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中外货币的演进
中国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商至秦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世界货币体系经历过金本位制时期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深度思考]
1.中国
(1)商至秦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元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清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民国时期
①民间初以银元为法定货币,后国民党政府又发行法币、金圆券、银圆券。
②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5)新中国时期:迄今先后发行5套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货币体系。
2.世界
(1)金本位制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①确立:1944年7月,美国等国家召开会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向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可从其改革的原因及启示两大方面进行认识,原因可分为根本原因、主要目的、具体原因。
[深度思考]
1.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具体原因:__________________(如一条鞭法);__________________(如北魏的租调制与均田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2.启示
(1)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均田制、“摊丁入亩”等)。
(3)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政权兴衰、社会是否安定的政治问题(如“摊丁入亩”)。
1/1主题一 中外货币的演进
中国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商至秦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世界货币体系经历过金本位制时期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深度思考]
1.中国
(1)商至秦时期:商朝开始出现铜铸币,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2)宋元时期: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
(3)明清时期:明朝时铜钱、纸币并行,自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兼用铜钱。
(4)民国时期
①民间初以银元为法定货币,后国民党政府又发行法币、金圆券、银圆券。
②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5)新中国时期:迄今先后发行5套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货币体系。
2.世界
(1)金本位制时期:19世纪上半期逐渐形成,以英镑为中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导致其崩溃。
(2)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①确立:1944年7月,美国等国家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走向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可从其改革的原因及启示两大方面进行认识,原因可分为根本原因、主要目的、具体原因。
[深度思考]
1.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初税亩”的出现)。
(2)主要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地主阶级与封建国家争利的问题,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如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具体原因: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一条鞭法);适应土地制度的变革(如北魏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统治阶级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2.启示
(1)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人与人的关系)。
(2)中国古代历朝政府都非常重视赋役制度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尊重社会实际,与时俱进是统治者制定和实施赋役制度的基本依据(如均田制、“摊丁入亩”等)。
(3)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政权兴衰、社会是否安定的政治问题(如“摊丁入亩”)。
(第一~五单元)
总分:10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3分,20题13分)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后,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趋于合理
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认知分歧
C.郡县制度削弱了皇帝的权力
D.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
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和汉初的统治者在地方治理方式上存在明显分歧。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全面推行郡县制;而汉初则因为“子弟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所以大封同姓诸侯王。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对地方治理方式的认知分歧,故选B项;虽然材料提到了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和汉初大封同姓诸侯王两种不同的地方治理方式,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排除A项;郡县制的推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C项;虽然汉初大封同姓诸侯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拱卫王室、安定天下的作用,但是分封制在后期也带来了诸侯王叛乱等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排除D项。]
2.(2024·河北卷·T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C [“川”字在南北朝之前仅指“水道、河流”,但在《魏书》的地名如牛川、宁川、敕勒川中,“川”被赋予了鲜卑语中“荒野、荒滩草原”的含义。这种变化表明,随着民族交融,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使得汉字的意义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因此,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内涵,故选C项;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并未直接缩小南北经济文化差异,排除A项;题目仅仅描述了“川”字在民族交融中词义的变化,没有涉及统一基础,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文学题材的拓展,排除D项。]
3.(2024·6月浙江卷·T3)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 )
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
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权力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
A [根据材料可知,从汉朝的刺史巡视对象“从地方主官到流内品官”到唐朝的御史与诸使巡视对象“从流内品官到内外官吏”,监察官员不仅巡视地方官员,还巡视九品之外的流外官员,显示出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故选A项;材料中的监察机构的职责不仅限于巡视地方官吏,还包括“内外官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并非地方行政权力强化,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在于监察制度的演变,并未涉及决策、执行等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
4.唐初,统治者采取了不征收“关市之征”和交易税、制定规范交易秩序的法规、对日常生活用品不实行禁榷政策等措施,但商人所纳基本赋税仍远远高于百姓。这些举措的立足点是( )
A.满足社会民生需求 B.维护封建经济秩序
C.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D.稳定农业赋役体制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而商业则相对受到限制,在减轻商业税负的同时保持商人较高的基本赋税,可以防止商业过度发展影响农业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抑制商业不利于民生日用百货贸易,不利于满足社会民生需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商业税,未涉及农业税,排除D项。]
5.(2024·6月浙江卷·T4)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雍正十年(1732年)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儒学开始渗透基层
B.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
C.边疆局势日趋稳固
D.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
B [根据材料“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清朝……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可知,明清时期,注重向儿童宣讲圣谕并以儒家思想教育儿童,这表明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故选B项;宋朝时期,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社会教化尤其是对儿童的教化,未涉及边疆局势,排除C项;《圣谕广训》是乡约宣讲的内容,但不涉及法律,也未体现乡约与法律的合流,排除D项。]
6.从1901年起,清朝统治者开始推行“新政”,有历史学者认为,“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其主要理由是“新政”( )
A.建立起西方代议体系
B.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
C.否定了中央集权制度
D.全面推行现代教育的新体制
B [根据材料“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在经济政策、法律、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故选B项;清末新政中虽然有尝试立宪,但仅是表面的模仿,未深入社会各层面,排除A项;虽然新政中涉及政治制度变革,但清政府对地方仍保持控制,地方自治权有限,排除C项;清末新政时期虽然推行新式教育,但受到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限制及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并未形成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排除D项。]
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考试是非国民党员成为公务员的重要途径,但无论哪一类别的考试,一律以国民党党义为必考科目,不及格者,取消再试资格,无论才学多高一律不予录用。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B.适应了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需要
C.使文官考试制度走向规范
D.成为国民党走上宪政的重要手段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非国民党员成为公务员必须通过以国民党党义为必考科目的考试,不及格者,取消再试资格,无论才学多高一律不予录用,这说明当时的公务员考试是为国民党独裁统治选拔人才的,适应了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需要,故选B项;由“一律以国民党党义为必考科目”“无论才学多高一律不予录用”可知,这种做法提高了公务员对国民党党义的熟悉程度,并未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有关文官考试制度的规范问题,而是强调考试内容服务于国民党独裁统治,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属于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并未真正实行过宪政,排除D项。]
8.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反映出(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建立
B.民族自决成为基本民族政策
C.新兴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D.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D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有关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的规定是中国共产党对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为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提供了借鉴,故选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自决一般指国际上被压迫民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有根据自己的选择确定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适用范围不同,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战时期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不属于新兴人民政权,排除C项。]
9.下图是画家王角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作品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
A.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
B.新型政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C.人民民主原则的贯彻实施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的年画《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情况,这幅年画强调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人民民主原则贯彻实施的重要体现,故选C项;“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与年画内容不符,排除A项;年画内容强调的是普通公民的选举权,而不是政党之间的合作,排除B项;年画的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0.199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它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为准则。2020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合同法等其他法律条款收录其中。我国法律文件的调整( )
A.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兴起
B.反映了社会治理形势的严峻
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促进了法律体系核心的调整
C [从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到202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律文件的调整显然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需要,故选C项;“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兴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治理形势严峻通常指的是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增多、处理难度加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应对,然而题目中并没有提及任何与社会治理形势严峻直接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并未因这些法律文件的调整而发生改变,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仍然是宪法,排除D项。]
11.下图所示为1946—2004年《人民日报》中有关联合国三大类文章比例的统计情况。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变迁
B.由单边外交向多边外交转变
C.国家经济已跃居世界前列
D.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已消弭
A [根据材料可知,1946—2004年《人民日报》中有关联合国的文章中政治类文章比重下降,经济、环境、人权类文章比重上升,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从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的斗争者,逐渐转变为经济合作的参与者、国际事务的贡献者,故选A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且材料中不同类别文章比例变化不能体现由单边外交向多边外交转变,排除B项;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已跃居世界前列”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已消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英国学者帕克指出:古代雅典公民阶层始终限于上了一定岁数的男性,他们必须是在这个城市出生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在希腊人眼中,成为公民意味着是上天赋予的特权,其他的一切权利都在此基础上产生。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
A.践行精英政治的治理模式
B.民主政治具有排他性
C.妇女与成年男性矛盾尖锐
D.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B [材料明确指出,雅典公民阶层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如年龄、性别、出生地和财产,这显示了古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排他性,故选B项;虽然雅典的公民制度确实限制了参与政治的人数,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公民身份的排他性和特权性,而非强调治理模式,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了性别(男性)作为公民身份的一个条件,但并未提及妇女与成年男性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在于公民身份的排他性,而非公民权利的范围,排除D项。]
13.《西方法律史》中指出,与中世纪的日耳曼法不同,教会法并不把刑罚看作是一种复仇的满足,而看作是惩罚手段,是对被犯罪破坏了的上帝秩序的一种恢复,因而在施加刑罚时必须考虑对犯罪者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矫正。这说明教会法( )
A.发展和完善了日耳曼法
B.具有浓厚的原始非理性色彩
C.蕴含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利于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D [教会法强调对犯罪者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矫正,通过惩罚手段恢复被犯罪破坏的上帝秩序,这体现了教会不仅关注对犯罪者的惩罚,更关注对犯罪者内心的改变,从而加强了对信徒精神和道德层面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教会法对日耳曼法的发展和完善,而是强调教会法与日耳曼法的不同,排除A项;教会法关注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矫正,这体现了其理性的一面,而非原始非理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提及法律至上的原则,而是强调教会法对改变犯罪者内心的重视,排除C项。]
14.(2024·江苏卷·T12)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靡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D [根据材料可知,在维也纳会议期间,梅特涅通过安排各种娱乐活动,让多数参会代表沉迷其中,而少数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表明除少数强国外,其他国家的代表难以真正参与核心决策,少数大国或强国掌握着会议主导权,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故选D项;材料中的活动属于外交活动,并不能算外交礼仪范畴,排除A项;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是在一战后确立的,排除B项;梅特涅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分散其他参会代表的注意力,而不是说明其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视,排除C项。]
15.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的考试内容(含建议)均以测试文字、文案处理方面的素养为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并不受重视。这( )
A.主要基于促进就业的考量
B.缘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
C.与对事务官的要求相适应
D.导致英国工业化速度放缓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的考试内容重视文字和文案处理方面的素养,这说明当时的文官选拔更侧重于行政和文书技能,与事务官的职责紧密相关,故选C项;文官选拔并非为了促进就业,而是为了选拔合格的公务员,排除A项;职业教育针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培养人才,其发展状况与文官考试内容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文官制度的考试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会直接影响工业化进程,排除D项。]
16.(2024·全国新课标卷·T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A [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迫使英国不得不停止对埃及的军事进攻,说明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故选A项;题干所述美国大量抛售英镑最终迫使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进攻,说明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得到了美国方面的支持,且美国的支持是出于其全球霸权战略的考虑,而不是真正的支持,所以并不能据此得出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的结论,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后走向瓦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尚处于冷战的前期,西方大国间的盟友关系并未破裂,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西卷·T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宋为科举盛世,取士人数众多。南宋时期,士人受命选官往往“十余年不成一任”,时人有“寒士改官,视为再第”之叹。南宋立国江南,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择业更加多元化,除了读书做官,开馆讲学,还可以做胥吏、做塾师,“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摘编自[南宋]袁采《袁氏世范》等
材料二 安徽桐城县的方氏家谱记载了一位明朝士人的晚年乡居生活:“晚筑桐川会馆,从游者益众。于是酌礼俗之宜,定丧祭诸议,正人伦而易风俗。公虽负重望,而家居不交世事,值岁饥,来谷为食以赈,上书有司,劝修预备仓,行常平法,至今赖其利。”
——摘编自《桐城桂林方氏家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士人择业多元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士人在乡村社会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宋为科举盛世,取士人数众多”“十余年不成一任”可知,南宋取士人数较多,官职数量有限;根据材料一“南宋立国江南,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择业更加多元化”可知,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择业观多样;择业更加多元化。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晚筑桐川会馆,从游者益众”可知,聚徒讲学,推广教育;根据材料二“于是酌礼俗之宜,定丧祭诸议,正人伦而易风俗”可知,移风易俗;根据材料二“来谷为食以赈,上书有司,劝修预备仓,行常平法,至今赖其利”可知,参与公共事务。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除了读书做官,开馆讲学,还可以做胥吏、做塾师”、材料二“晚筑桐川会馆,从游者益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下移,教化普及,提升了地方社会的知识水平;根据材料二“值岁饥,来谷为食以赈,上书有司,劝修预备仓,行常平法,至今赖其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树立士人的地方权威,有助于基层治理。
[答案] (1)原因:南宋取士人数较多,官职数量有限;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择业观多样;择业更加多元化。(4分)
(2)表现:聚徒讲学,推广教育;移风易俗;参与公共事务。(6分,照抄原文不得分,摘抄原文给2分)
影响:文化下移,教化普及,提升了地方社会的知识水平;树立士人的地方权威,有助于基层治理。(4分,两个层面地方教化和基层治理一点各2分,不重复给分。必须答出基层乡村治理,大层面不给分,如社会稳定、中央集权、经济发展)
18.1944年,《解放日报》刊登了新编民歌《绣金匾》的歌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绣金匾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得红,金匾上绣的是,边区陕甘宁。二绣陕甘宁,世事多太平,军和民大团结,大家一条心。
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绣三层,金匾上绣的是,模范八路军。三绣八路军,抗战下决心,对民众多恩情,爱国爱人民。
四月立夏天,金匾绣得宽,金匾上绣的是,
五月五端阳,金匾绣得亮,金匾上绣的是,边区老百姓。五绣老百姓,抗战最热情,组织起自卫军,打倒小日本。
六月热气腾,金匾绣花云,金匾上绣的是,民众的劳动。六绣民劳动,有利有名声,行行出状元,二流子成英雄。
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绣得宽,金匾上绣的是,妇女的生产。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
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绣得圆,金匾上绣的是,边区合家欢。八绣好家常,卫生身体强,全家人都和气,民主好商量。
九月里九重阳,金匾绣得长,金匾上绣的是,移民上天堂。九绣难民来,政府好优待,老户们帮助他,吃用有办法。
冬里天气寒,金匾十绣全,金匾上绣的是,政府恩情宽。政府恩情宽,冬学到处办,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过新年。
——摘编自周春健《〈绣金匾〉
与中国现代革命》
请将《绣金匾》第四段的歌词补充完整,并说明依据。(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44年,《解放日报》刊登了新编民歌《绣金匾》的歌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此时根据地正在开展大生产运动,可依据此补写歌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44年,《解放日报》刊登了新编民歌《绣金匾》的歌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可以结合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三制”原则进行分析,据此可以得出符合歌曲诞生的时代,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边区建设;契合歌曲创作方式及主题,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手法,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对革命领袖、革命部队、革命政权、革命根据地的讴歌与认同。
[答案] 示例:八路军大生产。四绣军生产,比民忙大半,夜晚间守警戒,白天务种田。(评分要求:紧扣主题,语句通顺,格式正确,表述合理。其他答案亦可,4分)
依据:符合歌曲诞生的时代,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边区建设;契合歌曲创作方式及主题,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手法,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对革命领袖、革命部队、革命政权、革命根据地的讴歌与认同。(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新中国道德模范评选
阶段 概况
改革开放前 革命性和劳动性成为道德模范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评选的道德模范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他们或是本职工作的佼佼者,或是被塑造成“高大全”的社会公德楷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 在国家道德模范的评选中,一改往日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的局面,出现了大量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的身影。到1989年,全国道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被确立,1995年,基本形成五年一次的评选规律
21世纪初 道德模范的职业身份涵盖了大学生、医护人员、教师、军人、运动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道德模范评选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的占比逐年增多。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评选实行“两审三公示”的评选公示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 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等评选工作稳步进行,改革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创新人物、三八红旗手、最美奋斗者……新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层出不穷。这一时期,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选方式,网络媒体与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紧密相连
——据陈瑶、吉卉《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模范评选机制的演进、特征与传承》
结合材料中的任一阶段或全部内容,以“道德模范·时代先锋”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3分)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中任一阶段或全部内容来写均可。如选择“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围绕“国家主要任务影响道德模范的评选”思考和组织答案,具体可围绕“革命”和“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支持抗美援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激发“革命”精神;中共八大召开后,建设是我国的主要任务,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需要激发“建设”热情。结尾进行总结,如改革开放前道德模范的评选,凝聚成我国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力量,推动了我国各项事业前进等。
[答案] 示例:
道德模范·时代先锋
改革开放前,国家主要任务影响道德模范的评选。(2分)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革命”和“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抗美援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等,需要激发革命精神,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集中表现为杨根思等志愿军英雄模范和功臣集体,革命性成为道德模范的集中体现,军人成为重要的模范群体。中共八大召开后,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因而这一时期涌现出了“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时代楷模。(9分)
总之,改革开放前道德模范的评选,凝聚成我国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力量,推动了我国各项事业前进。(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根据[美]尼克·巴蒂亚著,孟庆江译《货币金字塔:从黄金、美元到比特币和央行数字货币》绘制
根据材料信息,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3分)
[解析] 首先,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如从英镑、美元到世界货币多元化。然后结合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史实进行论述,如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上升,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被视为财富和经济霸权的象征;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通过美元与黄金挂钩,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多极化趋势加强,人民币、日元、欧元地位日益增强,形成多元化货币格局。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 示例一:
角度:从英镑、美元到世界货币多元化。(1分)
论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英镑和美元先后在全球货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英镑通过黄金本位制,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占据世界货币体系主导地位。它曾是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主要媒介,被视为财富和经济霸权的象征。一战前后,美元逐渐崭露头角。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将美元与黄金挂钩,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这虽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但美国的经济霸权却阻碍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新兴市场的崛起,人民币、欧元、日元等货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10分)
总之,从英镑、美元到世界货币多元化,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多元货币的崛起不仅有助于降低单一货币主导下的经济风险,还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多样化发展。(2分)
示例二:
角度:英镑与美元的兴衰启示。(1分)
论述:英镑的崛起始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英国的经济实力无人能敌,英镑也因此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遭受沉重打击,英镑失去了世界货币的地位。1944年布雷顿森会议确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得美元霸权地位得以确立。美元的崛起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经济政策的失误和经济危机的爆发、黄金储备的减少、经济实力的下降,美元的地位开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也使得全球货币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10分)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不断提高竞争力。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英镑和美元的兴衰史为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