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二练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地层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该地层的岩石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B.从上往下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
C.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复杂
D.该地层记录了地球46亿年来地壳运动的痕迹
2.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的一部分。据此回答3~4题。
3.据地质年代表推断,恐龙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表中所示地质年代( )
A.是主要的成煤期B.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C.三叶虫空前繁盛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5~6题。
5.结合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指出右图所示的圈层①、②、③、④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B.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关于手绘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水圈是既不规则也不连续的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莫霍界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界面的等深线分布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四点中地壳最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若我们能“遁地”前往地球的另一侧去看看,从甲处垂直钻入地下,保持直线前进,在穿过地心前,我们依次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
①地壳 ②岩石圈 ③地幔 ④外核 ⑤内核 ⑥软流层
A.①⑥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下图为从山东青岛到西藏拉萨的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对比剖面图。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甲曲线表示( )
A.地球表面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10.下列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洋地壳在各处厚度一致
B.地壳是地球软流层以上的固体外壳
C.地壳的厚度与海拔呈负相关
D.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 500万年。读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复原图和地质年代表(部分),回答11~12题。
11.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毛发、食虫、擅攀爬等特点。由此推测其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 )
A.浩瀚的海洋 B.茂密的丛林
C.干旱的沙漠 D.寒冷的冰原
12.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
A.辽宁新生兽 B.东北白垩兽
C.中华侏罗兽 D.亚洲三叠兽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地球上大约6 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科学家认为:海平面降低,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浅层大陆架暴露,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缺氧。同时研究发现:海平面的升落与地球表面冰川体积关系紧密,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冰川凝固,海平面下降。下图示意地球地质历史上五次大的生物大灭绝时期生物灭绝比例及其对应的地理现象。
(1)据图文材料归纳地球历史上前四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共同的气候变化特点及推理依据。
(2)概括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
(3)一般认为,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大量高密度尘埃弥漫在大气中,导致地球表面的光照 ,引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绿色植物死亡,同时地表气温 ,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快乐双休 周周练 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二练 答案
1.B 2.B 解析:第1题,图中地层有化石,可推测出组成该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A错误。读图可知,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简单,可推测出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B正确,C错误。图中最古老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在早古生代最为繁盛,古生代距今5.41亿~2.52亿年,D错误。第2题,三叶虫在早古生代最为繁盛,恐龙在中生代最为繁盛,因此甲化石应在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为晚古生代动物化石,为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此时形成了联合古陆。故选B。
3.C 4.A 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爬行动物达到大繁盛,尤其是恐龙。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故C正确。第4题,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是地质历史时期主要的成煤期,故A正确;蕨类植物在晚古生代时期繁盛,故B错误;三叶虫在早古生代繁盛,故C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时期,故D错误。
5.D 6.B 解析:第5题,根据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右图中①在最上层,为大气圈;④在最底层,为岩石圈;③在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为水圈;②渗透至①、③、④层,为生物圈,D正确。第6题,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A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B正确;水圈是不规则但是连续的圈层,C错;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错。
7.A 8.B 解析:第7题,莫霍界面的深度即表示地壳的厚度。据图可知,甲点的深度为34.0-34.5千米,乙点的深度为38.5-39.0千米,丙点的深度为36.0-36.5千米,丁点的深度为37.5-38.0千米,对比得出甲点地壳最薄。故选A。第8题,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核又可以划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软流层位于地幔中。故在穿过地心前,我们依次穿过的是地壳、地幔、外核、内核。故选B。
9.C 10.D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图中甲曲线在青藏高原地区深度可达60~70 km,在青岛附近则仅有30 km左右,故图中甲曲线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莫霍界面,C正确;从甲曲线所处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球表面、软流层和古登堡界面,A、B、D错误。第10题,海底也有地形起伏,海底地壳厚度并不均匀,A错误;软流层以上的固体外壳被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错误;在陆地上,大范围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所以地壳的厚度与海拔呈正相关,C错误;地壳可进一步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镁层密度比硅铝层大,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是一个不连续圈层,D正确。
11.B 12.C 解析:第11题,在茂密的丛林中,树木高大,故动物擅长攀爬,且虫类等生物繁殖较多。故选B。第12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和地质年代表中的侏罗纪时期吻合,其命名应体现侏罗纪时期的特征,最有可能是中华侏罗兽。故选C。
13.(1)特点:气候变冷(气温下降)。依据:四次生物灭绝期间都发生过海平面下降,这种变化与气候变冷紧密相关。
(2)气候先变冷,后变暖。
(3)减弱 降低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气温降低会导致海平面下降;气温升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前四次生物大灭绝时期都发生过海平面下降,气候均变冷。第(2)题,由图可知,海平面先降后升,所以气候先变冷后变暖。第(3)题,尘埃削弱太阳辐射,导致光照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随之下降,气温也降低。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一练
当某星球被其主恒星“锁定”,意味着这颗星球一面一直朝向恒星,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由于其形状酷似眼珠,被形象地称为“眼珠星球”(下图)。“眼珠星球”为寻找地外生命开辟了新思路。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眼珠星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主恒星指的是太阳
B.地球不属于“眼珠星球”
C.“眼珠星球”不属于行星
D.“眼珠星球”没有自转运动
2.“眼珠星球”之所以可能存在生命,根本在于( )
A.适宜的温度B.肥沃的土壤
C.适宜的大气D.安全的宇宙环境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向着火星进发,如图所示。约6个半月后其减速被火星捕获,后环绕火星飞行2~3个月。据此回答 3~4题。
3.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前后都是天体
B.“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前后均不是天体
C.“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环绕火星巡视时与火星构成天体系统
D.“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环绕火星巡视时与火星不构成天体系统
4.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陨石坑更多更大,原因是( )
A.火星运行轨道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外侧
B.火星的大气密度比地球的大气密度小
C.火星的位置比地球更加靠近小行星带
D.火星的质量体积比地球的质量体积小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如图)。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据此回答5~6题。
5.对图形标识中有关行星的解读恰当的是( )
A.公转周期相同
B.公转轨道是椭圆
C.公转方向各不相同
D.太阳系有九颗行星
6.图形标识中,最内侧和最外侧轨道上的行星分别是( )
A.金星、天王星 B.地球、木星
C.火星、土星 D.水星、海王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三颗位于宜居带内(下图)。据此回答7~8题。
7.与Trappist-1属于同类天体的是( )
A.地球 B.太阳
C.月球 D.国际空间站
8.推测宜居带内行星“宜居”的依据是( )
A.与Trappist-1距离适中
B.天体表面平坦
C.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有肥沃的土壤
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器获取室外的自然光线,经过特殊制作的导光管进行传输,再由漫射器照射到需要光线的室内。为了提高照明效果,室外的采光器往往需要清洗和维护。下图为我国某建筑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通往地下车库的室外采光器,最佳的安装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建筑的地上部分应该优先安装漫射器的功能区是( )
A.档案室 B.会议室
C.办公室 D.走廊
11.从社会经济条件和区域能源状况来看,光导照明系统最适宜推广的省份是( )
A.新疆 B.黑龙江 C.广东 D.山西
2020年10月14日国家天文台通报:在过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水平很低,期间无明显太阳耀斑发生,日面上无可视黑子,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下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①②③代表太阳大气层的三个圈层。读图,回答12~13题。
12.在国家天文台通报的过去24小时内( )
A.①层的太阳耀斑不明显
B.②层的日冕物质抛射剧烈
C.②层的日珥活动较弱
D.③层的太阳黑子较少
13.“白太阳”现象持续发生期间( )
A.极地地区均可观测到“极光”现象
B.地球发生磁暴的频率较高
C.太阳活动对海底光缆通信干扰较少
D.全球的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14.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生火拧开关”,这是对目前成都平原地区沼气户生活的真实描写。沼气中蕴含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能。
(2)下列四个城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兰州 B.海口 C.上海 D.昆明
(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北京、海口、贵阳
B.上海、重庆、台北
C.昆明、兰州、郑州
D.杭州、广州、成都
(4)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
原因。
(5)“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盆地太阳辐射贫乏,该盆地两个重要城市是 和 。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快乐双休 周周练 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一练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没有“一面一直朝向恒星,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所以地球不属于“眼珠星球”,B正确;太阳系中没有哪个星球一面一直朝向恒星(太阳),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太阳),所以图中主恒星不是太阳,A错误;被其主恒星“锁定”的某星球是绕恒星旋转的行星,C错误;当“眼珠星球”的自转周期与其主恒星相同时,“眼珠星球”仍然有自转运动,D错误。第2题,“眼珠星球”之所以可能存在生命,是因为液态水的存在,而液态水的存在是因该行星有适宜的温度,A正确。
3.C 4.B 解析: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前不是天体,发射后是天体,A、B错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环绕火星巡视时与火星构成天体系统,C正确,D错误。第4题,由于火星的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撞向火星的流星体,大部分无法因摩擦燃烧掉而落在火星表面,冲击力强,因此陨石坑更多更大,B正确;火星上陨石坑多少与火星自身的大气特点有关,与火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无关,与火星和小行星带的位置关系不大,与火星和地球的相对质量、体积大小关系也不大,A、C、D错误。
5.B 6.D 解析:第5题,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图形标识模拟的是太阳系八颗行星分布示意图,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周期各不相同,A错误;公转轨道相似,呈椭圆形,B正确;公转方向一致,为自西向东,C错误;太阳系有八颗行星,D错误。第6题,结合太阳系八颗行星分布位置可知,最内侧轨道上的行星为水星,最外侧轨道上的行星为海王星,故选D。
7.B 8.A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Trappist-1属于恒星,故与Trappist-1级别相同的天体是太阳,故选B。第8题,结合材料可知,与Trappist-1距离适中,使得宜居带内行星具备适宜的温度,A正确;B、D不属于生命存在的条件;材料中未反映出大气状况,且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不利于生命的存在,C错误。
9.C 10.D 11.C 解析:第9题,据材料可知,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器获取室外的自然光线,经过特殊制作的导光管进行传输,再由漫射器照射到需要光线的室内。据图中的指向标分析可知,②位于阴面,不适合采光;①位于房顶,对地下车库的采光影响不大;④位于树荫下,采光条件差;③地面开阔,光照充足,C正确,A、B、D错误。第10题,据图可知,走廊位于建筑的中间位置,自然采光条件较差,因此最需要安装漫射器,故选D。第11题,光导照明系统主要是针对没有太阳照射但需要光线的地区,广东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缺乏,且地价昂贵,因此空间利用率高,最适合建设光导照明系统。故选C。
12.C 13.C 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①层是光球层,其上太阳活动是黑子,A错误。②层是色球层,没有日冕物质抛射,B错误。过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水平很低,②层是色球层,日珥活动较弱,C正确。③层是日冕层,太阳活动是日冕物质抛射,D错误。第13题,极地地区只有出现极夜才可观测到“极光”现象,两极地区不可能同时观测到极光,A错误。“白太阳”现象持续发生期间太阳活动较少,地球磁暴现象减少,B错误。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通信,海底光缆通信是有线通信,受其影响小,C正确。全球旱涝灾害受太阳活动“极小值”影响比之前减少,D错误。
14.(1)太阳辐射
(2)D
(3)C
(4)兰州地处内陆,气候干燥,晴天比地处沿海的广州多。
(5)四川 成都 重庆 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较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
解析:第(1)题,沼气的形成原料是植物等有机物,从本质上说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所以沼气中蕴含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读图可知,兰州和海口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0~140,上海为110~120,昆明为140,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昆明。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贵阳、重庆、成都数值低,说明太阳辐射弱,不适合营销太阳能热水器,排除含有这些城市的选项即可。第(4)题,兰州位于我国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晴天多,云层稀薄,太阳辐射强,而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降雨较多,云层厚,太阳辐射弱。第(5)题,“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成都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因为该地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水汽多,降水丰富,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