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练习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 回答第Ⅰ卷时,将选择题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选择题答题表格中。
3. 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近10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作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 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 )
A.女娲捏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 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古代人类遗址,其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还发现木结构水井和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等遗迹。据此可推测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 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我国发现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农作物有( )
A.水稻、粟和黍 B.小麦、黍和稷 C.红薯、粟和黍 D.玉米、麦和黍
5. 在对陶寺遗址动物考古发掘时,人们发现较多猪的肢骨上,不仅有敲骨取髓现象,还有一些浅而细密的切割痕(如下图:剔骨痕迹的猪肢骨残段)。据推断,这些切割痕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对猪进行的手术操作 B.一种特殊的烹饪手法
C.受伤后未痊愈的疤痕 D.天生形成的“胎记”
6. 下图为1983年我国发行的一张邮票,这是为了纪念( )
A.黄帝 B.蚩尤 C.大禹 D.商汤
7.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8. 如下图物品可用于探究( )
A.原始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 B.我国先民栽培稻,粟,黍等作物
C.原始人类开始已经有了爱美意识 D.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社会发展水平
9.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猪纹陶钵 半坡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稻谷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10. 农耕经济的发明和积累是文明发生和进步的重要条件。以下属于中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伟大成就的有( )
①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稻谷遗存
②半坡先民会制作彩陶
③北京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④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泛用于社会生活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一大批距今四五千年的重要史前遗存,如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山西襄汾陶寺史前墓地、良渚文化的大型祭坛墓葬相继被发现。这些史前遗存,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体现了( )
A.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早期文明具有单一性
C.这些文明处于旧石器时代阶段
D.黄河中游地区产生的文明早于长江下游地区产生的文明
12. 某位同学在学习“文明起源”这一知识时,画出了以下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可以填入①处的是( )
A.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B.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C.磨制石器,农耕兴起 D.生产发展,人类起源
第Ⅱ卷
二、简答题(共4题,共52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在这里进行发掘,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材料二: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山洞里,考古学家发现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层中有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木炭块等。考古学家在清理发掘过程中,先后对猿人洞第4层堆积中上部、下部进行了发掘,共出土可鉴定标本上万件,其中包括近4000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断块、断片、碎屑等),可鉴定的大中型动物骨骼标本3000多件(包括硕猕猴、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马鹿、梅花鹿、野猪、犀牛、三门马、鬣狗等),另外还出土了啮齿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化石2000余件。
(1). 材料一中发现的远古人类的名称是什么?其生活年代距今约多少年?请再答出一个远古人类遗址。
(2).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与这一远古人类有关的哪些有效历史信息?
(3).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我们发现考古工作者研究远古人类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1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春秋时许多蛮夷到了战国都不见了,难道他们都绝种了吗?不,他们因为文化的提高,已与中原诸国合为一体了,再没有种族问题了。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就生根发芽了。从此以后,政权的分合固有,但在秦汉版图里的人民大家都是中国人了。
——摘编自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1939年)
材料三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所做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1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坍塌过半:2003年12月2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牟会宠教授说:“1929年裴先生发现北京人头盖骨时,山顶洞是完整的,而现在有一半多已经露天了。一进洞,很明显地就会看到山顶洞的内顶板、南侧壁的岩石有大量松散的堆积体,遇到稍微剧烈的震动,很容易就塌方。”
材料二、2003年中科院公布了对周口店遗址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周口店遗址目前面临全面危机。地震、爆破和火车震动的影响,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产生塌方。遗址旁边采石厂的爆破作业,对遗址保护非常不利,周围水泥厂的粉尘容易形成酸雨,侵蚀岩石。过量的开发也使得坡度过大或者洞顶过薄,致使洞顶塌方、斜坡滑落。
材料三、《北京晚报》(2004-05-21)报道:文物保护专家在对北京人遗址存在隐患的各个地点进行了多次勘察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制定出抢险方案,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正式启动抢险加固工程
——摘自中学历史在线
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你认为导致“北京人遗址坍塌过半”的原因中有哪些原因是可以避免的?
(2) 你觉得有必要对北京人遗址对进行抢险加固工程吗?说明理由.
(3)考古学家发现,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中,有被火烧过的成层、成堆的灰烬,在灰烬里还有很多被火烧过的石头、骨头等,并且北京人还有烧烤食物的“厨房”。这说明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和控制火。想一想:火的使用对北京人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完成如下三个任务,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任务一:追寻遗址
先民遗址 河姆渡遗址
距今年代 约7000年 约6000年
所在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房屋
农作物 稻
任务二:思考问题
任务三:亲身感悟
(1)请将表格空白处填充完整。
(2)针对两大遗址先民所居住的房屋样式差异,请阐述理由。
(3)如果你生活在两个遗址中的一个,恰逢庆祝丰收,举办宴会,请你仔细描述该过程。(从生活细节入手)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D C A B A C C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B A A B
2、 非选择题
13. 答案:
(1)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遗址。(答出一例即可)
(2)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北京人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用火烧烤食物等。
(3)化石、遗址、墓葬等。
14. 答案:
(1)特点: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因: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等,适于农业耕种,适应生活居住,也有利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2)努力: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3)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5. 答案:
(1)中火车、采石场、水泥厂和过量开发属于人为因素,是可以避免的
(2)有,因为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3) 可以驱赶野兽,提过北京人的生存几率;用火烤食物,可以增强北京人的体质。
16. 答案:
(1) 填空:半坡遗址;干栏式房屋;粟。
(2) 理由:自然环境不同。
(3) 如果我生活在河姆渡遗址,恰逢庆祝丰收,举办宴会的过程可能如下:在丰收的季节,村落里的人们都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庆祝活动做准备。我们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稻谷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齐心协力地将稻谷收割、晾晒,并储存起来。宴会当天,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大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妇女们忙着准备食物。我们用新收获的稻米制作美味的米饭和米酒,米酒是宴会上的重要饮品,象征着丰收的喜悦。男人们则负责搭建宴会的场地,通常在村落的空地上,用木材和茅草搭建一个临时的棚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