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D C B B C C D A D A D B C A
17.示例一:
看法: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2分)
阐述:孙中山认为考试是一个很好的选官方式。为了保障人民行使平等、自由的权利,必须选出有才、有德的人。因此,他要求将考试制度写进法律,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须有专业学科三年学习的学历(或同等学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有实践经验,以此确保文官队伍的素养,这蕴含了民主、公平、择优的精神,这表明孙中山认为文官考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美意良制,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8分)
总之,孙中山的美意良制汲取了中外选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较为开阔的政治视野。(2分)
示例二:
看法: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当今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2分)
阐述:在近现代史上,世界多国政府为确保行政的高效率,规定通过考试选拔有才华的文官进入国家各个部门,以完成国家机器所担负的各种行政任务。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孙中山主张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来管理国家事务,在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让有业务专长的专家参与治国以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随着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8分)
总之,研究和借鉴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助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立有权威、有效能的政府有着重要的意义。(2分)
1.C [材料中介绍了1898年清政府对八股取士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调整是因为随着清政府自身发展和列强入侵,原有的科举选官方式难以应对时局的需要,故选C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排除A项;维新运动失败于慈禧等封建阶级顽固派的阻挠,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失败了,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末新政关于教育改革的措施,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加速了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故选C项;“为维新变法平反”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排除B项;1901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旨在适应选官制度的变革,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与辛亥革命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3.D [由《奏定学堂章程》中“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可得,尽管当时已经采用新学制,但是还是按照“举人”“生员”等旧式教育体制的称号来授予功名,表明当时中国新旧教育体制并存,故选D项。]
4.C [根据材料“合格者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但留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仍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这体现了清政府在实行留学生选官制度中保留了部分传统,故选C项;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是当时的选官方式,但还有学堂选官制度等,材料并未进行对比,不能得出其“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的结论,排除A项;1905年清末新政正在进行,但材料强调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并未说明政府机构改革所需具体人数,不能据此得出“满足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的结论,排除B项;日本的文官考试制度强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但材料强调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且考试是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并非借鉴日本,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三种”“甄录试考国文、历史、地理、笔算”“初试主要考国法学……经济学等”“大试考现行法令解释、涉案判断、草拟文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权的文官高等考试内容广泛,既包括基础学科如国文、历史、地理等,也涉及专业知识如法律、行政学、财政学等,并通过多个考试阶段进行人才筛选,这样的考试体系有助于选拔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官员,从而推动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故选B项。]
6.B [根据材料“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可知,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过程都需要在官方权威机构监督下进行,有利于维护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减少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故选B项;考试监察与强化监察权力无关,排除A项;文官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并不能代表文官个人素质的高低,而且文官只是政府官员中的一部分,排除C项;“杜绝了腐败行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与功勋、国民党有密切关系的公务员,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同等录用”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对国民党员给予优待,意图通过增加国民党员身份的公务员来影响政治行动,而非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A项;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主要内容,材料表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留任或升任与国民党有密切关系的官员,强化了一党专政,不利于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
8.C [根据题干信息“1951年”“中心城市党委应试办干部理论业余学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成立干部理论业余学校,并建立正规的制度,表明新中国重视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推动了干部制度的逐步形成,故选C项。]
9.D [根据材料“《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管理性文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例和文件对公务员的选拔、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范,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故选D项。]
10.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使公务员晋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德才表现、工作实绩等因素,而不是达到最低年限就必须晋升,也不能按照任职年限论资排辈,大大激励了公务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故选A项;“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简政放权”无关,排除C项;“党管干部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在普通中学堂五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拨贡出身”“各实业学堂三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清政府根据文凭给予相应出身,说明当时清政府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故选D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排除A、B两项;“全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2.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身份发生若干种不同类型的转变,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A项;科举制的废除使士人政治解体,在内忧外患的窘境下,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但清政府时期新式教育体制并未确立,排除C项;科举制的废除说明封建专制制度面临更深重的社会危机,其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促进了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文官考试事务处”“于考前3个月成立,考试结束后撤销”可知,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组织机构是临时性的,不规范;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正式设置……考试院”“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有正式的考试机构负责、有明确的法律保障,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规范化,故选D项。]
14.B [根据题干可知,1928年至1943年,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但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结束“军政”,开始“训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因此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实际上剥夺了人民民主权利,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故选B项。]
15.C [题干中明确要求干部与工农群众同甘共苦,向工农群众学习,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这明显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项符合题意。]
16.A [根据题干可知,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了要贯彻党的组织路线、要拥护和接受党的领导,由此可知,该法律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排除B项;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如根据材料“通过立法的形式……作出了具体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希望革命后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试图学习西方文官制度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虽然孙中山的思想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有得到真正实践,但对后来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和当今公务员制度提供了借鉴;其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进行阐述,如“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的必须经过政府认证的各类高等院校学习必需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具有举荐资格,通过考试及格才能成为文官,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让有业务专长的专家参与治国以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为民国时期选官制度及当今公务员制度提供有力借鉴;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升华。课时分层作业(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颁布废八股改试策论的上谕,宣布今后“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改革举措( )
A.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废止
B.导致了维新运动失败
C.是应对时局的现实选择
D.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
2.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初二,朝廷再次颁布了改书院为学堂的上谕,要求各省府州县书院分别改办大中小学堂,恢复了戊戌变法时期书院改制的相关政策,各地新式学堂迅速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 )
A.反映了清政府为维新变法平反
B.开创了中国的新式教育
C.加速了中国选官制度的变革
D.直接导致辛亥革命兴起
3.下面所示《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
A.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4.1905—1911年,清政府共举行七次留学毕业生考试,总计约1 400人合格,合格者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其中留日学生占90%以上。有近千人被授予官职,大部分被分派入中央新设的学部、外务部、民政部、法部、农工商部等任职。由此可见,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B.满足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
C.仍受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D.借鉴了日本的文官考试制度
5.北洋政权的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三种。其中甄录试考国文、历史、地理、笔算;初试主要考国法学、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学、财政学、经济学等;大试考现行法令解释、涉案判断、草拟文牍。据此可知,这一措施( )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新型官员的选拔
C.为女子参政提供制度保障
D.实现任用程序的正规化
6.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之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之榜示及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7.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且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8.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心城市党委应试办干部理论业余学校”“并建立正规的制度”的建议,干部理论学校随即在各地开办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公务员制度已基本建立
C.我国重视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
D.依法治国成为大势所趋
9.1993年8月,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随后,在1995年至2002年我国相继颁布了与暂行条例相配套的公务员管理性文件。这( )
A.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需求
D.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
10.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规定公务员可通过领导职务与职级两条线晋升;打破基层职级晋升的“天花板”,特别是市县级以下的公务人员,让其不再局限于职务的提升和工龄的累计;公务员职级层数由原有的8个层级增加到12个层级。这一改革( )
A.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
B.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
C.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D.体现出党管干部原则具有法律保障
11.如表所示为1903年清政府颁发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
1 在普通中学堂五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拨贡出身,分别录用
2 在文部省直辖高等各学堂及程度相等之各实业学堂三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分别录用
3 在大学堂专学某一科或数科,毕业后得有选科及变通选科毕业文凭者,给予进士出身,分别录用
4 在日本国家大学堂及程度相当之官设学堂,三年毕业,得有学士文凭者,给予翰林出身
5 在日本国家大学院五年毕业,得有博士文凭者,除给予翰林出身外,并予以翰林升阶
A.已经统一全国学制
B.确立了学堂选官制度
C.全面学习日本官制
D.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
12.1905年,湖北当局在黄陂县募兵,96人中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同时有大量的旧文人转向新式教育,成为新学堂与学务机构的教职员。清末贡生陈蝶仙开办了许多公司,生产牙粉、酒、汽水及玻璃。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废除( )
A.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B.提高了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
C.反映了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
D.促进了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
13.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组织机构是“文官考试事务处”,于考前3个月成立,考试结束后撤销。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正式设置与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平级的考试院,“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这一变化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 )
A.管理民主化 B.选拔公平化
C.立法细致化 D.制度规范化
14.1928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成为最高考试机关,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此后到1943年以前,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这体现了( )
A.国民政府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
B.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
C.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
D.最高考试权具有独立性
15.195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规定干部下放参加农业、工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劳动;要求下放干部服从所下放的单位领导,与工农群众同甘共苦,向工农群众学习,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
B.表明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民主化
C.有利于干部队伍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D.说明了新中国初期干部管理的务实灵活
16.201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条基本原则增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第十三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具备条件增加“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十四条第一款公务员义务增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等等。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正式形成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实施范围
D.扩大了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员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1924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中规定,荐任文官考试者必须满足:一、本国国立大学或者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门学校学科三年以上者;二、经政府认可之外国大学、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科学习三年以上者;三、经政府认可之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习各专业学科三年以上毕业者;四、委任文官考试及格后,在行政官署服务三年以上者;五、习政治、经济、法律之学与第一款至第三款各学校毕业,有同等之学力,并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经考试院甄录试验及格者。
——摘编自杨芳《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