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总分:56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8分)
1.秦统一以后,曾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的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作“七科谪”。考古学家曾在广州发现了许多汉代南越国(割据岭南的政权)的遗迹,包括宫殿在内,所涉及的人,他们本人或他们先人就是七科谪的时候到南方去的。秦朝戍守岭南的举措( )
A.拓展了统一王朝疆域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D.巩固了国家统一
2.张骞回到中原后,汉武帝展现出“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地经商。据此可知( )
A.国家战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B.西汉朝廷垄断了东西中转贸易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中西方交往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3.《魏故轻车将军元府君墓志》载,元宁“其先唐尧之苗裔”;《北魏故侍中太傅领司徒公录尚书事北海王墓志铭》称,元祥“纂乾席圣(继承皇位,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展现圣明的治理),启源轩皇(追溯到黄帝轩辕氏)”。以上记载反映了北魏( )
A.上层对变法的支持
B.华夏认同意识的增强
C.制度中原化的特点
D.墓葬习俗发生了巨变
4.下表是唐朝与回纥数次和亲的概况。下表反映了当时唐朝( )
时间 概况
至德元年 (756年) 唐肃宗采纳“假蕃兵以张形势”之策,遣敦煌王李承寀和唐将出使回纥,“以修好征兵”,回纥怀仁可汗将女儿嫁给敦煌王李承寀
乾元元年 (758年) 五月,回纥可汗遣使者来朝并请婚。“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
贞元三年 (787年) 八月,回纥遣使来唐求亲。唐德宗派遣自己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往回纥。回纥可汗上书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
A.民族交往方式多样 B.中原王朝实力强大
C.承袭前代因俗而治 D.经略边疆讲求实效
5.井真成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日本来唐的遣唐使,开元二十二年(734年)36岁时“终于官弟(第)”,逝世于中国。唐玄宗命赠他为“尚衣奉御”,丧葬事务由官方负责。这反映了( )
A.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
B.唐代官员的丧葬礼仪
C.遣唐使者的使命所在
D.贞观年间的兼容并包
6.下表是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发掘情况(部分)。这能印证( )
时间 概况
1888年 英国人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了宋代铜钱
1916年 坦桑尼亚的马菲亚岛出土3枚宋钱
1945年 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大批古钱币,其中北宋钱币108枚,南宋56枚
A.宋朝钱币流通于坦桑尼亚地区
B.东非沿海地区历史上存在对宋交往
C.宋朝是坦桑尼亚外贸主要对象
D.东非历次发现宋钱数量随时间增加
7.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认为,吐蕃地区相当于元朝的“第十一个行省”。元政府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这体现出元代(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B.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
C.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
D.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8.一位学者在考证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行迹时,做了如下分析。这表明( )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一个叫马薛里吉思的基督徒在镇江做官三年,建了两座基督教堂。经查证,马薛里吉思,《元史》中无传,可见不是个重要人物,而元代人俞希鲁纂的《至顺镇江志》又记载此人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到镇江任副达鲁花赤(官名),在此建了六座基督教教堂,而马可·波罗只提两座,可能他只看到两座,也许其他教堂还没有建。
A.官方正史更具史料研究价值
B.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事实
C.历史研究应坚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9.1571年,明政府与鞑靼首领俺答达成封贡与互市协定,河西走廊的作用从此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两大高原的沟通从此成为常态。这反映出明朝( )
A.解决了边疆危机 B.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10.蒙古例是清政府为外藩蒙古制定的特别法。随着内地民众大量进入蒙地,“封禁”政策下蒙古人、汉人相对隔离的生活状态逐渐被打破。清政府在嘉庆朝重印了《蒙古律例》,强调因俗而治,后期日渐与《大清律例》走向交融。此举( )
A.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解决了边疆司法审判的急需
C.旨在推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D.奠定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基础
11.(2024·6月浙江卷·T2)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12.(2024·安徽卷·T2)《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13.《唐六典》记载,唐朝在长安建有驿站专门用来接待来自各国的使者,许多壁画题材都描绘了唐朝统治者接待外国使者的盛况。《日本书纪》也提及:“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材料展现了唐朝( )
A.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
B.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
C.完备成熟的政治制度
D.包容开放的大国气度
14.(2024·海南卷·T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15.如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西南土司朝贡次数。据此推知,当时( )
年号 正统 景泰 天顺 成化 弘治 正德 嘉靖
次数 38次 19次 20次 8次 8次 5次 3次
A.边疆与内地的治理趋于一体化
B.西南土司制度已经逐渐崩溃
C.明朝与藩属国的朝贡贸易衰落
D.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控减弱
16.“康熙的红票”是康熙帝发往欧洲的一封公开信,使用满、汉、拉丁三种文字印刷于红纸上,发给来到广州的西洋商船,请洋商带回欧洲,意在探听康熙曾派往西洋的两组传教士钦差的音信。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谋求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
B.已经卷入中西交流之中
C.废除了对外闭关自守政策
D.试图扩大朝贡贸易体系
17.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深刻地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二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实现“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的创新措施,归纳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和元朝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2分)
1/1课时分层作业(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B D A B D C D A A C D A D B
17.(1)变化:由限制民族交往到鼓励民族交往(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2)措施:实行行省制;设立宣政院。(2分)
特点:对边疆的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2分)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2分)
1.B [秦朝迁徙大量身份低下或犯罪的人到岭南戍守,这些人到岭南后,与当地各族人氏共同生活,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未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纳入中国的范围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B项正确;秦朝戍守岭南的举措只是有利于岭南的开发,没有拓展统一王朝的疆域,排除A项;秦朝戍守岭南并没有促进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依据题干信息“曾在广州发现了许多汉代南越国(割据岭南的政权)的遗迹”可知,随着迁徙人口对岭南的开发,出现了割据政权,这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下令招募大量商人……经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故选A项;题干只是说朝廷配给货物让商人去西域经商,并没有体现西汉朝廷垄断了东西中转贸易,且“垄断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张骞出使西域与解除匈奴威胁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中西方交往早在汉武帝之前就已出现,排除D项。]
3.B [墓志铭中将北魏贵族与古代华夏族的先祖(唐尧即尧帝,轩皇即黄帝轩辕氏)相联系,这明显是在强调北魏贵族与华夏族的同源关系,反映了北魏时期上层社会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故选B项;题目中的墓志铭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变法的信息,排除A项;墓志铭更多是在强调文化和身份上的联系,而不是制度上的变化,排除C项;题目中的墓志铭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墓葬习俗的信息,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假蕃兵以张形势”“以修好征兵”“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可知,唐朝在经略边疆时注重实际效用与利益,通过通婚稳定边疆统治,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唐朝采用和亲的方式与回纥进行交往,没有涉及其他交往方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得出唐朝与回纥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交往方式,但看不出中原王朝与回纥的政治经济实力对比,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前代的边疆治理方式,也未体现因俗而治,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井真成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日本来唐的遣唐使”“丧葬事务由官方负责”可知,井真成被日本派遣来唐,在中国生活、逝世,其丧葬事务由唐朝官方负责,这见证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故选A项;材料提及了井真成的丧葬事务由官方负责,并没有唐代官员的丧葬礼仪的相关描述,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井真成是遣唐使,并没有涉及其来唐的使命,排除C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开元年间由日本来唐的遣唐使”可知,井真成是开元年间来唐,不能反映“贞观年间的兼容并包”,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发掘情况”可知,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被发现,据此可以判断宋朝与坦桑尼亚在古代可能有过交往和交流,即东非沿海地区历史上存在对宋交往,故选B项;仅根据材料坦桑尼亚发现宋代铜钱无法判断宋朝钱币在坦桑尼亚地区是否流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坦桑尼亚对外贸易情况的信息,无法判断宋朝是坦桑尼亚外贸主要对象,排除C项;材料中1888年的发现没有宋钱数量,不能得出东非历次发现宋钱数量随时间增加,排除D项。]
7.D [元朝政府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这相当于在吐蕃地区行使行省的各项职权,体现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故选D项;题干所述为元朝对吐蕃地区的有效治理,与华夏认同观念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元朝对吐蕃地区实行有效治理,并未体现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无法据此得出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元朝对吐蕃地区的有效治理,并未体现吐蕃与内地习俗的比较,所以无法据此得出民族习俗日益趋同的结论,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经查证,马薛里吉思,《元史》中无传,可见不是个重要人物,而元代人俞希鲁纂的《至顺镇江志》又记载此人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到镇江任副达鲁花赤(官名)”可知,该学者在考证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行迹时,将《马可·波罗行纪》和多个其他史料进行研究和比较,进一步去伪存真,接近历史真实,这体现了史料互证原则,C项正确;相较于民间文书,官方史书文献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权威性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政治性,不能一概而论,排除A项;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排除B项;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可知明代通过封贡与互市密切了蒙古政权与中原政权的联系,促进了东西南北的交流,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故选D项;明代的边疆危机主要表现在“南倭北虏”的问题,蒙古问题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边疆治理问题,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鞑靼是独立的蒙古政权,不属于明朝中央集权的一部分,排除C项。]
10.A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原先专门为外藩蒙古制定了特别法,但是随着内地民众大量进入蒙地,清政府在嘉庆朝重印了《蒙古律例》,后逐渐与《大清律例》走向交融,这体现了清政府对外藩蒙古的重视,加强了对外藩蒙古的管理,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蒙古律例》只是针对外藩蒙古,只能是有利于解决边疆司法审判的急需,排除B项;《蒙古律例》的颁布有利于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最终是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大清律例》和《蒙古律例》是清政府颁布的法律,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与近代中国法治的理念并不一样,排除D项。]
11.A [从墓葬中帐篷形象的分布变化可以看出,原本主要分布在边疆游牧地区的帐篷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中原农耕地区也有所发现,这反映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有帐篷形象墓葬的分布变化,无法推断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是帐篷形象在墓葬中的出现,并未涉及实际的民居类型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互市交易,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经济交往无疑会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从而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交往,故选C项;题干中提到的“立夷市于郡东”“郁州(令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都是互市交易情况,并没有提及海外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市镇兴起维护时局稳定的表述,排除B项;“榷场”是宋、辽、金时期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而材料中的时间背景是晋朝和梁朝,与榷场的设立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长安建有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驿站,并且有许多壁画描绘了接待外国使者的盛况,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尊重,而《日本书纪》的描述也反映出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唐朝包容开放的大国气度,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交往,而非国内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将中国思想文化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日本书纪》提及“大唐国者,法式备定”,强调唐朝是一个法度完备的国家,但这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C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在邕州设立买马司,与大理等地进行马匹贸易,并采用多种交换方式,这一举措增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有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交融,故选A项;买马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且花费大量财物,并不能缓解南宋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羁縻政策主要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方式,一般情况下,羁縻政策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不变,承认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权力,具有一定独立性,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并未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羁縻政策的相关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与文化繁荣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5.D [从正统到嘉靖年间,西南土司朝贡的次数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正统时期朝贡38次,到嘉靖时期只有3次,这反映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控在逐渐减弱,D项正确;仅从朝贡次数减少不能得出“边疆与内地的治理趋于一体化”的结论,因为朝贡次数减少更多反映的是中央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变化,而非治理模式的一体化,排除A项;朝贡次数减少不能直接说明土司制度崩溃,只是表明其与中央的联系减弱,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西南土司,并非藩属国,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
16.B [清政府虽然发出公开信探听传教士钦差的音信,但这并不意味着谋求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当时清政府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故A项错误;康熙帝发公开信,使用满、汉、拉丁三种文字,通过洋商探听传教士钦差的音信,表明清政府已经卷入中西交流之中,故B项正确;清政府在当时仍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外来贸易和人员交往有诸多限制,这一政策在当时并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朝贡贸易体系主要是周边国家向清朝进贡,清朝回赐的一种贸易形式,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7.第(1)问,根据材料一“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可得出由限制民族交往到鼓励民族交往。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实行行省制;设立宣政院。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边疆的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第(3)问,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团结了边疆各民族,而元朝对边疆的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