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如图所示里耶秦简的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由此判断,它是( )
A.最早的户籍登记
B.赋役繁重的证据
C.秦律中一个案例
D.基层治理的基础
2.汉代,百姓编户入籍,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户籍登记包括了姓名、籍贯、爵级、住址、年龄等。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此外,汉代还制定了“舍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由此可知汉代( )
A.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
B.基层治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C.以“大索貌阅”登记户籍
D.政府重视掌握人口变动的情况
3.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隋朝建立后( )
A.“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
B.“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C.“诸色户计”,按职业定籍
D.制定“黄册”,推行户帖制度
4.在唐代,脱离原居地户籍流徙他乡的“浮户”,在新居地入籍后称为“客户”。到宋代,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唐宋“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土地政策的调整 B.人口迁徙的频繁
C.均田制度的瓦解 D.赋税制度的变化
5.据记载,清代门牌“牌式易简,所以便查核也。凡门牌须用板实贴悬挂门首,不过欲使一户中同食同处之人可一目了然。不特省笔墨,亦可以清眉目留出余纸,亦可备后来添注涂改之用,故以简为妙”。这则史料可用于说明清代( )
A.户籍管理简约务实 B.保甲制度已经崩溃
C.地方官僚体系完善 D.加强社会控制的原因
6.下面所示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对秦朝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秦朝( )
乡部啬夫、令史、里即为读令。布令不谨,吏主【者赀(赀:罚款)二甲】,令、丞一甲,已布令后,吏、典、伍谦(廉)问不善,当此令者,辄捕论。后恒以户时复申令县乡部吏治前及里治所。
A.基层社会治理受到重视
B.地方治理充斥法家思想
C.公共管理职能亟待完善
D.乡里制度提升管理成本
7.汉高祖时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这说明当时( )
A.重视社会教化
B.凸显豪强的经济实力
C.强化中央集权
D.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
8.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 )
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
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
9.史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政府“诏天下置广惠仓,使老幼疾贫者,皆有所养”,“或募富民出钱粟,酬以官爵”,“或募少壮兴修工役”。以上说明宋代( )
A.程朱理学成为治国理念
B.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社会救济的方式多样化
10.明清时期,发生饥荒时,徽商自发地对本族进行救助,认为“凡救灾捍患……事至力任之,不惜劳费”。他们还大量购买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内部救济。徽商的上述行为( )
A.创新了商业经营模式
B.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C.充当了社会救济主体
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11.战国时秦国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为里吏,辅助官僚行政体系施政。但在秦统一后调整了里吏选任原则,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典、老,将基层社会中原有领袖人物排除在里吏群体之外。这一举措( )
A.削弱了地方官吏的职权
B.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
12.“范文正(范仲淹)治杭州,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公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后者继来”。朱熹到浙东赈灾时,为了救荒,“印榜遣人散于浙西、福建、广东沿海去处,招邀客贩”。由此可知宋代( )
A.印刷术进步推动宣传方式演进
B.榜文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C.社会救济活动已融入市场因素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13.元代,湖州户籍册中出现打捕鹰房户、军户、儒户、站户、医户、驱口等名目,以及对这些户籍的管理记录。此举旨在( )
A.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B.遏制贫富分化
C.严格“四等人制” D.强化社会控制
14.(2024·江苏卷·T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15.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律也有灾荒救济、老人赡养、流浪贫民收养等规定。这反映了明清( )
A.重视社会救济维护政局稳定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落实仁政思想实行灾荒救济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6.(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6)康熙时期,南郑人朱英若捐资设立义渡,创建桥船会。其子朱之茂经营桥船会数十年,“南通北达,利济行人”。乾隆年间,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迹被收入当地县志。据此可知,当时( )
A.宗族救助成为救济主要形式
B.民间组织自发参与社会救助
C.政府组织人力加强社会保障
D.乐善好施成为民间社会风尚
[答案] B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
——《宋史》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
——[北宋]陈舜俞《说田》
材料二 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
——摘自《宋会要辑稿》
(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材料三 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
——[北宋]李昭玘《乐静集·属民》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4分)
(3)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4分)
1/1课时分层作业(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B A A A A B D B C C D D A B
17.(1)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李昭玘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4分)
(2)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4分)
(3)可以补充唐代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也可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等等。(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D [根据“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可知,材料是对秦朝一户人家人员构成的记录,这是基层治理中了解人口状况的重要基础,这种户籍式的记录有助于基层进行有效的治理,故选D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材料没有提到赋役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赋役繁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关于家庭人员的描述,并非一个具体的秦律案例,排除C项。]
2.D [汉代百姓编户入籍,而且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汉代还制定了“舍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这说明政府重视掌握人口变动的情况,故选D项;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是在战国时期,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所述为户籍制度,是基层治理的前提条件,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大索貌阅”是隋朝户籍管理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可知,魏晋以后人们隐瞒户口和年龄来逃避赋税影响了国家收入,因此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故选B项;“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是秦献公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A项;“诸色户计”,按职业定籍是元朝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制定“黄册”,推行户帖制度是明朝定户籍的做法而不是隋朝,排除D项。]
4.A [从唐至宋,“客户”内涵发生的变化是不再区分是否是外来户籍,而是强调租种土地这一特点,这是由于宋朝对土地政策做了调整,即不抑兼并、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促进了租佃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唐代和宋代人口迁徙都很频繁,而且“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关系方面,排除B项;均田制度在唐朝中后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土地和财产的征税标准日益突出,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清代门牌‘牌式易简’”“用板实贴悬挂门首”“以简为妙”可知这便于官员和地方管理者对居民进行查核和监督,从而确保人口登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反映了清代户籍管理方面追求简约务实,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保甲制度的情况,不能得出“保甲制度已经崩溃”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的是门牌的设置特点及用途,与地方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对法令传播和执行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地方官吏能够良好利用法律进行基层治理,贯彻政府意志,故选A项;B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乡里制度的实行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程度,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高祖选年高德劭者为三老,与地方行政长官一起加强对地方的治理,通过对民众教化来稳定社会秩序,说明当时重视社会教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豪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四川营山县乡约的职能完备,且与保甲制既有明确分工又互为补充,这有利于将民间乡约的教化作用与具有基层政府管理性质的保甲制相结合,共同推动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管控,故选B项。]
9.D [由材料“诏天下置广惠仓,使老幼疾贫者,皆有所养”“或募富民出钱粟,酬以官爵”“或募少壮兴修工役”可得出宋代的社会救济由官方组织,但方式多样,故选D项;题干没有提及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的社会救济都是由政府组织的,并非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排除B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0.B [徽商在饥荒时对本族进行救助,并购买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内部救济,这些行为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秩序稳定,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徽商在商业经营模式上的任何创新,排除A项;社会救济主体包括政府、慈善机构、商人团体等,而徽商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徽商的行为虽然体现了商业活动的积极面,但并未直接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里吏的人选由地方聚落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来担任,到秦朝统一后选用无爵或低爵的平民,而不再任用原来的领袖人物,这就削弱了地方领袖人物在基层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故选C项。]
12.C [范仲淹和朱熹在面对地方赈灾的问题时,采取了“命多出榜沿江”“印榜遣人散于浙西、福建、广东沿海去处,招邀客贩”等措施,这是为了救灾救荒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举措,说明宋代社会救济活动已经融入市场因素,是一种进步,故选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榜文印发的目的是广而告之,吸引商人投资于发生灾荒的地方,以利用市场调节因素来救荒,而不是把榜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排除B项;“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房户、军户、儒户、站户、医户、驱口等名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实施“诸色户计”的户籍管理制度,按照职业来编订户籍,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反映了对社会控制的强化,故选D项;按照职业进行户籍管理的“诸色户计”是元朝开创的,因为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其能够加强国家管理,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并非户籍管理的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元代……户籍的管理记录”可知,此时处于封建时期,元朝政府遏制贫富分化与阶级社会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实行的民族政策,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知县谨慎选择乡约之长,并赋予他们宣讲和保卫的职责,这反映出该县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D项;乡约与法律合流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并没有特别指出这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明朝实行里甲制,而非保甲制,排除C项。]
1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法律中均规定要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进行照顾与救济,体现出明清重视社会救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维护统治,故选A项;材料中明清政府重视社会救济体现民本思想,但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不是防止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清朝灾荒救济的规定,而涉及的明律强调不能自己生存的民众,官府要进行照顾,未涉及灾荒救济,排除C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但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形成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B
17.第(1)问,材料一“夺而有之”“侵于民者,凡数千顷”“又并(争夺)公税也”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第(2)问,就积极影响而言,根据材料一“又并(争夺)公税也”、材料二“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归纳即可;就不足之处来说,根据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第(3)问,结合所学赋税制度演变史可知,可以补充唐代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可知,可以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