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9 第五单元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9 第五单元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09:33:21

文档简介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货币的演变及近代以来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历程。
1.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货币经历了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经了秦汉时期统一币制、宋元时期发行纸币和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三个重要阶段,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近现代货币制度不断发展,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四个阶段——1816—1914年的国际金本位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金融体系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联系加强的特点。 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从租赋制到租庸调制、从两税法到摊丁入亩两次变革,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关税制度经历了从晚清丧失关税自主权到民国时期争取关税自主权,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关税自主权三个阶段,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第二子目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两个子目之间基本是并列关系。第一子目叙述的是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第二子目侧重介绍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讲述世界货币体系如何协调世界各国的货币关系,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一子目的内容贯穿古今,第二子目的内容从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起步,在时间范围上有所不同 1.中国货币的演变 (1)一个前提:商品交换的发展;(2)三种类型:贝币、金属币、纸币;(3)四个阶段: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以来 2.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 (1)一个基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2)两种货币:英镑和美元;(3)四个阶段:金本位制时期、多中心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浮动汇率制时期
任务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中国古代
(1)货币产生
①定义:作为固定充当__________的特殊商品。
②产生:是在________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
(2)先秦时期
①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____。
②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③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______。
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______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3)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4)思考:北宋时期货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6)明朝:自中期起,____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7)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近现代
晚清时 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中华民 国初期 以____为法定货币
国民党政 府时期 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②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③1948年国民党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先后发行______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
人民解放 战争时期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 成立后 ①______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②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1.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新钱,钱文“五铢”,重量与钱文对应,约合今3.33克。随后下令禁止地方官府和民间铸币,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五铢钱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2.法币改革
法币是1935年11月至1948年 8月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内流通的货币的名称。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
1.观察教材P87《秦朝统一货币示意图》,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货币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2.阅读教材P88“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古代货币演变的什么特点?
3.阅读教材P89“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币发行的主要原则。
战国时期的货币
材料 战国中后期,金属铸币几乎占据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地位。战国时期的货币可分为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圜钱四大体系,具体种类多达数百种。货币流通区域也发生了变化(如表所示)。
布币 不仅在韩、赵、魏等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刀币 不仅在齐、燕流通,在赵国也大量使用
蚁鼻钱 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
圜钱 秦国的圜钱,在齐、燕、魏、赵等国也都通行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货币的新特点。
两宋的货币
材料 两宋的币制以钱为主,白银地位日益重要,纸币产生并得到推行。在北宋,大抵开封府等十三路专用铜钱;成都府路等四路专用铁钱;陕府西路和河东路则铜铁钱兼用。宋钱分大小,一般都有小平钱和折二钱两种,往往另有折三折五和当十钱,南宋还有当百钱。宋朝才真正流行年号钱,差不多每改一次年号就铸一种钱,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兼之钱名有时称通宝,有时称元宝,有时一种钱兼有通宝和元宝。北宋钱文有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瘦金体。一般说来,每种钱至少有两种书体,有时有三种。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两宋货币发行的特点。
明朝白银货币化
材料 自洪武八年(1375年)推行钞法后,作为法定货币主币的宝钞大体上一直在贬值,实际上不能承担大宗交易所需的货币职能。明宣宗极力收钞,以布帛支给官俸,民间也用布帛交易。明英宗时,按洪武九年(1376年)旧制,“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其中的赋税折银,只是部分用于官俸。明孝宗时,大部分商税折银征收,武宗时的官俸以“银为主钱为辅”,世宗时,全部商税实现折银征收。至万历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摘编自周家明《论明代货币的运作——铜钱、宝钞与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明代货币运作模式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1.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演变规律 表现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形制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政局和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采用“通宝”“元宝”或“重宝”之类名称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北宋时,一些地区使用铁钱。铁钱笨重,携带不便,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2.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
②新航路开辟后,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③张居正改革中实行“一条鞭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④纸币容易伪造和贬值。
(2)影响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及城市的发展。
②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③对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的稳定。
④世界白银价格波动加大,客观上影响了国际关系及一些大国的兴衰。
任务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形成
背景 ①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________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确立 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特点 以____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崩溃
原因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银行倒闭,黄金储备锐减
过程 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后果 ①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②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____、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确立: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__________召开会议。
(3)目的: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立以____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4)思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
①积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消极: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6)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__________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7)趋势
①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②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在上升。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决定,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1.布雷顿森林体系
2.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
特里芬两难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研究后指出:为了满足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即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如果要保证美元币值稳定,美国就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顺差,这又将导致美元供应不足、国际清偿手段匮乏(“美元荒”)。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处于两难处境,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也称为“特里芬两难”。
阅读教材P91“学思之窗”,思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重要作用?
国际金本位制
材料 18—19世纪,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以及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比率流通的复本位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使用过。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采用金本位制。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纷纷效仿,以黄金为基准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个统一而松散的国际货币制度,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入输出,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汇率波动,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据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著《世界经济简史》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1816年英国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从“金本位的角度”说明它“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的理由。
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 现的基础示意图 布雷顿森林体系 构成示意图
——根据[美]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编制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的基础;从货币的角度,分析该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必要性: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2)契机: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国独霸。
(3)动力:美国企图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4)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
积极 影响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 影响 ①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②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1.货币是商业贸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2.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明朝中期以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3.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4.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确立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5.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1.(据选择性必修1 P87图片变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货币形制不一,比较著名的有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等。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彼此可以相互流通。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货币铸造技术的提高   B.商品经济的衰退
C.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 D.经济联系的加强
2.(据选择性必修1 P87“思考点”改编)云南“以贝为币”的历史悠久,古滇国专门用青铜铸造了珍贵的贮贝器,用以存放来自印度洋的贝壳。在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等遗址,也曾发掘出几百枚与云南几乎高度契合、同样来自印度洋的贝币。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国家认同普遍形成
B.贝币输入路径趋于一致
C.贝币信用凭证功能受重视
D.商代政治统治的范围扩大
3.(据选择性必修1 P88“历史纵横”改编)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以记载钱币重量为主。唐武德四年(621年)开铸“开元通宝”,铜钱上的铸字不再显示重量,并在之后的朝代逐渐形成铸印当时年号的惯例。这一变化(  )
A.体现了货币符号化的发展
B.促进了唐初经济的恢复
C.反映了开元盛世局面出现
D.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4.(据选择性必修1 P88教材知识改编)如图中的纸币发行于1949年5月,是中国货币史上面额最大的纸币。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计算,这张纸币只能买到大约77粒大米。这一局面的形成反映了(  )
A.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
B.解放区的稳定被破坏
C.边疆的社会转型加速
D.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
5.(据选择性必修1 P90“历史纵横”改编)法国大革命以后,法郎作为法国标准货币流通,1法郎等于100生丁,1法郎银币,含银5克,同时发行20法郎金币,含金6.45161克。但由于金银比价在19世纪后期不断跳动,1876年法国废止5法郎银币的流通。此举(  )
A.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B.构建了以法郎为中心的货币集团
C.奠定了金本位制度的基础
D.体现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特征
6.(据选择性必修1 P91“学思之窗”改编)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35美元折合成1盎司黄金的比价非经美国政府同意不得改变,各国可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其他各国的货币直接与美元挂钩,汇率只能在上下各1%浮动,否则需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该制度(  )
A.利于稳定国际金融秩序
B.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坚持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D.导致美元取代黄金的地位
1/1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货币的演变及近代以来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历程。
1.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货币经历了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经了秦汉时期统一币制、宋元时期发行纸币和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三个重要阶段,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近现代货币制度不断发展,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四个阶段——1816—1914年的国际金本位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金融体系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联系加强的特点。 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从租赋制到租庸调制、从两税法到摊丁入亩两次变革,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关税制度经历了从晚清丧失关税自主权到民国时期争取关税自主权,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关税自主权三个阶段,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第二子目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两个子目之间基本是并列关系。第一子目叙述的是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第二子目侧重介绍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讲述世界货币体系如何协调世界各国的货币关系,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一子目的内容贯穿古今,第二子目的内容从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起步,在时间范围上有所不同 1.中国货币的演变 (1)一个前提:商品交换的发展;(2)三种类型:贝币、金属币、纸币;(3)四个阶段: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以来 2.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 (1)一个基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2)两种货币:英镑和美元;(3)四个阶段:金本位制时期、多中心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浮动汇率制时期
任务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中国古代
(1)货币产生
①定义: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产生: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
(2)先秦时期
①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②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③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3)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4)思考:北宋时期货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提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5)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6)明朝:自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7)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近现代
晚清时 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中华民 国初期 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国民党政 府时期 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②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③1948年国民党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先后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
人民解放 战争时期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 成立后 ①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②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1.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新钱,钱文“五铢”,重量与钱文对应,约合今3.33克。随后下令禁止地方官府和民间铸币,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五铢钱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2.法币改革
法币是1935年11月至1948年 8月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内流通的货币的名称。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
1.观察教材P87《秦朝统一货币示意图》,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货币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提示 原因:币制混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意义: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2.阅读教材P88“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古代货币演变的什么特点?
提示 钱文由重量向通宝、元宝等演变。
3.阅读教材P89“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币发行的主要原则。
提示 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
战国时期的货币
材料 战国中后期,金属铸币几乎占据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地位。战国时期的货币可分为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圜钱四大体系,具体种类多达数百种。货币流通区域也发生了变化(如表所示)。
布币 不仅在韩、赵、魏等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刀币 不仅在齐、燕流通,在赵国也大量使用
蚁鼻钱 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
圜钱 秦国的圜钱,在齐、燕、魏、赵等国也都通行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货币的新特点。
提示 金属铸币成为主要货币;形成四大货币体系;货币种类多样;货币流通区域扩大。
两宋的货币
材料 两宋的币制以钱为主,白银地位日益重要,纸币产生并得到推行。在北宋,大抵开封府等十三路专用铜钱;成都府路等四路专用铁钱;陕府西路和河东路则铜铁钱兼用。宋钱分大小,一般都有小平钱和折二钱两种,往往另有折三折五和当十钱,南宋还有当百钱。宋朝才真正流行年号钱,差不多每改一次年号就铸一种钱,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兼之钱名有时称通宝,有时称元宝,有时一种钱兼有通宝和元宝。北宋钱文有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瘦金体。一般说来,每种钱至少有两种书体,有时有三种。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两宋货币发行的特点。
提示 货币币材种类多,铜钱、铁钱、纸币、白银并用;货币的使用带地方色彩;铸钱单位众多;小平钱和大钱长期并存;年号钱流行,钱名不一;钱文书体多样。
明朝白银货币化
材料 自洪武八年(1375年)推行钞法后,作为法定货币主币的宝钞大体上一直在贬值,实际上不能承担大宗交易所需的货币职能。明宣宗极力收钞,以布帛支给官俸,民间也用布帛交易。明英宗时,按洪武九年(1376年)旧制,“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其中的赋税折银,只是部分用于官俸。明孝宗时,大部分商税折银征收,武宗时的官俸以“银为主钱为辅”,世宗时,全部商税实现折银征收。至万历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摘编自周家明《论明代货币的运作——铜钱、宝钞与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明代货币运作模式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提示 趋势:税收货币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化趋势增强。影响:迎合了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中外经济联系的增强;有利于减少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控制,促进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币制的混乱。
1.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演变规律 表现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形制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政局和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采用“通宝”“元宝”或“重宝”之类名称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北宋时,一些地区使用铁钱。铁钱笨重,携带不便,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2.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
②新航路开辟后,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③张居正改革中实行“一条鞭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④纸币容易伪造和贬值。
(2)影响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及城市的发展。
②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③对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的稳定。
④世界白银价格波动加大,客观上影响了国际关系及一些大国的兴衰。
任务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形成
背景 ①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确立 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特点 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崩溃
原因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银行倒闭,黄金储备锐减
过程 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后果 ①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②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确立: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3)目的: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4)思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5)影响
①积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消极: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6)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7)趋势
①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②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在上升。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决定,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1.布雷顿森林体系
2.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
特里芬两难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研究后指出:为了满足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即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如果要保证美元币值稳定,美国就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顺差,这又将导致美元供应不足、国际清偿手段匮乏(“美元荒”)。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处于两难处境,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也称为“特里芬两难”。
阅读教材P91“学思之窗”,思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重要作用?
提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等手段以稳定各国汇率,促进国际金融和各国贸易的平衡发展。
国际金本位制
材料 18—19世纪,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以及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比率流通的复本位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使用过。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采用金本位制。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纷纷效仿,以黄金为基准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个统一而松散的国际货币制度,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入输出,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汇率波动,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据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著《世界经济简史》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1816年英国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从“金本位的角度”说明它“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的理由。
提示 含义: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理由: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汇率波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 现的基础示意图 布雷顿森林体系 构成示意图
——根据[美]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编制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的基础;从货币的角度,分析该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提示 基础:二战后美国综合实力强大;美国拥有全世界近75%的黄金储备;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关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必要性: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2)契机: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国独霸。
(3)动力:美国企图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4)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
积极 影响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 影响 ①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②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1.货币是商业贸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2.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明朝中期以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3.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4.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确立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5.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1.(据选择性必修1 P87图片变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货币形制不一,比较著名的有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等。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彼此可以相互流通。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货币铸造技术的提高   B.商品经济的衰退
C.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 D.经济联系的加强
D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货币形制不一”“到战国时期……相互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兴盛,各诸侯国经济联系加强,故选D项;铸币技术提高与不同形制的货币互相流通无关,排除A项;货币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不同诸侯国货币的形制,没有明确具体的国家经济政策,排除C项。]
2.(据选择性必修1 P87“思考点”改编)云南“以贝为币”的历史悠久,古滇国专门用青铜铸造了珍贵的贮贝器,用以存放来自印度洋的贝壳。在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等遗址,也曾发掘出几百枚与云南几乎高度契合、同样来自印度洋的贝币。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国家认同普遍形成
B.贝币输入路径趋于一致
C.贝币信用凭证功能受重视
D.商代政治统治的范围扩大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出土了与云南几乎高度契合、同样来自印度洋的贝币,这说明当时在这些地区贝币是被广泛认可的,即贝币信用凭证功能受重视,C项正确;“早期国家认同普遍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得出四川、河南的贝币和云南的贝币的输入路径趋于一致,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贝币信用凭证功能受重视,与商代政治统治的范围无关,排除D项。]
3.(据选择性必修1 P88“历史纵横”改编)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以记载钱币重量为主。唐武德四年(621年)开铸“开元通宝”,铜钱上的铸字不再显示重量,并在之后的朝代逐渐形成铸印当时年号的惯例。这一变化(  )
A.体现了货币符号化的发展
B.促进了唐初经济的恢复
C.反映了开元盛世局面出现
D.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A [材料中变化是指铜钱上铸造的文字从标记重量到铸印年号,钱币进一步摆脱了贵金属计重计价的性质,反映了货币符号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关,A项正确,D项错误;货币铸印年号对恢复唐初经济的作用并不大,B项错误;“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在位前期,与材料时间“武德四年”(唐高祖在位时期)不符,C项错误。]
4.(据选择性必修1 P88教材知识改编)如图中的纸币发行于1949年5月,是中国货币史上面额最大的纸币。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计算,这张纸币只能买到大约77粒大米。这一局面的形成反映了(  )
A.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
B.解放区的稳定被破坏
C.边疆的社会转型加速
D.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
D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国民党政府发行大额纸币敛财,加速了经济的崩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而不是繁荣,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解放区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边疆的社会转型状况,排除C项。]
5.(据选择性必修1 P90“历史纵横”改编)法国大革命以后,法郎作为法国标准货币流通,1法郎等于100生丁,1法郎银币,含银5克,同时发行20法郎金币,含金6.45161克。但由于金银比价在19世纪后期不断跳动,1876年法国废止5法郎银币的流通。此举(  )
A.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B.构建了以法郎为中心的货币集团
C.奠定了金本位制度的基础
D.体现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特征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世纪后期,经济危机频发,金价不稳,法国货币政策的变化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构建以法郎为中心的货币集团,排除B项;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奠定了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当时国际储备货币为黄金,排除D项。]
6.(据选择性必修1 P91“学思之窗”改编)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35美元折合成1盎司黄金的比价非经美国政府同意不得改变,各国可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其他各国的货币直接与美元挂钩,汇率只能在上下各1%浮动,否则需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该制度(  )
A.利于稳定国际金融秩序
B.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坚持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D.导致美元取代黄金的地位
A [根据材料可知,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实行“双挂钩”,其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二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美元地位高于其他国家货币,“坚持了平等互利的原则”说法错误,排除C项;“美元取代黄金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15)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1.以下为商朝、战国和秦朝的部分货币。推动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青铜铸造技术的提升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多元一体思想的形成 D.国家统一的实现
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贝币到刀币、铲币再到半两钱,货币经历了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由杂乱形态向统一形态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货币也随之发生变化,B项正确;战国刀币、铲币和秦朝半两钱都为铜币,体现不出青铜铸造技术的提升,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与多元一体思想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战国时期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D项。]
2.汉文帝时,半两钱“无内外郭,背平素”,民间盗铸成风。武帝即位后,令“盗铸诸金钱罪皆死”,但收效甚微,乃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钱文严谨规矩,铸工精细。“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
A.加重了货币的流通成本
B.削弱了王国的经济基础
C.提高了铸币的技术水平
D.强化了盐铁官营的政策
C [由材料可知,汉文帝时期,由于半两钱铸造技艺简单,民间盗铸成风,而汉武帝时期由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增加了铸造难度,基本解决了民间盗铸问题,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提高了铸币的技术水平,故选C项;由“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可知,这指的是铸钱成本提高,而不是货币的流通成本提高,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官府打击民间盗铸行为所采取的措施,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铸钱之争,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了官府铸造钱币,与盐铁官营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3.据表推导,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史籍 内容
《新唐书·食货志》 贞元……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文献通考·钱币考》 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
A.飞钱乃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B.纸币是从汇兑蜕化而来的
C.纸币取代了铜钱成为主币
D.宋朝时允许民间发行货币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飞钱类似现代的汇票,并不是纸币,宋代“私为券,谓之交子”也不是纸币,“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后,交子才发展成为官方认可的纸币,故选B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A项;唐宋时期仍然以铜钱为主币,纸币只是作为辅币发行,排除C项;宋代不允许民间发行货币,货币由政府统一发行,排除D项。]
4.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这一变化(  )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重农政策废止
C.引起赋税制度变革
D.形成闭关自守局面
A [材料描述了从明初到清代货币制度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白银从禁止流通到成为大额交易通用货币和政府财政计算单位,白银的流通简化了交易过程,提高了交易效率,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明清时期重农政策并未被废止,排除B项;“引起赋税制度变革”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货币制度的变化,与“闭关自守”无关,排除D项。]
5.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进行法币改革。内容包括停止白银支付,实行白银国有,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行使完粮纳税和日常交易功能,对私藏偷漏白银者以危害民国罪进行惩治等。这一举措旨在(  )
A.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B.推动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奠定全国抗战的坚实物质基础
D.为建立一党专政做准备
A [根据题干时间“1935年”可知,此时中国正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国民党政府进行法币改革,通过发行法币,统一国内市场,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由此可知,这一举指旨在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故选A项;国民政府在1928年就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排除B项;“奠定全国抗战的坚实物质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为建立一党专政做准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把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截至1949年底,除了东北、西藏、新疆等地区外,人民币已基本占领全国市场。这一举措(  )
A.改变了原有的经济政策
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C.推动了解放区经济建设
D.消灭了非法投机活动
B [根据材料“华北人民政府宣告……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已基本占领全国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华东、西北三个地区货币的统一,为统一全国货币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政策的变革,排除A项;“解放区”这一空间限定与材料涉及的空间范围不符,排除C项;“消灭了非法投机活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金(币)本位制度,并开始铸造信用程度更高的“沙弗林金币”。1825年,英国要求其殖民地统一使用英镑,直到1917年为止的一百年间,沙弗林金币都维持稳定的含金量。英国此举(  )
A.增强了经济扩张的力度
B.解决了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
C.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推动了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英国实行金本位制,推动英镑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货币,这有利于增强英国经济扩张的力度,故选A项;金本位制不能完全避免货币币值波动,无法根本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排除B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英国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强迫其殖民地在经济上依附英国,而非推动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排除D项。]
8.1931年,英国联合各殖民地、自治领(加拿大除外)以及与英国在财政经济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成立英镑集团,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信贷和其他账务一律用英镑结算;等等。 英镑集团的成立(  )
A.延缓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B.体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C.加剧了世界金融领域的动荡
D.打击了殖民地民族独立浪潮
C [由“193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金本位制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英镑集团的成立加剧了世界金融领域的动荡,故选C项;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金本位制崩溃,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而英国构建英镑集团是在世界货币体系崩溃之后,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英镑集团成员国遍及世界多个地区,不符合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特点,排除B项;一战之后,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镑集团的成立并没有打击这一浪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布雷顿森林协议》明确固定汇率条件下货币的可兑换,同时又规定,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可以变更汇率和取消货币的可兑换。这(  )
A.彰显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
B.反映了国际收支失衡随时发生
C.助力战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
D.揭示了体系内在矛盾不可调和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协议》旨在通过固定汇率制和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机制来稳定国际汇率,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布雷顿森林协议》通过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既提供了稳定的汇率环境,又保留了在必要时调整汇率的灵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体现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收支失衡随时发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与“揭示了体系内在矛盾不可调和”无关,排除D项。]
10.1978年4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会《牙买加协议》正式生效,其主要内容是:确认浮动汇率制,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增加并调整会员国的基金份额;等等。这一协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B.外汇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C.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
D.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牙买加体系形成的原因是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渐瓦解,世界急需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故选D项;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1991年美苏冷战结束以后,排除A项;“外汇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经济上对世界影响不大,且与材料世界货币体系不符,排除C项。]
11.秦朝时期,黄金的货币单位为“溢”(即“镒”),这原本是战国时期六国的黄金衡制单位(秦国单位为“斤”“两”“铢”)。除此之外,楚国“郢爰”金版与金饼货币在秦汉时期仍在继续流通。这说明,秦朝(  )
A.统一货币的政策未能实施
B.延续了六国货币政策
C.衡制单位存在明显的缺陷
D.货币政策具有灵活性
D [由材料可知,秦朝黄金的货币单位“溢”(即“镒”)原本是战国时期的单位,秦朝仍然使用,同时楚国的“郢爰”金版和金饼货币也在秦汉时期继续流通,这说明秦国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完全废除六国的货币和衡制单位,而是采取了一种相对灵活的政策,故选D项;秦朝实施了统一货币的政策,排除A项;秦汉时期允许原东方六国货币在一定范围内流通,不等于“延续了六国货币政策”,B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衡制单位的弊端,而是强调战国时期的货币单位以及楚国“郢爰”金版与金饼货币在秦汉时期仍在流通,排除C项。]
12.汉初,朝廷允许民间铸币,并对钱币重量作出了严格规定。汉文帝时期,民间铸币数量猛增,尤其是吴国,因境内铜矿丰富,所铸钱币“富埒天子”。大夫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这反映出汉初(  )
A.统治秩序存在隐患
B.中央财政收入得到保障
C.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D.“与民休息”政策效果突出
A [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允许民间铸币。吴国因其境内拥有丰富的铜矿,所铸钱币量猛增,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大夫邓通也因为掌握铸币权而财力超过王侯。这反映出汉初统治秩序存在隐患,故选A项;民间大量铸币实际上减少了中央政府的铸币收入,排除B项;汉初,商人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与民休息”政策,且该政策主要是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经济,与铸币权分散可能带来的经济隐患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3.考古发现,不仅宋朝使用宋币,辽、夏、金朝以及大理出土的钱币也主要是宋币。辽朝所铸钱币皆仿中原地区的圆形方孔钱,上铸汉字年号加“通宝”或“元宝”,且本朝所铸钱币流通较少。西夏钱币的形制、大小皆仿中原王朝,出土的钱币也多数是宋钱。这显示当时(  )
A.民族间交往交流程度加深
B.少数民族政权铸币水平低
C.中原王朝的经济主体地位
D.宋朝垄断了边境榷场贸易
C [根据材料可知,辽、夏、金朝以及大理等政权出土的钱币主要是宋币,辽、西夏自铸的钱币也是仿中原王朝形制,由此可知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使用的钱币以宋币为主,这反映了中原王朝的经济主体地位,故选C项;“民族间交往交流程度加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可以自行铸币,所铸货币与中原王朝货币形制类似,铸币水平并不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境榷场是政府管控的互市贸易场所,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宋朝并没有垄断边境榷场贸易,排除D项。]
14.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该套人民币主题思想极为鲜明,其正面与背面选取的图案如下表所示。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  )
面额 正面图案 背面图案
1元 女拖拉机手 天山放牧
2元 车床工人 石油矿井
5元 炼钢工人 露天煤矿
10元 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 天安门
A.反映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时代精神
B.形成了多品种、多系列的人民币体系
C.凸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D.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气象
D [材料中“女拖拉机手”“车床工人”“炼钢工人”“石油矿井”“露天煤矿”体现的是新中国工矿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风采,“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体现的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由此可见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气象,故选D项;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第三套人民币,并不能体现多品种、多系列的人民币体系,排除B项;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排除C项。]
15.随着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然而,随着这一体系的运作,其越来越受到包括法国总统戴高乐等各国领导人的质疑,也遭到了许多成员国的诟病。受到“诟病”主要是因为(  )
A.美元借此成为世界货币
B.该体系危及世界各国利益
C.成员国让渡了部分主权
D.资本主义三足鼎立的形成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和黄金的固定汇率,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各国为了参与世界贸易只能将本国的黄金运到美国兑换美元,让渡了部分经济主权,故选C项;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危及各国经济主权,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便利了世界各国贸易的开展,符合当时各国的利益需求,排除B项;材料与“资本主义三足鼎立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16.(2024·河北卷·T16)1961年,美国为解决国际收支问题,迫使西德与之达成协议,由西德增加从美国购进武器的数量,并使用美国在西欧的供应线、仓库和维修设备,直到足以抵偿1961年和1962年美国驻军西德所需的美元费用。美国与其他北约国家也进行了类似的谈判。这主要反映出(  )
A.美苏关系相对缓和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D.美国竭力维护经济霸主地位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国际收支困境、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等,美国迫使西德等北约盟国承担更多费用,以竭力维护自身经济霸主地位,故选D项;“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1991年两极格局解体后,排除B项;“西方阵营逐渐分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战争年代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经过两年多准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该版纸币采用传统凹印技术,具有版纹深、墨层厚的优点;正面为汉字和数字面额,背面为蒙古文、维吾尔文、藏文面额,起到了“好看、好认、好算、好使”的效果。
第二套人民币纸币一览表
券别 图案 主色
正面 背面
壹分 汽车 国徽等 茶、米黄
贰分 飞机 国徽等 蓝、浅蓝
伍分 轮船 国徽等 墨绿、浅翠绿
壹角 拖拉机 国徽等 棕、黄、浅草绿
贰角 火车 国徽等 墨、绿、浅紫粉
伍角 水电站 国徽等 紫、浅紫、浅蓝
壹圓 天安门 国徽等 红、黄、粉紫红
贰圓 宝塔山 国徽等 深蓝、土黄、灰蓝
叁圓 井冈山 国徽等 深绿
伍圓 各民族大团结 国徽等 酱紫、橙黄
拾圓(后 工农像 国徽、多色牡丹等 黑
——摘编自孟建华《中国货币简史》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解读。(要求:判定发行时代,解读逻辑清晰、认识充分)(14分)
[解析]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信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的两年之后,我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由此可得出此时正值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其次,依据材料主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如正面图案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水电站为重工业的典型代表,反映此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史实。天安门广场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可进行国家庆典、人民集会、纪念表彰等多种活动,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岁月,也是中国革命圣地之一,井冈山位于江西省,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三处地点体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意在激励人民传承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投身国家建设。“各民族大团结”的图像,纸币的“正面为汉字”“背面为蒙古文、维吾尔文、藏文面额”说明其不仅有利于汉族使用,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使用,体现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工农像”强调工人和农民在我国的地位,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本版人民币最大面额最初为伍圓,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后来增加了拾圓面额,反映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对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本版人民币背面图案都有国徽,有利于凸显国家政权的权威性,加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 示例:
时代:“一五”计划时期(或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1分)
第二套人民币中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水电站等图案是国家正在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反映,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美好愿望;天安门、宝塔山、井冈山等图案是对革命精神的大力弘扬,反映了在建设时期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发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各民族大团结的图案反映了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建设国家;工农像反映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印刷技术、牡丹和颜色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货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本版人民币最大面额最初为五圓,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后来增加了拾圓面额,反映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货币铸造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本版人民币背面图案都有国徽,增强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观念。(11分)
总之,货币作为国家的象征、商品贸易的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时代发展状况的缩影。(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