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A C D D D C B B C A A A D B
17.(1)特点:注重财产权;内容广泛,体系规范;体现传统和革命原则之间的妥协;注重实际运用。(6分)
(2)意义:完善了中国的法律体系;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进了依法治国,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6分)
(3)认识:法治建设要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法治建设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2分)
1.D [“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纳妾”“童养媳”等都是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的表现,1950年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令禁止以上行为,并且强调“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据此可知,该法的实施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婚姻法无关,排除B项;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但是并不能扩大为“根除了”,排除C项。]
2.C [材料反映了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逐渐增多,使人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参政的积极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说明法治建设推动了民主进程,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立法权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期,此时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使人民能够更好地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并没有忽视民主政治建设,排除B项;“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逐渐高涨”只是材料的表象,背后的实质是法治建设推动了民主进程,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立法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故选A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没有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我国自194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开始,就已经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排除D项。]
4.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选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A项;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审议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排除B项;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排除D项。]
5.D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所以1993年后我国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故选D项;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而不是题干所述法律,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题干时间和主旨均不符,排除B项;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与题干时间和事件均不符,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的制定进程不断推进,即法治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法治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涉及法治建设不断发展,没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建设,无法得出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治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电影放映事业发展的方针是首先面向工矿地区”可知,电影放映事业面向工矿地区,工会电影放映工作被紧密地纳入全国电影放映网络中,这显示出国家试图通过电影向基层群众(如工矿地区的工人)提供文化生活,即国家重视基层文化生活的建设,故选D项;虽然这一决定确实与文化教育有关,但材料更侧重于电影放映的具体方针,并未直接表明政务院在整个文化教育工作方面的政策,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了一个关于电影放映的决定,而非相关法律法规,“趋于完善”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轴承厂举办“五讲四美三热爱”歌咏大会,此后中央各部委要求各级部门积极支持各群众团体开展文明礼貌活动,这说明国家和社会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故选C项。]
9.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中央提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决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范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主要是为了深化改革开放,故选B项;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该决议明确提出“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这说明其并非为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排除C项;“以德治国”是指以道德教化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与材料“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不符,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中“事迹”可知,这些好人的事迹主要涉及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等方面,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道德追求,故选B项;根据材料“22年坚持无偿献血7万毫升”“奋勇救下2名落水儿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残疾弟弟57年”可知,这些好人的事迹不仅仅是热爱劳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故“逐渐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高尚,与“文化素质”不完全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1.C [1982年宪法规定“个体经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说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鼓励、保护个体经济发展,通过完善立法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而不是强调立法工作的重点,排除A项;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可知,这反映了人民政府借助婚姻宣扬新风尚的举措,故选A项;1950年我国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传统婚姻制度已经改变,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夫妻关系,不涉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夫妻之间“互爱互敬和睦团结”,不是经济互助,排除D项。]
13.A [1988年,全国人大确定采用“修正案”的方式进行宪法修改,宪法的原文不动,这体现了对宪法权威性的尊重和维护。1993年,全国人大决定每次修宪后出版两个文本,包括附有修正案的1982年宪法和按照修正案修正后的宪法,这体现了宪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因此,这一转变兼顾了宪法的权威性与时代性,故选A项;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排除B项;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中国的宪法修改方式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讨论的是宪法修改方式的转变,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排除D项。]
14.A [根据题干信息“坚持人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体定位,围绕着人一生的发展历程,以人的保护为核心”“人性民法”等可知,民法典凸显了国家以法律形式保障人权,凸显对人的重视,故选A项;基层治理指对乡村或者城市社区的治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与材料主旨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1963—1966年的宣传重心反映了对领袖忠诚;“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宣传重心反映了对阶级斗争和革命性的重视;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前的宣传重心反映了对平凡岗位上的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重视;1990年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时期的宣传重心反映了对职业奉献精神和在岗位上发扬雷锋精神的重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的宣传重心反映了对雷锋精神日常化和大众化的重视。《人民日报》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心,这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故选D项。]
16.B [新闻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这对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B项。]
17.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二部分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保持了革命的精神,但又放弃了革命时期采取的激进措施”“在法典中……实际规范简洁明确”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法律规范”“以民事权利为红线构建民法典体系”可知,完善了中国的法律体系,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法典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结合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可知,推进了依法治国,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及法律往往存在滞后性,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法律要适时调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分析即可。课时分层作业(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1.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部分内容摘录,该法的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一九五○年四月十三日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顺应了土地改革的时代需求
C.根除了封建婚姻观念
D.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
2.据统计,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有48件,而1954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达430多件,使人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这说明( )
A.立法权主要由中央政府行使
B.过渡时期忽视了民主政治建设
C.法治建设推动了民主进程
D.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逐渐高涨
3.“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4.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C.中共十五大
D.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5.1993年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出台( )
A.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B.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标志着中国完备的法律体系确立
D.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
6.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
B.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法治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7.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与电影工业的决定》中指出:“电影放映事业发展的方针是首先面向工矿地区”,工会电影放映工作被紧密地纳入全国电影放映网络之中。这反映出( )
A.政务院注重文化教育工作
B.“双百”方针充分得到贯彻落实
C.电影业法律规定趋于完善
D.国家重视基层文化生活的建设
8.1981年5月,哈尔滨轴承厂举办了首次“五讲四美三热爱”歌咏大会,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央各部委先后下达文件“要求各级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积极支持各群众团体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此举( )
A.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D.掀起了学习道德模范的高潮
9.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该要求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B.深化改革开放
C.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D.践行以德治国
10.下表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部分江西省的好人事迹,这些好人事迹体现了( )
人物 事迹
退休工人施炳缘 眷恋乡村20余年坚守续写“第二故乡”
“献血侠”侯兵 22年坚持无偿献血7万毫升
八旬老农罗明道 奋勇救下2名落水儿童
“大国工匠”的涂爱鹏 情系稀土20年,赣州稀土行业的“产业英雄”
古稀老人陈怀林 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残疾弟弟57年
A.劳动模范具有榜样作用
B.新时代中国的道德追求
C.精神文明建设逐渐兴起
D.民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11.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
宪法 表述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七条 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A.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
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
C.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2.(2024·安徽卷·T8)如图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
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
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
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
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
13.1988年,全国人大确定采用“修正案”的方式进行宪法修改,宪法的原文不动,也不重新公布宪法。1993年,全国人大决定每次修宪后出版两个文本:一个是1982年通过的宪法并附修正案;一个是按照修正案修正后的宪法。这一转变( )
A.兼顾了宪法权威性与时代性
B.贯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C.吸取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D.巩固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坚持人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体定位,围绕着人一生的发展历程,以人的保护为核心,完整系统地规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权利,体现了民本时代“人性民法”的细微观照。这表明民法典( )
A.凸显了国家保障人权理念
B.完善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
C.明确了社会主义宪法原则
D.推动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
15.下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雷锋精神宣传重心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 )
时期 宣传重心
1963—1966年 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忠实
“文化大革 命”时期 爱憎分明、阶级立场坚定、革命性、斗争性
从改革开放到 1990年前 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精神
1990年到中共十 七届三中全会 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立足本职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雷锋
中共十七届三中 全会至2012年 学雷锋常态化,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宣传学雷锋
A.契合了工作着重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B.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果
D.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
16.我国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在自纠自查以及他律的规范中,逐渐发展成型,如“首届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聚焦对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且产生较大影响的对象;某媒体打造财经人物评选,挖掘经济领域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等,弘扬社会正能量。我国新闻人物评选活动( )
A.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B.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弘扬了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精神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典的第一部分是人法,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法典保持了革命的精神,但又放弃了革命时期采取的激进措施。在法典中,没有总则和过多的抽象概念,实际规范简洁明确。
——摘编自何方宁《浅议〈法国民法典〉的立法特点及其对
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2020年5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民法典吸收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法律规范,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民法典由总则、人格权、合同、物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组成,以民事权利为红线构建民法典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意义。(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制建设的认识。(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