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09:33:21

文档简介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外社会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2.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第二子目是“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第三子目是“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赋役征发与财政,而且关系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户籍制度的实行可以让国家对基层的人口数量、户数等有所掌握。但现实管理的延伸甚至包括户籍的编制要依靠基层组织来实现,因此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立足点。实际上,乡里制度是户籍制度的重要补充,它使历代王朝实现了对乡村民众和乡村社会的控制,并将其纳入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体系中,使乡村民众安分守己,纳税服役。至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则体现了古代国家不仅有统治和控制的功能,也有为民众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的功能 1.户籍制度 (1)一个特点: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2)两个作用:既保证赋役征发,又维护社会安定 2.社会治理 (1)一个特点:县以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2)三个时期: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保甲制、清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3.社会救济 (1)一个根本目的:维护统治;(2)两种形式:政府主导、民间参与
任务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演变
(1)战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思考:秦朝实行怎样的户籍管理办法?
提示: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汉朝
①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登记: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③维护: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④散乱: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
(4)隋唐: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5)宋元
①思考:宋朝实行哪两种户籍管理制度?
提示: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②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6)明清
明朝 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1.编户齐民: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国家对他们的控制十分严格。
2.“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观察教材P100图片《元朝亦集乃路户籍文书》,思考:此文书反映了元朝户籍怎样的特点?
提示 元朝户籍制度实行“诸色户计”的划分。所谓诸色户计,就是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按其从业的不同在户籍上区分开来,并由此固定其所应承担的义务。
2.观察教材P100《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思考户帖与黄册之间的关系。
提示 户帖记载了每户人家的人口、田地、房屋,作为州县催科赋税的依据。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是户帖制度的延伸发展。
宋代户籍制度
材料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提示 为朝廷征发赋役和赈灾提供依据;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清朝户籍制度
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康熙)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
雍正四年 (1726年) 直隶总督李绂云:“编审五年一举,虽意在清户口,不如保甲更为详密……请自后严饬编排人丁”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摘编自《清史稿·食货志》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乾时期户籍编审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
提示 变化:从五年一编审到永停编审。制度因素:赋税制度的调整,“摊丁入亩”(或彻底废除人头税)。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
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治安性 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
积极性 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任务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②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思考:明朝的基层组织有哪些机构?
提示: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实施保甲制
明朝 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朝 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3)思考:自秦汉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提示: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1.乡里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是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2.十家牌法:是中国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体系
阅读教材P101“史料阅读”,指出清朝乾隆年间社会基层管理采取了什么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制度:在明朝十家牌法的基础上,实行保甲制度。特点:由当地有名望的人担任,具有延续性;规定严格细致,旨在维护社会治安。
宋代基层治理
材料 宋代地方实施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同时,保内实行连坐制,同保犯强盗、杀人、蛊毒等,“知而不告”,依律处置。此外,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体制内外的官员与士绅也长期在乡里践行着恢复“三代圣王之治”的尝试。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建立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
——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乡村治理的推动因素。
提示 保甲制度的实施,构建了严密治安网;保内实行连坐制,强化治安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依托基层社会力量;体制内外官员与士绅的努力,如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等,推动基层自治与道德建设。
明朝十家牌法
材料 每十家各令挨报,甲内平日习为偷窃及喇唬教唆等项不良之人,同具不致隐漏重甘结状。官府为置舍旧图新簿,记其姓名,姑勿追论旧恶,令其自今改行迁善,果能改化者,为除其名。境内或有盗窃,即令此辈自相挨缉;若系甲内漏报,仍并治同甲之罪。又每日各家照依牌式,轮流沿门晓谕觉察。如此即奸伪无所容,而盗贼亦可息矣。
——《王阳明全集·申谕十家牌法》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十家牌法在基层治理上体现的特点。
提示 法律与教化相结合;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相结合。
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1)特点
①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
②利用连坐等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
③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
④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如民团、乡勇等)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作用。
(2)积极作用
①乡、里作为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单位,承担基层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的双重职责,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②乡、里等基层组织在宗族家训基础上制定乡约,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在传播传统文化,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务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孟子、墨子等社会救济的思想。
(2)表现
汉朝 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时期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宋朝 思考:宋朝社会救济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明清时期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特点
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2.古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方式
皇帝赏赐 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优抚机构 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1.中国古代实施社会救济的原因
(1)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3)文化因素:儒家、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
2.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渠道
(1)政府:给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最低社会生活保障。
(2)寺庙: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常举办各种慈善活动。
(3)家族: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婚田、义庄、义田、义塾、贡士庄等,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在蒙养、学业、衣食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的族内成员进行救济。
阅读教材P103“史料阅读”,思考:范仲淹设立的“义田”有什么特点及其作用?
提示 特点:辅助宗族内贫苦之人。作用:凝聚宗族力量、维护社会治安、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
宋代社会救助
材料 
贡士庄、贡士库、义田 为寒门学子赴考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资,资助贫困学子甚至其后人的生活
广惠仓、常平仓 政府对“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提供救济
惠养乞巧法、安济坊 政府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居养令、居养院 政府收容城乡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
助葬之法、漏泽园 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同业互助 城市工商业同行业经营者之间互助
街区救助 工商富室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
——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提示 特点:有立法与专门机构;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救助形式多样;面向不同层面的救助对象。原因: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的发展;理学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特点
(1)时间久远,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六条政策,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救济制度的记载。
(2)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政府主要承担发生灾害与灾难时的社会大范围救济,民间承担社会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救助,二者相辅相成。
(3)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济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的特征,政府设置不同类型与层级的社会救济、救助机构,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
(4)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扬“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主张“仁”“仁政”,倡导救困济难,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质和精神。
1.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清朝实行固定丁银后,“摊丁入亩”,户籍编审名存实亡。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3.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社会参与。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4.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1.(据选择性必修1 P99“史料阅读”改编)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萧何此举(  )
A.提供了赋役征发依据
B.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
C.开启了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D.旨在继承秦朝文书律令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萧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中包含了关于赋税和劳役的详细规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数据,这些数据为刘邦后来征发赋税和劳役提供了重要依据,故选A项;虽然萧何的行为对刘邦的统治有所帮助,但仅仅通过收集图书资料并不能直接说明国家的治理体系得到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实践,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汉朝并不是直接继承秦朝文书律令,而是对其有所调整,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
2.(据选择性必修1 P100“历史纵横”改编)白籍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种户口登记形式,指专用于登记寓居江南侨州郡县的北方侨人、用白纸书写的户籍册,其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白籍人口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原住民籍),取消优待。这一调整(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消除了南北民族间的差异
B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王朝对白籍人口实施“土断”政策,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南迁北民的户籍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选B项;东晋偏安江南,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据选择性必修1 P101图片变式)下面是发现于豫北的一通石碑碑刻。对石碑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卫辉府汲县 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居住,里长郭全、下人户一百一十户。 甲首朱五、□大、陈秀、郭大、王九、赵一侯、张□、吕九、吕八、吕十一、□祥……(下月,刻着7排甲,每排11户) 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中秋月日碑记 石匠王恭
A.里甲是明政府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B.明朝政府向河南移民始于15世纪
C.里甲的110户村民出自一个家族
D.郭全率里甲110户从山西移民河南
D [根据材料“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居住,里长郭全、下人户一百一十户”可知,该碑文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从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集体移民到汲县(今河南卫辉)双兰屯的110户的姓名。110户分编为十甲,每甲11户,含甲首1户,由里长郭全率领,故选D项;县是明政府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故排除A项;明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这表明材料中的移民发生于14世纪,故排除B项;里甲制度下的村民并不都是同一家族,故排除C项。]
4.(据选择性必修1 P101教材知识改编)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保甲制度强调“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农闲时军训,战时补充前线,符合材料内容,故选B项;唐代的邻保制度主要实行于人口居住比较稳定集中的地区,在职能上主要负责基层治安,不具有军事职能,排除A项;十家牌法由明朝的王守仁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里甲制度主要用于宣传教化、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不用于军事作战,排除D项。]
5.(据选择性必修1 P102“史料阅读”改编)《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
C.大力提倡重农抑商政策
D.阐述国家要备荒的必要性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礼记·王制》记载了国家九年期、六年期、三年期的粮食储备标准,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重视备荒的作用,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要储备粮食,未提及百姓生活勤俭节约,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要储粮,而非民众要消费,排除B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
6.(据选择性必修1 P103图片变式)汉代朝廷颁行为七十岁老人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并将其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物。杖本身可辅助老人行走,还可防身。《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这说明汉代(  )
A.国家主导社会优抚
B.宗法观念得以复兴
C.优抚与教化相结合
D.社会救济体系完备
C [根据材料“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将其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物”“望老者食时防噎”等可知汉代不仅优抚老人,同时还教化人们要尊老重孝,故选C项;虽然汉代朝廷有赐杖之制,但仅从这一制度不能直接得出国家主导社会优抚的结论,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仅从赐杖制度不能表明社会救济体系完备,社会救济体系应涵盖多个方面、多种人群、多种方式等,赐杖只是针对老人的一个特定举措,不能说明整个社会救济体系完备,故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如图所示里耶秦简的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由此判断,它是(  )
A.最早的户籍登记
B.赋役繁重的证据
C.秦律中一个案例
D.基层治理的基础
D [根据“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可知,材料是对秦朝一户人家人员构成的记录,这是基层治理中了解人口状况的重要基础,这种户籍式的记录有助于基层进行有效的治理,故选D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材料没有提到赋役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赋役繁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关于家庭人员的描述,并非一个具体的秦律案例,排除C项。]
2.汉代,百姓编户入籍,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户籍登记包括了姓名、籍贯、爵级、住址、年龄等。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此外,汉代还制定了“舍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由此可知汉代(  )
A.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
B.基层治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C.以“大索貌阅”登记户籍
D.政府重视掌握人口变动的情况
D [汉代百姓编户入籍,而且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汉代还制定了“舍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这说明政府重视掌握人口变动的情况,故选D项;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是在战国时期,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所述为户籍制度,是基层治理的前提条件,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大索貌阅”是隋朝户籍管理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3.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隋朝建立后(  )
A.“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
B.“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C.“诸色户计”,按职业定籍
D.制定“黄册”,推行户帖制度
B [根据材料“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可知,魏晋以后人们隐瞒户口和年龄来逃避赋税影响了国家收入,因此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故选B项;“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是秦献公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A项;“诸色户计”,按职业定籍是元朝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制定“黄册”,推行户帖制度是明朝定户籍的做法而不是隋朝,排除D项。]
4.在唐代,脱离原居地户籍流徙他乡的“浮户”,在新居地入籍后称为“客户”。到宋代,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唐宋“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土地政策的调整    B.人口迁徙的频繁
C.均田制度的瓦解 D.赋税制度的变化
A [从唐至宋,“客户”内涵发生的变化是不再区分是否是外来户籍,而是强调租种土地这一特点,这是由于宋朝对土地政策做了调整,即不抑兼并、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促进了租佃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唐代和宋代人口迁徙都很频繁,而且“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关系方面,排除B项;均田制度在唐朝中后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土地和财产的征税标准日益突出,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5.据记载,清代门牌“牌式易简,所以便查核也。凡门牌须用板实贴悬挂门首,不过欲使一户中同食同处之人可一目了然。不特省笔墨,亦可以清眉目留出余纸,亦可备后来添注涂改之用,故以简为妙”。这则史料可用于说明清代(  )
A.户籍管理简约务实   B.保甲制度已经崩溃
C.地方官僚体系完善 D.加强社会控制的原因
A [根据材料“清代门牌‘牌式易简’”“用板实贴悬挂门首”“以简为妙”可知这便于官员和地方管理者对居民进行查核和监督,从而确保人口登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反映了清代户籍管理方面追求简约务实,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保甲制度的情况,不能得出“保甲制度已经崩溃”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的是门牌的设置特点及用途,与地方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6.下面所示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对秦朝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秦朝(  )
乡部啬夫、令史、里即为读令。布令不谨,吏主【者赀(赀:罚款)二甲】,令、丞一甲,已布令后,吏、典、伍谦(廉)问不善,当此令者,辄捕论。后恒以户时复申令县乡部吏治前及里治所。
A.基层社会治理受到重视
B.地方治理充斥法家思想
C.公共管理职能亟待完善
D.乡里制度提升管理成本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对法令传播和执行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地方官吏能够良好利用法律进行基层治理,贯彻政府意志,故选A项;B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乡里制度的实行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程度,排除D项。]
7.汉高祖时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这说明当时(  )
A.重视社会教化
B.凸显豪强的经济实力
C.强化中央集权
D.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高祖选年高德劭者为三老,与地方行政长官一起加强对地方的治理,通过对民众教化来稳定社会秩序,说明当时重视社会教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豪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
8.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  )
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
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
B [根据材料“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四川营山县乡约的职能完备,且与保甲制既有明确分工又互为补充,这有利于将民间乡约的教化作用与具有基层政府管理性质的保甲制相结合,共同推动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管控,故选B项。]
9.史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政府“诏天下置广惠仓,使老幼疾贫者,皆有所养”,“或募富民出钱粟,酬以官爵”,“或募少壮兴修工役”。以上说明宋代(  )
A.程朱理学成为治国理念
B.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社会救济的方式多样化
D [由材料“诏天下置广惠仓,使老幼疾贫者,皆有所养”“或募富民出钱粟,酬以官爵”“或募少壮兴修工役”可得出宋代的社会救济由官方组织,但方式多样,故选D项;题干没有提及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的社会救济都是由政府组织的,并非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排除B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0.明清时期,发生饥荒时,徽商自发地对本族进行救助,认为“凡救灾捍患……事至力任之,不惜劳费”。他们还大量购买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内部救济。徽商的上述行为(  )
A.创新了商业经营模式
B.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C.充当了社会救济主体
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徽商在饥荒时对本族进行救助,并购买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内部救济,这些行为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秩序稳定,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徽商在商业经营模式上的任何创新,排除A项;社会救济主体包括政府、慈善机构、商人团体等,而徽商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徽商的行为虽然体现了商业活动的积极面,但并未直接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1.战国时秦国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为里吏,辅助官僚行政体系施政。但在秦统一后调整了里吏选任原则,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典、老,将基层社会中原有领袖人物排除在里吏群体之外。这一举措(  )
A.削弱了地方官吏的职权
B.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里吏的人选由地方聚落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来担任,到秦朝统一后选用无爵或低爵的平民,而不再任用原来的领袖人物,这就削弱了地方领袖人物在基层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故选C项。]
12.“范文正(范仲淹)治杭州,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公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后者继来”。朱熹到浙东赈灾时,为了救荒,“印榜遣人散于浙西、福建、广东沿海去处,招邀客贩”。由此可知宋代(  )
A.印刷术进步推动宣传方式演进
B.榜文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C.社会救济活动已融入市场因素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C [范仲淹和朱熹在面对地方赈灾的问题时,采取了“命多出榜沿江”“印榜遣人散于浙西、福建、广东沿海去处,招邀客贩”等措施,这是为了救灾救荒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举措,说明宋代社会救济活动已经融入市场因素,是一种进步,故选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榜文印发的目的是广而告之,吸引商人投资于发生灾荒的地方,以利用市场调节因素来救荒,而不是把榜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排除B项;“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元代,湖州户籍册中出现打捕鹰房户、军户、儒户、站户、医户、驱口等名目,以及对这些户籍的管理记录。此举旨在(  )
A.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B.遏制贫富分化
C.严格“四等人制” D.强化社会控制
D [根据材料“房户、军户、儒户、站户、医户、驱口等名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实施“诸色户计”的户籍管理制度,按照职业来编订户籍,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反映了对社会控制的强化,故选D项;按照职业进行户籍管理的“诸色户计”是元朝开创的,因为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其能够加强国家管理,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并非户籍管理的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元代……户籍的管理记录”可知,此时处于封建时期,元朝政府遏制贫富分化与阶级社会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实行的民族政策,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2024·江苏卷·T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D [根据材料可知,知县谨慎选择乡约之长,并赋予他们宣讲和保卫的职责,这反映出该县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D项;乡约与法律合流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并没有特别指出这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明朝实行里甲制,而非保甲制,排除C项。]
15.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律也有灾荒救济、老人赡养、流浪贫民收养等规定。这反映了明清(  )
A.重视社会救济维护政局稳定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落实仁政思想实行灾荒救济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法律中均规定要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进行照顾与救济,体现出明清重视社会救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维护统治,故选A项;材料中明清政府重视社会救济体现民本思想,但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不是防止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清朝灾荒救济的规定,而涉及的明律强调不能自己生存的民众,官府要进行照顾,未涉及灾荒救济,排除C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但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形成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6)康熙时期,南郑人朱英若捐资设立义渡,创建桥船会。其子朱之茂经营桥船会数十年,“南通北达,利济行人”。乾隆年间,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迹被收入当地县志。据此可知,当时(  )
A.宗族救助成为救济主要形式
B.民间组织自发参与社会救助
C.政府组织人力加强社会保障
D.乐善好施成为民间社会风尚
[答案] B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
——《宋史》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
——[北宋]陈舜俞《说田》
材料二 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
——摘自《宋会要辑稿》
  (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材料三 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
——[北宋]李昭玘《乐静集·属民》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4分)
(3)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4分)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夺而有之”“侵于民者,凡数千顷”“又并(争夺)公税也”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第(2)问,就积极影响而言,根据材料一“又并(争夺)公税也”、材料二“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归纳即可;就不足之处来说,根据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第(3)问,结合所学赋税制度演变史可知,可以补充唐代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可知,可以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
[答案] (1)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李昭玘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4分)
(2)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4分)
(3)可以补充唐代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也可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等等。(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1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外社会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2.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第二子目是“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第三子目是“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赋役征发与财政,而且关系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户籍制度的实行可以让国家对基层的人口数量、户数等有所掌握。但现实管理的延伸甚至包括户籍的编制要依靠基层组织来实现,因此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立足点。实际上,乡里制度是户籍制度的重要补充,它使历代王朝实现了对乡村民众和乡村社会的控制,并将其纳入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体系中,使乡村民众安分守己,纳税服役。至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则体现了古代国家不仅有统治和控制的功能,也有为民众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的功能 1.户籍制度 (1)一个特点: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2)两个作用:既保证赋役征发,又维护社会安定 2.社会治理 (1)一个特点:县以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2)三个时期: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保甲制、清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3.社会救济 (1)一个根本目的:维护统治;(2)两种形式:政府主导、民间参与
任务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演变
(1)战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__”的办法编排户口。
(2)思考:秦朝实行怎样的户籍管理办法?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朝
①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登记: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
③维护: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④散乱: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
(4)隋唐: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5)宋元
①思考:宋朝实行哪两种户籍管理制度?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6)明清
明朝 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____、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1.编户齐民: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国家对他们的控制十分严格。
2.“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观察教材P100图片《元朝亦集乃路户籍文书》,思考:此文书反映了元朝户籍怎样的特点?
2.观察教材P100《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思考户帖与黄册之间的关系。
宋代户籍制度
材料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清朝户籍制度
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康熙)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
雍正四年 (1726年) 直隶总督李绂云:“编审五年一举,虽意在清户口,不如保甲更为详密……请自后严饬编排人丁”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摘编自《清史稿·食货志》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乾时期户籍编审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
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治安性 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
积极性 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任务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____,掌狱讼、赋税;设____,掌捕盗。里设里正。
②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________和维护治安。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思考:明朝的基层组织有哪些机构?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实施______
明朝 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朝 实行______,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3)思考:自秦汉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乡里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是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2.十家牌法:是中国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体系
阅读教材P101“史料阅读”,指出清朝乾隆年间社会基层管理采取了什么制度,有什么特点。
宋代基层治理
材料 宋代地方实施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同时,保内实行连坐制,同保犯强盗、杀人、蛊毒等,“知而不告”,依律处置。此外,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体制内外的官员与士绅也长期在乡里践行着恢复“三代圣王之治”的尝试。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建立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
——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乡村治理的推动因素。
明朝十家牌法
材料 每十家各令挨报,甲内平日习为偷窃及喇唬教唆等项不良之人,同具不致隐漏重甘结状。官府为置舍旧图新簿,记其姓名,姑勿追论旧恶,令其自今改行迁善,果能改化者,为除其名。境内或有盗窃,即令此辈自相挨缉;若系甲内漏报,仍并治同甲之罪。又每日各家照依牌式,轮流沿门晓谕觉察。如此即奸伪无所容,而盗贼亦可息矣。
——《王阳明全集·申谕十家牌法》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十家牌法在基层治理上体现的特点。
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1)特点
①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
②利用连坐等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
③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
④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如民团、乡勇等)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作用。
(2)积极作用
①乡、里作为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单位,承担基层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的双重职责,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②乡、里等基层组织在宗族家训基础上制定乡约,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在传播传统文化,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务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孟子、墨子等社会救济的思想。
(2)表现
汉朝 建立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时期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宋朝 思考:宋朝社会救济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清时期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特点
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2.古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方式
皇帝赏赐 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优抚机构 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1.中国古代实施社会救济的原因
(1)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3)文化因素:儒家、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
2.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渠道
(1)政府:给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最低社会生活保障。
(2)寺庙: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常举办各种慈善活动。
(3)家族: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婚田、义庄、义田、义塾、贡士庄等,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在蒙养、学业、衣食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的族内成员进行救济。
阅读教材P103“史料阅读”,思考:范仲淹设立的“义田”有什么特点及其作用?
宋代社会救助
材料 
贡士庄、贡士库、义田 为寒门学子赴考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资,资助贫困学子甚至其后人的生活
广惠仓、常平仓 政府对“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提供救济
惠养乞巧法、安济坊 政府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居养令、居养院 政府收容城乡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
助葬之法、漏泽园 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同业互助 城市工商业同行业经营者之间互助
街区救助 工商富室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
——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特点
(1)时间久远,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六条政策,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救济制度的记载。
(2)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政府主要承担发生灾害与灾难时的社会大范围救济,民间承担社会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救助,二者相辅相成。
(3)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济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的特征,政府设置不同类型与层级的社会救济、救助机构,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
(4)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扬“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主张“仁”“仁政”,倡导救困济难,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质和精神。
1.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清朝实行固定丁银后,摊丁入亩,户籍编审名存实亡。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3.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社会参与。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4.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1.(据选择性必修1 P99“史料阅读”改编)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萧何此举(  )
A.提供了赋役征发依据
B.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
C.开启了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D.旨在继承秦朝文书律令
2.(据选择性必修1 P100“历史纵横”改编)白籍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种户口登记形式,指专用于登记寓居江南侨州郡县的北方侨人、用白纸书写的户籍册,其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白籍人口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原住民籍),取消优待。这一调整(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消除了南北民族间的差异
3.(据选择性必修1 P101图片变式)下面是发现于豫北的一通石碑碑刻。对石碑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卫辉府汲县 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居住,里长郭全、下人户一百一十户。 甲首朱五、□大、陈秀、郭大、王九、赵一侯、张□、吕九、吕八、吕十一、□祥……(下月,刻着7排甲,每排11户) 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中秋月日碑记 石匠王恭
A.里甲是明政府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B.明朝政府向河南移民始于15世纪
C.里甲的110户村民出自一个家族
D.郭全率里甲110户从山西移民河南
4.(据选择性必修1 P101“教材知识”改编)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5.(据选择性必修1 P102“史料阅读”改编)《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
C.大力提倡重农抑商政策
D.阐述国家要备荒的必要性
6.(据选择性必修1 P103图片变式)汉代朝廷颁行为七十岁老人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并将其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物。杖本身可辅助老人行走,还可防身。《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这说明汉代(  )
A.国家主导社会优抚
B.宗法观念得以复兴
C.优抚与教化相结合
D.社会救济体系完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