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花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落花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本定位与单元主题 《落花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一花一鸟总关情”,人文主题是引导学生体会事物所蕴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落花生》作为本单元的核心课文,完美地承载了这两个要素。它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一系列具体事件,借助“花生”这一平凡的事物,揭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刻道理,是学生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典范文本。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叙事文章并不陌生。但他们抽象思维和深层感悟能力仍在发展中,对于“借物喻人”这种需要由表及里、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的写作手法,可能是第一次系统接触,理解上会存在一定困难。生活经验 花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对其外形、味道、用途有直观的了解,这为理解花生的特点奠定了基础。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对于文中“收获节”的喜悦和那种俭朴的生活氛围可能缺乏切身体验。同时,他们对“体面”与“有用”之间关系的理解可能比较表面,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清洁工、警察、老师、科学家等)来深化认识。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紧扣单元语文要素,遵循“从内容到内涵,从理解到运用”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紧扣要素,聚焦“借物喻人” 整堂课的设计将紧紧围绕“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一核心要素展开。通过对比阅读、圈画关键词句、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议花生”部分,清晰地梳理出: 事物(花生)→ 特点(埋在地底、不好看、很有用)→ 象征意义(谦逊、朴实、默默奉献)→ 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 这个思维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文章讲了什么道理),更“知其所以然”(文章是如何讲这个道理的)。
【核心素养目标】
1.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大单元教学情境设置:
1.万物有灵,花鸟有情,走进作家笔下的万物,我们会发现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桂花是那化不开的浓浓乡愁,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像作家一样,探一探花鸟的真性情,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并用笔抒写心间的干言万语,牵手万物,走近内心灵动世界。
2.介绍大单元任务三:“花”之理——探寻表达密码
同学们,在本单元任务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和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感受了作家和动物之间的情思,并且初步了解了作者是如何借助动物抒发对平常事物独特之美的欣赏与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植物(引导学生发现《落花生》《桂花雨》描写的对象为植物。) 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补充资料,认识花生
为什么叫“落花生”?
它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所以叫“落花生”。
4.介绍作者,质疑笔名,引入学习。
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华”同“花”。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普普通通的农作物名称作为自己的笔名?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
任务一:聚焦重点,感悟“议花生”
1.质疑:通篇都是谈花生,课题却叫———“落花生”,为什么?
出示资料:花生长在比较松软的土壤里。种子种下后生根、发芽,长出地面后分杈、开花。花落后,花柄继续生长,往地下弯,带着子房钻进泥土,在土里面结出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花落入土生果,所以又叫“落花生”。
2.求证:落花生的生长特性隐藏在课文哪一段?找出相应句子。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辩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有哪些人议花生 怎么议的?
父亲、哥哥、姐姐、“我”,分角色朗读3-15自然段。
4.聚焦第10自然段,父亲第一次议花生的话,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哪方面是重点?
赞花生特点
学花生品质
学花生品质是重点
5.辨析:苹果、桃子、石榴与花生各有什么特点呢?摘录重要信息,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体悟:由此看出花生不求外表、只求有用的品格。
研读段落(12-13段):
出示12段: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有用的人”是指,“只讲体面”的人是指 小结:父亲的醉翁之意是在教育孩子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8.作者理解父亲的用意了吗?如何看出?
少年许地山也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出示第 13 自然段)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强调方法:像这样借助某个事物的特点来写人的品格的方法叫——借物喻人。
任务二:改“花”为“华”,品味特色
1.质疑:读有关描写父亲的语句,看能不能发现问题。
质疑 1: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生:为什么父亲来了,还很难得?
出示资料: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落户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此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
交流总结:父亲是为了借题发挥,教育“我们”向花生学习。
质疑 2:“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生:为什么父亲一来就要“我们”说花生的好处?
交流总结:父亲是有备而来,直奔主题。
质疑 3:“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生:为什么父亲先让“我们”说花生的好处,他后说呢?
交流总结: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质疑 4:“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为什么父亲在这里要用个“所以”?
交流总结:父亲对“我们”说的话、讲的道理总是语重心长的。
2.印证:通过提出疑问,交流讨论,我们感受到落花生的品格之可贵,父亲的希望之深重。父亲的教导,许地山领悟了吗?
课文语句印证: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笔名含义印证:《落花生》一经发表,即受到广泛关注。后来,许地山给自己取了笔名———落华生。(注:古时“华”同“花”)
语言风格印证:我们经常说写作要具体生动,人物对话往往都会加上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但许地山却什么也没写。把许地山的文笔与落花生的特点对应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确实,文如其名,朴实无华。
人生经历印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37 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 年劳累过度,因心脏病逝于香港。可以说许地山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
此时,请你们把许地山的人生经历与落花生对应起来,又有什么发现?的确,人如其文,无私奉献。
3.积累:有感情朗读课文第12、13 自然段。
任务三:迁移练笔,拓展延伸
过渡:生活中,花生是那么普通,作者却能从中巧妙地表达做人的道理,我们今天也选择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来写一写吧!
1.看看竹子、梅花、蜜蜂、路灯,通过你的观察了解,它们有什么特点?
2.看着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你又想到了哪些人?
清洁工、医生、教师
3.生练写并分享展示。
4.拓展延伸:
著名作家茅盾这样评价许地山:“他是脚踏实地的,他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试着要放进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人生观,他并不建造什么理想的象牙塔。”
课堂总结:借物喻人,从解物到悟人,落花生那小小的果实,虽瑟缩于泥土之中,但它的品质、许地山的人格已然在大家的心中生根、发芽,相信终有一天,将开花、结果!文字无声,不着痕迹,却又水到渠成。落花生,落花无声,但方法却掷地有声呀!
作业布置:
1.基础性作业:课下给家人讲一讲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的道理,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读给家长听。
2.拓展性作业:推荐阅读茅盾《白杨礼赞》、陶铸《松树的风格》、周敦颐《爱莲说》。
板书设计:
2 落花生
议花生 对比
默默无闻 朴实无华 有用的人 借物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