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1 第三单元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1 第三单元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09:33:21

文档简介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2.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叙述了西方古代至近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沿革。从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到《罗马民法大全》,中古时期西方法律一步步发展,最终在近代确立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框架。第二子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介绍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第三子目“宗教伦理与教化”介绍并分析了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及其对西方社会的教化作用。三个子目分析了法律和教化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进程和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认识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两大核心:法律与教化 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三个时期:古希腊罗马;中古时期;近代以来 四大法律:《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大宪章》《法国民法典》
任务一 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
项目 背景/目的 时间/国家 地位/影响
《十二铜表法》 缓和平民和____的矛盾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 -
《罗马民法大全》 巩固帝国的统治秩序和皇帝的专制权力 6世纪__________ 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发展
(1)中世纪法律
日耳曼法 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的成文法,作为________审判的依据
教会法 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罗马法复兴 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2)英美法系
①背景:11世纪,诺曼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②思考:中世纪时期,普通法在英国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发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________的原则。
④完善:“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⑤形成: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________”。
(3)大陆法系
背景 13世纪以后,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发展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此后,法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__________》,又称《拿破仑法典》
形成 《拿破仑法典》与在此前后颁布的法律一起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地位 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背景: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2.特征
方面 特点 表现
权力结构 坚持权力制衡、________ ①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②法律由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______
法律内容 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注重保护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司法实践 坚持________和无罪推定 ①建立了律师制度和______制度 ②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
3.局限
(1)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2)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
《十二铜表法》的本质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其在本质上不是保护平民的利益,而是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如法典明文规定,债务人若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有权将其交付法庭判决,直到给其戴上手铐,甚至将其杀害或卖为奴隶为止。
无罪推定与疑罪从无
(1)无罪推定:又可称为无罪类推(与有罪类推相对应),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除以上内容外,无罪推定还包括:被告人不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被告人提供证明有利于自己证据的行为是行使辩护权的行为,不能因为被告人没有或不能证明自己无罪而认定被告人有罪。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
(2)疑罪从无: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于被告人”人权保障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派生标准。疑罪从无在审判阶段要求,既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应推定其无罪。
英美法系的形成
1.观察教材P50图片《〈十二铜表法〉在罗马街头颁布时人们围观的情形》,思考:围观人群会出现哪两种不同的态度?为什么?
2.观察教材P51图片《〈大宪章〉原件》,思考: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罗马法的复兴
材料 11世纪的意大利,各城市出于城市管理、贸易规制、法源整合的需要,兴起了罗马法研究的热潮。伴随着中世纪商业革命的到来,原始的习惯法无法支撑活跃的商业活动。罗马法作为简单商品生产之上最为完备的体系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于是,罗马法首先在意大利得到“复兴”。
——摘编自何勤华、祝檀吉《罗马法复兴与欧洲法律教育的近代化》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最先在意大利“复兴”的原因。
英美法系
材料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拿破仑法典》
材料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1101条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拿破仑法典》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并分析该法典的意义。
1.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强调依法统治。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方法,主张一切个人或机构都处在法律之下,受事先制定的法律规则的约束。
(2)强调法律自治。即法律与道德和宗教等手段相分离,取得独立性却又与其他调控手段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3)强调人人平等。即形式的平等,反对旨在追求结果平等或限制实际不平等的措施。
(4)主张司法独立。在司法中,强调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对掺入具有价值意向的道义原则等。
(5)维护个人自由。维护作为私域的空间,以使个人不受政府、团体或他人的非法干预。
(6)主张法律稳定,反对朝令夕改。坚持法律的公开性和明确性,反对制定模棱两可的法律并随意解释。
2.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
角度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法律 渊源 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形式存在 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诉讼 程序 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 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具有抗辩式的特点,同时还存在陪审团制度
法律 形式 大陆法系习惯用演绎形式 英美法系习惯用归纳形式
法律 分类 大陆法系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指宪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 英美法系的基本结构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类基础上建立的
法律 编纂 大陆法系倾向法典形式 英美法系倾向单行法,其虽然学习借鉴了大陆法系制定法传统,但也大都是对其判例的汇集和修订
任务二 宗教伦理与教化
1.宗教改革前
(1)基督教的发展: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______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2)基督教的教化
①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古典文化,宣讲教义。
②开办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④教会告诫人们必须________,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3)思考:基督教的影响主要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教改革后
背景 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______和新教
主张 ①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②新教还提倡节俭和________的态度
评价 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
宗教伦理
宗教伦理是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信奉者群体遵守,从特定信仰体系里引申出的一套伦理规范,体现在其教义、教规、礼仪、戒律和禁忌中,将道德的内容纳入宗教的形式中。宗教伦理在社会生活中延伸为世俗的道德规范,依据信仰对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进行道德建构和道德评判,进而指导人类的活动。
基督教发展演变历程
1.阅读教材P53“学思之窗”,思考: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2.阅读教材P54“史料阅读”,思考: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
中世纪的教会
材料
 
思考: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基督教以哪些形式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生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材料 路德在《致德意志教会公开书》中指出,宗教改革在于“帮助德意志民族成为自由和基督化的,不再受教皇的异教化和反基督教的邪恶所控制”。德国宗教改革中,路德提出废除行乞朝圣,减少宗教节日、教会律例和修道院数量,肯定神甫的结婚自主权,反对肉体摧残。路德根据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教会的职责是
用来管理信仰和道德的,“上帝用教会做他慈爱的工具,用政府做他愤怒的工具”,教会不应干涉政府,世俗的权力“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他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等,都不徇情面”。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德的基督教世俗化主张。
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中世纪的基督教伦理: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近代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伦理
方面 表现
经济 新教伦理主张合理地追求财富,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 基督教所体现的个人主义和权力悲观主义成为西方宪政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教的个人观念成为近代财产法和契约法发展的核心,奠定了统治者统治观念的宗教依据
思想 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思想的扬弃和利用,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自然 科学 宗教与科学相互影响,其结果是科学战胜了宗教,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程度上继承了中古时期的罗马法、日耳曼法,本质上都是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法律体系。 3.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4.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新教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1.(据选择性必修1 P50《十二铜表法》图片变式)下表是《十二铜表法》内容节选。这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  )
第一表第三条 如果被告因病或年迈而行动不便,要求他出庭者须为他准备车马;如果被告不提出要求,车上可不必铺备褥垫
第四表第二条 如果一个父亲三度出售己子,其子可脱离父子关系
第四表第四条 尚在娘胎的小孩可享有合法继承权。小孩如在父亲逝世10个月以后出世,不得享有合法继承权
A.抑强扶弱原则     B.法律至上观念
C.人文关怀意识 D.遵守契约精神
2.(据选择性必修1 P51图片变式)英国《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并规定:“任何人,未经其贵族依法判决而被强夺或取去土地、城堡、自由权或合法权利者,朕应立将原物归还之。”据此可知,《大宪章》(  )
A.阻碍了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建立
B.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对于王权统治具有双重影响
D.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3.(据选择性必修1 P51教材知识改编)1804年,法国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共有条款2 281条,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了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还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由此可知,该法典(  )
A.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
B.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C.为拿破仑军事独裁提供依据
D.保证了司法程序的公正公开
4.(据选择性必修1 P52“史料阅读”改编)1764年7月,意大利法理学家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体现了西方法律(  )
A.破坏了司法权独立原则
B.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C.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D.重视律师制度的发展
5.(据选择性必修1 P53“学思之窗”改编)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40—604年)努力构建了一个以“教士、主教、圣人”为中心的基督教社会,在这个模式下,“世俗政权这头野牛,曾经用犄角顶向教会,如今正欢欢喜喜地低下它的头颅耕耘着,为布道神圣的信仰服务”。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
A.封建体制趋于解体   B.教权逐渐走向强化
C.民族民主意识薄弱 D.王在法下原则形成
6.(据选择性必修1 P52—53教材知识改编)进入中世纪,抄写成为僧侣获取功德的重要途径,“每一封信、每一行字和每一个标点,都意味着一项原罪获得了宽恕”。他们抄写的书籍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现象表明基督教会(  )
A.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C.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西欧文化
D.有力维护西欧封建主的统治
1/1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2.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叙述了西方古代至近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沿革。从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到《罗马民法大全》,中古时期西方法律一步步发展,最终在近代确立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框架。第二子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介绍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第三子目“宗教伦理与教化”介绍并分析了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及其对西方社会的教化作用。三个子目分析了法律和教化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进程和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认识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两大核心:法律与教化 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三个时期:古希腊罗马;中古时期;近代以来 四大法律:《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大宪章》《法国民法典》
任务一 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
项目 背景/目的 时间/国家 地位/影响
《十二铜表法》 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 -
《罗马民法大全》 巩固帝国的统治秩序和皇帝的专制权力 6世纪东罗马帝国 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发展
(1)中世纪法律
日耳曼法 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的成文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教会法 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罗马法复兴 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2)英美法系
①背景:11世纪,诺曼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②思考:中世纪时期,普通法在英国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
③发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④完善:“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⑤形成: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
(3)大陆法系
背景 13世纪以后,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发展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此后,法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
形成 《拿破仑法典》与在此前后颁布的法律一起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地位 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背景: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2.特征
方面 特点 表现
权力结构 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①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②法律由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
法律内容 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注重保护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司法实践 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①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 ②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
3.局限
(1)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2)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
《十二铜表法》的本质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其在本质上不是保护平民的利益,而是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如法典明文规定,债务人若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有权将其交付法庭判决,直到给其戴上手铐,甚至将其杀害或卖为奴隶为止。
无罪推定与疑罪从无
(1)无罪推定:又可称为无罪类推(与有罪类推相对应),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除以上内容外,无罪推定还包括:被告人不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被告人提供证明有利于自己证据的行为是行使辩护权的行为,不能因为被告人没有或不能证明自己无罪而认定被告人有罪。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
(2)疑罪从无: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于被告人”人权保障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派生标准。疑罪从无在审判阶段要求,既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应推定其无罪。
英美法系的形成
1.观察教材P50图片《〈十二铜表法〉在罗马街头颁布时人们围观的情形》,思考:围观人群会出现哪两种不同的态度?为什么?
提示 反对。原因: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赞同。原因:代表平民利益,在司法实践中可以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权益。
2.观察教材P51图片《〈大宪章〉原件》,思考: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 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立为英国的宪政文件之一。
罗马法的复兴
材料 11世纪的意大利,各城市出于城市管理、贸易规制、法源整合的需要,兴起了罗马法研究的热潮。伴随着中世纪商业革命的到来,原始的习惯法无法支撑活跃的商业活动。罗马法作为简单商品生产之上最为完备的体系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于是,罗马法首先在意大利得到“复兴”。
——摘编自何勤华、祝檀吉《罗马法复兴与欧洲法律教育的近代化》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最先在意大利“复兴”的原因。
提示 意大利具有深厚的罗马法积淀;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具有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内容体系;意大利法学家的推动。
英美法系
材料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提示:主要特征:遵循先例原则(注重习惯法或判例法);崇尚经验主义;注重法治;注重实用。
原因:传统法学的影响(日耳曼法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拿破仑法典》
材料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1101条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拿破仑法典》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并分析该法典的意义。
提示 基本原则: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以及契约自由原则。意义: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法律经典。
1.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强调依法统治。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方法,主张一切个人或机构都处在法律之下,受事先制定的法律规则的约束。
(2)强调法律自治。即法律与道德和宗教等手段相分离,取得独立性却又与其他调控手段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3)强调人人平等。即形式的平等,反对旨在追求结果平等或限制实际不平等的措施。
(4)主张司法独立。在司法中,强调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对掺入具有价值意向的道义原则等。
(5)维护个人自由。维护作为私域的空间,以使个人不受政府、团体或他人的非法干预。
(6)主张法律稳定,反对朝令夕改。坚持法律的公开性和明确性,反对制定模棱两可的法律并随意解释。
2.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
角度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法律 渊源 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形式存在 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诉讼 程序 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 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具有抗辩式的特点,同时还存在陪审团制度
法律 形式 大陆法系习惯用演绎形式 英美法系习惯用归纳形式
法律 分类 大陆法系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指宪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 英美法系的基本结构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类基础上建立的
法律 编纂 大陆法系倾向法典形式 英美法系倾向单行法,其虽然学习借鉴了大陆法系制定法传统,但也大都是对其判例的汇集和修订
任务二 宗教伦理与教化
1.宗教改革前
(1)基督教的发展: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2)基督教的教化
①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古典文化,宣讲教义。
②开办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④教会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3)思考:基督教的影响主要是什么?
提示: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宗教改革后
背景 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
主张 ①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②新教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评价 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
宗教伦理
宗教伦理是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信奉者群体遵守,从特定信仰体系里引申出的一套伦理规范,体现在其教义、教规、礼仪、戒律和禁忌中,将道德的内容纳入宗教的形式中。宗教伦理在社会生活中延伸为世俗的道德规范,依据信仰对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进行道德建构和道德评判,进而指导人类的活动。
基督教发展演变历程
1.阅读教材P53“学思之窗”,思考: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 基督教神学影响了欧洲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基督教的信条成为欧洲的社会原则,具有了法律效力,掌控了欧洲的社会权力。
2.阅读教材P54“史料阅读”,思考: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
提示 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但是新教的主张束缚了人们的行为,麻醉了人们的思想。
中世纪的教会
材料
 
思考: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基督教以哪些形式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生活。
提示 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利用节日、纪念日渗透基督教精神。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材料 路德在《致德意志教会公开书》中指出,宗教改革在于“帮助德意志民族成为自由和基督化的,不再受教皇的异教化和反基督教的邪恶所控制”。德国宗教改革中,路德提出废除行乞朝圣,减少宗教节日、教会律例和修道院数量,肯定神甫的结婚自主权,反对肉体摧残。路德根据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教会的职责是
用来管理信仰和道德的,“上帝用教会做他慈爱的工具,用政府做他愤怒的工具”,教会不应干涉政府,世俗的权力“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他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等,都不徇情面”。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德的基督教世俗化主张。
提示 反对教皇控制德意志民族;简化宗教仪式;反对禁欲主义;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分立。
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中世纪的基督教伦理: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近代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伦理
方面 表现
经济 新教伦理主张合理地追求财富,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 基督教所体现的个人主义和权力悲观主义成为西方宪政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教的个人观念成为近代财产法和契约法发展的核心,奠定了统治者统治观念的宗教依据
思想 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思想的扬弃和利用,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自然 科学 宗教与科学相互影响,其结果是科学战胜了宗教,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程度上继承了中古时期的罗马法、日耳曼法,本质上都是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法律体系。 3.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4.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新教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1.(据选择性必修1 P50《十二铜表法》图片变式)下表是《十二铜表法》内容节选。这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  )
第一表第三条 如果被告因病或年迈而行动不便,要求他出庭者须为他准备车马;如果被告不提出要求,车上可不必铺备褥垫
第四表第二条 如果一个父亲三度出售己子,其子可脱离父子关系
第四表第四条 尚在娘胎的小孩可享有合法继承权。小孩如在父亲逝世10个月以后出世,不得享有合法继承权
A.抑强扶弱原则     B.法律至上观念
C.人文关怀意识 D.遵守契约精神
C [根据材料“被告因病或年迈而行动不便……须为他准备车马”“父亲三度出售己子,其子可脱离父子关系”“尚在娘胎的小孩可享有合法继承权”等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体现了人性色彩,说明其有人文关怀意识,故选C项;抑强扶弱是指压制强大势力,扶助弱小,材料中没有强者和弱者的信息,排除A项;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材料只有《十二铜表法》的部分内容,没有《十二铜表法》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是法律条文,不是契约,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 P51图片变式)英国《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并规定:“任何人,未经其贵族依法判决而被强夺或取去土地、城堡、自由权或合法权利者,朕应立将原物归还之。”据此可知,《大宪章》(  )
A.阻碍了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建立
B.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对于王权统治具有双重影响
D.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C [根据材料“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任何人,未经其贵族依法判决而被强夺或取去土地、城堡、自由权或合法权利者,朕应立将原物归还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肯定了国王合法地位,同时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因此《大宪章》对于王权统治具有双重影响,C项正确;《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阻碍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此时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尚未产生,排除B项;1689年的《权利法案》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
3.(据选择性必修1 P51教材知识改编)1804年,法国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共有条款2 281条,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了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还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由此可知,该法典(  )
A.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
B.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C.为拿破仑军事独裁提供依据
D.保证了司法程序的公正公开
A [法国大革命中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法国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故选A项;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此时正值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时期,“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法典强调公民平等,保障公民自由,这些原则与军事独裁统治相违背,故其不能为拿破仑军事独裁提供依据,排除C项;《法国民法典》有利于推动司法程序的公正公开,但“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据选择性必修1 P52“史料阅读”改编)1764年7月,意大利法理学家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体现了西方法律(  )
A.破坏了司法权独立原则
B.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C.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D.重视律师制度的发展
C [贝卡里亚的论述强调了“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即在法律判决之前,个人应被视为无罪,并享有相应的公共保护,这种思想体现了西方法律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故选C项;材料中贝卡里亚的论述并未涉及司法权与其他权力的关系,也没有表明司法权受到了破坏或干涉,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律师制度的发展或相关内容,排除D项。]
5.(据选择性必修1 P53“学思之窗”改编)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40—604年)努力构建了一个以“教士、主教、圣人”为中心的基督教社会,在这个模式下,“世俗政权这头野牛,曾经用犄角顶向教会,如今正欢欢喜喜地低下它的头颅耕耘着,为布道神圣的信仰服务”。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
A.封建体制趋于解体   B.教权逐渐走向强化
C.民族民主意识薄弱 D.王在法下原则形成
B [根据材料“世俗政权这头野牛,曾经用犄角顶向教会”“如今……低下它的头颅……为布道神圣的信仰服务”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在发展过程中,教权不断强化,逐渐形成教权高于王权的情况,故选B项;根据材料“540—604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欧洲封建体制逐步形成并强化的时期,“封建体制趋于解体”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民族民主意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教权高于王权,没有涉及法律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6.(据选择性必修1 P52—53教材知识改编)进入中世纪,抄写成为僧侣获取功德的重要途径,“每一封信、每一行字和每一个标点,都意味着一项原罪获得了宽恕”。他们抄写的书籍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现象表明基督教会(  )
A.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C.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西欧文化
D.有力维护西欧封建主的统治
C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教会鼓励僧侣通过抄写获得功德,抄写的内容比较广泛,“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行为客观上有利于西欧文化的保存,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故选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教会僧侣的抄写有利于古代西欧文化的保存,没有涉及基督教会在西欧社会的重要地位,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教会僧侣的抄写有利于古代西欧文化的保存,没有涉及基督教会对西欧社会精神生活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教会僧侣的抄写有利于古代西欧文化的保存,没有涉及基督教会的作用,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9)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禁止其自由受到限制。”“基于合法婚姻出生的每一个后代,无论男女,都有进行法定继承的权利。因此,如同我们允许基于合法婚姻出生的男性进行继承一样,我们也允许基于合法婚姻所生的女性进行继承。”据此可知,该法典(  )
A.调整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B.破除了男女性别的歧视
C.注重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D.贯彻了法律至上的理念
C [根据材料“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允许基于合法婚姻所生的女性进行继承”可知,《罗马民法大全》保障了妇女的自由和继承权,说明其注重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该法典保障妇女的自由和继承权,没有体现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罗马民法大全》注重维护妇女的自由和继承权,不能体现破除了男女性别的歧视,排除B项;材料与“贯彻了法律至上的理念”无关,排除D项。]
2.12世纪以来,以城市为中心掀起一股罗马法复兴的高潮。君主们积极吸收罗马法中伸张君权的原则来制定实体法;同时,城市参照罗马法中的民法原则,形成了城市的商业法规。罗马法的复兴得益于其(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变相地冲击了教会的势力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与中世纪发展需要相适应
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西欧城市为中心掀起的复兴罗马法的高潮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法律状况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符,而罗马法中的一些原则与中世纪发展需要相适应,故选D项;材料设问是罗马法复兴的原因,而非罗马法复兴对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设问是罗马法复兴的原因,而非罗马法对教会的影响,排除B项;君主吸收罗马法理念制定实体法有利于加强君权,但材料设问是罗马法复兴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C项。]
3.洛克纳因允许雇员一周工作60小时以上被控违反纽约州议会通过的《面包坊法案》,在纽约三级法院均败诉的情况下,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大法官以“对面包坊工人工作时间的限制不在州治安权限之内”为由判定该法案违宪。该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  )
A.美国司法权的独立
B.司法实践程序的正当性
C.大陆法系逐渐完善
D.宪法保障人权的局限性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当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条重要的宪法原则,程序的正当性包含的价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参与、自治、及时终结和公开,通过正当程序达到宪法的至信、至尊、至上从而实现宪法权威。材料“在纽约……上诉……大法官……判定该法案违宪”体现的是司法实践程序的正当性,故选B项;司法独立包括机构独立、权力独立、预算独立、法官独立等,而材料强调的是程序的正当性,排除A项;美国法律属于英美法系,而非大陆法系,排除C项;材料侧重于强调司法实践程序的正当性,与宪法保障人权的局限性无关,排除D项。]
4.《拿破仑法典》中几乎有1 000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例如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拿破仑制定该法典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契约自由的基本原则
B.维护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C.保护所有人的财产所有权
D.打击反法同盟等封建势力
B [《拿破仑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的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B项;“维护契约自由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法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排除A项;“所有人”说法错误,《拿破仑法典》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排除C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反法同盟等封建势力,排除D项。]
5.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中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A.实现分权制衡      B.维护公民权利
C.完善民主程序 D.捍卫私有制度
B [由材料可知,法官中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等司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原则,核心目标是不把无罪之人定为有罪,也就是在司法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公正执法,以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权力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目主旨是西方司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原则,与民主程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审判和诉讼过程中坚持的原则针对的是法官执法以及公民是否有罪的推定,而不是针对私有制度,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6.1866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黑人与白人同等享有受法律保护的权利。1896年,黑人普莱西登上路易斯安那铁路一辆专为白人服务的列车,根据当地法律,他因为“有色人种”遭到逮捕和关押。这表明,当时美国(  )
A.资本主义固有弊端暴露
B.联邦政府权威遭受挑战
C.种族歧视政策依旧存在
D.法律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C [虽然1866年美国宪法修正案已经规定黑人与白人同等享有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但是1896年,黑人普莱西登上路易斯安那铁路专为白人服务的列车,仍然因当地法律被逮捕和关押,这表明当时美国依然存在种族歧视政策,故选C项;材料与资本主义固有弊端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说明联邦政府的权威遭受挑战,排除B项;题干所述并不是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所以不能说明当时法律制度建设需要完善,D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排除。]
7.《法国民法典》(颁行于19世纪初)和《德国民法典》(颁行于19世纪末),在性质和内容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性。但前者“私人财产所有权获得了最大程度上的保护,近乎成为一种无限制的私权”,而后者“对于国家和公共利益更为关注,更强调对个人作出必要的限制”。两种民法典的变化体现了(  )
A.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B.欧洲大陆法系的普遍原则
C.资本主义兴起的本质特征
D.欧洲普通法系的基本原则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民法典》更侧重保护私有财产,《德国民法典》更侧重保护国家和公共利益,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法国民法典》颁布于19世纪初,属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德国民法典》颁行于19世纪末,属于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因此内容不同,故选A项;法国和德国都实行大陆法系,排除B项;“资本主义兴起的本质特征”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德法不适用,排除D项。]
8.“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意在说明中古时期欧洲(  )
A.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
B.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C.宗教法庭可以审判一切案件
D.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
A [根据材料“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可知,政治和法学等其他科学以神学即基督教会为中心,这说明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故选A项;“唯一的”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一切案件”不符合逻辑,宗教法庭对违背基督教伦理的行为进行审判,排除C项;“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不符合史实,应为“宗教伦理影响了中世纪法律”,排除D项。]
9.中古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虽以宗教为目的,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表明教会学校(  )
A.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B.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宗教伦理教化 D.促进理性思维形成
C [虽然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宣讲宗教教义,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体现出教会学校比较重视宗教伦理教化,故选C项;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以宗教为目的,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与“强化思想文化控制”无关,排除B项;题干“以宗教为目的”说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并不能“促进理性思维形成”,排除D项。]
10.1524年,在德意志自治城市纽伦堡,市政府要求关闭圣奥古斯丁修道院,修道院的所有财产由市政府接管。院长弗里德里希·皮斯托瑞斯于次年结婚,马丁·路德特意写信祝贺,称其从此“走进乐园”。这体现了(  )
A.信仰自由得以实现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神学迷信彻底消除
D.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D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意志掀起宗教改革运动,根据材料“自治城市……由市政府接管……‘走进乐园’”可知,纽伦堡主张教会归政府管辖,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要反对天主教会,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仍属于基督教,并非真正的信仰自由,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教会世俗化,并未涉及王权与教权,排除B项;“神学迷信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1.(2024·甘肃卷·T11)古罗马时期,家长在家庭中权力极大,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军功财产的特殊性体现出(  )
A.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
B.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
C.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
D.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时期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而屋大维颁布法律规定,在军队服役的子女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军功财产,将军功财产排除在家长支配范围之外,一方面突显军队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通过给予财产支配权提高士兵对帝国统治的认同和对皇帝的忠诚,故选A项;“不利于”不符合逻辑,应为“有利于”,排除B项;“尊重个人财产”与材料侧重军功财产的特殊性相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排除D项。]
12.英国诺曼王朝建立了“巡回官员下乡巡回地方”的制度,国王授权的“巡回官”代理国王行使司法权,“将国王的恩惠送到千家万户的家门口”,巡回官员们往往会在当地寻找一些人帮助他们调查、陈述案件事实和已有判例,之后再将各地习惯法和判例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规则。据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为之后大陆法系形成铺平道路
C.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
D.促使教会与世俗权力彻底分离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诺曼王朝通过派遣巡回官到地方行使司法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这有助于强化王权,并使得地方司法更加统一和规范,故选A项;“巡回官员下乡巡回地方”的制度体现了英美法系的特点,而非大陆法系,排除B项;13世纪英国通过的《大宪章》正式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排除C项;巡回官制度主要是控制地方司法,而不是处理教会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排除D项。]
13.1849年,马克思提出:“现在我手里拿着的这本《拿破仑法典》并没有创立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相反地,产生于18世纪并在19世纪继续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只是在这本法典中找到了它的法律的表现。”他意在说明《拿破仑法典》(  )
A.奠定了法国现代社会法律基础
B.普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 [根据题干“《拿破仑法典》并没有创立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只是在这本法典中找到了它的法律的表现”可知,马克思认为并非《拿破仑法典》创立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而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社会,之后《拿破仑法典》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立法规范,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选C项;材料阐述了《拿破仑法典》与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并未说明《拿破仑法典》奠定了法国现代社会法律基础,排除A项;材料信息表明《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普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与“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无关,排除D项。]
14.美国司法制度中有一条款称为“米兰达权利”。在审讯犯罪嫌疑人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有权保持沉默,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米兰达权利”(  )
A.推动律师制度的发展
B.强化了立法机关的地位
C.蕴含司法程序的正义
D.保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C [根据材料可知,“审讯犯罪嫌疑人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拥有“保持沉默”“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等合法权利,即司法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保护嫌疑人权利的程序,据此可知“米兰达权利”蕴含司法程序的正义,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司法过程中的程序问题,不能体现律师制度的发展,排除A项;美国的立法机关是国会,“米兰达权利”是司法程序问题,不涉及立法机关的地位,排除B项;民主权利指的是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材料没有关于人民主权的内容,排除D项。]
15.为了进一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教会在11世纪提出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谓“七圣事”,包括洗礼、忏悔、婚姻、圣餐、终傅、圣秩和坚振,题图即中古时期一幅描绘婚礼场面的绘画作品,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
A.保存了古典文化   B.主导了基层治理
C.强化了服务意识 D.承担了教化功能
D [根据题干可知,基督教会所提倡的“七圣事”影响了欧洲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各项行为,这反映出基督教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典文化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但是材料所提倡的“七圣事”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会的“七圣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基层治理的功能,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主导”作用,排除B项;基督教会的“七圣事”在于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并不是“服务”功能,排除C项。]
16.新教禁欲主义强烈谴责把追求财富作为其行为目的本身,但是又说,如果这种财富的获得是在履行天职的劳动中结出的果实,那么它就成为上帝赐福的象征。新教的这一理论说明了(  )
A.新教伦理反对人们创造财富
B.新教伦理鼓励奢侈消费
C.新教伦理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D.新教伦理有利于经济发展
D [根据材料“财富的获得是在……成为上帝赐福的象征”可知,新教禁欲主义虽然强烈谴责把追求财富作为行为目的本身,但又认为在履行天职的劳动中获得的财富是上帝赐福的象征,这意味着新教伦理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去获得财富,这种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新教伦理反对人们创造财富,排除A项;新教伦理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去获得财富,但并不等于“鼓励奢侈消费”,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教伦理对财富的态度,而非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排除C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雷诺兹诉美国案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集会和请愿自由。1862年,美国国会制定《反重婚法》。
1874年,犹他州地方法院大陪审团,以与两位女性结婚为由,指控摩门教徒雷诺兹犯重婚罪。法院因此判其监禁。之后,雷诺兹向最高法院上诉,声称重婚是摩门教的宗教义务,犹他州法院的判决违背宪法第一修正案。
1879年,最高法院一致裁决维持对雷诺兹的定罪。理由是自英王詹姆士一世以来,英国法律判决就有一夫一妻的先例,美国法律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并且,一夫多妻必将使人民受缚于专制。一旦允许,最终会有人辩称活人祭祀或焚烧新娘也是其宗教的必要行为。因此禁止重婚并未侵犯宗教信仰自由。
——据《美国最高法院判例清单·第98卷》等
根据材料,就本案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信息明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阐释充分)(12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第三段最高法院一致裁决维持对雷诺兹的定罪理由提取信息——自詹姆士一世以来,英国法律就有一夫一妻的先例,美国法律也以此为基础。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美国法律属于典型的英美法系。再次阐释,根据所学知识从英美法系的形成过程、特点、《反重婚法》的制定、1879年最高法院判决依据得出英美法系的形成过程——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形成。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国家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英美法系。英美法系的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创立先例。《反重婚法》的制定——美国的前身是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其《反重婚法》的制定依据英国法律的先例。1879年最高法院判决依据——当反重婚与宗教信仰自由可能产生矛盾时,最高法院法官通过裁决确定了禁止重婚并未侵犯宗教信仰自由,成了后世相似案件判决的依据。英美法系由于尊重习惯和先例,法官可以解释和创造判例,遇到法律问题时可较为灵活地加以解决,有利于适应当时英美等国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现实。最后,简明扼要地总结升华,从美国的法律继承英国的先例,最高法院法官据此进行裁决来看,美国法律属于英美法系。
[答案] 示例:
信息:自詹姆士一世以来,英国法律就有一夫一妻的先例,美国法律也以此为基础。(2分)
观点:美国法律属于典型的英美法系。(1分)
阐释: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形成。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国家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英美法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创立先例。美国的前身是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其《反重婚法》的制定依据英国法律的先例。而当反重婚与宗教信仰自由可能产生矛盾时,最高法院法官通过裁决确定了禁止重婚并未侵犯宗教信仰自由,成了后世相似案件判决的依据。英美法系由于尊重习惯和先例,法官可以解释和创造判例,遇到法律问题时可较为灵活地加以解决,有利于适应当时英美等国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现实。(8分)
因此,从美国的法律继承英国的先例,最高法院法官据此进行裁决来看,美国法律属于英美法系。(1分)
(从“陪审团制度”“立法权与司法权制衡”等方面提出的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