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00:48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5)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按汉制,郡国每年举孝廉两人,内郡基本能够完成指标,但边远郡经常未能完成;东汉和帝改制,将孝廉数与人口挂钩。汉顺帝时河南尹田歆“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这说明东汉(  )
A.边远郡国的地位不及内郡
B.改制客观上助长豪族势力
C.察举制能够得以有效实施
D.官员的选拔方式较为灵活
2.西晋时,士人批评九品中正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士族子弟凭借门第高贵“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南北朝后期,“罢门资之制”“择贤良”的呼声日益增多。这表明(  )
A.科举制度出现成为必然
B.九品中正制无法选拔人才
C.士族阶层势力趋向衰落
D.朝代的更迭影响选官制度
3.《汉书》记载,王成担任胶东相时,因政绩突出得到汉宣帝赞扬,后宣帝下诏丞相、御史查问郡国上计,发现王成弄虚作假、谎报政绩,宣帝下诏处罚王成,并要求“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据此判断(  )
A.上计制度最早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
B.上计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
C.汉代通过考满和考察落实上计制度
D.丞相和御史大夫不得参与上计考核
4.如表所示为学者对唐代吏部尚书出身的统计情况(单位:人)。这反映出(  )
郡姓(士族) 宗室 外戚 非地方郡姓 不可考
前期 24 0 3 10 2
中期 21 3 0 2 1
后期 53 2 0 2 0
总计 98 5 3 14 3
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世家大族仍具有巨大优势
C.三省六部制度日益成熟
D.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5.唐朝在官员考核过程中,中书、门下两省在派出监考使监督的同时,巡察使进行访察。明清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这些措施意在(  )
A.推动监察与考核相融合
B.实现官僚机构的制衡
C.保障考核的权威与实效
D.推动考核制度的规范
6.下面为《宋史·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 唐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唐不识字,而罄家产为骧交。当时秀彦。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7.宋仁宗下诏将原有的门下省改为谏院,此时的谏院已然成为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共同运作。宋真宗下诏: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这表明(  )
A.谏院具有独立的监察权
B.台谏制度利于专制集权
C.北宋消除了官员的腐败
D.谏院利于纠正皇权失误
8.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安徽贵池人黄观在殿试策问中建议“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忧,边境无虞”甚合圣意,被钦点为状元。据此可知,明初科举制(  )
A.关注国家治理中的现实问题
B.开启了皇帝主持选官先例
C.重视用八股文形式选拔官吏
D.展示了“分科取士”的特色
9.明代规定:科举考场中的砚台不得过厚,笔杆必须镂空,糕饼必须切开;考试开始一定时间后,监考官要逐个检查考生试卷并盖章;考试结束后实行试卷糊名,骑缝加印,试卷誊录等。上述措施的实行主要是为了(  )
A.规范考试管理程序
B.有效选拔实用人才
C.维系南北均衡局面
D.杜绝徇私舞弊现象
10.清朝对官吏考核每三年一次,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这一做法(  )
A.旨在提升官员执政能力和忠诚度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11.(2024·河北卷·T2)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12.(2024·福建卷·T2)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13.(2024·黑吉辽卷·T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14.宋代逐渐形成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即审官院和考课院,分别负责京官和地方官的考核;同时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据此可知,宋朝(  )
A.考核对象分类细致   B.考核标准彰显等级
C.考核过程严谨有序 D.考核结果凸显文治
15.如表所示为明朝在贵州推广科举后的相关记载摘要。由此可见,科举制在贵州的推广和实施(  )
地区 记载
平坝卫 自开建以来,百年于兹,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
贵阳 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
A.完成了民族地区封建化
B.促进了文化重心南移
C.加速了西南改土归流
D.助推了文化的大一统
16.清初,六科自成一署,掌侍从规谏、封驳诏书等职。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以其“延议纷嚣”为由,下诏将六科并入都察院。此后,六科所余职掌,与各道御史无异,官员进呈六科之事也“系循例奏报,无所用其参驳”。雍正帝调整六科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权专制   B.规范官员行为
C.改进监察制度 D.防止决策失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正史中“良吏”标准的大致概括。
《汉书》 廉洁刚正、明察内敏、劝课农桑、与民兴利、施行教化、政平讼理、盗贼不起、讼狱止息,地方社会繁荣稳定,朝野称赞
《宋书》《魏书》《梁书》《晋书》 清廉、守正、重义;军功、断案、赈灾
《旧唐书·良吏传》 富民教化、明察善断、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谏、忠义仁孝
元修《辽史》《金史》《宋史》 平冤、治盗、减除税徭、建立军功
明修《元史》 清廉、直谏、富民、施教、理讼、锄奸、抚边
清修《明史》 富民教化、兴利除弊、理讼治狱
总结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根据现象进行解释论述。(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1/1课时分层作业(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B B C C B A A A D D A A D A
17.示例:
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对良吏的要求,都强调品行和能力。
解释论述:自秦代以来,确立官吏由皇帝和中央委派形成官僚政治制度以后,官吏选任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官吏要求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也会不同,但对于良吏的要求则基本相同,主要是强调品行和能力。比如汉代强调廉洁刚正,南北朝时期强调清廉、守正,唐代和明代则强调清廉、直谏。同时官吏的行政能力也是政府对地方官吏的重要要求,比如汉代强调政平讼理,唐、明等朝代则强调明察善断、施教与理讼能力。
历代王朝对良吏的品行和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反映了古代王朝对吏治的重视,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王朝长久统治的重要手段。(12分)
1.B [根据题干可知,改制后将孝廉数与人口挂钩,这可能使得人口多的地区(往往也是豪族聚居地)有更多的孝廉名额。同时,河南尹田歆在举荐孝廉时受到贵戚的影响,这也反映了豪族势力的干预,故选B项。]
2.C [根据题干可知,南北朝后期,人们对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现象越来越不满,这反映了士族阶层势力的衰落,故选C项;题干中并没有直接提到科举制度,不能确定它是必然出现的,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在初期具有一定选拔人才的作用,只是后来逐渐为门阀士族所垄断,才导致了不公平的现象,排除B项;题干中西晋和南北朝都实行九品中正制,不能据此得出“朝代的更迭影响选官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成因政绩突出“得到汉宣帝赞扬”,但“查问郡国上计,发现王成弄虚作假、谎报政绩”而受处罚,表明上计考核的结果是汉代官员赏罚的依据,故选B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吏部尚书大部分出身士族,这说明在实行科举制的唐代,世家大族仍具有巨大优势,故选B项;材料提及唐代吏部尚书的出身情况,未涉及科举考试选拔程序,排除A项;材料提及唐代吏部尚书的出身情况,而非三省六部制度,排除C项;在科举考试上,相比寒门庶族,士族子弟凭借优渥的政治经济条件,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唐代吏部尚书士族出身的人数也远远高于寒门子弟,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在官员考核过程中,中书、门下两省在派出监考使监督的同时,巡察使进行访察,目的是保障考核的实效性;而明清按官员品级对考核作了划分,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体现了官员考核制度的严密性,由此可知,这些措施意在保障考核的权威与实效,故选C项;根据材料“明清官吏考核”可知,明清主要就是官吏考核,未涉及监察,排除A项;定期的官员考核,有利于对官员监督,规范其行为,但“制衡”夸大了考核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与明清时期官员考核的形式,是否规范无法判断,排除D项。]
6.C [许氏家族从商人到官员的转变,体现了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固定,商人也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故选C项。]
7.B [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确保政策执行得当,减少冤假错案,这些监察机构实际上在维护皇权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从而有利于专制集权的巩固,这与题目中宋真宗下诏的内容相吻合,即要求谏官监督官员行为、纠正政策失误等,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谏院具有“独立”的监察权,此外,监察权在古代政治体系中往往受到皇权的制约,排除A项;北宋虽然设立了谏院等监察机构来加强监督,但这并不意味着腐败被完全消除,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皇权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监察机构很难直接纠正皇权的失误,排除D项。]
8.A [材料显示,黄观在科举中“屯兵塞上,且耕且守”的建议符合皇帝加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稳定的意图,被钦点为状元,这体现了明初科举考试的策问重视对国家治理问题的考查,A项正确;科举制的殿试开始于唐朝,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黄观在殿试策问中的建议,并未涉及八股文考试形式,排除C项;“分科取士”符合明代科举体制,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9.A [材料“砚台不得过厚,笔杆必须镂空,糕饼必须切开”“监考官要逐个检查考生试卷并盖章”“考试结束后实行试卷糊名,骑缝加印,试卷誊录等”体现的是明代科举制考试的程序越来越严格,主要是为了规范考试管理程序,故选A项;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排除B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起到维系南北均衡局面的作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A [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对官吏的考核德绩结合,以德为主,这有利于提升官员的道德素质,提升对统治者的忠诚度,对官员业绩的考核则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执政能力,故选A项;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官场风气,但不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材料是对官吏考核的规定,与经济繁荣无关,且“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官吏考核规定,有助于建设清廉的官僚队伍,但不代表已经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排除D项。]
11.D [材料中“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明显表明在选拔官员时,会根据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应对繁重事务的能力进行考察,这符合“考察为官能力”的表述,故选D项;依据政绩实效属于官员的考核,题干的信息属于官员的选拔,排除A项;“资品等次”在古代指的是官员的资历、品级或地位等,题目中的选拔标准更侧重于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而非其资品等次,排除B项;“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说明更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考察,而非家世道德,排除C项。]
12.D [魏晋时期,地方撰写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成为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及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重要依据,这反映了该时期在国家治理中对地方信息的重视与运用,是对治理方式的一种调适,旨在更好地掌握地方动态以维护统治,故选D项;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而是通过地方传记作为了解地方社会和评定士人资品的依据来间接反映,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历史书写对象从何处转移至何处,仅是描述了地方传记的作用,排除B项;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是材料背景之一,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这些传记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排除C项。]
13.A [根据材料“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存在的问题,即考生只注重记忆而不注重理解,这导致了学术传承的断裂。他强调改革明经科考试的必要性,意在指出科举制度需要选拔真正理解经典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记忆力强的考生。因此,归崇敬的观点是明经科考试需要改革,以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故选A项;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复兴儒学,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在阐述明经科考试的弊端,并没有提到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的内容,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行细则上更趋完备,有京官、地方官等不同层次官员的考课规定,体现了考核对象分类细致的特点,故选A项。]
15.D [根据材料中的“渐被王化,风俗渐移”“不随夷俗”等信息可得出民族地区的风俗渐与中原接近,这就从文化上巩固了统一,D项正确。]
16.A [根据材料“自成一署……规谏……并入都察院”可知,雍正皇帝借故把六科与都察院合并,意在削弱六科对皇帝的规谏即监察,强化皇权专制,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皇帝调整六科的工作权限,使其并入都察院,因此,材料只是强调监察机构合并,而不是规范官员行为,排除B项;改进监察制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雍正帝对监察机构的调整,其实质是加强皇权,不利于减少决策失误,防止决策失误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得出不同历史时期对良吏的要求,都强调品行和能力。第二小问,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秦代以来,确立官吏由皇帝和中央委派形成官僚政治制度以后,官吏选任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官吏要求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也会不同,但对于良吏的要求则基本相同,即主要是强调品行和能力。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官员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按照朝代先后思考和组织答案,比如汉代强调廉洁刚正,南北朝时期强调清廉、守正,唐代和明代则强调清廉、直谏。同时官吏的行政能力也是政府对地方官吏的重要要求,比如汉代强调政平讼理,唐、明等朝代则强调明察善断、施教与理讼能力。最后进行小结,诸如历代王朝对良吏的品行和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反映了古代王朝对吏治的重视,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王朝长久统治的重要手段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