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从早期的世官制发展到隋唐的科举制,官员考核从战国到明清随着时代发展,日趋走向完善。
[深度思考]
1.选官制度
(1)荐举制的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考核制度
(1)从战国到明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以来,对官员的考核已经初具规模,秦汉以后各朝代则不断加以完善,逐渐形成有规定期限,有指定的具体内容,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层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较为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
主题二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可从指导原则、管理体制、职位划分、录用标准、服务宗旨等方面进行对比。
[深度思考]
指导原则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建立公务员制度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职位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政治化和事务官的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录用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西方文官制度在用人标准上,有的强调“专才”,有的强调“通才”,都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
服务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他们同政府的关系是雇员同雇主的关系
1/1主题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从早期的世官制发展到隋唐的科举制,官员考核从战国到明清随着时代发展,日趋走向完善。
[深度思考]
1.选官制度
(1)荐举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削弱了血缘关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获得了士阶层的支持。
(3)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
2.考核制度
(1)从战国到明清,官吏考核重点由“任贤使能”逐步转向加强对官吏的控制,这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一致的。
(2)战国以来,对官员的考核已经初具规模,秦汉以后各朝代则不断加以完善,逐渐形成有规定期限,有指定的具体内容,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层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较为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
主题二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可从指导原则、管理体制、职位划分、录用标准、服务宗旨等方面进行对比。
[深度思考]
指导原则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建立公务员制度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管理体制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而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职位划分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政治化和事务官的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录用标准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而西方文官制度在用人标准上,有的强调“专才”,有的强调“通才”,都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
服务宗旨 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他们同政府的关系是雇员同雇主的关系
(第一~二单元)
总分:10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2分,20题13分)
一、选择题
1.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1斛=10斗=100升=1 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 750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0 000毫升 1斤=16两=384铢(合今256.25克)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重的重农抑商倾向
C [根据材料“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颁行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有助于消除各地在计量标准上的差异,便于交易和管理,使得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易更加便捷和准确,减少了因度量衡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和不便,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一体化,故选C项;材料所述度量衡制的统一,对民众的赋税负担并无直接影响,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确实有助于减少地区间的经济交易障碍,但“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秦朝在农业和商业领域的政策倾向,排除D项。]
2.(2024·江西卷·T2)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
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
D [题干中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涵盖了书写、财务、管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技能,这些都是吏员的专业技能,故选D项;虽然伦理道德在官员任用中也很重要,但题干信息没有直接体现,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能书”,这确实涉及文字技巧,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技能要求,因此文字技巧只是吏员任用标准的一部分,排除B项;“颇知律令”表明吏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这只是吏员所需技能的一部分,排除C项。]
3.北魏孝文帝在迁都前夕与大臣元澄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此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意在( )
A.实现“文治”的抱负
B.加强与中原士族的合作
C.发展北方的农业经济
D.统一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A [材料“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暗示平城不利于推行文治,而“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则表达了孝文帝对洛阳作为文治中心的期望,故他迁都洛阳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推行移风易俗,来实现“文治”的抱负,故选A项。]
4.(2024·重庆卷·T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A [节度使手握重兵,且兵将之间形成了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这种高度集中的军权若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容易导致军事力量的滥用和叛乱的发生,这说明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故选A项。]
5.据《宋会要辑稿》载: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十三日,真宗于崇政殿主考礼部奏名的河北举人。考毕,“帝召王钦若等一十一人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姓名,召两制尚书丞郎、给谏、馆阁官凡三十人,分处殿东西阁覆考之”。“别录本”这一举措( )
A.杜绝了科举的徇私舞弊
B.注重考察举人道德品质
C.有利于科举的公平公正
D.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 [材料中介绍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别录本”这一举措隐去了学生的姓名,使考官更加关注学生的才学,有利于科举的公平公正,故选C项;“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考察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6.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针对此现象,明代( )
A.对地方官每年进行巡行考察
B.对官员按照上计考核结果赏罚
C.对任职期满的官员进行考满
D.对外省文官按照考课制度大计
C [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体现了考核官员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任职期满的官员进行考满是明代考核官员的制度,故选C项。]
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
D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以吏、户二部为优选”,但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中仅有三人选择吏部,这说明吏部不受新科进士青睐,这与清末新政中“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的改革官制措施有关,故选D项;新科进士任职意愿的变化不是科举制废除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集团的分裂,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改革,中枢决策机制并未受到影响,排除C项。]
8.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4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第一届文官 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 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 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 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 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 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 800 400 10.53%
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
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文官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的应考人数都呈上升趋势,说明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故选A项;表格仅展示了4次考试选官情况,无法得出“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B [根据材料“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提供保障,且法规涉及公务员的任用、考核等方面,体现了当时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故选B项。]
10.下面是1941年《新华日报》对山西沁县等地的村代表参选情况作出的相关统计报道。由此可知,沁县等地的村选情况说明( )
沁县有5个村,公民总数为1 471人,参选公民达1 233人,约占公民总数的84%;据沁县、沁源、屯留3个县统计,村代表会成分中中农约占60%,贫农约占25%,富农约占10%,地主、雇农约占5%。
A.“三三制”原则得到了贯彻
B.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增强
C.农民的民主参政意识较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根据材料“参选公民达1 233人,约占公民总数的84%”可知,有超过八成的公民参与了选举,反映出农民的民主参政意识较强,故选C项;“三三制”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政权构成,而材料反映的是参与选举的阶级构成比例,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反映地方基层治理能力,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D项。]
11.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据此可知在党员干部管理问题上,我们坚持( )
A.公务员制度建设 B.媒体监督干部
C.党管干部原则 D.群众监督干部
C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党员干部管理问题上,党和国家遵循的是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是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党管干部原则,与公务员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媒体,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群众的作用,排除D项。]
12.中共二十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证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一认识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根本突破
B.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C.中国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D.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等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现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物化逻辑,资本主宰的西方式现代化不仅造成了西方国家内部的政治极化、贫富分化、社会撕裂,而且使全球陷入一系列现代化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本土又胸怀天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范例,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故选B项。]
13.(2024·广西卷·T12)普鲁塔克记述:“屋大维感到非常惊讶,亚历山大竟然没有意识到,还有比获得帝国更加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塑造和完善帝国。”由此可知,普鲁塔克( )
A.推崇寡头政治统治方式
B.强调罗马继承希腊体制
C.肯定元首制的历史贡献
D.赞扬了亚历山大的功绩
C [根据材料“屋大维感到非常惊讶,亚历山大竟然没有意识到,还有比获得帝国更加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塑造和完善帝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是元首制的创始人,他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由此可知普鲁塔克肯定元首制的历史贡献,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寡头政治统治方式的肯定,排除A项;罗马并未完全继承希腊体制,排除B项;材料是对屋大维的肯定,不是赞扬亚历山大的功绩,排除D项。]
14.19世纪初,对英国官吏制度的批评之声已零星出现,但政府并没有改变由王公贵族“恩赐”官职做法的打算,直到1855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才被政府接受,议会根据其改革建议通过了一系列的相关法令。由此可推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
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君主权力被逐渐架空
D.人民主权论的传播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英国文官制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政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要求改变“由王公贵族‘恩赐’官职做法”,推动了文官制度的最终建立,故选A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君主权力被逐渐架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人民主权论的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为政党或政治目的谋求或接受捐款及其他利益;不得成为公选公职的候选人;不得担任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的干事、顾问等; 不得参与选举活动。这些规定( )
A.确保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B.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C.消除了各党派间的矛盾
D.维护了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西方的文官制度可知,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或凸显政治倾向,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故选B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应为“有利于”,排除A项;“消除了”不符合史实,应为“缓解了”,排除C项;“维护了文官系统的稳定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6.1832年英国下院选举改革后,1872年取消举手投票,采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取消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1928年21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1948年实行一人一票的平等选举制;1969年规定选举权年龄由21岁降为18岁。据此可知( )
A.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基础
B.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C.英国消除了政治的保守性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地完善
A [根据材料可知,1832年到1969年,英国议会逐渐取消选举财产、性别、年龄限制,这体现出英国民主范围逐渐扩大,从而扩大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故选A项;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但材料不仅仅涉及1832年改革,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制、贵族制,体现出英国民主政治的保守性,排除C项;君主立宪制主要涉及君主和议会的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1月浙江卷·T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
——摘编自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得出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计资定品”“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得出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科举规模扩大;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程朱理学本身的特性、封建国家的支持、理学的广泛传播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
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6分)
(2)“逾于前代”之处: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科举规模扩大;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史学家严耕望先生(1916—1996年)在撰写《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时列出六条写作计划,如表所示:
序号 计划内容
(1) 以汉、唐两典型为中心
(2) 先秦略讲,注意政体演变与官制要点
(3) 魏晋南北朝注重于由秦汉型蜕变为隋唐典型之过程
(4) 两宋以下,不脱汉、唐两型,但亦各有特点: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5) 明、清制度唯一特点:君主独裁专制,为本时代讲述中心,其他组织运用原则不脱汉、唐、宋之旧轨
(6) 从政事看制度,不专着眼于死的规章
任选表中的一条写作计划,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该计划发表看法,并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计划”序号,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3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明确写出所选“计划”序号并对该计划发表看法可得,“我选择并认同写作计划(1)”。其次,结合所学汉、唐相关制度进行论证,主要分别围绕以下史实展开:汉代,颁行“推恩令”、设刺史、推行察举制与征辟制、在朝廷推行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等。唐朝,继承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最后,附上总结性语言(小结),以升华对该计划发表的看法,如严耕望先生以汉、唐两典型为中心写作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演进脉络和内在逻辑等。
[答案] 示例:
看法:我选择并认同写作计划(1)。
论证: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诸多措施,全面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以“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势力,派刺史监察各州,以察举制和征辟制招揽人才,以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将儒家思想确立为主流意识形态,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政治制度在承袭传统中创新发展,继承完善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后世长期沿用;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走向完备,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又创立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为后世所沿革,促进了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
综上所述,严耕望先生以汉、唐两典型为中心写作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演进脉络和内在逻辑。(1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唐宁街岁月》
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为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作者的观点(可任选一位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玛格丽特·撒切尔强调文官制度的优越性。英国文官制度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不断建立起来的,19世纪形成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官员,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文官制度具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特点,这使得文官能持续稳定地治理社会,从整体上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文官制度下,越来越多的专业科技人员进入文官队伍,他们在研究经济开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与法规,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可知列宁强调文官制度的局限性,他看到文官制度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的任期具有长期性,这会使制度逐渐僵化,且容易滋生腐败。此外随着文官队伍的急剧膨胀,政府的财政压力逐渐增加,也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答案] 示例:
观点:二者观点均不够全面,我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
评析:西方文官制度对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文官常任,任期有法律保障,谙熟政府内情,精通业务管理,能持续稳定地治理社会,从整体上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文官制度下,越来越多的专业科技人员进入文官队伍,他们在研究经济开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与法规,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但文官任期的长期性,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容易形成上下依附关系,滋生腐败;而且,文官人数急剧膨胀,文官层次越来越多,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负担,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其本质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因此,西方文官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又有着不可否认的阻碍作用,应全面客观地认识。(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下为该章程的部分内容:
·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各省办理学堂员绅,宜先派出洋考察。
·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
·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
·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
·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
·私学堂禁私习兵操。
·各学堂毕业学生,已定有出身,与科举无异。
·邮电、铁路、矿务等学堂宜添课普通学科。
——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奏定学堂章程》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3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阅读材料中《奏定学堂章程》的内容,从评价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如《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的背景和目的、《奏定学堂章程》内容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实施的效果等角度阐述。最后,表述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
题目:《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
论证:晚清时期,随着外国入侵,中国的传统教育受到西学冲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大规模施行新政,改革选官与教育制度,兴办学堂,实施学堂选官等。在此背景之下,清政府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制、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既大量汲取了西方各类知识,又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内容。同时,《奏定学堂章程》还确立起了学堂选官制度。《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然而,清政府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的初衷在于巩固其封建统治,这使得教学内容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封建因素和科举残余,对近代教育和人才选拔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13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