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8 第四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8 第四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09:33:21

文档简介

主题一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大体按照特征、原因、表现、影响进行概括总结。
[深度思考]
1.第一阶段——秦汉时期
(1)特征: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
(2)原因
①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的确立,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军事保证。
②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渐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为扩大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表现
①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商路之一。
②东汉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
③朝鲜、日本在这一时期也多次与我国往来。
2.第二阶段——隋唐时期
(1)特征: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繁盛与海上贸易的发展。
(2)原因
①隋唐时期结束了长期分裂,国力强盛。
②经济文化发达,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
③安史之乱后传统的陆路交通受到阻隔。
(3)表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都城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4)影响:唐文化对亚洲及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开始形成。
3.第三阶段——宋元时期
(1)特征: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紧密和海上贸易繁荣。
(2)原因
①由于战乱频繁,丝绸之路时断时续,退居次要地位。
②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海上交通发达并占据主要地位。
③元朝疆域广大,横穿欧亚大陆的陆路交通畅通无阻。
④国内各政权独立地与周边国家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
4.第四阶段——明清时期
(1)特征:对外关系由开放趋向闭关自守。
(2)原因
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
②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掠夺。
③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
(3)表现
①中央政府和人民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殖民侵略的任务,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抗击沙俄等。
②友好的中外经济文化往来,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等。
主题二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作用,以及形成差异与各自作用的原因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大国际组织,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的对比,可从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概括总结。
[深度思考]
1.相同点
(1)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2)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3)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4)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都曾为大国所控制或操纵。
(5)宗旨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不同点
(1)国际联盟强调“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2)联合国较之国际联盟更具有普遍性、权威性。
(3)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比国际联盟更有效。
3.作用及原因
作用 原因
国际联盟 (1)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2)反共、反民族独立,干涉革命 (1)建立基础不同 (2)将两种社会制度都纳入国际体系 ①国际联盟: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联合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2)组织方式不同 ①国际联盟:排除苏俄,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②联合国:具有广泛性,容纳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3)国际形势不同 ①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欲制裁战败国,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尖锐 ②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崛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联合国 (1)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四单元)
总分:10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3分,20题12分)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卷·T2)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先秦时期已建立社会基层组织,故①错误;“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②错误;根据材料“举贤良为大司农丞”可知,西汉通过察举制选拔官员,故③正确;根据材料“存问耆老孤寡”可知,西汉官吏为政时注重优抚老弱,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2.(2024·广东卷·T2)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道武帝登国三年 (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班赏将士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 (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 (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上表反映了(  )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皇帝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这是游牧民族常见的财富形式,反映了鲜卑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其习俗依然得到保留和延续,故选C项;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牲畜,说明游牧经济在北魏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俸禄制改革是在孝文帝改革时期推行的,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3.元朝建立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如路设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是为长官;有同知、治中等是为正官。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达鲁花赤”的设立(  )
A.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颠覆了原有的官僚体制
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D [元朝建立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后来忽必烈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这保证了元朝政府的地方权力掌握在蒙古人手中,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故选D项;达鲁花赤的设立意味着增加了官员数量,所以会相应的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由“路设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是为长官;有同知、治中等是为正官”可知,仅路这一级就有长官和正官好几个官员,这对于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并无积极意义,且会起反作用,排除B项;“同知、治中等”属于原有官僚体制中的官职,所以“颠覆了原有的官僚体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4.(2024·重庆卷·T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愈益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女子因造福民众而在明清时期被地方官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成为女性的榜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故选A项;一名女性不能代表全体女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地方官绅为了教化民众而树立一位女性榜样,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公益事业,排除C项;地方官绅的行为是为了教化民众,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思想并不具有创新性,排除D项。]
5.据统计,从全国范围看,清末省谘议局议员的出身背景中有功名的士绅阶层占91%,其中进士占4.7%,举人占19.1%,贡生占29.7%,生员占37.5%;国外留学者约占20%,以留日者居多。多数议员均曾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中担任过职务,尤多中上级官吏。这一情况体现出(  )
A.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B.地方政治参与的增强激化了社会矛盾
C.地方精英是推动新政的重要力量
D.中央权力下移促进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C [根据题干“清末省谘议局议员的出身背景中有功名的士绅阶层占91%……多数议员均曾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中担任过职务”可知,清末省谘议局议员的出身中传统士绅阶层占比较高,并且大多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中担任过职务,属于地方精英阶层,由此得出地方精英是推动新政的重要力量,故选C项;清末新政改革事实上并未缓解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社会矛盾激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督抚势力崛起,进而导致中央权力下移,与材料中清末省谘议局议员的出身没有关联,排除D项。]
6.1905年以前,出国留学者“大都商人子,为谋生计耳”。1905年后,“学士大夫、魁儒巨子以至幕府之宾、瓦牖之士,莫不争自濯磨,冒重洋,越万里以求文明于外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调整   B.民众习俗的改变
C.主流思想的变迁 D.革命思潮的高涨
A [1905年以前,出国留学者大都出身于商人家庭,主要为了谋生,但1905年后,无论是文人学士还是普通民众,都争着远涉重洋去外国留学“求文明”。这是由于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且清末新政鼓励出国留学,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等,这些政策的调整都是出国留学现象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
7.(2024·湖北卷·T9)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B [由于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且各解放区分歧较大,所以中共中央原则通过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政策制定和政务处理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故选B项;统一战线涉及不同的阶级阶层或者党派,题干中体现的是各解放区,所以据此不能得出巩固统一战线的结论,排除A项;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转变工作重心的标志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由“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可知,这不是关于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而是党对解放区的政策问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8.(2024·6月浙江卷·T8)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材料列举的两项法规与“革命烈士家属”“烈属、军属”相关,材料列举的博物馆征集的文物也属“革命文物”,结合二者可知弘扬了革命传统,故①正确;革命烈士为国捐躯、保家卫国涵育了家国情怀,故②正确;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进行国民教育,故③正确;社会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点体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9.1956年,中国与挪威、阿富汗、埃及、伊拉克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随后又同阿尔及利亚、苏丹、肯尼亚等国家建交。到1964年前,有41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这说明新中国(  )
A.站在社会主义和新兴国家一边
B.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C.政府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
D.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6—1964年,中国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结合所学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逐步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排除A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
10.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C.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D.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搞分化,而是促融合,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选D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断奋斗,“实现了”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制度设计,而不是“地区快速发展”,排除C项。]
11.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合作的决议,上合组织与联合国下属机构都建立了直接联系。上海合作组织也同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这表明上合组织(  )
A.致力于促进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
B.积极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多边合作
C.推动了中国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
D.注重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发展
B [由“联合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也同欧盟……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可知,材料表明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推动多边合作,故选B项;题干所述涉及了上合组织与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但也有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的合作,所以A项并不能涵盖题干中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排除;题干中的主语是上合组织,而不是中国,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推动中国成为国际秩序主导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上合组织的合作不仅限于成员国的周边国家,还有邻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组织,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注重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12.根据下面表格材料得出的结论是,古希腊(  )
出处 史料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N.G.L.哈蒙德《希腊史》 他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他的法律经宗教仪式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A.公民的个人利益完全被忽视
B.城邦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C.公民的参政权得到法律保护
D.强调公民意识和城邦利益至上
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古希腊的公民必须参与城邦事务和遵循城邦决议,体现了古希腊直接民主政治的特点即强调公民意识和城邦利益至上,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行使政治权利,“公民的个人利益完全被忽视”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雅典采取多样的办法要求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有利于维护城邦的秩序,“城邦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如何协调城邦整体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强调公民要服从和服务于城邦利益,“公民的参政权得到法律保护”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3.《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大陆法系(  )
A.重视司法程序   B.强调以判例为基准
C.具有人治色彩 D.强调制定法的权威
D [由“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不能有任何创造”可得出大陆法系特别强调制定法的权威性,不允许有法官的发挥和创造,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案件审判需要遵循的依据,而不是司法程序问题,排除A项;题干强调《拿破仑法典》不允许法官有任何创造,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条文审判,并未强调判例的作用或者依据意义,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的规定是法官只能运用原有的法律条文机械性工作,并没有人的主观色彩在里面,所以无法得出具有人治色彩的结论,排除C项。]
14.(2024·江西卷·T14)普法战争后,法国体操协会数量由1873年的9个增加到了1899年的809个,地方体操协会的名称有哨兵、尚武、传令兵、先锋等;在体操运动中开始编排集体演唱来推动活动进展。这表明法国的体操运动(  )
A.采取了军事管理方式
B.体现了爱国主义色彩
C.普及了公平竞争意识
D.推动了国防力量提升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法战争后,法国体操协会的数量显著增加,地方体操协会的命名方式(如哨兵、尚武、传令兵、先锋等)以及体操运动中编排集体演唱来推动活动进展,这都是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故选B项;虽然地方体操协会的名称带有军事色彩,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体操运动采取了军事管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公平竞争意识,“普及了”更没有依据,排除C项;虽然体操运动可能对提升国民体质有积极作用,但材料并没有直接表明体操运动对国防力量的提升有直接影响,排除D项。]
15.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这是因为后者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
A.运行机制的有效性   B.参与成员的多元性
C.组织设立的复杂性 D.国际关系的道义性
A [根据题干可知联合国比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会员国有200多个,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整个运行采取大国一致原则,这些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起到了有效作用,所以整体来讲联合国比国联更具有广泛的约束力,更追求运行机制的有效性,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在参与主体上比国联更具有多元性,但多元性仅是联合国普遍性、广泛性的一方面,不能全面说明它的重心转向,排除B项;联合国的组织设立比国联更多更复杂,这是联合国普遍性、广泛性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国联和联合国都出于维护世界和平,追求国际关系的道义与和谐,不能成为联合国较国际联盟更普遍性、广泛性的原因,排除D项。]
16.下表所示为1968—1998年英国文官人数统计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英国(  )
年份 1968年 1979年 1984年 1990年 1998年
人数 约76万 73.2万 63.3万 56.4万 约50万
A.行政成本得到控制   B.行政事务日益减少
C.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D.国家治理水平下降
A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8—1998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减少,这有利于减少国家财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故选A项;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管理职能不断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日益减少”说法错误,排除B项;就业形势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发展状况,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国家治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重要标准,文官数量减少,不等同于文官能力下降,相反从侧面反映了文官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在提升,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诸子的争论
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孟子·万章》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 《荀子·正论》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说疑》
学者的结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霸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唐]刘知几《史通·疑古》
“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考古发掘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摘编自《探索发现——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
(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6分)
(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3分)
(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说明理由。(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墨子·尚贤》”“《孟子·万章》”“《荀子·正论》”“《韩非子·说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据此可得出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碰撞争鸣。第(2)问,根据材料“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可得出司马迁的角度:儒家孝道;根据材料“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可得出刘知几的角度:政权暴力更替;根据材料“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可得出吕思勉的角度:疑古思辨,社会进化。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可知,这只是学者的观点,据此直接回答不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可知,首先,陶寺遗址被视为早期尧舜之都只是学者的观点;其次,史料并未明确禅让地在陶寺遗址,因此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大规模人员伤亡合乎情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存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以下方面思考和作答:尧舜所处的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早期国家形态已经具备;禅让制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有可能依然保留着过渡的权力传承方式。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时代特征: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诸子积极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4分)
(2)角度:西汉司马迁从宣扬儒学、倡导孝行的实际需要(立场)出发,肯定禅让制的存在;唐代刘知几针对当时政局混乱的现状,以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否定禅让制的存在;近现代史学家吕思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认为禅让制是儒家为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创造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6分)
(3)不能。由于缺乏其他的史料为佐证,对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的结论存在疑问;单凭一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不能准确判定当时政权过渡究竟通过哪种方式或发生的具体地点。(任意一条论据即可)
能。考古发掘是第一手史料,能够佐证当时的政权过渡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3分。选取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4)原始社会末期,受原始的部落(氏族)民主制的影响,禅让制有存在的可能。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出现,部落之间、氏族贵族之间必然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2分。任选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甲辰科状元策
1904年,甲辰科殿试时,光绪以治国之策试举子。以下为该科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摘录。
·果能博采公论,慎选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
·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
·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春霖的治国对策。(12分)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可知,这是1904年甲辰科殿试时该科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摘录,围绕治国之策进行评述是设问的要求,要完成这一要求,需要有评有述,先述后评。然后确定答题角度,要评述刘春霖的治国之策,需要明确其治国之策的核心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而评价应该将其放到所述的时代去看,所以需要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评价要注意运用辩证分析的原则,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围绕上述思路完成答案。具体来说,从状元策的内容角度看,刘春霖的治国之策主要是从四个方面主张“因时制宜”,一是要澄清吏治、广开言路;二是要整顿军队、加强军备;三是要振兴商业、挽回利权;四是要倡导经学、读经明伦。这一治国之策是在1904年清末新政时期提出的,所以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从其对时代的影响角度看,刘春霖的对策是在晚清政府内外交困的条件下提出的,体现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尊重与认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前瞻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对策更多的是站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基础上,缺乏对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措施,所以又具有局限性和不足。
[答案] 主张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重视人才选拔,反映了对开明政治和吏治改革的需求;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军事现代化的认同,这是对晚清外患频仍、国防薄弱现实的直接回应;认识到发展工商业以挽回利权的紧迫性,这与当时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面临经济主权危机的背景紧密相关;坚持传统文化的地位,主张以儒家经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反映了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维护。
刘春霖的治国对策体现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氛围,此时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尝试改革,试图通过学习西方以自救,但同时又意图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即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间寻求平衡的尝试,但其对策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对现代化的探索也较为表面,未能深入制度层面。(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人民画报》:大国脸谱,时代变迁
材料 1950—1965年 《人民画报》的封面以工人作为封面图片的有23幅,农民18幅,儿童28幅,少数民族群众10幅,军人6幅。例如:1955年年度封面,农村合作社农民手捧着丰收的稻谷,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展现了农民春风满面、欢乐和幸福的形象。1957年年度封面是鞍山钢铁厂生产的夜景。
1977—1999年《人民画报》的封面,呈多样态势,体育健儿、影视明星、科研人员、风景花卉等频频出现。封面人物中演艺人员达44幅,运动员24幅,科学工作者17幅。例如:1980年第8期为女排主攻手赛场扣球的画面;1997年第4期为影视演员;1998年第5期是骑着自行车的北京大学校长。
2000—2016年《人民画报》的视野不局限于国内,封面设计、排版和图片设计方面更具国际风格;选择内容愈益丰富……人物形象生动丰富。
——摘编自朱子涵《大国脸谱,时代烙印——〈人民画报〉的封面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3分)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知描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第一段主要介绍的是1950—1965年,材料中出现了“农村合作社”“鞍山钢铁厂”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有关。这些举措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且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劳模,展现了新中国工农建设和发展成果以及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权的认同。第二段主要介绍的是1977—1999年,材料中出现了“呈多样态势,体育健儿、影视明星、科研人员、风景花卉等频频出现”的描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改革开放的号召之下,我国主张多元发展,所以这一期间的画报封面人物涉及工、农、体、艺等多个领域,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段主要介绍的是2000—2016年,此时“《人民画报》的视野不局限于国内,封面设计、排版和图片设计方面更具国际风格……人物形象生动丰富”,这表明了中国在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努力承担大国责任,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最后进行总结,《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答案] 示例: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以工农兵学为主,个体身份模糊,强调集体共性,展现了新中国工农建设和发展成果以及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权的认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经济、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涉及工、农、体、艺等多个领域,突出个性和多元方向,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形象面向国际。
《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13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众所周知,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在西欧的广阔空间中形成了以封建割据为基础的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在基督教世界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国际关系的准则就建立在信奉或不信奉基督教的分界上。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5世纪前后欧洲)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向王权倾向它们一样。……世界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教会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要服从的,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权力当局是所有其他权力都要服从的。在各自分立的国王和国家的领域之中都有基督徒存在,但他们每一个人都要服从自己的祖国,因之便不能服从任何另一个人的命令。
——据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国家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以封建割据为基础的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可得出国家分裂割据;基督教一统天下;根据材料一“在基督教世界里民众毫无民族感情而言”可得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第(2)问,根据材料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根据材料二“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可知相比于中世纪初期社会分裂割据的现状而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积极寻求王权的支持,15世纪前后的欧洲王权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确立;根据材料二“世界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教会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要服从的”可知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统治权威,民族教会逐渐兴起,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同时,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众的人权意识和国家意识也逐渐增强,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步发展。
[答案] (1)国家分裂割据;基督教一统天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4分)
(2)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了各国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启蒙运动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8分)
1/1主题一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大体按照特征、原因、表现、影响进行概括总结。
[深度思考]
1.第一阶段——秦汉时期
(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
①秦汉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渐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为扩大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表现
①张骞通西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汉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
③朝鲜、日本在这一时期也多次与我国往来。
2.第二阶段——隋唐时期
(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
①隋唐时期结束了长期分裂,国力强盛。
②经济文化发达,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
③安史之乱后传统的陆路交通受到阻隔。
(3)表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唐文化对亚洲及世界文明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宋元时期
(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
①由于战乱频繁,丝绸之路时断时续,退居次要地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元朝疆域广大,横穿欧亚大陆的陆路交通畅通无阻。
④国内各政权独立地与周边国家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
4.第四阶段——明清时期
(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
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
②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掠夺。
③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
(3)表现
①中央政府和人民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殖民侵略的任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友好的中外经济文化往来,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等。
主题二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作用,以及形成差异与各自作用的原因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大国际组织,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的对比,可从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概括总结。
[深度思考]
1.相同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
(2)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3)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4)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宗旨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不同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合国较之国际联盟更具有普遍性、权威性。
(3)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比国际联盟更有效。
3.作用及原因
作用 原因
国际联盟 (1)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2)反共、反民族独立,干涉革命 (1)建立基础不同 (2)将两种社会制度都纳入国际体系 ①国际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联合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2)组织方式不同 ①国际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合国:具有广泛性,容纳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3)国际形势不同 ①国际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崛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联合国 (1)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