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0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0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09:33:21

文档简介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及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
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中国古代法治在汉武帝之后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的特点,各朝代的法律以刑法为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中国古代在用法律维护统治的同时,也强调教化的作用。 2.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古代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提供了借鉴,近代西方法律分别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初步规范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秩序;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强调立法和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人治逐步被法治取代。中世纪以来,宗教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初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和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三个阶段。1954年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在法治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第二子目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第三子目是“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这三个子目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自先秦至明清依次排列,只是先秦时不以“法律与教化”为名,而以“德治与法治”为名,因为在先秦时期,法律尚处于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关于法律与教化何者在国家治理上更有效,反映到思想史上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思想 一场争论:德治与法治之争 两大核心:法治和教化 三个最早: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最早的一部完备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最早的律例合编法典——《大明律》
任务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
(1)思考:西周时期的德治思想有何具体表现?
提示: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2.东周时期
(1)背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
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
儒家 人性善, 主张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 人性恶, 主张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 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评价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4)思考: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的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即“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便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孔子“仁”思想与孟子“仁政”思想的区别
(1)孔子的“仁”思想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
(2)孟子从孔子的“仁”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以德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德治≠仁政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但并未明确提出“仁政”这一主张。孟子发扬孔子“仁”的学说,明确提出“仁政”主张。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通过教化,让人们和睦相处,维护社会安定;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指统治者通过政治措施,来表现自己的施政符合“仁”的标准。
1.阅读教材P45《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及导言材料,思考:孟子见梁惠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 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主张:要以仁义来治国。
2.阅读教材P46“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理念更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为什么?
提示 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应该用礼来治理国家。
法家思想更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
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富国强兵的实际利益,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先秦时期的德治思想
材料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孔子、孟子的治国主张。
提示 孔子:为政以德或“德治”或“礼治”。孟子:仁政。
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
材料 韩非认为:多数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具有经济性的特征。基于此,韩非主张:“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摘编自李宏亮《韩非子治国理论的逻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法家思想的主要内涵。
提示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主张严刑峻法;公布成文法律;用法律管理群臣;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不同
项目 德治 法治
政治思想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人性论 性本善 性本恶
统治方法 重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君主应当实行专制,提倡法、术、势
耕战思想 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 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
战争观 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 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任务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法律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3)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法律
(1)特点:律令儒家化。
(2)思考:魏晋时期律令呈现儒家化的特点,有哪些表现?
提示: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
(1)唐朝的法治
演变 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
特点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影响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2)唐朝的礼治
颁布法典 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注重教化 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秦汉时期的“律”与“令”
“律”是经国家有关机构制定并以国家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令”是根据统治形势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议定程序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是对“律”或对现有的“令”起补充作用。
1.观察教材P47图片《〈唐律疏议〉书影》,思考:《唐律疏议》的史料价值。
提示 研究唐朝法律建设的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对研究唐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阅读教材P47“思考点”:谈谈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提示 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势必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儒学向法律的渗透最初体现为儒家士人以经注律,即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此举得到皇帝支持,儒家思想进一步被注入法律制定和法律解释之中。
春秋决狱案例
材料 甲夫乙将船,会海盛风,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董仲舒)愚以为,《春秋》之义……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佚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
——《太平御览》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决狱”的特点。
提示 以儒家经典尤其是《春秋》的精神作为审判的依据,来定罪量刑;礼法结合;在当时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以春秋经义决狱作为司法审判上的一种补充。
唐朝法律体系
材料 《唐律疏议》节选
篇目 条款
《名例》 “十恶”罪分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谓告言(告发)、诅詈(辱骂诅咒)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
《户婚律》 “每丁,租二石,调、绢二丈,绵三两……”,唐律禁止“占田过限”“妄认公私田”“盗卖或盗种公私田”等,对“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等处罚
——摘编自《唐律疏议》、李俊编著《中国法制史》
思考:提取2条材料信息,对唐律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予以解释。
提示 十恶罪以及告发、诅咒父母或祖父母的处罚条款,体现了法律中的儒家思想,说明了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唐律禁止盗卖或盗种公私田,严格处罚买卖口分田行为,说明政府限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均田制的运行。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
(1)国家主义: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
(2)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3)德主刑辅: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
(4)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任务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演变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发展
(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
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方式
社会层面 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
乡里层面 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家庭层面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3)明清
明朝 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朝 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关系
《问刑条例》≠《大明律》
《问刑条例》是《大明律》的子法律。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不可更改,但在实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法律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矫正《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条例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法律形式。随着条例地位作用的日渐重要,条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前后混杂矛盾之弊,需要对条例进行整理和修订。于是在弘治年间整理修订了279条条例,颁行天下,“永为常法”,这就是《问刑条例》。
阅读教材P48—49“学思之窗”,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
提示 乡约最早是儒学士大夫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后来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改为宣讲皇帝的“圣谕”,其教化内容也更多地强调顺从(如尊敬长上)、安分守己(如各安生理),说明乡约已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浙江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材料
第12条 每天早上击钟二十四声,家众入有序堂后要朗诵男女训诫,《男训》为“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女训》为“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并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提示 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积极影响:弘扬传统美德,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举止;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聚力。
《大明律》
材料 《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明朝前期有官营和私营两种手工业生产组织。《大明律·盐法》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
——摘编自马韶青《明代注释律学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法律制度的新发展及其背景。
提示 新发展:制定专门的经济法,严格管控国家重要经济部门。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控;长途贸易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
理念德 行化 “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教化理念
途径系 统化 中国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乡约、族规、家训、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手段多 样化 典范塑造、榜样作用和制度性规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重要方法
内容综 合化 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古代传统教化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辅之以通俗教育
1.先秦时期出现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思想,分别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为代表。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实现富国强兵、加强政令统一的需要。 2.中华法系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礼法结合是其重要特点。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4.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1.(据选择性必修1 P45导言及图片改编)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清朝人所绘《孟子圣迹图》,表现的是孟子向梁惠王谈论君主应如何行仁政的情景,题为《扩充仁心》。据此可推知的历史信息是(  )
A.战国时期的儒家与道家之争
B.孟子主张人性恶需施仁政
C.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
D.“仁者无敌”征服了梁惠王
C [根据材料“孟子向梁惠王谈论君主应如何行仁政的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仁政,希望君主有仁义之心,因此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A项;荀子主张性恶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梁惠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主张,且孟子的主张不适应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 P46图片变式)法家认为天子最为尊贵,权力最重,然天下非天子之私产家产;把法与人(包括君主及其亲属)之私情、私欲、私恩、私利对立起来,秉公任法,不得将私家置于国法之上。这一思想(  )
A.冲击了血缘宗法观念
B.否定了贵族等级制
C.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D.表达了下层平民的要求
C [根据材料可知,法家认为君主应“秉公任法,不得将私家置于国法之上”,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故选C项;“冲击了血缘宗法观念”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强调法律的权威相悖,排除A项;“否定了贵族等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下层平民”不符合史实,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
3.(据选择性必修1 P46“史料阅读”改编)如表所示为战国晚期两名思想家有关法律与治国的观点。由此可知,二人均认为(  )
思想家 观点
荀子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韩非 好恶者,上(君主)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
A.法律高于君主权威    B.法治可与德治并行
C.治理乱世当用重刑 D.律法是人治的工具
D [根据材料“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可知,荀子认为律法在治理国家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强调人高于法;根据材料“好恶者,上(君主)之所制也……治国者莫不有法”可知,韩非强调律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同时强调律法由君主制定,也体现了人高于律法。由此可知,二人均认为律法是人治的工具,故选D项;根据材料“有治人,无治法”“上(君主)之所制也”可知,二人都认为君主权威高于法律,排除A项;B、C两项均不是荀子和韩非的共同观点,排除。]
4.(据选择性必修1 P47图片变式)《唐律疏议》共十二篇,其中擅兴篇明确指出该篇记载的是“军戎”大事,卫禁篇为“申警屯卫”之事,厩库篇则为对牲畜和库藏等官有财产的保护,这些内容约占《唐律疏议》总内容的40%。其他篇中也有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的相关内容。这些规定(  )
A.体现出武将阶层的特权地位
B.保证了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C.表明政府重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D.折射出唐朝边疆局势的严峻
C [根据材料“擅兴篇明确指出该篇记载的是‘军戎’大事……也有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的相关内容”可知,《唐律疏议》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国防和军事的内容,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故选C项;国防建设与武将阶层的特权属于不同的概念,排除A项;《唐律疏议》属于普适性的法律文件,并非专门针对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朝边疆局势的严峻”,排除D项。]
5.(据选择性必修1 P48教材知识改编)《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统治者认为与其用法律来管理百姓,更根本的方法是用道德礼义来教化百姓,同时在法律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强调可以用劳役行为替代一部分法律惩罚,以便犯罪者改过自新,由此可知明代既强调法律的惩治作用,也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法律的特点,未涉及不同时期的调整情况、与统治者意志的关系及司法程序状况,排除A、B、D三项。]
6.(据选择性必修1 P48—49“学思之窗”改编)宋朝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成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时乡约以宣讲明太祖朱元璋“六谕”为主。清朝乡约宣讲内容除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还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基层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完善
D.乡约教化逐渐与法律交融
A [根据材料可知,乡约从儒士倡导逐渐到政府推广,逐渐带有强制性,内容也从规范乡民道德行为到宣扬君主圣谕和国家法律,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这反映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乡约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基层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通过宋、明、清时期乡约内容的变化,强调乡约逐渐带有君主专制色彩,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仅清朝体现了乡约教化引用《大清律例》,“乡约教化逐渐与法律交融”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8)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意识到“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以德配天”,主张“敬天保民”“明德慎罚”。这些理念(  )
A.汲取商朝覆亡的历史教训
B.冲击了尊卑有序的宗法关系
C.否定尊天敬神的传统观念
D.形成了德刑并重的治国方略
A [根据材料“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天保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汲取商朝由于暴政丧失民心从而覆亡的历史教训,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强调“德行”的作用以维护统治,A项正确;西周确立宗法制,形成尊卑有序的宗法关系,而“敬天保民”可以维护宗法秩序,排除B项;“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天保民”体现了周人对“天”“神”的敬畏,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保护民众的目标,没有否定“尊天敬神的传统观念”,排除C项;德刑并重的治国方略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2.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   B.法制观念趋于成熟
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 D.礼法并用治国思想
A [根据材料可知,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这主要体现了夏商周时期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制观念趋于成熟,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明德慎罚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没有体现礼法并用治国思想,排除D项。]
3.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颁布成文法,此举遭到晋国保守贵族叔向的指责,批评他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颁布成文法。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
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
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子产颁布成文法的行为,叔向表示反对,但随后叔向所在的晋国也颁布成文法,这说明春秋晚期以法治国受到重视,故选B项;“礼乐制度土崩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时刚刚颁布成文法,并不能得出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在德法之争中以法治国占据优势,并非“日趋激烈”,排除D项。]
4.如表为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律十八种》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  )
《秦律十八种·厩苑律》 (耕牛评比)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殿者……罚冗皂者二月。……牛减絜(衡量,这里引申为腰围),治(笞)主者寸十
《秦律十八种·仓律》 县遗麦以为种(种子)用者,殽禾以臧之
《秦律十八种·仓律》 稻后禾孰(稻在谷子之后成熟),计(统计)稻后年……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
A.官员考课制日趋严密
B.政府保护促进农业发展
C.农耕社会的发展需要
D.法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C [根据材料可知,《秦律十八种》重视对农业的管理,这些法律涉及耕牛、农作物留种以及粮食统计等方面,由此可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源于农耕社会的发展需要,故选C项;材料中的农作物留种并未与官员考核联系在一起,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并非政府保护促进农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法律在农业方面的规定,未提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排除D项。]
5.汉代司法审判中奉行“春秋决狱”,其基本原则是“论心定罪”,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据此可知,汉代的“春秋决狱”(  )
A.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B.体现出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C.强化了法律的威严
D.促进了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平衡
A [根据材料“论心定罪”“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决狱”体现了汉代儒学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是司法儒家化的反映,故选A项,排除B项;汉代以后,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法律,刑法更具弹性,排除C项;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渐融入法律,但礼法结合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法律地位平衡,排除D项。]
6.《唐律》中婚姻缔结的禁止规定主要有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不婚等,但唐代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情况大量出现:赵郡李希仲将女儿嫁给了远亲兄弟临淮县令崔祈,许敬宗之妻裴氏早卒,许以裴氏婢以继室。这表明当时(  )
A.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趋势
B.儒学伦理受到冲击
C.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
D.唐律权威严重不足
B [在传统儒家伦理中,婚姻是有很多讲究和禁忌的,比如同姓不婚、亲属不婚等,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但是唐代出现了大量违反禁令的情况,说明儒学伦理观念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B项;“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趋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目中提到的唐代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例子,不能说明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婚姻缔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此并不能得出唐律权威严重不足的结论,排除D项。]
7.宋人周必大评价《大唐开元礼》时称:“国家有盛举,不必蕝(编纂)野外之仪,即是书而可行。”这说明《大唐开元礼》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礼仪完备
B.隆礼重法
C.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D.律例合编
A [根据“国家有盛举,不必蕝(编纂)野外之仪,即是书而可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开元礼》比较完备,成为后代举行国家盛典的参考,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大唐开元礼》重法,排除B项;儒学士人一般以乡约教化乡里,排除C项;《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
8.据《宋史》记载:铜梁人庞某状告他的三个姐姐侵占其田,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吕陶劝庞某道:“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尽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何)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这反映出当时(  )
A.司法审判具有较大随意性
B.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点
C.土地兼并冲击了传统秩序
D.法律渗透三教合一理念
B [根据材料“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与其捐半供佛,曷(何)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可知,吕陶的审问、判决、劝解体现了宋代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点,故选B项;“较大随意性”不符合题意,应为“相对合理性”,排除A项;“土地兼并”概念不清,土地兼并指地主采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农民的土地和房产,与材料中庞某的三个姐姐侵占其田相悖,排除C项;“法律渗透三教合一理念”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  )
出处 法律条文
汉简《二年律 令·告律》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唐律疏 议·斗讼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大明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B.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地方司法权力受到制约
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些法律条文都强调长辈或者主人的地位,不允许晚辈或者奴婢告发他们,这和儒家伦理中的“孝”和“忠”相符,由此可知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故选C项;这些法律条文并没有直接提到皇权,不能说明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排除A项;这些法律条文都很明确,“随意性较强”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B项;这些法律条文并没有提到地方司法权力的问题,“受到制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10.雍正在《圣谕广训》中劝告所有人都必须节俭,为各种灾难作准备;奢侈浪费会让人们在灾害之年陷于无助,“弱者饿殍沟壑,强者作慝犯刑”;人人都必须依法纳税;不向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完全是忘恩负义的行为。由此可见,清政府旨在(  )
A.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
B.构建上下相安的稳定秩序
C.维持对臣民的牢固掌控
D.制定标准以规范基层生活
B [材料表明雍正的言论强调节俭、为灾难作准备、依法纳税以及向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上下相安,故选B项;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仍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排除A项;劝告民众节俭及备灾并非掌控臣民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生活标准,无法得出“制定标准以规范基层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
11.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使晋国失去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但孔子却没有抨击铸刑书在先的郑人子产,还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孔子(  )
A.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   B.希望稳定社会秩序
C.提倡用道德教化民众 D.主张加强国君权力
D [孔子对赵鞅、荀寅的严厉斥责,是因为他认为二人擅作主张,侵犯了国君权力,而对子产的赞扬,则是因为子产在修明法度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君的权威和法律的稳定性,这反映出孔子主张加强国君权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故选D项;孔子虽然强调道德教化,但并不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他反对的是破坏原有法律制度、擅作主张的行为,而非法治本身,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孔子对铸刑鼎这一具体事件的态度,这更多反映了他对权力分配和法律制度稳定性的看法,而非简单地希望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孔子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这主要涉及法律权威和权力分配问题,而非单纯的道德教化,排除C项。]
12.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据此可知,他们倡导(  )
A.施行仁政   B.教化民众
C.隆礼重法 D.敬天保民
B [材料大意是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用道德来教导民众,用礼仪来约束民众,这样民众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孟子认为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令使百姓畏服;良好的教育受到百姓喜爱。由此可知,二者都倡导教化民众,故选B项;“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孔子不符,排除A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敬天保民是指敬畏天命,保护百姓,是西周初期的治国方针,材料并未体现“敬天保民”思想,排除D项。]
13.(2024·甘肃卷·T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477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A [根据材料“参详旧典,务从宽仁”“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可知,孝文帝强调修定律法时要礼法结合,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德治、礼法并用理念,故选A项;“借鉴南朝经验”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参详旧典”相悖,排除B项;“沿袭鲜卑传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意在托古改制”不符合史实,孝文帝修定律法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D项。]
14.(2024·北京卷·T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C [材料提及唐代的《龙筋凤髓判》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来陈述案例缘由并给出判决意见,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重视判例解读,旨在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以法为教”是秦朝的特点,排除A项;“重视家训”不符合题意、逻辑,与“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相悖,排除B项;“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的是明朝的《大明律》,排除D项。]
15.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责成刑部尚书彭韶组织《问刑条例》的修编工作,将一部分与《大明律》适用相关的奏准“斟酌损益,著为事例”,以便“京城司法多者……通行内外,与《大明律》兼用,庶事例有定,情罪无遗”。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B.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C.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D.反映出法律蕴含一定人文关怀
B [由材料“斟酌损益,著为事例”“庶事例有定”可知,《问刑条例》的增补修编有助于解决《大明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不足或模糊之处,使其更加适应当时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故选B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人文关怀体现为法律对人的尊重,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16.清嘉庆年间一乡规民约记载:“敦孝弟(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等。这些规定(  )
A.消除了村民偷盗恶习
B.保护了农村的生态
C.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
D.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D [乡规民约中的多项规定,如“敦孝弟(悌),以明人伦”“禁贼盗,以除乡害”等,都是为了维护乡村社会的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助推公序良俗建设,故选D项;乡规民约中有“禁贼盗,以除乡害”的规定,但“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乡规民约中有“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的规定,体现了对环境的保护,但这只是材料中一部分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乡规民约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经世致用思想关系不大,排除C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法,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四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高后五年,“弛商贾之律”。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
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法令,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汉律六十篇》等。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摘编自车佐贤《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法律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处罚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明律》的主要特点。(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法……‘除田之租赋’”可知,约法省刑(减轻刑罚)、与民休息;根据材料一“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可知,法令由一统(强化君主权威)、因时而治(令高于律)。第(2)问,根据材料二“《大明律》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可知,条例繁杂,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二“在对待谋反、大不敬……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可知,儒法结合、严刑酷法;根据材料二“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可知,重视经济立法。
[答案] (1)法律思想:法令由一统(强化君主权威);约法省刑(减轻刑罚);与民休息;因时而治(令高于律)。(8分)
(2)主要特点:条例繁杂,内容广泛;儒法结合;严刑酷法;重视经济立法。(6分)
1/1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及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
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中国古代法治在汉武帝之后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的特点,各朝代的法律以刑法为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中国古代在用法律维护统治的同时,也强调教化的作用。 2.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古代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提供了借鉴,近代西方法律分别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初步规范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秩序;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强调立法和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人治逐步被法治取代。中世纪以来,宗教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初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和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三个阶段。1954年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在法治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第二子目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第三子目是“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这三个子目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自先秦至明清依次排列,只是先秦时不以“法律与教化”为名,而以“德治与法治”为名,因为在先秦时期,法律尚处于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关于法律与教化何者在国家治理上更有效,反映到思想史上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思想 一场争论:德治与法治之争 两大核心:法治和教化 三个最早: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最早的一部完备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最早的律例合编法典——《大明律》
任务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
(1)思考:西周时期的德治思想有何具体表现?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2.东周时期
(1)背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______”,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
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
儒家 人性善, 主张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____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 人性恶, 主张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 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评价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4)思考: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的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即“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便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孔子“仁”思想与孟子“仁政”思想的区别
(1)孔子的“仁”思想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
(2)孟子从孔子的“仁”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以德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德治≠仁政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但并未明确提出“仁政”这一主张。孟子发扬孔子“仁”的学说,明确提出“仁政”主张。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通过教化,让人们和睦相处,维护社会安定;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指统治者通过政治措施,来表现自己的施政符合“仁”的标准。
1.阅读教材P45《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及导言材料,思考:孟子见梁惠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2.阅读教材P46“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理念更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为什么?
先秦时期的德治思想
材料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孔子、孟子的治国主张。
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
材料 韩非认为:多数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具有经济性的特征。基于此,韩非主张:“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摘编自李宏亮《韩非子治国理论的逻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法家思想的主要内涵。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不同
项目 德治 法治
政治思想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人性论 性本善 性本恶
统治方法 重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君主应当实行专制,提倡法、术、势
耕战思想 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 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
战争观 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 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任务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法律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___》。
(3)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法律
(1)特点:律令儒家化。
(2)思考:魏晋时期律令呈现儒家化的特点,有哪些表现?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
(1)唐朝的法治
演变 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________》
特点 唐律是________的典范
影响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2)唐朝的礼治
颁布法典 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注重教化 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________
秦汉时期的“律”与“令”
“律”是经国家有关机构制定并以国家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令”是根据统治形势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议定程序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是对“律”或对现有的“令”起补充作用。
1.观察教材P47图片《〈唐律疏议〉书影》,思考《唐律疏议》的史料价值。
2.阅读教材P47“思考点”:谈谈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春秋决狱案例
材料 甲夫乙将船,会海盛风,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董仲舒)愚以为,《春秋》之义……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佚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
——《太平御览》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决狱”的特点。
唐朝法律体系
材料 《唐律疏议》节选
篇目 条款
《名例》 “十恶”罪分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谓告言(告发)、诅詈(辱骂诅咒)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
《户婚律》 “每丁,租二石,调、绢二丈,绵三两……”,唐律禁止“占田过限”“妄认公私田”“盗卖或盗种公私田”等,对“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等处罚
——摘编自《唐律疏议》、李俊编著《中国法制史》
思考:提取2条材料信息,对唐律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予以解释。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
(1)国家主义: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
(2)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3)德主刑辅: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
(4)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任务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演变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了《宋刑统》《______》。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发展
(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
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________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方式
社会层面 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________等方式
乡里层面 ____、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家庭层面 朱熹的《____》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3)明清
明朝 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朝 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________》
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关系
《问刑条例》≠《大明律》
《问刑条例》是《大明律》的子法律。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不可更改,但在实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法律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矫正《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条例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法律形式。随着条例地位作用的日渐重要,条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前后混杂矛盾之弊,需要对条例进行整理和修订。于是在弘治年间整理修订了279条条例,颁行天下,“永为常法”,这就是《问刑条例》。
阅读教材P48—49“学思之窗”,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
浙江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材料
第12条 每天早上击钟二十四声,家众入有序堂后要朗诵男女训诫,《男训》为“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女训》为“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 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并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大明律》
材料 《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明朝前期有官营和私营两种手工业生产组织。《大明律·盐法》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
——摘编自马韶青《明代注释律学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法律制度的新发展及其背景。
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
理念德 行化 “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教化理念
途径系 统化 中国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乡约、族规、家训、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手段多 样化 典范塑造、榜样作用和制度性规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重要方法
内容综 合化 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古代传统教化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辅之以通俗教育
1.先秦时期出现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思想,分别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为代表。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实现富国强兵、加强政令统一的需要。 2.中华法系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礼法结合是其重要特点。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4.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1.(据选择性必修1 P45导言及图片改编)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清朝人所绘《孟子圣迹图》,表现的是孟子向梁惠王谈论君主应如何行仁政的情景,题为《扩充仁心》。据此可推知的历史信息是(  )
A.战国时期的儒家与道家之争
B.孟子主张人性恶需施仁政
C.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
D.“仁者无敌”征服了梁惠王
2.(据选择性必修1 P46图片变式)法家认为天子最为尊贵,权力最重,然天下非天子之私产家产;把法与人(包括君主及其亲属)之私情、私欲、私恩、私利对立起来,秉公任法,不得将私家置于国法之上。这一思想(  )
A.冲击了血缘宗法观念
B.否定了贵族等级制
C.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D.表达了下层平民的要求
3.(据选择性必修1 P46“史料阅读”改编)如表所示为战国晚期两名思想家有关法律与治国的观点。由此可知,二人均认为(  )
思想家 观点
荀子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韩非 好恶者,上(君主)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
A.法律高于君主权威    B.法治可与德治并行
C.治理乱世当用重刑 D.律法是人治的工具
4.(据选择性必修1 P47图片变式)《唐律疏议》共十二篇,其中擅兴篇明确指出该篇记载的是“军戎”大事,卫禁篇为“申警屯卫”之事,厩库篇则为对牲畜和库藏等官有财产的保护,这些内容约占《唐律疏议》总内容的40%。其他篇中也有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的相关内容。这些规定(  )
A.体现出武将阶层的特权地位
B.保证了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C.表明政府重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D.折射出唐朝边疆局势的严峻
5.(据选择性必修1 P48教材知识改编)《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6.(据选择性必修1 P48—49“学思之窗”改编)宋朝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成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时乡约以宣讲明太祖朱元璋“六谕”为主。清朝乡约宣讲内容除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还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基层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完善
D.乡约教化逐渐与法律交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