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三个子目都是围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展开的,按时序呈现 一份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三个时期: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五大制度: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文官考试制度、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
任务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1)背景
①晚清时期,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过程
时期 措施
戊戌变法 ①1898年,加设________,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清末新政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______,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②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
2.选官制度改革
官制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______,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制度更新 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学堂选官 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②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③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留学选官 ①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____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废八股≠废科举
戊戌变法时期,废除了八股取士,但是并未废除科举制度,只是改试策论、时政等。1905年下令废除科举制。
蒙养学堂
蒙养学堂属于小学阶段,中国近代的蒙养学堂是新式学堂,它打破了过去蒙学的单个授课模式,实行集体上课;学习内容也与过去只教识字、古文等不同,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20世纪初,纳入学制。
观察教材P39《〈学部官报〉书影》及《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思考:晚清教育和选官制度出现了什么变化?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变革
材料
1901年 清政府宣布“武科永远停止,改革(文)科举,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
1903年 袁世凯联合张之洞上奏《奏请递减科举折》,提出了三科递减之法的大体框架,主张“学政岁科试分两科减尽,乡会试分三科减尽”
1905年 “自丙午(1906年) 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董应龙《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科举制度变革的特点。
学堂选官的特点
材料 《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部分)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
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张之洞等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思考:根据材料,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
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②经济: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政治:清朝末期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④文化: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呼唤改革。
⑤外因: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有一定影响。
(2)影响
①积极影响:推动了晚清官制改革,为社会发展积累了人才,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消极影响: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任务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中,国家建立______,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运行机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____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评价: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
(1)思考: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员选拔
考试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______负责;举行过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甄别 内容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意义 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确立: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____________》。
(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________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思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局限: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相似性
(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均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规、条例。
(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
(3)都采取了留任旧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方法。
(4)在执行过程中都有许多名不副实的地方。
1.阅读教材P41“历史纵横”,思考: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等级制与北洋政府的文官等级制有何关联?
2.阅读教材P42“史料阅读”,分析史料中应试资格的规定有何积极意义。
民国时期课程设置的变更
材料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根据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编辑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民国时期课程设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在思想层面的时代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于1930年成立,下设考选委员会、铨叙部和秘书处、参事处。1933年公布的《修正考试法》规定:凡是候选人员、任命人员及依法领取证书的专门职业或技术人员,均应经过考试取得资格。不过,考试并不是国民政府选拔任用公务员的主要办法。在各级官署中,大量的公务员是通过私人推荐录用的,这些人多数与主管长官有着特殊的关系,对于他们的考核有名无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管理。
(2)制定和颁布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了健全公务员考试和管理机构,有效地实现对公务员的考试和管理,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上百个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和法规。
(3)对公务员的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对公务员的概念及其范围的规定则比较模糊。
(4)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任用资格、考试、管理上,具有显著的党派性和政治性,所有公务员均要忠诚国民党,公务员成了国民党把持政权的工具。
任务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进
新中国成 立初期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________的干部制度,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 放以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中共十八 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______________,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3)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4)意义: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务员制度
(1)形成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2)思考:我国公务员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展: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4)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党管干部
党管干部是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指导下,吸取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干部管理经验和借鉴苏联的管理方式而形成的。在整个干部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党管干部。
阅读教材P43“历史纵横”,据此概括中国公务员有何显著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材料 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指出“目前应将全体干部划分为九类,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的统一管理下,由中央及各级党委的各部分别进行管理”。决定还要求“将发现、培养和提拔后备干部的工作,看作各级党委和一切管理干部部门的经常任务之一。在提拔干部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根据政治品质(德)和业务能力(才)来挑选干部的原则,必须反对保守思想、本位主义、‘资格论’‘重才轻德’和任人唯亲等偏向”。
——摘编自曹志《各国公职人员管理体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1953年我国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的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
第二条 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第十 六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整理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相比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强化国家机关系统,加强勤政和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
(2)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对公务员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管理,既体现了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又促进了“三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①通过考试录用、认真考核、正规培训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②通过权利义务、执行纪律、交流回避、有力监察监督的制度来保证和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廉洁奉公。
③通过法制化的人事管理,避免不正之风的发生,从而为公务员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1.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据选择性必修1 P39教材知识改编)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不久因戊戌政变而中断。1901年6月,清政府却下令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逐渐深入 B.废除科举成为共识
C.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D.学堂选官制度确立
2.(据选择性必修1 P40“史料阅读”改编)1905年袁世凯等人上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指出“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设立学堂“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们“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该奏折被照准( )
A.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B.达到了强化专制独裁的目的
C.维护了清政府的长治久安
D.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3.(据选择性必修1 P40教材知识改编)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清政府这一举措( )
A.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
B.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C.以巩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
D.标志着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4.(据选择性必修1 P41教材知识改编)如表是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前三届高等文官考试报考人数及录取人数情况,由此可知( )
届别 时间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第一届 1931年 2 185人 101人 4.6%
第二届 1933年 2 639人 102人(首次录取2名女性) 3.9%
第三届 1935年 3 941人 251人(包括3名女性) 6.4%
A.文官任用程序在不断完善
B.甄别制度有利于保持行政连续性
C.文官选拔具有开放性趋向
D.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
5.(据选择性必修1 P42“史料阅读”改编)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不过,考试院会尽可能地压低文官考试录取名额,为官员保荐和党派用人预留活动空间。官员的晋级也摆脱不了“以长官之好恶、亲疏为进退人员之标准”。这表明,官员选拔过程( )
A.缺少制度性保障 B.存在着严重弊端
C.贯穿开放性原则 D.深受“宪政”影响
6.(据选择性必修1 P43“学思之窗”改编)据统计,2003年以来,在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9%以上,其中硕士毕业生占53%,博士毕业生占4.3%。新录用人员普遍具有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这说明当今我国( )
A.公务员选任强调德才兼备
B.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范围扩大
C.基层干部的晋升通道拓宽
D.着力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1/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三个子目都是围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展开的,按时序呈现 一份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三个时期: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五大制度: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文官考试制度、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
任务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1)背景
①晚清时期,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过程
时期 措施
戊戌变法 ①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清末新政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②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
2.选官制度改革
官制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制度更新 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学堂选官 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②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③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留学选官 ①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废八股≠废科举
戊戌变法时期,废除了八股取士,但是并未废除科举制度,只是改试策论、时政等。1905年下令废除科举制。
蒙养学堂
蒙养学堂属于小学阶段,中国近代的蒙养学堂是新式学堂,它打破了过去蒙学的单个授课模式,实行集体上课;学习内容也与过去只教识字、古文等不同,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20世纪初,纳入学制。
观察教材P39《〈学部官报〉书影》及《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思考:晚清教育和选官制度出现了什么变化?
提示 设立学部、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变革
材料
1901年 清政府宣布“武科永远停止,改革(文)科举,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
1903年 袁世凯联合张之洞上奏《奏请递减科举折》,提出了三科递减之法的大体框架,主张“学政岁科试分两科减尽,乡会试分三科减尽”
1905年 “自丙午(1906年) 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董应龙《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科举制度变革的特点。
提示 具有渐进性;上层统治阶级主导;持续时间短;力度大。
学堂选官的特点
材料 《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部分)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
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张之洞等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思考:根据材料,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
提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注重实用人才(通才)的培养。
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②经济: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政治:清朝末期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④文化: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呼唤改革。
⑤外因: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有一定影响。
(2)影响
①积极影响:推动了晚清官制改革,为社会发展积累了人才,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消极影响: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任务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运行机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评价: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
(1)思考: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2)官员选拔
考试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举行过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甄别 内容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意义 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确立: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思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提示: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4)局限: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相似性
(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均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规、条例。
(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
(3)都采取了留任旧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方法。
(4)在执行过程中都有许多名不副实的地方。
1.阅读教材P41“历史纵横”,思考: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等级制与北洋政府的文官等级制有何关联?
提示 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等级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文官等级制度并有所变通,由四级九等变为四等三十七级。
2.阅读教材P42“史料阅读”,分析史料中应试资格的规定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 有利于选用高水平、专业化的官员。
民国时期课程设置的变更
材料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根据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编辑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民国时期课程设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在思想层面的时代意义。
提示 变化:取消读经讲经课;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时代意义:促进思想解放;民权(公民)意识增加;与世界接轨。
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于1930年成立,下设考选委员会、铨叙部和秘书处、参事处。1933年公布的《修正考试法》规定:凡是候选人员、任命人员及依法领取证书的专门职业或技术人员,均应经过考试取得资格。不过,考试并不是国民政府选拔任用公务员的主要办法。在各级官署中,大量的公务员是通过私人推荐录用的,这些人多数与主管长官有着特殊的关系,对于他们的考核有名无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提示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由于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管理。
(2)制定和颁布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了健全公务员考试和管理机构,有效地实现对公务员的考试和管理,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上百个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和法规。
(3)对公务员的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对公务员的概念及其范围的规定则比较模糊。
(4)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任用资格、考试、管理上,具有显著的党派性和政治性,所有公务员均要忠诚国民党,公务员成了国民党把持政权的工具。
任务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提示: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2)演进
新中国成 立初期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 放以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中共十八 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3)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原则。
(4)意义: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2.公务员制度
(1)形成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2)思考:我国公务员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3)发展: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4)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党管干部
党管干部是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指导下,吸取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干部管理经验和借鉴苏联的管理方式而形成的。在整个干部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党管干部。
阅读教材P43“历史纵横”,据此概括中国公务员有何显著特点。
提示 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材料 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指出“目前应将全体干部划分为九类,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的统一管理下,由中央及各级党委的各部分别进行管理”。决定还要求“将发现、培养和提拔后备干部的工作,看作各级党委和一切管理干部部门的经常任务之一。在提拔干部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根据政治品质(德)和业务能力(才)来挑选干部的原则,必须反对保守思想、本位主义、‘资格论’‘重才轻德’和任人唯亲等偏向”。
——摘编自曹志《各国公职人员管理体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1953年我国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的举措。
提示 干部分类,统一管理;形成培养后备干部机制;采取公正合理的干部提拔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
第二条 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第十 六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整理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相比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提示 做人民公仆,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不搞政治中立,要求公务员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不搞“两官分途”,没有“事务官”与“政务官”的划分。
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强化国家机关系统,加强勤政和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
(2)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对公务员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管理,既体现了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又促进了“三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①通过考试录用、认真考核、正规培训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②通过权利义务、执行纪律、交流回避、有力监察监督的制度来保证和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廉洁奉公。
③通过法制化的人事管理,避免不正之风的发生,从而为公务员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1.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据选择性必修1 P39教材知识改编)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不久因戊戌政变而中断。1901年6月,清政府却下令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逐渐深入 B.废除科举成为共识
C.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D.学堂选官制度确立
C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使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实行新政以延续统治,故选C项;西学东渐属于外因,主要原因应考虑内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统治者想通过改革的方式维系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对科举制度的改革,而不是废除,排除B项;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 P40“史料阅读”改编)1905年袁世凯等人上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指出“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设立学堂“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们“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该奏折被照准( )
A.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B.达到了强化专制独裁的目的
C.维护了清政府的长治久安
D.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 [根据材料“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主张建立学堂,以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新人才,该奏折被允许执行,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项;维新变法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末废科举没有达到强化专制独裁的目的,排除B项;“维护了清政府的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排除C项。]
3.(据选择性必修1 P40教材知识改编)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清政府这一举措( )
A.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
B.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C.以巩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
D.标志着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C [根据材料“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可知,清政府这一举措以巩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故选C项;科举制被废除是在190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05年学部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排除B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4.(据选择性必修1 P41教材知识改编)如表是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前三届高等文官考试报考人数及录取人数情况,由此可知( )
届别 时间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第一届 1931年 2 185人 101人 4.6%
第二届 1933年 2 639人 102人(首次录取2名女性) 3.9%
第三届 1935年 3 941人 251人(包括3名女性) 6.4%
A.文官任用程序在不断完善
B.甄别制度有利于保持行政连续性
C.文官选拔具有开放性趋向
D.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
C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从1931年到1935年报考人数和录取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没有女性到连续两届都有女性,说明文官选拔的开放性增强,故选C项。]
5.(据选择性必修1 P42“史料阅读”改编)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不过,考试院会尽可能地压低文官考试录取名额,为官员保荐和党派用人预留活动空间。官员的晋级也摆脱不了“以长官之好恶、亲疏为进退人员之标准”。这表明,官员选拔过程( )
A.缺少制度性保障 B.存在着严重弊端
C.贯穿开放性原则 D.深受“宪政”影响
B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官员的选拔运作中为官员保荐和党派用人预留了活动空间,说明此时的官员选拔存在弊端,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依然存在,故选B项;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法》,说明当时官员选拔有制度保障,排除A项;材料“以长官之好恶、亲疏为进退人员之标准”“为官员保荐和党派用人预留活动空间”体现了在选拔官员中的任人唯亲与不公平性,排除C项;1948年以后,国民政府的统治才进入“宪政”阶段,排除D项。]
6.(据选择性必修1 P43“学思之窗”改编)据统计,2003年以来,在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9%以上,其中硕士毕业生占53%,博士毕业生占4.3%。新录用人员普遍具有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这说明当今我国( )
A.公务员选任强调德才兼备
B.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范围扩大
C.基层干部的晋升通道拓宽
D.着力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今我国公务员的录用重 视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体现了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要求,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道德方面的标准,排除A项;题目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新录用公务员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历,并未提及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范围是否扩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工作的经历,并非基层干部的晋升问题,排除C项。]
课时分层作业(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颁布废八股改试策论的上谕,宣布今后“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改革举措( )
A.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废止
B.导致了维新运动失败
C.是应对时局的现实选择
D.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
C [材料中介绍了1898年清政府对八股取士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调整是因为随着清政府自身发展和列强入侵,原有的科举选官方式难以应对时局的需要,故选C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排除A项;维新运动失败于慈禧等封建阶级顽固派的阻挠,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失败了,排除D项。]
2.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初二,朝廷再次颁布了改书院为学堂的上谕,要求各省府州县书院分别改办大中小学堂,恢复了戊戌变法时期书院改制的相关政策,各地新式学堂迅速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 )
A.反映了清政府为维新变法平反
B.开创了中国的新式教育
C.加速了中国选官制度的变革
D.直接导致辛亥革命兴起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末新政关于教育改革的措施,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加速了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故选C项;“为维新变法平反”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排除B项;1901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旨在适应选官制度的变革,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与辛亥革命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3.下面所示《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
A.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D [由《奏定学堂章程》中“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可得,尽管当时已经采用新学制,但是还是按照“举人”“生员”等旧式教育体制的称号来授予功名,表明当时中国新旧教育体制并存,故选D项。]
4.1905—1911年,清政府共举行七次留学毕业生考试,总计约1 400人合格,合格者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其中留日学生占90%以上。有近千人被授予官职,大部分被分派入中央新设的学部、外务部、民政部、法部、农工商部等任职。由此可见,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B.满足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
C.仍受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D.借鉴了日本的文官考试制度
C [根据材料“合格者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但留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仍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这体现了清政府在实行留学生选官制度中保留了部分传统,故选C项;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是当时的选官方式,但还有学堂选官制度等,材料并未进行对比,不能得出其“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的结论,排除A项;1905年清末新政正在进行,但材料强调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并未说明政府机构改革所需具体人数,不能据此得出“满足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的结论,排除B项;日本的文官考试制度强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但材料强调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且考试是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并非借鉴日本,排除D项。]
5.北洋政权的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三种。其中甄录试考国文、历史、地理、笔算;初试主要考国法学、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学、财政学、经济学等;大试考现行法令解释、涉案判断、草拟文牍。据此可知,这一措施( )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新型官员的选拔
C.为女子参政提供制度保障
D.实现任用程序的正规化
B [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三种”“甄录试考国文、历史、地理、笔算”“初试主要考国法学……经济学等”“大试考现行法令解释、涉案判断、草拟文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权的文官高等考试内容广泛,既包括基础学科如国文、历史、地理等,也涉及专业知识如法律、行政学、财政学等,并通过多个考试阶段进行人才筛选,这样的考试体系有助于选拔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官员,从而推动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故选B项。]
6.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之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之榜示及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B [根据材料“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可知,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过程都需要在官方权威机构监督下进行,有利于维护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减少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故选B项;考试监察与强化监察权力无关,排除A项;文官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并不能代表文官个人素质的高低,而且文官只是政府官员中的一部分,排除C项;“杜绝了腐败行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且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与功勋、国民党有密切关系的公务员,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同等录用”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对国民党员给予优待,意图通过增加国民党员身份的公务员来影响政治行动,而非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A项;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主要内容,材料表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留任或升任与国民党有密切关系的官员,强化了一党专政,不利于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
8.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心城市党委应试办干部理论业余学校”“并建立正规的制度”的建议,干部理论学校随即在各地开办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公务员制度已基本建立
C.我国重视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
D.依法治国成为大势所趋
C [根据题干信息“1951年”“中心城市党委应试办干部理论业余学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成立干部理论业余学校,并建立正规的制度,表明新中国重视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推动了干部制度的逐步形成,故选C项。]
9.1993年8月,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随后,在1995年至2002年我国相继颁布了与暂行条例相配套的公务员管理性文件。这( )
A.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需求
D.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
D [根据材料“《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管理性文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例和文件对公务员的选拔、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范,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故选D项。]
10.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规定公务员可通过领导职务与职级两条线晋升;打破基层职级晋升的“天花板”,特别是市县级以下的公务人员,让其不再局限于职务的提升和工龄的累计;公务员职级层数由原有的8个层级增加到12个层级。这一改革( )
A.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
B.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
C.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D.体现出党管干部原则具有法律保障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使公务员晋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德才表现、工作实绩等因素,而不是达到最低年限就必须晋升,也不能按照任职年限论资排辈,大大激励了公务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故选A项;“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简政放权”无关,排除C项;“党管干部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1.如表所示为1903年清政府颁发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
1 在普通中学堂五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拨贡出身,分别录用
2 在文部省直辖高等各学堂及程度相等之各实业学堂三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分别录用
3 在大学堂专学某一科或数科,毕业后得有选科及变通选科毕业文凭者,给予进士出身,分别录用
4 在日本国家大学堂及程度相当之官设学堂,三年毕业,得有学士文凭者,给予翰林出身
5 在日本国家大学院五年毕业,得有博士文凭者,除给予翰林出身外,并予以翰林升阶
A.已经统一全国学制
B.确立了学堂选官制度
C.全面学习日本官制
D.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根据材料“在普通中学堂五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拨贡出身”“各实业学堂三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清政府根据文凭给予相应出身,说明当时清政府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故选D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排除A、B两项;“全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2.1905年,湖北当局在黄陂县募兵,96人中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同时有大量的旧文人转向新式教育,成为新学堂与学务机构的教职员。清末贡生陈蝶仙开办了许多公司,生产牙粉、酒、汽水及玻璃。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废除( )
A.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B.提高了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
C.反映了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
D.促进了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
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身份发生若干种不同类型的转变,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A项;科举制的废除使士人政治解体,在内忧外患的窘境下,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但清政府时期新式教育体制并未确立,排除C项;科举制的废除说明封建专制制度面临更深重的社会危机,其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促进了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组织机构是“文官考试事务处”,于考前3个月成立,考试结束后撤销。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正式设置与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平级的考试院,“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这一变化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 )
A.管理民主化 B.选拔公平化
C.立法细致化 D.制度规范化
D [根据材料“文官考试事务处”“于考前3个月成立,考试结束后撤销”可知,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组织机构是临时性的,不规范;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正式设置……考试院”“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有正式的考试机构负责、有明确的法律保障,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规范化,故选D项。]
14.1928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成为最高考试机关,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此后到1943年以前,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这体现了( )
A.国民政府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
B.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
C.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
D.最高考试权具有独立性
B [根据题干可知,1928年至1943年,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但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结束“军政”,开始“训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因此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实际上剥夺了人民民主权利,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故选B项。]
15.195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规定干部下放参加农业、工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劳动;要求下放干部服从所下放的单位领导,与工农群众同甘共苦,向工农群众学习,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
B.表明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民主化
C.有利于干部队伍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D.说明了新中国初期干部管理的务实灵活
C [题干中明确要求干部与工农群众同甘共苦,向工农群众学习,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这明显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项符合题意。]
16.201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条基本原则增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第十三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具备条件增加“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十四条第一款公务员义务增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等等。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正式形成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实施范围
D.扩大了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
A [根据题干可知,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了要贯彻党的组织路线、要拥护和接受党的领导,由此可知,该法律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排除B项;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2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如根据材料“通过立法的形式……作出了具体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希望革命后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试图学习西方文官制度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虽然孙中山的思想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有得到真正实践,但对后来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和当今公务员制度提供了借鉴;其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进行阐述,如“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的必须经过政府认证的各类高等院校学习必需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具有举荐资格,通过考试及格才能成为文官,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让有业务专长的专家参与治国以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为民国时期选官制度及当今公务员制度提供有力借鉴;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升华。
[答案] 示例一:
看法: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2分)
阐述:孙中山认为考试是一个很好的选官方式。为了保障人民行使平等、自由的权利,必须选出有才、有德的人。因此,他要求将考试制度写进法律,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须有专业学科三年学习的学历(或同等学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有实践经验,以此确保文官队伍的素养,这蕴含了民主、公平、择优的精神,这表明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8分)
总之,孙中山的美意良制汲取了中外选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较为开阔的政治视野。(2分)
示例二:
看法: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当今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2分)
阐述:在近现代史上,世界多国政府为确保行政的高效率,规定通过考试选拔有才华的文官进入国家各个部门,以完成国家机器所担负的各种行政任务。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孙中山主张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来管理国家事务,在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让有业务专长的专家参与治国以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随着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8分)
总之,研究和借鉴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助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立有权威、有效能的政府有着重要的意义。(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