同材料特性,依据小房子“稳固、明亮、通风”等功能选适配材料,理解“物质特性-功能实现”关联。结合技术、工程与社会,明确小房子作为简单科技产品,其结构服务功能,体会技术产品给模拟居住场景带来的便利,感知工程改变生活。
(二)科学思维:
运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材料特性,结合功能需求推理选材料、规划结构,发展逻辑思维。通过绘制设计图、交流方案,发散思维提创意,基于“结构与功能”概念论证、优化设计,培养创新与批判性思维。
(三)探究实践:
依据工程设计与物化流程,经历“明确任务→规划设计(含目标与材料选择)→设计草图→优化方案”过程,掌握简单工程实践方法。
(四)态度责任:
体会设计制作乐趣与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习惯,展示评价中尊重他人、敢于表达,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利用废旧材料创作,感受工程实践价值,激发对技术、工程领域探究兴趣,强化创新与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学法:
(一)教法设计:
1.情境教学法:以“魔法小镇房屋受损”为贯穿情境,通过动画、角色扮演(小建造师)激发代入感,符合“用真实性情境串联任务,让科学思维与实际问题挂钩”的理念;
2.任务驱动法:以“为小镇设计安全舒适的小房子”为核心任务,分解为“明确需求—选择材料—绘制草图—优化方案”子任务,呼应“任务拆解,降低思维难度”的思路;
3.直观演示法:示范设计图绘制要点,用“小房子设计方案”“建筑师设计图”降低抽象概念难度。
(二)学法指导:
1.探究发现法:通过观察材料、讨论功能,自主发现“特性—功能”关联,落实“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核心概念”的要求;
2.合作交流法:小组分工完成设计,在展示答辩中倾听质疑、完善思路,体现“沉浸式实践,变线性教学为合作探究”的设计;
3.实践操作法:通过绘制草图、标注细节,将抽象设计转化为具象表达,契合“工程实践需可视化呈现”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3分钟)。
活动:播放“魔法小镇遭遇风暴”动画,观察受损房屋的材料缺陷(如屋顶平导致积水、墙体薄不够稳固);教师扮演“魔法镇长”,发布“用废旧材料设计稳固、明亮、通风小房子”的任务,发放“建造师勋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化情境激活问题意识,将工程设计与“帮助他人”的责任感结合,快速聚焦“房屋功能需求”核心,落实中“引导学生关注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单纯完成任务”的理念。
(二)规划设计,材料甄选(8分钟)。
活动:
1.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除基本功能外,还需哪些特殊功能(如抗震、阳光房)”,结合“小房子设计方案”(拆分避雨、通风等要点)明确设计目标;
2.材料匹配:结合废旧材料(纸箱、塑料片、金属条等),填写《小房子设计方案》,如“纸箱→坚固墙体”“透明塑料→明亮窗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用户需求”出发思考设计,通过表格可视化材料与功能的关联,突破“特性—用途”匹配的思维难点,呼应“让设计有知识支撑(前序材料知识)”的备课思路。
(三)绘制草图,体现思维(10分钟)。
活动:
3.示范引导:播放“建筑师秘籍”动画,提出要求,画出标注“材料、结构、功能”的设计图(如三角形屋顶标注“稳固”,窗户标注“塑料片—透光,通风”),强调“设计不是绘画,需体现结构与功能统一”(落实“工程意识培养”的要求)。
4.创意实践:学生分组绘制,要求体现“橡皮泥小人可通过”(尺寸考量)、特殊功能结构(如抗震房的框架设计),教师巡视预判“材料单一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设计意图:将工程思维转化为具象图纸,通过规范标注强化“结构—功能”关联,培养空间想象与规范表达能力,契合“思维进阶(分析—创造)”的路径。
(四)展示交流,优化方案(12分钟)。
活动:
5.“魔法答辩会”:每组展示设计图,用“我们用____材料实现____功能,因为____”句式论证,如“我们用金属条做框架,实现抗震功能,因为金属坚固有韧性”;
6.互评优化:其他组用“魔法放大镜”(质疑)和“魔法优化棒”(建议)互动,如“阳光房的大面积塑料如何保证稳固?”引导学生修正设计;
7.二次修改:小组结合建议完善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式评价促进思维碰撞,用实证(淋雨测试)解决生成问题,在“质疑—辩护—改进”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落实“预判问题、用实证深化学习”的备课策略。
(五)总结延伸,梳理要点(5分钟)。
活动:师生共同梳理“设计流程思维导图”(明确任务→材料选择→绘制草图→优化方案),通过“魔法建筑师大挑战”问答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用可视化工具梳理逻辑,通过情境化提问强化“结构—功能”“材料—特性”的核心认知,呼应“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的要求。
(六)课后准备,衔接实践(2分钟)。
活动:布置“魔法材料收集卡”任务,根据最终设计图补充所需废旧材料,观察生活物品(如家里的衣柜、书架)特性如何启发小房子设计(如衣柜的分层结构可借鉴到房屋内部设计)。
设计意图:延伸探究至课外,为下节课“建造小房子”做好材料与思维准备,体现“关注设计与建造衔接,让备课延伸至单元整体优化”的理念。
【设计亮点】
1.情境贯穿,趣味盎然:“魔法小镇”情境从导入到延伸一脉相承,通过角色扮演、动画演示、勋章奖励等形式,将抽象的工程设计转化为生动的“任务挑战”,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也落实了“真实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要求。
2.工程思维,循序渐进:严格遵循“定义问题—规划设计—绘制草图—优化方案”的工程流程,每个环节均提供脚手架(如需求拆解卡、关联表、设计模板、实证演示),降低思维难度,契合“思维进阶(感知—分析—创造)”的路径。
3.素养导向,全面发展:四个维度教学目标融入各环节,如科学观念(材料—功能关联)、科学思维(论证与优化)、探究实践(绘图与交流)、态度责任(环保与合作),实现综合素养提升,体现“以素养为核心”的单元设计理念。
4.评价多元,促进成长:通过“勋章奖励”“答辩互评”“实证优化”等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既关注结果更重视思维发展,参考“课后从参与度、概念理解、工程思维复盘”的反思策略。
5.生活联结,知行合一:强调废旧材料再利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材料特性与结构设计,实现“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生活”的闭环,呼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融合知识与实践”的教学方向。
6.思维导图,可视化梳理思维脉络:在教学过程总结环节,师生共同构建“设计流程思维导图”,将“明确任务、材料选择、绘制草图、优化方案”四个核心环节以分支形式清晰呈现。这种可视化工具不仅帮助低年级学生快速理清工程设计的逻辑顺序,突破“步骤混乱”的认知难点,还能让学生直观感知“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铺垫”的递进关系,落实“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的要求。
7.AI赋能,高效制作课件素材:借助AI(即梦)工具制作本课核心课件素材,如“魔法小镇风暴动画”“建筑师秘籍演示视频”等。相较于传统素材制作,AI工具可快速生成符合低年级学生审美特点的卡通化场景,这一设计通过动态化、趣味化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技术工具服务于教学实效,助力“直观认知→抽象设计”的思维跨越。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项目化+跨学科”为核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能建立“材料特性—房屋功能”关联,85%以上学生可准确匹配材料与功能,如明确“厚纸箱→稳固墙体”“塑料片→明亮窗户”;70%小组能通过“材料+功能+理由”的句式论证设计思路,且创意中融入生活观察,如借鉴衣柜分层设计房屋储物区,合作与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但仍存在不足:一是约20%学生对“多元功能协同”理解薄弱,设计“阳光房”时仅关注透光,忽略稳固性;二是个体差异明显;3-4名内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被动参与,部分学生仍聚焦材料颜色、形状等外观特性,忽略坚固度等关键属性;三是“绘制草图”环节因5-6名学生追求画面精致,耗时超预设2分钟,导致课后“魔法材料收集卡”指导仓促,部分学生未明确所需材料清单。
后续改进:细化“优化问题清单”,加入“功能是否冲突”“材料是否适配”等评估点;设计基础、进阶、挑战三类任务包,兼顾不同水平学生;课前强调设计图以“清晰标注”为核心,课堂设置时间提醒,确保环节衔接顺畅,同时强化“设计—建造”关联,让学生带着明确材料清单进入下一课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