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6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6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09:33:21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本课三个子目内容比较多,但内容并不复杂,基本平衡,阶段清晰。第一子目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前两段介绍了背景,重点了解五个自治区的基本情况。第二子目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情况。第三子目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其内容很重要,地位突出,但所占篇幅不多 一项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任务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历史因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________格局。
(2)现实因素: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____________,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过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________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____________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3.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③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______。
(2)思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完全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并非完全自治,也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不是由某一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观察教材P75插图《2015年8月9日,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思考:通过这幅插图,我们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2.观察教材P76《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思考:从地理分布方面来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机构的分布有何特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 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干部数量 7 986 10 326 11 868 15 693 16 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 148.6% 196.5% 203.6%
少数民族干 部数量 627 1 091 2 294 2 354 2 407
少数民族干 部增长率 7.9% 10.6% 19.3% 15% 15.8%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蕴含的历史信息。
1.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历史 情况 中国长期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民族 组成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民族 分布 中国各民族交错居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民族 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2)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任务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历程
时间 概况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__”,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影响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②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③打牢中华民族______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主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 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________、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措施 ①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______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目标 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______的伟大目标
新要求 中共二十大对未来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以铸牢______________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突出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阅读教材P77“史料阅读”,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的。
2.阅读教材P78图片《西藏墨脱公路》及文字说明,思考:该公路通车说明了什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大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呼应了各民族团结共建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在少数民族中间进行民主改革,就是为了满足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政治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要研究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研究民族政策和民政工作如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添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朱伦《从历史视野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独特内涵》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坚守。
(2)保障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祖国统一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纲领和方向指南。
(5)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
(6)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1.“两个共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五个认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中共二十大对未来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据选择性必修1 P75“导言”改编)“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根据所学知识排列出下列民族政策提出的先后顺序(  )
①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原则
②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2.(据选择性必修1 P76“思考点”改编)“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始终是历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民族地区采取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进行治理。”这反映了新中国(  )
A.在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
C.在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D.在民族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3.(据选择性必修1 P77“史料阅读”改编)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与1952年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基本结构相似,民族区域“自治权”部分从11条增至28条,新增部分主要涉及招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贸、流动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等。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B.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D.基层民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4.(据选择性必修1 P77—78“学思之窗”改编)21世纪以来,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08.9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2 507.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1%。2019年,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总量首次突破2 000亿元。西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B.高度自治的治藏政策推行实施
C.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D.“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
5.(据选择性必修1 P78“历史纵横”改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下图所示的现象(  )
A.确保了边疆经济高度繁荣
B.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C.提升了少数民族的自治能力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据选择性必修1 P79“问题探究”改编)1981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汉族干部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也离不开汉族干部”,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针。1990年,中共中央将我国各民族关系概括为“三个离不开”,具体表述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些方针和原则的提出(  )
A.为实现民族自治提供了理论先导
B.推动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法治化
C.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步伐
1/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本课三个子目内容比较多,但内容并不复杂,基本平衡,阶段清晰。第一子目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前两段介绍了背景,重点了解五个自治区的基本情况。第二子目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情况。第三子目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其内容很重要,地位突出,但所占篇幅不多 一项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任务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历史因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2)现实因素: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过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3.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③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2)思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完全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并非完全自治,也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不是由某一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观察教材P75插图《2015年8月9日,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思考:通过这幅插图,我们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提示 说明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2.观察教材P76《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思考:从地理分布方面来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机构的分布有何特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特点: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原因:与历史上少数民族分布区域相吻合。
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 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干部数量 7 986 10 326 11 868 15 693 16 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 148.6% 196.5% 203.6%
少数民族干 部数量 627 1 091 2 294 2 354 2 407
少数民族干 部增长率 7.9% 10.6% 19.3% 15% 15.8%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蕴含的历史信息。
提示 1950年到1954年,宁夏干部总量迅速扩大;其中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需要大量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力度;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同增强;有利于宁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等等。
1.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历史 情况 中国长期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民族 组成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民族 分布 中国各民族交错居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民族 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2)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任务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历程
时间 概况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影响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②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③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主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目的 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措施 ①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目标 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新要求 中共二十大对未来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突出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阅读教材P77“史料阅读”,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的。
提示 少数民族有权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与地方事务管理。
2.阅读教材P78图片《西藏墨脱公路》及文字说明,思考:该公路通车说明了什么?
提示 墨脱公路通车,让墨脱各族人民世代的期盼变成了现实,体现了中央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心,生动说明中国梦不断为人民造福的内涵。我国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努力让任何一个边远的地方、任何一个民族公平公正地享有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成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大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呼应了各民族团结共建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在少数民族中间进行民主改革,就是为了满足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政治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要研究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研究民族政策和民政工作如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添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朱伦《从历史视野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独特内涵》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提示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坚守。
(2)保障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祖国统一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纲领和方向指南。
(5)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
(6)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1.“两个共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五个认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中共二十大对未来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据选择性必修1 P75“导言”改编)“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根据所学知识排列出下列民族政策提出的先后顺序(  )
①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原则
②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C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共十八大以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故顺序为②③①④,C项正确。]
2.(据选择性必修1 P76“思考点”改编)“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始终是历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民族地区采取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进行治理。”这反映了新中国(  )
A.在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
C.在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D.在民族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提到的历代王朝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治理政策,以及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做法,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历史渊源和借鉴,故选B项;新中国在民族地区并未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而是统一的社会制度下的特殊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A项;新中国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这种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并非高度自治,排除C项;题目强调的是历代王朝对民族地区的统一治理和特殊政策,而非分而治之,新中国更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不存在分而治之的政策,排除D项。]
3.(据选择性必修1 P77“史料阅读”改编)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与1952年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基本结构相似,民族区域“自治权”部分从11条增至28条,新增部分主要涉及招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贸、流动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等。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B.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D.基层民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B [根据材料“新增部分主要涉及招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贸、流动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主要与当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关,且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是这一变化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的影响,并未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属于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排除D项。]
4.(据选择性必修1 P77—78“学思之窗”改编)21世纪以来,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08.9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2 507.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1%。2019年,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总量首次突破2 000亿元。西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B.高度自治的治藏政策推行实施
C.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D.“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1世纪以来,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维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这主要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故选C项。]
5.(据选择性必修1 P78“历史纵横”改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下图所示的现象(  )
A.确保了边疆经济高度繁荣
B.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C.提升了少数民族的自治能力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根据材料可知,自1959年起,少数民族干部人数不断增多,到2014年时,西藏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达到10万人之多,以西藏为例,其少数民族干部人数五十年间增长七倍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少数民族干部的出现,提升了少数民族的自治能力,故选C项;“确保了边疆经济的高度繁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基层民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宏大目标,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6.(据选择性必修1 P79“问题探究”改编)1981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汉族干部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也离不开汉族干部”,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针。1990年,中共中央将我国各民族关系概括为“三个离不开”,具体表述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些方针和原则的提出(  )
A.为实现民族自治提供了理论先导
B.推动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法治化
C.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步伐
C [根据材料可知,中央政府提出了“汉族干部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也离不开汉族干部”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方针和原则,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重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故选C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民族自治,排除A项;治理的法治化指的是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准则,而材料中主要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原则,不是法律,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课时分层作业(13)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做出这一规定是基于(  )
A.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强烈愿望
C.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现实
D.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
D [根据材料“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可知,政策设计考虑不同民族聚居规模及文化差异,因此做出这一规定是基于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故选D项;当时国内各民族没有实现平等地位,排除A项;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当时我国还没有实现统一,1951年西藏才和平解放,排除C项。]
2.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  )
A.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当时国策
B.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
C.说明各少数民族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
D.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长征途中红军建立的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以及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并建立内蒙古自治区,这些实践都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故选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国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此时还不是国策,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实践探索,并没有全面体现各少数民族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宽泛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只是列举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不能得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针对西南民族问题采取了“派下去”和“请上来”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派遣民族访问团深入西南民族地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少数民族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组织少数民族国庆参观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  )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推动民族区域的基层自治
D.贯彻“三个离不开”的原则
B [通过“派下去”进行社会调查和指导帮助,以及“请上来”参加国庆庆祝活动,中央政府不仅了解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从而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故选B项;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关于推动民族区域基层自治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原则是在1990年提出的,排除D项。]
4.1957年,在讨论在广西建立省一级民族自治区方案时,周恩来指出:“广西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小,壮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将来发展工业、扩大农业,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他坚决反对在桂西划出“单一的壮族自治区”,强调把广西东边的农业和西边的工矿业分开,对国家和当地是很不利的。由此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  )
A.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使壮族人民开始翻身当家作主
C.寄托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愿望
D.体现了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诉求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1957年关于广西建立省一级民族自治区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体现了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周恩来反对在桂西划出“单一的壮族自治区”,是因为他看到了广西东部和西部的经济互补性。通过设立自治区,可以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的自主权利,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故选C项;A项夸大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的影响,排除;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各族人民已实现当家作主,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已进入收尾阶段,且发展重工业也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D项。]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工厂搬迁至新疆,短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批技术骨干;20世纪90年代以来,19个省市先后开展了“对口援疆”工作。这些措施(  )
A.推动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B.促进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C.巩固了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D.加快了新疆地区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C [由材料“把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工厂搬迁至新疆”“对口援疆”可知中央政府重视新疆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搬迁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对口支援等举措,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故选C项;1961年我国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1999年提出的,2000年时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年,主要是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6.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
D.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B [由“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结构形式”可得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故选B项;由“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可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是立足于我国多元一体的具体国情,但还借鉴了马克思民族区域自治思想,A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但是摒弃了其民族联邦理论,排除C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实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1950年,周恩来要求在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
A.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A [根据材料“1950年,周恩来要求在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1999年,朱镕基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注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这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故选A项;材料中的举措只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不能消除,排除B项;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不是高度自治,排除C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而材料“1950年,周恩来要求在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体现的内容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D项。]
8.到2008年,全国共建成15所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已达290多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3倍多。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这些现象体现出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D.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
A [民族院校的建设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以及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代表比例相对较高,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国家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支持,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故选A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多是强调各民族在文化、心理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具体成果,未直接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除B项;“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发展,虽然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但其不是这些现象的直接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提到民族院校培养干部,但不仅仅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还涉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后参与政治等方面,D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
9.下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时间 表现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7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A.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D.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制度,它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实施的,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实施并不断发展完善,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选B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确立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故D项错误。]
10.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B [根据材料“1964年……20世纪90年代……200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得到不断开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加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强,故选B项;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A项;中共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业布局,但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
11.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成立,设立盟长、副盟长等职位;此后,呼伦贝尔盟建立了旗人民政府,旗长、副旗长由各盟政府任命,管理旗事务,受上级领导。这反映出(  )
A.清代盟旗制度的恢复
B.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探索
C.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D.解放区军政委员会的建立
B [题目明确指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的成立及其管理结构的设立,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探索,旨在通过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故选B项;清代盟旗制度是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而题目中描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两者在性质、目的和背景上都有显著差异,排除A项;题干主要关注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的成立及其管理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解放区军政委员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区设立的一种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排除D项。]
12.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学习民族政策的通知,号召联系实际,联系工作,联系思想,学习民族政策,提高干部的民族政策水平。该通知(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彻底解决了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
C.促进了首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建立
D.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D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央政府发出关于学习民族政策的通知,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故选D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题干时间为1952年8月,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早于题干时间,排除C项。]
1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条款。这体现了国家(  )
条款 内容
第4条 第四款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121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第134条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A.致力推动文化大众化的实现
B.开展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C.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D.优先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
C [题干主要围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并非强调文化大众化,排除A项;教育领域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对旧教育制度等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社会主义要求,题干中未涉及教育领域改造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根据题干宪法条款可以看出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提及有关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表述,排除D项。]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工作。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
A.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
B.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民族地区提供优惠政策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
D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促进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它符合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故选D项;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并非发生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正式颁布实施,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开始实施的,排除C项。]
15.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法规形式明确阐明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目的,倡导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中的民族混居、杂居。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创新民族地区的基层民主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改变现行民族分布格局
C [通过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可以促进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交往和深度交融,这种交融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增强对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故选C项;虽然基层民主对于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发展至关重要,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并非聚焦于基层民主的创新,而是着眼于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整体融合,排除A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提出的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并没有提出要改变现行的民族分布格局,而是倡导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建设来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排除D项。]
16.下面为2012—2020年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情况表。它体现了(  )
项目 2012年 2020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770(元) 13 634(元)
农村贫困人口 3 121(万人) 全部脱贫
公路通车里程 102(万千米) 141(万千米)
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86.7(万人) 155(万人)
A.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有互补性
B.广大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缩小
C.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加快发展
D.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完善
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通车里程、卫生技术人员数量都呈现上升趋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些信息说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加快发展,故选C项;表格未提及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有互补性,排除A项;表格中未提及民族地区城乡差距有关数据,无法得出广大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缩小的结论,排除B项;表格中只涉及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加,没有涉及医疗基础设施等信息,无法得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见证
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开展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
1978年,新疆仅有1个民航机场、9条区内航线。2014年,已建成运营16个民航机场,开辟了155条航线,成为中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开通航线最长的省区
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由国家整理出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2022年,在中央支持下,西藏接待旅游人数从1 058.39万人次增加到3 002.7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26.48亿元增加到407.07亿元
截至2014年底,19个援疆省市共拨付援疆资金53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 906个,依托援疆省市累计引进各类合作项目6 482个,到位资金8 277亿元
截至2015年9月,新疆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0处
2014年,新疆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达到305.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0.8部/百人,自然村通电话率98%,行政村通宽带率97%
截至2023年11月,西藏累计建成5G基站超8 700个,发展5G用户184万户,实现所有乡镇5G网络全覆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023年11月26日,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途经多个民族聚集地的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开通运营
——整理自《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16个民航机场,开辟了155条航线,成为中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开通航线最长的省区”“新疆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达到305.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0.8部/百人”“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途经多个民族聚集地的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开通运营”可知,党和政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疆的机场建设、丽香铁路的开通,便利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新疆、西藏和其他地区的联系。两地通信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推动了当地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由国家整理出版”“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0处”可知,党和政府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材料“西藏接待旅游人数从1 058.39万人次增加到3 002.76万人次”“19个援疆省市共拨付援疆资金536亿元”可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援疆资金和援疆项目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对西藏地区旅游业的支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加强了西藏与外地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新疆和西藏地区的进步见证了这一过程。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 示例:
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见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新疆和西藏地区的进步见证了这一过程。
党和政府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格萨尔王传》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该史诗的整理出版,有利于弘扬和发展藏族的文化事业。文物保护单位的设置,有利于新疆文物的保护。
党和政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疆的机场建设、丽香铁路的开通,便利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新疆、西藏和其他地区的联系。两地通信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推动了当地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援疆资金和援疆项目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对西藏地区旅游业的支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加强了西藏与外地的联系。
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1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