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09:4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3.2《哦,香雪》教案
一、教材分析
《哦,香雪》是铁凝的短篇小说,收录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通过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青春的激情与思考。本文写于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火车短暂停留一分钟引发的系列故事,聚焦香雪等乡村少女的微妙心理,以清新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封闭山村对现代文明的朦胧向往,以及青春少女纯真质朴的生命光彩。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以“细节—心理—情感”的层层递进,折射出时代变革中个体精神的觉醒,语言充满诗意与抒情性,是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经典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背景较为陌生,但对“乡村与外界接触”“青春期的渴望与羞涩”等话题有共情基础。学生能初步感知小说情节,但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细腻心理描写的深层意蕴,以及“清新淡雅语言中的诗意”可能理解不足。需通过情境创设、文本细读、比较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体会“青春价值”与“时代印记”的关联。
三、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积累“皱褶”“怂恿”“颤栗”等重点词语,梳理小说关键情节。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香雪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握其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体会“一分钟”背后乡村与现代文明碰撞的深刻内涵。
审美创造:感受小说清新淡雅的抒情风格,鉴赏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的艺术魅力。
文化自信:结合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背景,理解“封闭山村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背后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香雪等人物形象,尤其是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小说清新诗意的抒情语言。
难点:理解“火车”“铅笔盒”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小说以小见大、反映时代变革的深层意蕴。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文本细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走进“台儿沟”的世界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频】一段老式绿皮火车缓慢进站的汽笛声,展示一组80年代山区小站的旧照片(简陋月台、村民围观火车)。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家乡是一个被大山环绕的小村庄,每天只有一列火车短暂停留一分钟,而这列火车连接着山外的世界——你会对它有怎样的期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铁凝的小说《哦,香雪》,看看大山里的姑娘们,如何通过这‘一分钟’触摸外面的世界。”
(二)任务一:梳理“一分钟”里的故事
预习检查:学生分享预习中积累的生字词(如“皱褶”“怂恿”“颤栗”“窸窸窣窣”),教师强调“颤栗”(因激动或害怕而颤抖)、“怂恿”(鼓动别人做某事)的用法。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小山村台儿沟每天只有一列火车短暂停留一分钟。以香雪为代表的乡村少女们,对火车带来的山外世界充满好奇。某天,香雪为了换取一个自动铅笔盒(象征知识与现代文明),登上火车并独自走了三十里夜路回家,她的纯真与勇气让同伴和读者感动。
情节梳理:小组合作,将故事分为几个场景(提示:按“日常—火车到来—铅笔盒事件—香雪夜归”划分),并概括每个场景的主要内容。
示例:
① 台儿沟的日常:封闭落后,姑娘们对火车充满好奇;
② 火车进站时刻:姑娘们围观火车,与乘客交换物品(凤娇关注头饰,香雪关注文具);
③ 香雪的发现:她因同学嘲笑“木制铅笔盒”而渴望自动铅笔盒;
④ 勇敢的交换:香雪用鸡蛋换自动铅笔盒,误上火车并独自夜行;
⑤ 温暖的结局:姑娘们等待香雪,她带着铅笔盒坚定回家。
(三)任务二:初识“香雪们”的形象
问题引导:小说中除了香雪,还有凤娇等姑娘。她们面对火车时有哪些不同表现?
学生讨论:
凤娇:更关注物质层面的新奇(“金圈圈”“手表”“丝巾”),大胆与“北京话”(乘客)开玩笑,体现对现代生活外在美的向往;
香雪:更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自动铅笔盒”代表知识与平等),内向腼腆但内心执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更纯粹。
教师总结:这些少女们虽然关注点不同,但都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对未知的好奇,她们是“台儿沟的镜子”,映照出封闭山村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四)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为什么小说标题是‘哦,香雪’?这个‘哦’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是惊讶、赞叹、心疼……为第二课时深入解读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细读心理·品味“香雪”的青春诗意
(一)任务三:聚焦香雪的心理变化
问题驱动:“香雪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的哪些行为和心理让你印象深刻?请结合具体段落分析。”
学生自主圈画:重点阅读香雪发现铅笔盒、换铅笔盒、夜走三十里路的段落(第42-62段)。
小组讨论:梳理香雪的心理变化线索(教师引导补充):
→ 好奇与羡慕(看到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小巧的自动铅笔盒”“那里盛着她的梦想”);
→ 自卑与渴望(因自己的木制铅笔盒被嘲笑,“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 果断与勇敢(用一篮鸡蛋换铅笔盒,“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
→ 紧张与孤独(误上火车后的慌乱,“四周黑幽幽的大山”“一阵寒风扑来”);
→ 坚定与希望(夜行时的自我鼓励,“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但最终握紧铅笔盒,“她不再害怕了”)。
细节品析:重点赏析以下语句,体会心理描写的细腻与诗意。
示例1(对铅笔盒的想象):“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动作细节:反复开合铅笔盒,体现对“拥有”的珍视;小盒放擦脸油,暗示对“精致生活”的朦胧向往。)
示例2(夜行时的心理):“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环境描写烘托心理:从“害怕”到“满意”,月光、核桃叶的拟人化描写,展现香雪因“拥有铅笔盒”而获得的精神力量,青春的乐观与希望跃然纸上。)
教师总结:香雪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山村少女从“自卑羞涩”到“勇敢坚定”的成长过程。她的渴望不仅是物质的(铅笔盒),更是精神的(知识、平等、尊严)。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青春最本真的力量——对美好的向往,对自我的突破。
(二)任务四:解读意象·理解“火车”的象征
问题探讨:“火车在小说中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吗?它对台儿沟意味着什么?”
学生思考:结合文中描写(“它一分钟就过去了”“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对比“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
明确: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连接山外世界的窗口),它带来的“一分钟”打破了台儿沟千年的封闭状态。对姑娘们而言,火车是“好奇的源头”(凤娇的头饰、香雪的铅笔盒),更是“改变的可能”(香雪通过铅笔盒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延伸思考:“香雪为什么宁愿走三十里夜路也要带回铅笔盒?这个铅笔盒仅仅是文具吗?”
学生讨论:铅笔盒是“自动的”(对比木制的“笨拙”),象征现代文明的效率与精致;更是“知识的容器”(香雪联想到“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代表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可能。香雪的坚持,体现了山村少女对精神平等的追求——她不因贫穷而自卑,反而因“拥有知识的可能”而勇敢。
教师点拨:小说通过“火车—铅笔盒—香雪”的关联,以小见大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封闭乡村对现代文明的朦胧向往,以及年轻一代对精神成长的渴望。这种“向往”不是功利的索取,而是对更广阔世界的真诚期待。
(三)任务五:品味语言·感受“诗意”的抒情
问题引导:“本文的语言风格与其他小说有何不同?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感受。”
学生分享(示例):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哦”的感叹,饱含作者对这一分钟的深情;“五彩缤纷”形容短暂的一分钟,夸张中传递丰富的情感。)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拟人手法:“群山颤栗”“共同欢呼”,将自然与人的情感交融,充满浪漫的诗意。)
“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环境烘托心理:月光的黯淡、群山的沉默,侧面表现香雪的孤独与纠结,语言含蓄而富有感染力。)
教师总结:铁凝的语言清新自然,善用白描与抒情结合的手法。她不刻意渲染冲突,而是通过细节、景物与心理的融合,让读者在平淡中感受到青春的悸动与生命的美好。这种“淡淡的诗意”,正是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升华:
小说通过台儿沟“一分钟”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封闭山村与现代文明的初次碰撞。香雪等少女的形象,既是特定时代的缩影(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的期待),更是青春精神的永恒象征(纯真、勇敢、对美好的坚守)。
标题中的“哦”,既是作者对香雪行为的惊叹(为她的勇敢而心颤),也是对青春价值的礼赞(为纯真质朴的生命而感动)。
作业设计(二选一):
基础作业:以“香雪夜归路上的心理独白”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体现香雪的情感变化。
拓展作业:对比阅读《哦,香雪》与鲁迅《故乡》(节选“少年闰土”部分),思考:两篇作品中的乡村少年(香雪/闰土)对“外面世界”的态度有何异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差异?(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哦,香雪》
——青春的纯真·时代的觉醒
台儿沟:封闭山村→ 火车:现代文明(一分钟)
姑娘们:好奇向往(凤娇:物质;香雪:精神)
香雪:木盒自卑→ 铅笔盒渴望 → 夜行勇敢 → 希望坚定
主题:青春的价值 = 纯真 + 对美好的追求
语言:清新诗意· 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改革开放初期背景”的理解,可通过补充资料(如80年代农村生活照片、火车发展简史)辅助。
心理描写的分析是重点,建议通过“朗读+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细腻,通过批注提炼心理变化关键词。
诗意语言的品味需避免抽象讲解,应结合具体句子,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期待某样东西时的心情”,实现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