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一章 微专题1 空间中的翻折问题、最值问题 课件--2026版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一章 微专题1 空间中的翻折问题、最值问题 课件--2026版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B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微专题1 空间中的翻折问题、最值问题
1.翻折问题的两个解题策略
(1)确定翻折前后变与不变的关系
画好翻折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分清翻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和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一般地,位于“折痕”同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不变,而位于“折痕”两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会发生变化.对于不变的关系应在平面图形中处理,而对于变化的关系则要在立体图形中解决.
(2)确定翻折后关键点的位置
所谓的关键点,是指翻折过程中运动变化的点.因为这些点的位置移动,会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的点、线、面的关系变化,以及其他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变化.只有分析清楚关键点的准确位置,才能以此为参照点,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进而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2.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解题策略
解决空间图形有关的线段、角、距离、面积、体积等最值问题,一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问题的几何特征入手,充分利用其几何性质来解决;二是利用空间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来解决;三是找出问题中的代数关系,建立目标函数,利用代数方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解题途径很多,在函数建成后,可利用一次函数的端点法,二次函数的配方法、公式法,函数有界法(如三角函数等)等来解题.
类型1 空间中的翻折问题
【例1】 如图(1),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BAD=60°,DE⊥AB于点E,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D⊥BE,如图(2).
(1)求证:A1E⊥平面BCDE.
(2)在线段BD上是否存在点P,使平面A1EP⊥平面A1BD?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思路导引] (1)根据线面垂直先证得A1E⊥BE,再结合A1E⊥ED可证得结论.
(2)设=λ(0≤λ≤1),根据平面A1EP与平面A1BD的法向量垂直建立等量关系求得λ即可.
[解] (1)证明:∵DE⊥AB,∴BE⊥DE,
又∵BE⊥A1D,DE∩A1D=D,DE 平面A1DE,A1D 平面A1DE,
∴BE⊥平面A1DE,∵A1E 平面A1DE,∴A1E⊥BE,
又∵A1E⊥DE,BE∩DE=E,BE 平面BCDE,DE 平面BCDE,
∴A1E⊥平面BCDE.
(2)存在,理由如下:
∵A1E⊥平面BCDE,BE⊥DE,
∴ 以E为原点,分别以EB,ED,EA1所在直线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B,D,A1.
假设在线段BD上存在一点P,使得平面A1EP⊥平面A1BD,
设P=λ,
则=λ,
∴P,
∴==,
设平面A1EP的一个法向量m=,


令x1=λ,得m=为平面A1EP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为n=,
==,

取x2=,得n=为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
∵平面A1EP⊥平面A1BD,∴m·n=3λ+λ-1=0,
解得λ=∈,
∴在线段BD上存在点P,使得平面A1EP⊥平面A1BD,且=.
类型2 空间中的最值问题
【例2】 如图,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AA1B1B为正方形,AB=BC=2,E,F分别为AC和CC1的中点,D为棱A1B1上的点,BF⊥A1B1.
(1)证明:BF⊥DE;
(2)当B1D为何值时,平面BB1C1C与平面DFE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最小?
[解] 因为三棱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BB1⊥底面ABC,所以BB1⊥AB.因为A1B1∥AB,BF⊥A1B1,所以BF⊥AB,又BB1∩BF=B,所以AB⊥平面BCC1B1,所以BA,BC,BB1两两垂直.以B为坐标原点,分别以BA,BC,BB1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所以B(0,0,0),A(2,0,0),C(0,2,0),B1(0,0,2),A1(2,0,2),C1(0,2,2),E(1,1,0),F(0,2,1).由题设D(a,0,2)(0≤a≤2).
(1)证明:因为=(0,2,1),=(1-a,1,-2),所以=0×(1-a)+2×1+1×(-2)=0,所以BF⊥DE.
(2)设平面DFE的一个法向量为m=(x,y,z).因为=(-1,1,1),=(1-a,1,-2),所以即
令z=2-a,则m=(3,1+a,2-a)为平面DFE的一个法向量.平面BCC1B1的一个法向量为=(2,0,0).设平面BCC1B1与平面DEF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
则|cos θ|===.当a=时,2a2-2a+14取最小值为,此时cos θ取最大值为=.所以==,此时B1D=.
章末综合测评(一) 动量守恒定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一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有以下结论:①AN⊥GC,②CF与EN所成的角为60°,③BD∥MN ,④二面角E-BC-N的大小为45°,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微专题强化练(一) 空间中的翻折问题、最值问题
C [画出正方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设正方体边长为2,以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N,G,C,所以=(-2,2,2)·(0,2,-2)=0,所以AN⊥GC,故①正确.由于EN∥AC,所以CF与EN所成的角为∠FCA,而在△FAC中,AF=FC=CA,也即△FAC是等边三角形,故∠FCA=60°,所以②正确.由于EN∥AC,而AC与BD相交,故BD,MN不平行,③错误.由于EB⊥BC,FB⊥BC,所以∠EBF即是二面角E-BC-N的平面角.△EB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EBF=45°,
故④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综上所述,正确的命题个数为3个,故选C.]

2.如图所示,M,N是直角梯形ABCD两腰的中点,DE⊥AB于点E.现将△ADE沿DE折起,使二面角A-DE-B为45°,此时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恰为点B,则M,N的连线与AE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  )
A.45°   B.90°   C.135°   D.18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题意知△A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CD=1,则BE=1,AB=1,AE=.
设BC=DE=2a,则E(0,0,0),A(1,0,1),
N(1,a,0),D(0,2a,0),M,
所以==(-1,0,-1),
所以=·(-1,0,-1)=0.故⊥,
从而MN与AE所成的角为90°.故选B.]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3.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AD=3,AA1=4,P是侧面BCC1B1内(包含边界)的动点,且AP⊥BD1.记AP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为θ,则tan θ的最大值为(  )
A. B.
C.2 D.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以D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图略).设P(a,3,c)(0≤a≤3,0≤c≤4),则A(3,0,0),B(3,3,0),D1(0,0,4),=(a-3,3,c),=(-3,-3,4),平面BCC1B1的一个法向量为n=(0,1,0).∵AP⊥BD1,∴=-3(a-3)-9+4c=0,解得c=a,∴=.∵AP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为θ,∴sin θ=|cos 〈,n〉|===,∵(-6)2-4××18<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当a=时,sin θ取得最大值,此时cos θ==,∴tan θ的最大值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4.已知梯形CEPD如图(1)所示,其中PD=8,CE=6,A为线段PD的中点,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现沿AB进行折叠,使得平面PABE⊥平面ABCD,得到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已知当点F满足=λ时,平面DEF⊥平面PCE,则λ的值为(  )
A. B.
C. D.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由题意,可构建以A为原点,射线AB,AD,AP为x,y,z轴正方向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4,4,0),D(0,4,0),E(4,0,2),P(0,0,4),F(4λ,0,0),
则=(4,0,-2),=(4,4,-4),=(4(λ-1),0,-2),=(4,
-4,2).
若m=(x,y,z)是平面DEF一个法向量,
则 可得m=为平面DEF的一个法向量,
若n=(a,b,c)是平面PCE一个法向量,
则可得n=(1,1,2),
∴由平面DEF⊥平面PCE,有+4=0,解得λ=.故选D.]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5.如图所示,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A1=2,AB=BC=1,动点P,Q分别在线段C1D,AC上,则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0,0),C(0,1,0),C1(0,1,2).设点P的坐标为(0,λ,2λ),λ∈[0,1],点Q的坐标为(1-μ,μ,0),μ∈[0,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则PQ=

=,
当且仅当λ=,μ=时,
线段PQ的长度取得最小值,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二、填空题
6.如图(1),在等腰△ABC中,∠A=90°,BC=6,D,E分别是 AC,AB上的点,CD=BE=,O为BC的中点.将△ADE沿DE折起,得到如图(2)所示的四棱锥A′-BCDE.若A′O⊥平面BCDE,则A′D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过D作线段BC的垂线,垂足为F(图略),则DF⊥平面A′BC,所以∠DA′F为A′D与平面A′BC所成角,又因为DF==1,A′D=AD=2,
所以sin ∠DA′F===.]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7.设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在棱C1C上滑动,则点B1到平面BMD1的距离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 
a [如图所示,以D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1(0,0,a),B(a,a,0),B1(a,a,a).设M(0,a,b)(0≤b≤a),则=(0,0,a),=(-a,0,b),=(-a,-a,a),设平面BMD1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
即令x=b,则y=a-b,
z=a,得n=(b,a-b,a),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点B1到平面BMD1的距离为d===,当b=a时,d取最大值,即dmax=a.]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8.已知梯形ABCD和矩形CDEF.在平面图形中,AB=AD=DE=CD=1,CD⊥AE.现将矩形CDEF沿CD进行如图所示的翻折,满足平面ABCD垂直于平面CDEF.设=2=μ,若AP∥平面DBN,则实数μ的值为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3
3 [易得CD⊥DE,CD⊥DA,又平面ABCD⊥平面CDEF,平面ABCD∩平面CDEF=CD,
又AD 平面ABCD,则AD⊥平面CDEF,
又DE 平面CDEF,则AD⊥DE,以D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B(1,1,0),A,E,C.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又=====,
同理可得====,
设平面DBN的一个法向量为n=,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令y=1,则n=(-1,1,-4)为平面DBN的一个法向量,
又==,
又AP∥平面DBN,则·n==0,解得μ=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三、解答题
9.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AF=t,M是线段EF的中点.
(1)求证:AM∥平面BDE;
(2)若t=1,求平面ADF与平面BDF所成角;
(3)若线段AC上总存在一点P,使得PF⊥BE,求t的最大值.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解] (1)证明:设AC∩BD=O,连接EO,
因为矩形ACEF中M是线段EF的中点,O是线段AC的中点,
所以EM∥AO,EM=AO,所以OAME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M∥EO,
又AM 平面BDE,EO 平面BDE,
所以AM∥平面BDE.
(2)由题意,正方形ABCD和矩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因为平面ABCD∩平面ACEF=CA,EC⊥AC,
所以EC⊥平面ABCD,
所以以CD为x轴,CB为y轴,CE为z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若t=1,则B,D,F,
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可知平面ADF的一个法向量为n=,
设平面BDF的一个法向量为m=,
则由可知
不妨令x=1,则y=1,z=-,
即m=为平面BDF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ADF与平面BDF所成角为θ,
因为θ为锐角,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所以cos θ===,
所以平面ADF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为.
(3)A,C,E,F(,t),则=,
因为点P在线段AC上,设=λ,其中λ∈[0,1],
则=(λ,λ,0),从而P点坐标为(λ,λ,0),
于是=,而=,
则由PF⊥BE可知=0,即-2+t2=0,所以t2=2≤2,解得t≤,故t的最大值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