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第二子目是“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两个子目之间大体为时间先后关系。第一子目叙述的是从秦汉到明清中国赋役制度的演进历程;第二子目叙述了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虽追溯关税起源,但基本讲的是近现代中国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发展。第二子目充分考虑到近现代中国的时代特点,所以在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上与古代不同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一个目的: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两次变革:从租赋制到租庸调制、从两税法 到“摊丁入亩”;(3)四个阶段: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2.关税与个人所得税 (1)一个特点:与国家主权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2)三个阶段:晚清丧失关税自主权、民国时期争取关税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关税自主权
任务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
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
人头税 ①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汉朝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等
徭役 ①思考:秦汉时期徭役中的更卒是如何规定的 提示: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②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③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2.隋唐时期
(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2)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①基础:均田制。
②思考: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提示: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3)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②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元时期
(1)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4.明清时期
明朝前期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朝后期 ①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条鞭法 ②思考:明朝时期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提示: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朝前期 ①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 ②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均田制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利益
(1)均田制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在均田制下,政府只是将手中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和部分官田进行分配,其推行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发展,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
(2)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即这一制度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
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1.阅读教材P93本课导言及图片《元朝纳粮彩绘壁画》,思考:这体现出农民和国家怎样的赋税关系?
提示 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2.阅读教材P94“史料阅读”,思考:唐朝租庸调制征税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庸”的实行有何意义?
提示 主要标准:以丁为本。
意义:“庸”的实施,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们的生活。
3.阅读教材P94图片《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思考: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提示 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汉代赋税制度
材料 汉代推行算赋、口赋、田租、算缗等赋税形式。其中“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汉高祖,贾人及奴婢加倍;汉惠帝时期,对民间女子15—30岁不嫁的加收5倍。“口赋”是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汉武帝,从3岁起征,至元帝时改为7岁。“田租”也称田赋,是以土地物产为征收对象的赋税,高祖时规定十五税一,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算缗”是财产税,征收的对象是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
——摘编自敖汀《中国古代赋税与人口增长》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赋税制度中体现的原则。
提示 重农抑商;以土地和人口为主要征收对象;轻徭薄赋。
清代的田赋
材料 康熙二十年的土地及田赋统计
地区 田地(亩) 税银(两) 税米麦(石)
全国总计 607 843 001 24 449 724 4 331 131
江南 44 800 647 4 137 854 3 327 849
江南占全国比例(%) 7.37 16.92 76.84
——据全汉昇《明清经济史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田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 主要问题:江南税负过重(南北税负不均衡)。
影响:江南农民贫困(影响江南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江南工商业发展(影响新经济因素成长);经济转型潜力不足。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资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被废除。
②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③征税方式:由实物逐渐向货币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⑤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原因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田亩为主,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赋役合并,赋税品种由繁到简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③商业税不断增加,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任务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
(1)含义、起源与发展
①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②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③发展: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直到1931年才开始取消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2)近代以来的发展与变革
时期 内容
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根据不平等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③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努力,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②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③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演变
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③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⑤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3)思考: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何作用?
提示: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一个国家完整的关税自主权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力: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独立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历程
1.阅读教材P96“历史纵横”,思考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作用。
提示 稳定政府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阅读教材P97“史料阅读”,思考:我国为什么直到1980年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提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个人收入受到种种限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20世纪20年代关税自主运动
材料 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剧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
——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提示 努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宣传关税主权的重要性;发动关税自主运动。
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为探索近代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所得税的演变
材料 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免征额800元。
2006年,免征额提高到1 600元,增加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规定。
2008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2 000元。
2011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3 500元。
2018年,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5 000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摘编自高凤勤《中国税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变化趋势: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高。
认识:改革开放深化,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使得起征点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个人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个人所得税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辩证认识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1)积极性
①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关税的控制,但减少了它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顺应、升华了民众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
③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2)局限性:“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仍未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个人所得税实施的意义
(1)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
(2)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税收事业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3)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2.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 3.中国古代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虽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1.(据选择性必修1 P94“史料阅读”改编)唐代中期,杜佑在其编纂的《通典》中描述某一制度说:“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兼出王公以下,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至十分之三收成的税率)唯一耳。”该制度的推行( )
A.以土地私有为前提 B.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C.以计口授田为基础 D.有利于人口的流动
C [根据材料“计丁定庸调及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时期的租庸调制,该制度以计口授田为基础(均田制),故选C项;租庸调制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土地,而非土地私有,排除A项;租庸调制的实施,相对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人口的流动,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 P94下方图片变式)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推行后,云南、安徽地区用“摊入地亩”的方式,按土地的亩数均摊丁银;广东、福建等地用“摊入地粮”的方式,按平均每石税粮均摊若干丁银;四川、浙江等地则按平均若干税粮或若干田亩承担一口丁银。这反映出( )
A.人头税尚未被彻底废除
B.实物税仍然广泛存在
C.商税成为财政收入基干
D.地方变相加征乱象丛生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清朝摊丁入亩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少地区采用按税粮分摊丁银的方式,仍旧缴纳实物,这反映出实物税仍广泛存在,故选B项;雍正帝即位后,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被废除,排除A项;商税成为财政收入基干强调的是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但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执行摊丁入亩的方式不同,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执行摊丁入亩的手段不同,未涉及在征税过程中地方私自向民众多征收赋税的表述,排除D项。]
3.(据选择性必修1 P95“历史纵横”改编)晚清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海关称为“洋关”,主要征收中外商人的进出口贸易税、船钞、洋药税等;原有清政府海关监督领导下的海关只保留了对民船贸易征税,被称为“常关”。这种海关双重制度( )
A.使海关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B.体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C.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浓厚
D.推动了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外籍税务司控制的海关(“洋关”)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清政府保留的“常关”则体现了封建统治的残留,这种海关双重制度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故选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海关工作效率的提升,且双重制度可能导致管理复杂降低效率,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海关制度的双重性,并未涉及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且海关制度的双重性并不会直接导致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
4.(据选择性必修1 P95—96教材知识改编)下表是1928—1931年中国关税收入增长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年份 关税收入(单位:亿元)
1928年 1.34
1929年 2.45
1930年 2.92
1931年 3.88
A.列强倾销商品导致关税收入激增
B.“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部分成效
C.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收效显著
D.经济大危机迫使列强放松侵华
B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关税自主权而发起的外交运动。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关税收入在几年间大幅增长,这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外交努力逐步收回关税自主权、提高关税税率有关,故选B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币制改革主要影响货币流通和物价稳定,并不能直接提升关税收入,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迫使列强放松侵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据选择性必修1 P96“学思之窗”改编)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但存在“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问题,1985年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这些调整(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需要
B.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统一全国关税制度
C.对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D.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A [根据材料“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的需要”“1985年……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及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对一些税则进行的修改,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需要,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统一全国关税制度,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关税,排除C项;1931年,中国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排除D项。]
6.(据选择性必修1 P97“史料阅读”改编)以下内容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8月31日修正)。据此可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 )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A.着眼于增加财政收入
B.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C.实现了个人收入增长
D.以完善经济结构为主要目的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B项;个人所得税着眼于调节收入分配,推进社会公平,而不是单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不能直接推动个人收入增长,排除C项;个人所得税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与完善经济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16)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及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据此可知,秦朝( )
A.法律严苛 B.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C.重农抑商 D.强调徭役不夺农时
D [材料“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意思是官吏不可在春夏时节安排百姓服徭役,并且强调不服从命令的相关官员要受到处罚,这充分说明秦朝强调徭役不夺农时,故选D项;处罚“二甲”说明秦朝法律并不严苛,排除A项;秦朝重法家轻儒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违农时,体现了重农,并未体现抑商,排除C项。]
2.汉朝土地税虽然只是“三十税一”,但是汉朝的口赋、算赋,以及各种更赋、徭役比较繁重。而且汉朝的税收,除土地税之外,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缴纳,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卖,换取货币。这一现象( )
A.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根据材料“但是汉朝的口赋……比较繁重”“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缴纳……换取货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将农产品出卖以换取货币来纳税可能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影响农民的利益,这些都不利于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故选D项;题干主要描述了汉朝赋税政策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并未直接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排除A项;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售以换取货币,并不意味着商人社会地位提升,排除B项;繁重的税赋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货币形式缴纳税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这也是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
3.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纳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标准开始由“税人”朝“税地”方向转变,实现了“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的效果。这一改革(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造成户籍制度的混乱
C.实行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A [根据“唐德宗”“780年”“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该赋税制度为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客观上减轻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项;根据“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可知,户籍制度并不混乱,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
4.司马光曾谈及北宋的某一制度:“凡州县诸般色役,并是上等有物力户人支当,其乡村下等人户除二税之外,更无大段差徭。自非大饥之岁,则温衣饱食,父子兄弟熙熙相乐。”这一表述反映出当时( )
A.一条鞭法得到支持
B.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完备
C.赋役制度相对公平
D.政治变革已经深入人心
C [根据材料“凡州县诸般色役,并是上等有物力户人支当”“其乡村下等人户除二税之外,更无大段差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等人户承担更多赋役,而乡村下等人户除基本税收外并无大量差徭,这反映出当时的赋税和徭役根据民众的经济能力进行分配,显示出一种相对的公平性,故选C项;一条鞭法是明朝时期的赋税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了北宋赋役制度的分配情况,而不是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自非大饥之岁,则温衣饱食,父子兄弟熙熙相乐”强调北宋赋役制度的合理性,“政治变革已经深入人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元朝一改以往王朝仅对云南象征性征收土产的做法,在云南征收秋税和夏税,主要是粮税与矿课、酒课等实物税。另据《元史·食货二》记载,天历元年(1328年),云南行省纳金课184锭、纳银课735锭,所纳数量居全国之冠。由此可知( )
A.云南的赋税征收逐渐制度化
B.元朝彻底消除云南地区地方割据的隐患
C.云南成为元朝主要赋税基地
D.元朝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D [元朝在云南征收与内地相似的税种(秋税、夏税、实物税等),且税收数量较高,这表明元朝对云南的管理与内地趋于一致,体现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向,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提及赋税征收的演变过程,仅描述了税收的种类和数量,排除A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虽然云南纳金银数量居全国之冠,但题目中并未明确表明云南是元朝的主要赋税基地,排除C项。]
6.在记载清朝政务管理的官方文献《清实录》中,顺康雍三朝“人丁”一词平均每年出现2至3次,乾隆朝为年均1次;其后各朝平均每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出现1次,如光绪朝历时34年,仅使用过9次。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政治腐败忽视户籍管理
B.人丁不足引发社会混乱
C.实录记载脱离实际情况
D.国家赋役制度变革所致
D [根据材料“顺康雍三朝‘人丁’一词平均每年出现2至3次”“其后各朝平均每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出现1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以后,随着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的改革,人丁不再是赋税征收的主要依据,因此“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的使用频率显著下降,这表明“人丁”一词使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赋役制度变革,故选D项;“人丁”一词出现频率减少并不等于政府政治腐败忽视户籍管理,排除A项;若人丁不足引发社会混乱,政府反而会更加关注“人丁”问题,使用这一词汇的频率应该增加,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供任何证据来支持《清实录》的记载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排除C项。]
7.下面为清朝同治至宣统年间洋关(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通商口岸设立的海关)收入情况统计图(单位:两)。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得到了缓解
C.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D.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1861—1909年,清政府在通商口岸设置的海关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进出口货物总量在不断提高,意味着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题干并未将海关税收与国内其他税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海关税收增加,与清政府统治危机无关,排除B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8.1904年7月,长沙开埠,设长沙关于西门外,英国人夏立士为首任税务司。从国民政府执政到1947年长沙关裁撤的20年间,长沙关轮换了15任税务司(包括代理税务司),由华人担任的只有5人,其中有3人还是代理税务司,加起来的任职时间仅为3个多月。这( )
A.表明我国开始失去自主调整关税税率的权力
B.反映了近代中国海关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
C.说明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D.为新中国海关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
B [由材料可知,从国民政府执政到1947年长沙关裁撤的20年间,长沙关轮换了15任税务司(包括代理税务司),华人加起来的任职时间仅为3个多月,说明长沙关被外国列强控制,反映了近代中国海关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故选B项;我国开始失去自主调整关税税率的权力的标志是《南京条约》的签订,排除A项;海关税务司掌握海关的管理权,长期由外国人来担任,是海关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的表现,而不是凸显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的近代中国海关管理体制并不能为新中国海关人事管理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排除D项。]
9.下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酒、卷烟 丝绸、人造丝织物 火柴、陶瓷器 毛织品、砂糖 机械、动力机、车辆
50% 45% 40% 35% 5%至7.5%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
B.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
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提高了中国商品竞争力
C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日用消费品进口税率较高,这有利于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属于生产资料的机械、动力机等进口税率较低,这有利于中国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故选C项;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国内经济,并非以抵制西方商品倾销为目的,排除A项;关税改革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的不利境地,但在当时中国国力贫弱的状况下,并没有扭转外贸逆差,排除B项;进口关税税率提高并不会提高中国商品竞争力,排除D项。]
10.下面为我国1986年个人调节税中新增应税项目表。表中信息表明了( )
新增应税项目
1 承包、转包收入
2 私营企业投资者工资收入
3 投稿翻译所得收入
4 劳务报酬收入增加八项:化验、测试、办学、录音、录像、展览、咨询、介绍服务所得
A.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B.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C.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
D.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B [根据材料“承包、转包收入”“劳务报酬收入增加八项:化验、测试、办学、录音、录像、展览、咨询、介绍服务所得”等可知,新增的税种都与商品、市场有关系,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于税制改革的要求,故选B项;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排除D项。]
11.下表分别为秦、汉时期关于“入顷(按顷征收)刍稾(草和秸秆,牲畜的饲料,多用于喂养战马)”的规定。由此可知( )
《睡虎地秦简》 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未垦的可耕地),(每)顷入刍三石、稾二石……入刍稾,相输度(称量)……
《张家山汉简》 入顷刍稾,(每)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每)顷入二石;稾皆二石……收入刍稾,县各度一岁用刍稾,足其县用,其余令(每)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
A.汉朝农民赋税负担较为沉重
B.汉朝农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C.汉初统治者放弃了耕战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左右赋税征收方式
B [秦朝时期,按顷征收草和秸秆(刍稾),数量固定,与土地是否开垦无关;汉朝时期,根据土地质量(如上郡地恶,征收量减少)调整征收数量,且汉朝允许用货币代替部分刍稾的缴纳,这表明农民需要与市场进行交易以获取货币,从而加强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汉朝农民的赋税负担是否沉重,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汉初统治者放弃了耕战政策,且从征收刍稾(多用于喂养战马)来看,耕战政策仍在继续,排除C项;汉朝允许用货币代替部分实物缴纳不能直接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左右赋税征收方式,赋税征收方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调整、经济需求等,排除D项。]
12.(2024·重庆卷·T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齐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年)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C [根据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免除田税,由此可以看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关于奴婢授田和承担赋役的规定变化,不能得出“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这并不能说明北齐奴婢不再授田,只是对授田后不承担赋役的情况做出规定,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隋代废除定额租调,排除D项。]
13.(2024·广东卷·T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为确定户等以征税,湖州刺史不得不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故选A项;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题目没有涉及两税法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14.(2024·安徽卷·T5)
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B [表格展示了明代东南地区四个县在不同年份的赋役总额、役银分摊前后的丁银和田赋数量,在役银分摊后,丁银(即按人口征收的税)普遍减少,而田赋(即按土地征收的税)则相应增加,这意味着人口税负担降低,这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故选B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役银分摊后,丁银普遍减少,而非增加,排除A项;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税(田赋)和人口税(丁银)的变化,并未直接涉及商业税或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役银分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调整税收结构,使税收更多地依赖于土地而非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强化,排除D项。]
15.下面为《天津条约》签订前后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水准对照表(单位:%)。税率的这一演变( )
货物名称 单位 1843年 进口税率 1858年 进口税率 1858年较 1843年进 口税率减少
棉花 担 6.54 5.72 12.54
斜纹布 匹 7.89 5.05 35.99
印花布 匹 14.25 4.98 65.05
棉纱 担 6.94 4.86 27.97
A.压缩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
B.削弱了清政府对外贸易优势
C.加深了列强对华的剥削程度
D.减少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开支
C [根据材料表格中从1843年到1858年进口税率减少的数额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进一步降低中国进口税率,这便利了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导致西方进一步加深对华经济剥削,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压缩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排除A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渐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清政府对外贸易优势逐渐丧失,排除B项;进口税率的变化不会直接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开支,排除D项。]
1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消了计划经济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为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D.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D [根据材料“1980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及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这主要是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此时国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且国企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排除A项;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了调节社会收入水平,排除B项;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南京条约》中文本第十款规定: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现代汉语当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据此,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关税则例即可,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
《南京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奉道光帝谕旨,耆英给璞鼎查发出一份照会,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试图挽回一些“天朝”的利益。但从中我们找不到能挽回利益之处,反潜藏着对中国利益的极大损害。如《南京条约》对司法管辖权问题本无任何规定,耆英却将治外法权主动拱手予英方;再如本属清朝可自行决定的关税问题,耆英却拿去与英方交涉,璞鼎查明知耆英此举违反了《南京条约》,但他没有正面拒绝,反诱之谈判。谈判的结果,与英方议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将26类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但并无明文规定以后税率的变更要与英国协商。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第二款称:“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英方也获得了这一权利。
——改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的过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的影响。(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各通商口岸‘……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本属清朝可自行决定的关税问题……但他没有正面拒绝,反诱之谈判”“‘五口通商章程’,将26类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但并无明文规定以后税率的变更要与英国协商”“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英方也获得了这一权利”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清政府、民族工业等角度分析可得出,便利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清政府入超不断增长,影响财政收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举步维艰。
[答案] (1)《南京条约》规定“秉公明定关税”,且关税则例的制定权和公布权属于清政府;之后,清政府将本属可自行决定的关税问题拿去与英方交涉,被英方引诱谈判;“五口通商章程”使清政府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但无明文规定;中美《望厦条约》以条约形式确认了“协定关税”;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英方也获得了这一权利。(6分)
(2)便利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清政府入超不断增长,影响财政收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举步维艰。(6分)
1/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第二子目是“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两个子目之间大体为时间先后关系。第一子目叙述的是从秦汉到明清中国赋役制度的演进历程;第二子目叙述了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虽追溯关税起源,但基本讲的是近现代中国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发展。第二子目充分考虑到近现代中国的时代特点,所以在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上与古代不同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一个目的: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两次变革:从租赋制到租庸调制、从两税法 到“摊丁入亩”;(3)四个阶段: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2.关税与个人所得税 (1)一个特点:与国家主权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2)三个阶段:晚清丧失关税自主权、民国时期争取关税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关税自主权
任务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
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
人头税 ①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②汉朝人头税分____、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汉朝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等
徭役 ①思考:秦汉时期徭役中的更卒是如何规定的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____,役期一般是两年 ③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2.隋唐时期
(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______________。
(2)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①基础:______。
②思考: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朝中期以后:实行______。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②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____,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元时期
(1)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______,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4.明清时期
明朝前期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
明朝后期 ①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条鞭法 ②思考:明朝时期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________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朝前期 ①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 ②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均田制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利益
(1)均田制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在均田制下,政府只是将手中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和部分官田进行分配,其推行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发展,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
(2)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即这一制度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
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1.阅读教材P93本课导言及图片《元朝纳粮彩绘壁画》,思考:这体现出农民和国家怎样的赋税关系?
2.阅读教材P94“史料阅读”,思考:唐朝租庸调制征税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庸”的实行有何意义?
3.阅读教材P94图片《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思考: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汉代赋税制度
材料 汉代推行算赋、口赋、田租、算缗等赋税形式。其中“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汉高祖,贾人及奴婢加倍;汉惠帝时期,对民间女子15—30岁不嫁的加收5倍。“口赋”是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汉武帝,从3岁起征,至元帝时改为7岁。“田租”也称田赋,是以土地物产为征收对象的赋税,高祖时规定十五税一,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算缗”是财产税,征收的对象是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
——摘编自敖汀《中国古代赋税与人口增长》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赋税制度中体现的原则。
清代的田赋
材料 康熙二十年(1618年)的土地及田赋统计
地区 田地(亩) 税银(两) 税米麦(石)
全国总计 607 843 001 24 449 724 4 331 131
江南 44 800 647 4 137 854 3 327 849
江南占全国比例(%) 7.37 16.92 76.84
——据全汉昇《明清经济史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田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影响。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资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被废除。
②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③征税方式:由实物逐渐向货币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⑤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原因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田亩为主,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赋役合并,赋税品种由繁到简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③商业税不断增加,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任务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
(1)含义、起源与发展
①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②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③发展: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直到1931年才开始取消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2)近代以来的发展与变革
时期 内容
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根据不平等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______暂行条例》 ③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________”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努力,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②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③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演变
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②1914年,________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③1936年,________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⑤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3)思考: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何作用?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一个国家完整的关税自主权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力: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独立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历程
1.阅读教材P96“历史纵横”,思考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作用。
2.阅读教材P97“史料阅读”,思考:我国为什么直到1980年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20世纪20年代关税自主运动
材料 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剧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
——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个人所得税的演变
材料 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免征额800元。
2006年,免征额提高到1 600元,增加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规定。
2008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2 000元。
2011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3 500元。
2018年,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5 000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摘编自高凤勤《中国税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辩证认识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1)积极性
①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关税的控制,但减少了它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顺应、升华了民众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
③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2)局限性:“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仍未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个人所得税实施的意义
(1)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
(2)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税收事业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3)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2.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 3.中国古代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虽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1.(据选择性必修1 P94“史料阅读”改编)唐代中期,杜佑在其编纂的《通典》中描述某一制度说:“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兼出王公以下,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唯一耳。”该制度的推行( )
A.以土地私有为前提 B.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C.以计口授田为基础 D.有利于人口的流动
2.(据选择性必修1 P94下方图片变式)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推行后,云南、安徽地区用“摊入地亩”的方式,按土地的亩数均摊丁银;广东、福建等地用“摊入地粮”的方式,按平均每石税粮均摊若干丁银;四川、浙江等地则按平均若干税粮或若干田亩承担一口丁银。这反映出( )
A.人头税尚未被彻底废除
B.实物税仍然广泛存在
C.商税成为财政收入基干
D.地方变相加征乱象丛生
3.(据选择性必修1 P95“历史纵横”改编)晚清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海关称为“洋关”,主要征收中外商人的进出口贸易税、船钞、洋药税等;原有清政府海关监督领导下的海关只保留了对民船贸易征税,被称为“常关”。这种海关双重制度( )
A.使海关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B.体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C.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浓厚
D.推动了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4.(据选择性必修1 P95—96教材知识改编)下表是1928—1931年中国关税收入增长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年份 关税收入(单位:亿元)
1928年 1.34
1929年 2.45
1930年 2.92
1931年 3.88
A.列强倾销商品导致关税收入激增
B.“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部分成效
C.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收效显著
D.经济大危机迫使列强放松侵华
5.(据选择性必修1 P96“学思之窗”改编)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但存在“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问题,1985年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这些调整(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需要
B.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统一全国关税制度
C.对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D.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6.(据选择性必修1 P97“史料阅读”改编)以下内容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8月31日修正)。据此可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 )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A.着眼于增加财政收入
B.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C.实现了个人收入增长
D.以完善经济结构为主要目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