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以 “神话故事” 为主题,通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课文,展现古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的想象与探索。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素提示程度为“了解”,根据课后题的提示可以进一步明确这一要素在本单元课文中的体现:《盘古开天地》要求学生讲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把握主要内容;《精卫填海》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出故事。《普罗米修斯》要求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女娲补天》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本单元另一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要素提示程度为“感受”。四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盘古开天地》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感受盘古伟岸挺拔和无私奉献的形象;《精卫填海》通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形式,体会故事的神奇,感受精卫坚韧执着的个性;《普罗米修斯》通过交流故事中打动自己的情节,感受主人公为人类幸福不畏强暴、勇敢坚毅的美好品格;《女娲补天》通过发挥想象讲述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从神奇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借用神的故事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总结、梳理神话的特点,并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予以强化。
本单元的习作是《我和__过一天》,属于想象性习作。是三年级“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基础上的延续。内容是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神话或童话人物,想象自己与他过一天会发生的故事,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乐于表达。
【文本分析】
《盘古开天辟地》讲述了盘古在混沌中醒来,用身体撑开天地,最终化为世间万物的故事,展现了他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课文以 “混沌初开 — 天地分离 — 身化万物” 为叙事线索,语言充满画面感,神话的 “神奇” 体现在夸张的想象(如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和拟人化的描写中。
【教学目标】
1.认识 “劈、浊” 等生字,会写 “劈、缓” 等字,掌握 “混沌、巍峨” 等词语,感受神话语言的力量。
2.以 “探秘者” 身份梳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能结合插图复述故事,体会神话的神奇想象。
3.透过学习解读盘古的奉献精神,理解 “伟大的巨人” 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
难点:体会盘古 “以身为万物” 的奉献精神,理解神话背后的文化意义。
【单元情境】
畅游神话馆,做神话传承人
【本课情境】
第一站:走进创世厅·寻开辟之力
第一课时
一、任务驱动,引出课题
1.单元先导:明确“双线任务”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先来看我们的单元导读页,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本单元我们将加入“华夏神话创世探险队”,一起学习四篇课文,畅游神话世界。
2.情境启航:走进神话创世厅
馆长致辞:“欢迎各位小小研究员!今天咱们要探秘华夏第一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地》。创世厅里有四个展区,藏着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过程。咱们一起解开这些秘密,就能读懂盘古的精神,你们准备好了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出盘古开天辟地的气势。
任务一:梳理故事线索
1.字词闯关:
(1)出示词语:混沌、劈开、浑浊、巍峨、一丈等词语
(2)重点指导:关注 “劈(pī)”“浊(zhuó)” 等生字,教师纠正 “一丈(zhàng)”“重而浊(zhuó)” 的读音。重点指导多音字“累”。
2.线索解锁:
出示四幅打乱顺序的插图(混沌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发放 “探秘任务卡”:“请结合课文,为插图排序并标注对应段落,找到创世的关键步骤,这是解锁展柜的第一把钥匙!”
3.脉络梳理:
结合排序后的插图,明确故事结构:
起因(第 1 段):盘古在混沌中沉睡一万八千年
经过(第 2-4 段):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结果(第 5—6 段):身化万物,创造世界
4.现在结合插图和关键词,说一说盘古劈开天地的过程,注意说清楚神奇之处。(个别说,师生共评)
5.盘古具体做了什么,天地又有怎样的变化?请读一读插图对应的段落,从中找到盘古最关键的行为,将动词画出来,并画出天地的状态。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6.各小组自由练习,按照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试着用简洁的话把关键词串连起来讲一讲。
小结讲故事方法:熟读故事,想象画面,运用起因、经过、 结果把故事串联起来,最后抓住关键词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
评价:通过插图排序的准确性和段落标注的清晰度,评价学生对故事脉络的把握。对能准确概括 “起因 - 经过 - 结果” 的学生,颁发 “脉络破译小能手” 勋章。
任务二:探秘 “混沌之初” 展区
过渡:“恭喜各位拿到第一把钥匙!现在我们来到第一展区 —— 这里封存着宇宙最初的模样。看这团‘混沌大鸡蛋’,里面藏着盘古沉睡一万八千年的秘密,他为何睡这么久?,这‘沉睡’里藏着怎样的力量?”
1.聚焦文本,感受混沌
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1)观看 “混沌宇宙” 动画片段,理解 “混沌” 的含义(模糊一团、没有秩序)。
(2)对比思考:“普通人最多睡几天?盘古睡了一万八千年,这体现了神话的什么特点?”(想象神奇)
2.体会表达,朗读感悟
神奇之处:
(1)天地未形成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语“混沌”“大鸡蛋”,结合关键词说感受。
预设1:盘古能在其中沉睡一万八千年,不可思议,一定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神秘使命的召唤。
预设2:宇宙未分开之时,混沌景象非常神奇,既令人恐惧又让人好奇,极具吸引力。
(2)体会神奇:比喻,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大鸡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宇宙最初的形态。宇宙未分开之时,混沌景象非常神奇,既令人恐惧又让人好奇,为下文写盘古开天地做铺垫。盘古能在其中沉睡一万八千年,不可思议,一定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神秘使命的召唤。
(3)朗读指导:重读 “一万八千年”,读出时间的漫长和盘古的神秘。
当我们在朗读中透过“一万八千年” ,触摸到时间的漫长与盘古的神秘后,自然会对混沌深处的奥秘产生追问—— 盘古的沉睡里,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创世玄机?此刻,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来到第二展区去解码力量密码。
任务三:探秘 “开天辟地” 展区
过渡语:“听这声巨响 —— 盘古醒了!这一斧劈开的不仅是混沌,更是创世的第一束光!”
1.你“看”到了盘古劈天开地时哪些神奇的画面?
预设1: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看”到的画面:盘古一睡醒就拿着斧头把黑暗劈开,天地瞬间分开,世界一下子就变得光明了。
预设2: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看”到的画面:天在升高,地在下降,就像一部科幻大片在上演。
结合图片演示盘古劈天开地的神奇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3.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中的反义词。
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
4.从盘古的一系列动作,你感受到了盘古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1:力大无比。 预设2:勇于开创。
“这一斧的力量,让天地有了最初的模样。但新的问题来了 —— 天地会不会再合起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
第二课时
过渡语:“欢迎回到神话创世厅!
1.复习旧知:借助课本插图,请你简要讲一讲盘古在沉睡中苏醒和劈开“大鸡蛋”的情节。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评价。
预设1:很久以前,天地混沌一片,盘古在其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后,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拿着大斧子凭借神力劈开了天地。
预设2:天地来分开时一片混沌,像个大鸡蛋。 盘古从沉睡中苏醒后,用尽全力劈开了黑暗,从此就有了天和地。
2.导入新课: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
任务一:探秘 “顶天立地” 展区
过渡:“第二展区的秘密我们已经解开了!现在来到第三展区 ——‘顶天立地’,这里展示着盘古最动人的坚守:为了不让天地再合起来,他做了什么?”
1.为了不让天地再合起来,盘古做了什么?
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2.引导学生把盘古的做法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预设:顶天立地。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一丈”有多高。
教师提示:一丈是3.3米,大概是多长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普通居民楼,从外面看,大概一层楼的高度就是一丈。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精疲力竭”造句。
你能联系自己在运动会上赛跑、拔河或野外登山等生活经验,运用“精疲力竭”写个句子吗?
示例:运动会上,当我精疲力竭地跑到终点时,全班同学都涌向我,为我欢呼!
5.对比品味。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盘古这个巨人就像一根柱子,立在天和地之间。
①“巍峨”这个词不仅写出了盘古的身体像山一样高大,还让我感受到他巨大的力量,坚不可摧。
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撑”和“立”,理解这两个动词的意思。
撑:需要双手双脚和全身同时发力。
立:只是站着,很普通。
第一句话不仅写出了盘古用双手和双臂顶起天地的动作,还表现出他支撑天地用尽全力,而且坚持不懈的精神,天地辽阔,巨人伟岸。
6.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在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盘古撑开天地时哪些神奇的画面?
预设1:盘古的身体会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真是“神人”有“神力”。
预设2:盘古在天地间撑了一万八千年始终没有放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觉好漫长啊。那时的世界什么也没有,盘古孤零零的,很寂寞……
任务二:探秘 “身化万物” 展区
过渡语:“当天地终于稳固,盘古也耗尽了力气。 —— 看,他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这世间的一切!”
1.梳理变化,感受奉献
(1)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细读课文后思考: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表格: “盘古身体部位→化成的万物”,感受 “无私奉献”。
2.想象拓展,丰富画面
盘古的身体还能变化成什么?用下列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吧!
他的 变成了 ,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方便。
他的 、 变成了珍贵的 和 。
(答案示例:筋脉 条条道路 骨骼 牙齿 矿藏 宝石)
3.感悟精神
从盘古的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精神?预设:勇于献身。
任务三:传承创世精神
1.现在请根据老师的提示,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先在组内练一练。(个别说,师生根据评价表共评)
2.总结人物:
“作为‘研究员’,你认为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雄伟、勇敢、无私、坚持)
2.精神延伸:
出示 “嫦娥工程”“夸父一号” 等科技项目,提问:“这些现代科技为什么用神话命名?”(传承神话中的探索精神)
3.盘古精神,你在哪里看到过?(自由交流,相机出示新中国建设以来中国人开天辟地的举动)我们如何学习盘古的精神?”(如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结束语:同学们,因为有了盘古的开天辟地,才有了这美丽的世界;因为有了神话传说,才有了无尽的想象。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能想象出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把我们引向更为神秘的神话世界。这就是神话的魅力。我们在课下可以多搜集一些神话传说,进一步领略其神奇之处。
板书设计参考:
盘古开天地
混沌沉睡 → 神奇(一万八千年)
开天辟地 → 开创(轻清上升,重浊下降)
顶天立地 → 坚持(一万八千年,像柱子)
身化万物 → 奉献(身体变万物)
精神:勇于开创 坚持不懈 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