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B B C A C A C B D A A A A A B
17.论题:1957—2013年,广交会的展品折射出中国经济进步的轨迹。(2分)
论述:历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广交会虽是一个贸易平台,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解读来探寻其背后的历史因素。
1957年,我国刚刚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取得了一系列工业成就。所以,参展商品中既有我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初级工业产品,但更多的还是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
1986—201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自主发展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世界影响日益扩大。所以,这一时期广交会的产品以“中国制造”“智能化”展品为主。
总之,1957—2013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了这一时期广交会的展品类别,广交会是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10分)
1.B [“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鼓励农民用粮食换取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官爵的获得必须基于个人的努力,从而激励农民勤奋耕作;“粟爵粟任,则国富”:通过粮食和官爵的关联,实现国家的富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从事非农业活动或懒惰导致贫困的人进行惩罚。这些观点在商鞅改革中的体现,反映了商鞅改革的核心理念,即旨在通过农业生产和粮食积累来增加国家的财富,故选B项;虽然商鞅改革对社会转型有深远影响,但题干中的观点主要聚焦于经济和国家财富,而非社会转型,排除A项;题干中未明确提及对贵族势力的打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虽然富国强兵是商鞅改革的总体目标,但题干中的观点更侧重于“富国”而非“强兵”,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好贤乐善,情如饥渴”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求贤若渴,重用李冲等人,制作礼乐制度,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尊崇汉文化,有利于减少汉人反抗,进而缓和矛盾、促进民族交融,故选B项;魏晋时期,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缩小了南北方差距,排除A项;孝文帝推行文治,客观上确实有利于提升官员素养,但这只是客观作用,不是主观目的,排除C项;孝文帝推行礼乐,尊崇汉族文化和习俗,有利于减少汉人反抗,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减价出粜”“以备军需”可知,表格中的支出是为了应对灾民、稳定粮食价格和支持军事需要,这些都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表现,故选B项。]
4.C [“一条鞭法”代表了明代税制改革的先进方向,它简化了税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此外,张居正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均被废弃,而“一条鞭法”得以保留,也进一步证明了其符合历史发展方向,故选C项;雍正帝时期“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排除A项;“一条鞭法”通过将复杂的税制简化为按田亩征收银两,实际上有利于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和透明,排除B项;“一条鞭法”虽然对明代经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并不能说它完全克服了明朝的危机,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鼓励官民上书言事”“大量裁减冗官”等反映了光绪皇帝迫切的变革心态和维新派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努力,故选A项;戊戌维新运动体现的是维新变法的思想,而非民主革命思想,排除B项;官员选拔制度与科举制有关,材料仅涉及裁减冗官,排除C项;戊戌维新运动主张的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此时还未上升到思想方面的变革,排除D项。]
6.C [学者的抨击和当时人的疾呼都揭示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实质——以新政之名行剥削之实,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民众对清政府以及现有政治体制的不满,这种广泛的社会不满情绪为民主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使得民主革命的条件日臻成熟,故选C项;“民主科学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众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不满,而非直接反映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意识到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不适应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对其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即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再实现社会主义集体化,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集体化同时进行,并不存在先后顺序,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组成部分,没有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C项;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方式,但没有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至1987年农村工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所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间段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而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材料未涉及现代农业,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1980年”不符,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信息“辞职创业”“1992年下海,别人的评价多是正面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故选B项;材料强调辞职创业者在中国的不同阶段受到的评价不一样,侧面反映出不同时期群众对改革的态度与信心,人们对改革的信心不完全等同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排除A项;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所有制结构的信息,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可知,国家基于不同时期农村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发展农村的相关机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反映出国家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故选D项;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机构改革,与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内改革,未体现对外开放,排除C项。]
11.A [根据材料“为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唯以权力压制民众”“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认为治国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善”治会导致“奸民”增多,当君主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慎用赏赐来表达对百姓的爱护,百姓会为了赏赐,不惜一切去立功,而加重奖赏,减轻刑罚,实际上是君主不爱护百姓,百姓也就不肯拼死为君主效命,因此商鞅这一主张不考虑收服民心,体现出重刑罚、威慑民众而轻德治的特点,故选A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首先打击了鲜卑旧贵族,为确立新门阀扫除障碍,其后模仿汉人统治模式,确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故选A项;孝文帝的姓氏改革主要是在姓氏方面进行汉化,不能完全消解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排除B项;新的门阀势力的出现不利于缓解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A [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认为国家应该因时制宜地采取促进和限制两种手段,在不影响农业发展的情况下,使商业适度发展,减少税收种类,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免除赋税,这些举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我国古代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王安石提倡这些举措并不是为了调整基本的社会经济结构,排除B项;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用市场作为解决赋税征收的手段,排除D项。]
1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但“预备立宪”成为骗局激化了矛盾,这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排除;“新政”“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经济困难、政治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是被迫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各界的态度,无法体现“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新中国华北、西北、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农民协会的会员人数达到百万、甚至千万之众,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调动了农民参加农民协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国家组织动员能力,故选A项;1953年对农业进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科技力量、医疗水平并未大幅提高,因此农村人口并未快速增长,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央到地方、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到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壮大政策,再到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国家影响力更为彰显,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故选B项;“全方位外交”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C项;“主导”不符合史实,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
17.根据材料信息,对比广交会1957年的展品、1986年的展品、2013年的展品内容可得出,论题为:1957—2013年,广交会的展品折射出中国经济进步的轨迹。根据材料“我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并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可知,1957年,我国刚刚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取得了一系列工业成就,所以,参展商品中既有我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初级工业产品,但更多的还是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根据材料“以‘中国生产’和‘中国制造’为主”“大型机械、车辆、电气产品及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智能化展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201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自主发展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世界影响日益扩大,所以,这一时期广交会的产品以“中国制造”“智能化”展品为主。最后总结归纳,点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了这一时期广交会的展品类别,广交会是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课时分层作业(4)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商鞅认为“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粟爵粟任,则国富”“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些观点都在商鞅改革中得到体现。这反映了商鞅改革( )
A.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B.旨在增加国家的财富
C.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D.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2.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孝文帝此举( )
A.扩大了南北方差距 B.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C.旨在提升官员素养 D.推动了北方经济恢复
3.(2024·江苏卷·T3)如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1073年)十二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1076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4.从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为挽救明王朝统治,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了全面革新。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亩缴纳。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废弃。这表明一条鞭法( )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D.克服了明朝的危机
5.有学者指出:在维新变法的103天时间里,光绪皇帝共发布了200余道圣旨,鼓励官民上书言事。同时,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这表明,变法运动( )
A.探索了救亡图存道路 B.倡导了民主革命思想
C.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D.否定了封建思想文化
6.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对此有学者尖锐地抨击道:“假新政之名,而日日腹人民之脂膏以自肥。”当时人疾呼:“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主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民主革命的条件日臻成熟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敏锐地觉察到:土改后的农村出现了阶层分化,个体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既需要国家帮扶也需要限制和改造。基于此,党和政府采取的重大策略是( )
A.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B.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C.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8.据下表可知( )
农村工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单位:元/人
项目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农业劳动力 创造的产值 869.6 1 138.2 1 486.0
农村工业劳动 力创造的产值 2 800.7 5 863.7 10 207.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8》资料计算。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B.中国现代农业潜力开始得到释放
C.制度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改革
9.某公司创始人在回忆自己当年辞职创业的经历时说:“如果我20世纪80年代中期下海,别人肯定说我犯了错误;如果我1989年下海,别人肯定说我是混得不如意;但我1992年下海,别人的评价多是正面的。”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解放
B.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C.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D.所有制结构不断发展完善
10.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后在1993年12月改名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这说明( )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B.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C.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D.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
11.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
A.重刑轻德 B.严刑峻法
C.崇尚耕战 D.国富民弱
12.492年,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鲜卑氏族血缘联系。496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陆、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士流”。由此可知,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
A.借鉴了汉人政权的门阀制度
B.消解了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
C.缓解了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
D.奠定了隋唐民族交融的基础
13.王安石认为“盖制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农)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强调“榷法不宜过多”,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减国门之税数十种,(税)钱不满三十者蠲之”。此外,“运货至边易转勿税,石炭至京不征”。这些举措( )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旨在调整基本的社会经济结构
C.强化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增强了赋税征收的市场化倾向
14.1901年清政府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这些措施表明( )
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
C.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
D.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
15.1952年,华北区绥远省的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04.9万,西北全区的农民协会会员占总人口的30%到40%,中南全区农民协会的会员已有4 000多万,西南全区农民协会的会员已达3 330万。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国家组织动员能力提高
B.农业合作化全面启动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D.农村的人口快速增长
16.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实际使用外资结构优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更为彰显。”这体现了中国( )
A.深化拓展全方位外交
B.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C.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D.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17.【历史现象的背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间 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 展品 宣传形式及其他
1957年 19个国家(地区)共1 223人参会,其中港澳采购商1 021人 我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 以新闻单位发表消息和文章为主,各交易团、陈列馆在接待参观中发挥宣传介绍作用
1972年 82个国家(地区)的14 598位客商参会,日商到会踊跃 丝绸、童装、皮草、空心胶囊、饮料罐头、瓷器、烟花、刺绣等农产品和初级产品 外电评论:“中国正运用供求关系的概念,以世界市场能负担的最高价格出售他们的产品。”
1986年 96个国家(地区)的31 717位客商参会 以“中国生产”和“中国制造”为主 序厅中的领袖画像换成宣传画《迎宾花篮》,宣传改革开放
2013年 210个国家(地区)共20万客商参会 大型机械、车辆、电气产品及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智能化展品 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向全球采购商开放,实现采购信息直接对接
——摘编自陈韩晖等《广交会—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生与发展》
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57—2013年广交会的历史变迁,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