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09:5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2.4《致云雀》教案
一、教材分析
《致云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中的一首外国诗歌,选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聚焦不同时代青年(或具有青春精神的生命)对理想、生命、自然的热烈追求;《致云雀》虽未直接描写“青春”,却以云雀这一象征“欢乐、光明、自由”的意象,传递出对理想境界的极致向往——这与单元“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志士和模范人物的青春风采”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广义的“青春精神”包含对生命激情、理想主义的追寻)。
雪莱在诗中通过21节层层递进的抒情,将云雀的歌声升华为“欢乐的精灵”的化身,用新奇的比喻(如“欢乐的强音”“金色的萤火虫”“玫瑰的芳芬”)、大胆的想象(云雀从地面飞向天际的轨迹象征精神的攀升)和丰富的修辞(拟人、设问、排比等),构建了一个超越尘世的诗意世界。学习本诗,既要体会浪漫主义诗歌“情感炽热、想象奇崛”的特点,更要通过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自由与理想的永恒追求——这对高中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启示。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浪漫主义诗歌有一定接触(如初中学习的《天上的街市》),但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文化背景(如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自然的崇拜、对理想的执着)了解较浅;他们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但可能难以把握云雀与诗人情感、理想之间的深层关联,对“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结构特点也缺乏系统认知。此外,雪莱诗歌中密集的比喻与抽象的象征(如“天堂”“灵感”“永恒的美”)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引导解读。因此,教学需通过“意象分析—情感梳理—结构探究—主题升华”的阶梯式引导,帮助学生从“读诗”走向“懂诗”。
三、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积累“欢愉”“犀利”“霓虹似的彩霞”“超凡脱俗”等词语,理解诗中核心意象(云雀、星空、玫瑰、萤火虫等)的象征意义;
思维能力:梳理诗歌“总—分—总”的结构脉络,分析节与节之间如何由云雀的“形象”逐步升华至“精神象征”;
审美创造:感受诗歌中“云雀高飞—歌声流淌—精神永恒”的壮美意境,体会浪漫主义诗歌“以自然意象承载宏大情感”的审美特质;
文化自信:理解雪莱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寻,感悟诗歌中超越时代的青春精神;思考当代青年如何从云雀的“向上姿态”中获得精神启迪,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对理想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云雀的象征意义(欢乐的精灵/理想的化身/光明的使者)与诗歌情感的逐层升华;浪漫主义诗歌想象奇特、修辞灵活的特点。
难点:节与节之间“由实到虚”“由物及情”的逻辑关联(如何从云雀的歌声、飞行轨迹过渡到对“天堂”“灵感”“永恒之美”的哲思);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雪莱对理想社会的隐喻性表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范读、自由读、配乐读体会情感与节奏)、问题链引导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意象分析法(聚焦核心意象)、比较联想法(联系单元内其他青春主题文本)。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云端的声音
【投影】英国湖畔的清晨:晨曦微露,一只云雀从草丛中振翅而起,歌声穿透薄雾,直冲云霄。
教师引导:同学们,如果有一种声音能让你忘记烦恼,如果有一种飞翔能让你触摸天空,你会选择什么?19世纪的英国诗人雪莱,在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下,遇见了一只云雀——他停下脚步,仰望天空,写下了一首“献给所有追求光明的心灵”的诗。今天,我们就通过《致云雀》,听听这只云雀的歌声里,藏着怎样的青春与理想。
(二)初读感知:云雀的“形象”
任务1:自由朗读,圈画云雀的“动作与声音”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提示:注意节奏与重音,尝试读出轻盈与昂扬感),圈画出直接描写云雀的词句(如“欢快的精灵”“从地面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唱着歌儿飞向云霄”)。
任务2:分享初印象
提问:诗中的云雀是一只怎样的鸟?(预设:欢快的/自由的/高飞的/会唱歌的)
教师追问: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云雀给你的第一感觉,你会选什么?为什么?
(三)精读探究:从“鸟”到“象征”
活动1:梳理结构——云雀如何“步步高飞”?
任务:小组合作,划分诗歌层次(提示:可按“外形—动作—歌声—意义”的逻辑梳理),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第1节:总领——以设问开篇(“你好啊,欢乐的精灵!”),直接点明云雀是“欢乐的化身”,奠定全诗赞美基调;
第2-6节:外形与动作——描写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直冲云霄”的飞行轨迹(“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突出其轻盈、自由、向上的姿态;
第7-12节:歌声特质——用大量比喻(“像金色的萤火虫”“像玫瑰的芳芬”“像夜莺的歌声”)描绘云雀歌声的欢愉、清澈、穿透力,强调其能“唤醒麻木的耳朵”“抚慰忧郁的心灵”;
第13-20节:意义的升华——由歌声联想到“天堂”“灵感”“永恒的美”,将云雀视为“超凡脱俗的使者”(“你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其歌声是“对世间苦难的超越”;
第21节:总结——诗人自谦“无法与你媲美”,但以云雀为榜样,表达对“欢乐与光明”的永恒追求。
教师总结:诗歌结构如“螺旋上升”——从具体的“鸟”(外形/动作/歌声),逐步抽象为“精神象征”(欢乐/自由/理想),节与节之间以“云雀的攀升”为线索,逻辑紧密、层层深入。
活动2:解读象征——云雀代表什么?
任务:聚焦关键诗句,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用云雀比喻“欢乐的精灵”?云雀的“歌声”与“飞翔”象征着什么?
引导问题链:
① 诗人开篇称云雀为“欢乐的精灵”(第1节),这里的“精灵”与我们常说的“鸟”有何不同?(预设:“精灵”带有超自然、灵性的色彩,暗示云雀不仅是动物,更是某种精神的化身。)
② 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直冲云霄”(第2-3节),它的飞行轨迹让你联想到什么?(预设:人生的向上攀登/对理想的追逐/摆脱世俗束缚的自由。)
③ 云雀的歌声被比作“金色的萤火虫”(照亮黑暗)、“玫瑰的芳芬”(弥漫美好)、“夜莺的歌声”(穿透寂静)(第7-12节),这些比喻共同突出了歌声的什么特点?(预设:欢愉、纯净、能治愈人心——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力量。)
④ 第13-20节中,诗人说云雀“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歌唱,“你从不属于尘世”(第14节),这里的“天堂”可能指什么?(预设: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纯粹的精神境界——云雀代表着对世俗苦难的超越。)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云雀是雪莱心中的“理想化身”——它象征着① 欢乐的纯粹(不被世俗污染的快乐);② 自由的攀升(突破限制、向上飞翔的姿态);③ 光明的传递(用歌声驱散黑暗、治愈心灵);④ 理想的永恒(超越尘世、接近天堂的完美境界)。诗人借云雀表达了对“更高精神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用美好感染他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
活动3:品味语言——浪漫主义的“奇崛之美”(5分钟)
任务:找出你认为最“新奇”或“动人”的比喻/修辞(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你不费思索地唱着欢乐”),说说它妙在哪里。
示例引导: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第3节)——“烈火”与“轻云”矛盾又和谐(既炽热又轻盈),既写出云雀飞行的速度与激情,又赋予其神圣感;
“你唱着歌儿飞向云霄,把快乐播撒给大地”(第5节)——拟人化(云雀主动“播撒快乐”),将歌声具象化为可传递的能量;
“像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第8节)——用微小却明亮的萤火虫比喻歌声的穿透力(虽无形却能照亮黑暗)。
教师总结:雪莱的比喻新奇大胆(将云雀比作“精灵”“萤火虫”“玫瑰”等看似无关的事物),修辞灵活(拟人、设问、排比交织),通过这些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对理想的追求)转化为可感的画面,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情感炽热、想象奇崛”的典型特征。
(四)拓展联读:青春精神的共鸣
任务:联系单元导语“青春的价值”,思考:云雀的“向上飞翔”与“欢乐歌唱”,和我们在《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百合花》(小通讯员的青春奉献)中感受到的“青春精神”有何相通之处?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无论是毛泽东笔下“主宰大地”的豪情,还是小通讯员为他人牺牲的纯粹,亦或是云雀对光明的永恒歌唱,本质上都是对“更美好的世界”的向往与追寻——这种超越年龄、超越时代的精神,正是“青春”最动人的底色。
(五)总结与作业
课堂总结:雪莱的《致云雀》是一首“为理想而歌”的诗——他通过云雀这一意象,将对欢乐、自由、光明的追求升华为对永恒之美的礼赞。这只云雀不仅是自然中的鸟,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不愿妥协、永远向上”的自己。
分层作业:
基础层:背诵第1节、第15节(核心抒情段),摘抄2个你最喜欢的比喻句并批注;
发展层:以“致______(如星辰/溪流/飞鸟)”为题,模仿《致云雀》的写法,用比喻和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抒情文字(要求:选择一个自然意象,寄托某种积极情感);
拓展层:阅读雪莱另一首诗《西风颂》(节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比较两首诗中“自然意象”(云雀/西风)与“理想追求”的关联。
板书设计
致云雀
雪莱
形象→动作(轻盈高飞)→歌声(欢愉纯净)→意义(超越尘世)
象征:欢乐的精灵/青春的精神/理想的化身
特点:想象奇崛 比喻新奇 情感炽热 结构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