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A B C A B A B C B D B A C B D
17.(1)法律思想:法令由一统(强化君主权威);约法省刑(减轻刑罚);与民休息;因时而治(令高于律)。(8分)
(2)主要特点:条例繁杂,内容广泛;儒法结合;严刑酷法;重视经济立法。(6分)
1.A [根据材料“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天保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汲取商朝由于暴政丧失民心从而覆亡的历史教训,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强调“德行”的作用以维护统治,A项正确;西周确立宗法制,形成尊卑有序的宗法关系,而“敬天保民”可以维护宗法秩序,排除B项;“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天保民”体现了周人对“天”“神”的敬畏,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保护民众的目标,没有否定“尊天敬神的传统观念”,排除C项;德刑并重的治国方略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这主要体现了夏商周时期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制观念趋于成熟,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明德慎罚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没有体现礼法并用治国思想,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子产颁布成文法的行为,叔向表示反对,但随后叔向所在的晋国也颁布成文法,这说明春秋晚期以法治国受到重视,故选B项;“礼乐制度土崩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时刚刚颁布成文法,并不能得出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在德法之争中以法治国占据优势,并非“日趋激烈”,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秦律十八种》重视对农业的管理,这些法律涉及耕牛、农作物留种以及粮食统计等方面,由此可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源于农耕社会的发展需要,故选C项;材料中的农作物留种并未与官员考核联系在一起,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并非政府保护促进农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法律在农业方面的规定,未提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论心定罪”“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决狱”体现了汉代儒学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是司法儒家化的反映,故选A项,排除B项;汉代以后,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法律,刑法更具弹性,排除C项;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渐融入法律,但礼法结合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法律地位平衡,排除D项。]
6.B [在传统儒家伦理中,婚姻是有很多讲究和禁忌的,比如同姓不婚、亲属不婚等,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但是唐代出现了大量违反禁令的情况,说明儒学伦理观念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B项;“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趋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目中提到的唐代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例子,不能说明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婚姻缔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此并不能得出唐律权威严重不足的结论,排除D项。]
7.A [根据“国家有盛举,不必蕝(编纂)野外之仪,即是书而可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开元礼》比较完备,成为后代举行国家盛典的参考,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大唐开元礼》重法,排除B项;儒学士人一般以乡约教化乡里,排除C项;《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与其捐半供佛,曷(何)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可知,吕陶的审问、判决、劝解体现了宋代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点,故选B项;“较大随意性”不符合题意,应为“相对合理性”,排除A项;“土地兼并”概念不清,土地兼并指地主采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农民的土地和房产,与材料中庞某的三个姐姐侵占其田相悖,排除C项;“法律渗透三教合一理念”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些法律条文都强调长辈或者主人的地位,不允许晚辈或者奴婢告发他们,这和儒家伦理中的“孝”和“忠”相符,由此可知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故选C项;这些法律条文并没有直接提到皇权,不能说明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排除A项;这些法律条文都很明确,“随意性较强”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B项;这些法律条文并没有提到地方司法权力的问题,“受到制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10.B [材料表明雍正的言论强调节俭、为灾难作准备、依法纳税以及向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上下相安,故选B项;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仍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排除A项;劝告民众节俭及备灾并非掌控臣民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生活标准,无法得出“制定标准以规范基层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
11.D [孔子对赵鞅、荀寅的严厉斥责,是因为他认为二人擅作主张,侵犯了国君权力,而对子产的赞扬,则是因为子产在修明法度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君的权威和法律的稳定性,这反映出孔子主张加强国君权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故选D项;孔子虽然强调道德教化,但并不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他反对的是破坏原有法律制度、擅作主张的行为,而非法治本身,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孔子对铸刑鼎这一具体事件的态度,这更多反映了他对权力分配和法律制度稳定性的看法,而非简单地希望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孔子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这主要涉及法律权威和权力分配问题,而非单纯的道德教化,排除C项。]
12.B [材料大意是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用道德来教导民众,用礼仪来约束民众,这样民众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孟子认为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令使百姓畏服;良好的教育受到百姓喜爱。由此可知,二者都倡导教化民众,故选B项;“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孔子不符,排除A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敬天保民是指敬畏天命,保护百姓,是西周初期的治国方针,材料并未体现“敬天保民”思想,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参详旧典,务从宽仁”“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可知,孝文帝强调修定律法时要礼法结合,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德治、礼法并用理念,故选A项;“借鉴南朝经验”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参详旧典”相悖,排除B项;“沿袭鲜卑传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意在托古改制”不符合史实,孝文帝修定律法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D项。]
14.C [材料提及唐代的《龙筋凤髓判》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来陈述案例缘由并给出判决意见,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重视判例解读,旨在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以法为教”是秦朝的特点,排除A项;“重视家训”不符合题意、逻辑,与“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相悖,排除B项;“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的是明朝的《大明律》,排除D项。]
15.B [由材料“斟酌损益,著为事例”“庶事例有定”可知,《问刑条例》的增补修编有助于解决《大明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不足或模糊之处,使其更加适应当时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故选B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人文关怀体现为法律对人的尊重,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16.D [乡规民约中的多项规定,如“敦孝弟(悌),以明人伦”“禁贼盗,以除乡害”等,都是为了维护乡村社会的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助推公序良俗建设,故选D项;乡规民约中有“禁贼盗,以除乡害”的规定,但“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乡规民约中有“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的规定,体现了对环境的保护,但这只是材料中一部分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乡规民约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经世致用思想关系不大,排除C项。]
17.第(1)问,根据材料一“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法……‘除田之租赋’”可知,约法省刑(减轻刑罚)、与民休息;根据材料一“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可知,法令由一统(强化君主权威)、因时而治(令高于律)。第(2)问,根据材料二“《大明律》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可知,条例繁杂,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二“在对待谋反、大不敬……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可知,儒法结合、严刑酷法;根据材料二“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可知,重视经济立法。课时分层作业(8)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意识到“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以德配天”,主张“敬天保民”“明德慎罚”。这些理念( )
A.汲取商朝覆亡的历史教训
B.冲击了尊卑有序的宗法关系
C.否定尊天敬神的传统观念
D.形成了德刑并重的治国方略
2.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 B.法制观念趋于成熟
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 D.礼法并用治国思想
3.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颁布成文法,此举遭到晋国保守贵族叔向的指责,批评他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颁布成文法。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
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
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
4.如表为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律十八种》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 )
《秦律十八种·厩苑律》 (耕牛评比)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殿者……罚冗皂者二月。……牛减絜(衡量,这里引申为腰围),治(笞)主者寸十
《秦律十八种·仓律》 县遗麦以为种(种子)用者,殽禾以臧之
《秦律十八种·仓律》 稻后禾孰(稻在谷子之后成熟),计(统计)稻后年……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
A.官员考课制日趋严密
B.政府保护促进农业发展
C.农耕社会的发展需要
D.法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5.汉代司法审判中奉行“春秋决狱”,其基本原则是“论心定罪”,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据此可知,汉代的“春秋决狱”( )
A.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B.体现出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C.强化了法律的威严
D.促进了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平衡
6.《唐律》中婚姻缔结的禁止规定主要有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不婚等,但唐代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情况大量出现:赵郡李希仲将女儿嫁给了远亲兄弟临淮县令崔祈,许敬宗之妻裴氏早卒,许以裴氏婢以继室。这表明当时( )
A.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趋势
B.儒学伦理受到冲击
C.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
D.唐律权威严重不足
7.宋人周必大评价《大唐开元礼》时称:“国家有盛举,不必蕝(编纂)野外之仪,即是书而可行。”这说明《大唐开元礼》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礼仪完备
B.隆礼重法
C.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D.律例合编
8.据《宋史》记载:铜梁人庞某状告他的三个姐姐侵占其田,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吕陶劝庞某道:“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尽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何)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这反映出当时( )
A.司法审判具有较大随意性
B.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点
C.土地兼并冲击了传统秩序
D.法律渗透三教合一理念
9.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 )
出处 法律条文
汉简《二年律 令·告律》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唐律疏 议·斗讼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大明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B.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地方司法权力受到制约
10.雍正在《圣谕广训》中劝告所有人都必须节俭,为各种灾难作准备;奢侈浪费会让人们在灾害之年陷于无助,“弱者饿殍沟壑,强者作慝犯刑”;人人都必须依法纳税;不向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完全是忘恩负义的行为。由此可见,清政府旨在( )
A.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
B.构建上下相安的稳定秩序
C.维持对臣民的牢固掌控
D.制定标准以规范基层生活
11.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使晋国失去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但孔子却没有抨击铸刑书在先的郑人子产,还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孔子( )
A.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 B.希望稳定社会秩序
C.提倡用道德教化民众 D.主张加强国君权力
12.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据此可知,他们倡导( )
A.施行仁政 B.教化民众
C.隆礼重法 D.敬天保民
13.(2024·甘肃卷·T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477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14.(2024·北京卷·T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15.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责成刑部尚书彭韶组织《问刑条例》的修编工作,将一部分与《大明律》适用相关的奏准“斟酌损益,著为事例”,以便“京城司法多者……通行内外,与《大明律》兼用,庶事例有定,情罪无遗”。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B.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C.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D.反映出法律蕴含一定人文关怀
16.清嘉庆年间一乡规民约记载:“敦孝弟(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等。这些规定( )
A.消除了村民偷盗恶习
B.保护了农村的生态
C.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
D.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法,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四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高后五年,“弛商贾之律”。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
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法令,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汉律六十篇》等。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摘编自车佐贤《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法律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处罚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明律》的主要特点。(6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