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2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14:1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程标准: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一)20世纪80年代
1、经济:在全面改革的推动下,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科技:①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
②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③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研究、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1985年开工,1991年12月15 日并网发电。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一)20世纪80年代
863计划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高度重视这一建议并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对我国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二)20世纪90年代
①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②在1990年,"七五"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1、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夏,“金融强盗” 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利用亚洲国家金融市场的漏洞,做空泰铢,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也随之一路狂泻,终结了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二)20世纪90年代
①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②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
2、科技:
神舟一号飞船于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
“神威I”的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3840亿次,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二)20世纪90年代
3、重大工程建设:
三峡水电站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西电东送”就是把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
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二)20世纪90年代
九八抗洪
1998年夏,我国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亲赴现场视察,慰问作战军民,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亲临一线指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36万多人,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调动了80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在同洪水的搏斗中,党和人民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彻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三)21世纪初
1、经济: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2、科技:
“神舟五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
神舟七号” 上载有三名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三)21世纪初
3、生活:
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接受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的建议,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  )
A.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
B.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C.促进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D.培养了李四光等一批优秀科研人才
靶向攻坚
B
1.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香港、澳门回归
(1)过程
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香港回归现场
澳门回归现场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造成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历史回顾:
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何意义?
政治: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外交: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军事: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防和海防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对话
①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②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一次汪辜会谈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发展
①颁布《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士完整的坚强决心。
②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无法割断我们的血脉亲情,谁也不能阻挡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下列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②“九二共识”标志着两岸领导人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
③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④《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靶向攻坚
B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一)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背景
(1)国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加强。
(2)国际: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纪的主题
现在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决不屈从任何大国的压力,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支持它们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中国不打别国牌,也决不允许任何人玩“中国牌”。
——邓小平
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霸权主义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不结盟
2.成就(1978-2012)
(一)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
(1)大国关系:
①1979年,中国两国正式建交
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2)周边国家:
(3)发展中国家:
①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①2009年,中国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
①2001年 ,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多边外交:
③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②2002年,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②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世纪之交,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5)国际挑战:
①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②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
④2012年钓鱼岛事件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提出:
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2)内容:
2.人类命运共同体
(1)首次提出:
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
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全面阐述
(2)全面阐述: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
(3)写入宪法: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①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③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想一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1)对东南亚的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等五项基本原则。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995年我国进行援外改革,企业取代政府成为援外项目的实施主体。到2000年底,我国已在38个国家启动了83个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在帮助受援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一批有实力的中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我国的援外改革(  )
A.推进了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C.体现了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
D.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靶向攻坚
C
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巨大成就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综合国力概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一国两制”与
祖国统一大业
综合国力提高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
构想提出及其内涵
香港、澳门问题解决
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进入21世纪(到2011年):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1.下图为1978至2022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这可用来说明新时期广东(  )
A.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B.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D.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课堂练习
D
2.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关系协议: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这些协议(  )
A.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实践
B.深化了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
C.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课堂练习
B
3.1999年,“99巴黎·中国文化周”在法国巴黎举办。文化周的重点是由科技成就、中医药教育、当代陶瓷艺术、京剧服饰、传统手工艺等10个专题展览组成的大型综合展览。整个文化周期间参加活动的总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这一活动(  )
A.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信 B.体现了全方位外交的理念
C.掀起了中欧新一轮次建交高潮 D.推动了多边外交不断深化
课堂练习
B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