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6)西方的文官制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6)西方的文官制度(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00:48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D C C A B B C C C C D A C A
17.(1)表现:考试内容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相结合。(4分)
影响: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以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有利于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提升国家治理能力。(4分)
(2)变化:打破“政治中立”的原则,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4分)
影响:背离了两官分途(文官严格保持中立,事务官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的初衷;不利于廉政建设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4分)
1.C [根据题干信息官员“被视为国王的仆人”可知,当时英国的官员服务于国王,故选C项。]
2.B [17—18世纪,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后,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导致徇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故选B项。]
3.D [随着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展和管理事务的复杂化,需要一个稳定、高效、专业的官僚体系来支撑政府运作,文官制度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求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它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故选D项;英国的文官制度在1870年才最终确立,与材料所处时间段不一致,排除A项;在1847年至1871年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议会制度和责任内阁制,国王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不再直接参与政府官员的任命,排除B项;在英国的政治制度中,并非所有政府部门官员都与内阁成员有相同的任期或政治命运,特别是那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部门,其官员的任命和任期可能更多地考虑专业能力和工作需要,而非政治因素,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4.C [根据材料“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并结合英国文官制度的史实可知,该改革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故选C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并不是考试,排除A项;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品德,上计制是官员考核制度,与材料中的信息无关,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是晚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并不是英国借鉴的对象,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都可以参加考试……合格者……方得录用”可知,《1870年枢密院令》规定要想从事文官工作,必须要通过皇家文官委员会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由文官委员会向各部推荐后方得录用,这说明《1870年枢密院令》实现了公开竞争录用,故选C项;《1855年枢密院令》就设立了皇家文官委员会,但各部主管仍有权录用任何人,不能作为文官制度确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英国枢密院发布的法令,与议会无关,不能得出“扩大了议会的权力”的结论,排除B项;“对候选人进行考核”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A [“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准”“而为此所采取的方法是客观公正的竞争考试”,明确体现了通过竞争考试来选拔具备所需知识能力的优秀人才,即择优录取,故选A项;政治中立原则通常指的是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应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政治活动,题目中并未提及政治中立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目主要讨论的是选用(即入职选拔),而不是晋升,排除C项;题目中明确提到的是“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准”,并未提及品德方面的要求,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3年美国文官法案要求政府雇员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不得参加包括政治捐款在内的政治性金钱收受活动等,确立了文官守法、公正、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和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的从政道德准则,故选B项。]
8.B [根据材料“可不是首相的私人仆从……立场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可知,这反映的是内阁秘书长不受首相左右,体现的是政治中立,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考试择优录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晋升机制,且“晋升机制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项;材料与官僚习气深厚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9.C [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任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效地治理社会,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保证了行政工作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受到影响,所以西方文官制度有利于保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故选C项;题干所述表明文官制度有利于保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未涉及权力的制衡,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政治决策的正确性是由掌握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组织和机构来实现的,与文官制度并无直接关联,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干是文官制度运行的相关内容及其意义,与事务官的选拔并无直接关联,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D项。]
10.C [根据题目描述可知,大臣在某些具体事务上可能因能力不足而需要文官的参与和支持,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制衡关系,即文官通过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大臣的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对大臣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制衡,故选C项;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且题目中并未提及文官群体在权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只是说明了他们在具体事务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排除;题目主要讨论的是大臣与文官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君主立宪制的成熟程度,因此B项与题目描述不符,排除;题目中并未提及大臣和文官的党派背景或利益关系,因此无法判断他们的党派利益是否一致,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党分肥制下,每当政党赢得选举后,获胜的政党就会将政府职位作为奖励分配给其支持者,而不考虑他们的能力和资格。这种做法导致了政府职位的频繁变动,降低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效率,同时也助长了腐败和权力滥用。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和批评,说明当时美国的文官制度存在严重问题,亟待调整,故选C项。]
12.C [根据材料“常务次官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迭而替换”可知,英国政府部门设立常务次官主持日常事务,其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迭而替换,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故选C项;设立常务次官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克服政党制度存在的弊端,但无法克服文官制度滋生的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排除A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文官制度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设立常务次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徇私舞弊的政治乱象,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以英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比参考欧洲大陆或其他国家更有操作性”可知当时美国实行文官制度时,注重借鉴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做法,故选D项;“以英国作为学习的榜样”说明当时美国的文官制度主要参考的是英国,排除A项;文官制度具有中立性,不会影响国会的运行效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的文官制度借鉴中国等其他国家的经验,与以议会为代表的代议制机关无关,排除C项。]
14.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通过公开考试竞争的方式录用,这样有助于提高文官的质量,促进工作效率和廉洁从政,从而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腐败现象,“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规范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是手段或者说途径,不是最终目的,排除D项。]
1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于美国建国后的“政治恩惠制”,1883年美国“设立文官委员会,建立考试制度,并确立了功绩制原则”,这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故选C项;“三权分立体制”不符合逻辑,文官制度规范的是美国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而三权分立体制处理的是政务官的关系,排除A项;“削弱了”不符合逻辑,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排除B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英国、日本还是德国(西德),其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得参与党派政治活动或担任议员等政治职务,这种规定旨在确保文官在执行公务时能够公正、中立,不受政治倾向的干扰,从而维护议会民主的稳定和公正,故选A项;虽然法律规定文官不得担任议员或参与党派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丧失了政治权利,文官仍然享有作为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在特定条件下)、言论自由等,排除B项;表格中并未提及法律保障文官无错可以终身任职的内容,文官的任职和离职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表现、年龄限制、政策调整等,排除C项;各国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政权规范也各不相同,排除D项。]
17.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考试内容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在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都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方各国建立了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以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正是由于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西方传统的恩封制与‘政党分肥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为其所摒弃”可知,打破“政治中立”的原则,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在日本,绝大部分政务官是通过事务官进入政府,特别是政府首脑,大多数都有过从事事务官的职业经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离了两官分途(文官严格保持中立,事务官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的初衷;根据材料二“美国总统为了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强化了对文官的政府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利于廉政建设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课时分层作业(6) 西方的文官制度
总分:64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6分)
1.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任免,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这表明(  )
A.英国实行君主专制   B.英国国王权力至上
C.英国官员服务于国王 D.借鉴中国选官制度
2.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由于这场革命实现的是“新兴的中等阶级和封建地主之间的妥协”,因此“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留给了大地主家庭”(恩格斯语)。据此可知,当时英国在官员任用方面(  )
A.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
B.将官职作为礼品私相授受
C.出现所谓“政党分肥制”
D.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
3.随着国家管理职能的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为此,英国政府在1847年至1871年,先后设立了济贫部、公务部、贸易部、地方事务部等政府部门。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官制度加快政府部门的建立
B.部门官员均由国王挑选并任命
C.部门所有官员与内阁共同进退
D.文官制度建立有其历史必然性
4.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尔斯·特里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他们向议会提交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中国,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其改革主要借鉴了中国(  )
A.九品中正制度   B.察举上计制度
C.科举选拔制度 D.学堂选官制度
5.有学者认为《1870年枢密院令》是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读表可知,其依据是(  )
《1855年枢密院令》 设立皇家文官委员会,负责对申请文职的候选人进行考核。各部主管仍有权录用任何人,文官委员会能起的作用,就是把最不合格的人淘汰掉
《1870年枢密院令》 一切有志于文官工作的人,不分出身,不论贫富,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由皇家文官委员会主持,考试合格者由该委员会向各部推荐后方得录用
A.确立了文官委员会   B.扩大了议会的权力
C.实现了公开竞争录用 D.对候选人进行考核
6.目前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选用,是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准,而为此所采取的方法是客观公正的竞争考试,从而保证真正优秀的人才有机会担任公职。这主要体现了(  )
A.择优录取原则   B.政治中立原则
C.功绩晋升原则 D.德才兼备原则
7.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案。该法案对政府雇员的义务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它要求政府雇员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不得贪赃枉法、以权谋私;不得参加包括政治捐款在内的政治性金钱收受活动。上述立法(  )
A.标志着西方文官制度产生
B.确立了文官行为准则和从政道德准则
C.体现了政党政治的基本特点
D.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有效结合
8.英国人伯克·特伦德193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后经过考试成为公务员。某校学生依据《内阁办公厅:现代政府的诞生》一书编写了一段对话,如下面所示。对话反映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
朋友:你在内阁秘书长职位上干了10年,经历了4任首相,这个职位你是实至名归啊! 特伦德:这个位置可不太好坐啊。内阁秘书长可不是首相的私人仆从,我不能在部门的斗争中选边站,又要确保每一个部门的立场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
A.考试择优录用   B.保持政治中立
C.晋升机制完善 D.官僚习气深厚
9.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任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效地治理社会,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
B.确保了政治决策的正确性
C.保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D.规范了事务官的选拔管理
10.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做出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使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据材料可知(  )
A.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
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
11.187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海斯在由国会议员和最高法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的裁定下宣布当选。大法官布拉德雷投出了对海斯关键性的支持票,海斯上任后不久,即任命布拉德雷的儿子去纽约海关任职。其他的帮助过海斯的人,也被海斯委以重任。这反映出美国(  )
A.跨党派共识政治逐渐发展
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冲击
C.当时的文官制度亟待调整
D.官员政治中立原则被打破
12.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1805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迭而替换。到1830年,大多数政府部门已经设立常务次官。这一系列举措(  )
A.克服了文官制度存在的弊端
B.确保了上下议院权力的制衡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解决了徇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13.1868年,美国国会议员詹克斯发起并起草了一份关于文官制度的重要报告。这份报告80余页,包含了中国、法国、普鲁士、英国等各国文官管理的文件。大多数改革者认为,以英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比参考欧洲大陆或其他国家更有操作性。据此可知,此时的美国(  )
A.官员管理以中国科举制度为蓝本
B.政党分赃制度影响国会运行效能
C.代议制机关糅合东西方文明成就
D.精英阶层重视借鉴别国文官经验
14.1853年,英国政府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用人权,要求通过考选来任命驻印度的官员。1870年,内阁颁布枢密院令,“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英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旨在(  )
A.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B.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C.消除官僚腐败现象
D.规范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15.美国建国后,长期实行“政治恩惠制”,即由竞选取胜的总统,把政府职位作为对竞选支持者、合作者的一种恩赐而分配给他们。1883年,美国通过法律,决定设立文官委员会,建立考试制度,并确立了功绩制原则。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削弱了政党政治的影响
C.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
D.确保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6.如表所示为西方部分国家有关文官任职资格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可以说明(  )
国家 法律 规定
英国 1700年 《吏治澄清法》 凡接受皇家薪俸和年金的官吏、各部部长及公务员,均不得担任议会下议员
日本 1947年 《国家公务员法》 人事官和事务总长不得兼任其他官职,禁止公务员成为国会议员或政党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辞去公职
德国 (西德) 1953年 《联邦公务员法》 公务员须为全体国民而非某个党派服务,须中立和公正地履行职务,公务员可以参加国会议员选举,一旦当选,须办理辞职手续,否则将作出免职处理
A.议会民主要求文官保持政治中立
B.担任文官将会丧失政治权利
C.法律保障文官无错可以终身任职
D.各国对政权的规范趋于一致
17.【西方的文官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考试制度予以适应性改造,并添加了许多现代元素,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当今通行世界的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建立了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以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在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都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西方传统的恩封制与“政党分肥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代之以资历年限、升级考试成绩、年终考核成绩各种因素综合考查的办法,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在英国,国家试图对文官队伍加强政治上的控制,撒切尔夫人更是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为其所摒弃。美国总统为了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往往利用政治任命官员,从而加强了对文官系统的控制。在澳大利亚,政治家与官僚之间及官僚内部的权利再分配,强化了对文官的政府控制。在日本,绝大部分政务官是通过事务官进入政府,特别是政府首脑,大多数都有过从事事务官的职业经历。至1972年,日本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因此,有人认为日本是文官收买了政党和政府。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西方文官制度一个基本原则的生成与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对中国考试制度进行改造的表现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文官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